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奋斗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近三十年的中国,励志书从未如此诚恳!内附老罗全国高校巡回演讲DVD光盘!

这是老罗写的一本极具语言才华的自传,也是他给剽悍的人生一个解释。

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被老师描述成一个“思想特别复杂的孩子”;他在学校里跟愚蠢的制度对抗了九年,成为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小混混,然后,一直混到“中国第二著名的英语教师”、百度年度风云人物、牛博网创办人、“老罗培训”学校的校长。

内容推荐

这是老罗写的一本极具语言才华的自传,也是他给剽悍的人生一个解释。

他是一个走路都往下掉个性的胖子。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被老师描述成一个“思想特别复杂的孩子”;他在学校里跟愚蠢的制度对抗了九年,成为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小混混,然后,一直混到“中国第二著名的英语教师”、百度年度风云人物、牛博网创办人、“老罗培训”学校的校长。

读“老罗式”的幽默,可以感知他的诚恳和热情;读老罗的传奇经历,可以领悟如何用剽悍的内心创造传奇。

目录

自序:像坏人一样勤奋

我的奋斗(2009春季高校巡讲实录)

我的故事(1972~1990,从出生到长大成人)

访谈及对话录

正版“老罗语录”

试读章节

也许是基因上的缘故,我从小就胖,但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还是非常缺油水的。我好像没有上一代人的那种关于饥饿的记忆,但是有很多关于肚子里缺油水的记忆。印象里总是要熬到过年的时候,才能放开肚子吃上几顿肉。由于缺米,也经常吃土豆饭,那是一种一半大米加一半土豆煮成的饭。我一直都受不了熟萝卜的味道,所以后来看日本电视剧《阿信》里的那些人吃“萝卜饭”的时候,还庆幸过自己没生在那个时代的日本。为了让孩子们多吃些米,长辈们经常要主动吃更多的土豆。他们用饭勺在锅里努力地躲着大米盛土豆的画面我还记忆犹新。

孩子们耳濡目染,也学会了照顾比自己更小的孩子。有一次哥哥期末考试,母亲不知道到哪里弄到了两个鸡蛋煎了给他,但因为只有两个,就不许我吃。那时候流行的“现代迷信”是给考试的孩子吃一根油条加两个鸡蛋。我看着鸡蛋咽了半天口水,哥哥就背着母亲偷偷夹了一个给我。这类关爱的细节,和他小时候对我的残暴殴打一起,都令我终生难忘。其实大部分的时候,哥哥打我,都是因为我先惹他。我是一个注定下拔舌地狱的人,哥哥的嘴就比较笨,时不时地被我气急了就只能动手解决。有一次我惹毛了他之后拼命地跑,从院子冲进屋里躲到了父亲的书房,回手锁上了门。哥哥晚了一步,只好隔着门上的方块玻璃看着我喘粗气。我看看父母下班的时间快到了,就决定暂时不出来了,于是坦然隔着玻璃冲哥哥做鬼脸。哥哥当场崩溃,连工具都顾不上找,直接赤手空拳打碎了玻璃,拎着血淋淋的拳头进来把我做掉了。硬币的另一面是,在懂事之后,我又渐渐发现,当一个人择善固执的时候,这种欠揍找揍的滚刀肉性格,可以很自然地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他要不是这样的一个王八蛋,他也坚持不了这么久”,我办网站的时候,对这一点感触尤深。

因为大米不够,所以家里经常要用其他的粗粮充主食,经常吃的就是玉米面煎饼和玉米面的面条。为了让家人咽下这些多年后被称为“健康食品”的劳什子,家庭主妇们发挥聪明才智,把它们料理得花样百出。但是在食用油和白糖这样的调味品都要凭票限量供应的年代里,这种难为无米之炊的挣扎通常换来的都是不懂事的孩子们上了饭桌后残忍的反应:“妈,怎么今天又是玉米面啊?”

除了永远都吃不够的肉之外,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就是水果罐头和麦乳精。在那时候,这些都是只有生重病的住院患者才有资格享用的奢侈品,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重病的人显然都是没有什么胃口的。想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水果罐头和麦乳精(也许还有其他的好东西)都被那些吃不出什么味道的人吃掉了,你会觉得这个世界不是不诡异的。

因为有些回忆的细节拿不准了,所以我写作时给母亲打了几次电话,谈到缺衣少食的话题时,母亲的嗓门顿时提高了:“你可没赶上过缺吃的!你哥哥姐姐好像都赶上了苦日子,但是你没有,你一直都吃得很好!因为我后来去了食品公司上班,所以就连猪肉,你也是经常吃的!我还经常从单位买内部处理的酱肉给你们吃的。”

除非是赶上一个生活水准每况愈下的时代,否则每一代人好像都会觉得下一代吃的那一点点苦是微不足道的。母亲去了食品公司后,我们确实吃到了比一般人家多一些的猪肉,但是我不提醒的话,她已经不记得了:那些每隔一个来月才能给全家人吃上一次的酱肉,都是用病死的猪经高温消毒后做成的,这在今天应该是骇人听闻的事情了。而且所谓“经常吃”的猪肉,也只是偶尔在炒青菜时,点缀一下而已。所以过节的时候,摆满了一桌子的青椒炒肉片、韭菜炒肉丝,总是一眨眼功夫,就全成了素菜了,就连技术上显然难以被轻松地这样操作的洋葱炒肉末也是同样的下场。一直到90年代中期,才渐渐发现饭后的剩菜里居然有肉,于是大家感慨起来,觉得日子真的过得好一些了。  那时候有一个风靡全国的小人儿书(因为当时全国每年也就出那么几本书,所以好像所有的书籍都是风靡全国的)叫《七把叉》,讲述的是一个贫民窟长大的巴西苦孩子,天生大胃王,从来没吃过一顿饱饭,后来参加吃货大赛成了明星,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最后在一次国际大赛中活活撑死了。我相信整整一代的营养不良少年,都曾经希望过自己能像七把叉那样,生得胃大,死得饱满。

我比同龄的大部分孩子看书要早一些。只看小人儿书的孩子们,习惯把没有图片全是文字的书籍叫做“大书”。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已经看过很多本“大书”了。我发现这能让我在学校里获得很多意外的满足感,比如女同学敬佩的目光,还常常伴随着悦耳的感慨:“罗永浩,你懂得可真多啊。”这种和阅读本身带来的快乐同样强大的力量,驱使我读书读得更勤快了。我这辈子做过的绝大多数看起来不错的选择,都不是完全被一个纯粹而又崇高的动机所驱使的:当我勤奋读书的时候,除了喜欢读书,我也知道这会换来一些现实的好处;当我择善固执和坚持原则的时候,除了清楚这是我希望坚持的,我也知道这会给我带来好的名声和影响力;当我努力把事情做得漂亮又敞亮的时候,除了确实想把它做好,我也知道这会让很多人喜欢上我;当我对朋友够意思、对女朋友关心体贴的时候,除了我愿意这样,我也知道这会让他们受到感动……很惭愧,我从来都不是那种浑然天成、清澈纯净而又全无自知的真人。

因为买不起太多的书,我把家里能看的旧书都看完了之后,经常到父亲工作的县委机关图书室去借书看。负责借书的阿姨长得很清秀,不知道她是真喜欢我,还是因为她是父亲的属下,总之她对我很好,经常跟我开个玩笑之类的。可惜小时候我是一个喜欢卖弄小聪明,总忍不住要在大人面前抖个机灵的那种讨厌孩子。也许是因为我卖弄得太多,后来她见了我就不是很有兴趣跟我说话了。长大以后,我也见过一些像我小时候那样喜欢卖弄的孩子,感觉讨厌得不得了。由衷祝愿那些被我的童年折磨过的无辜的长辈们,在后来见不到我的岁月里,都能过得好一些。

P83-86

序言

像坏人一样勤奋

2008年,我和我的教师朋友们创办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为了扩大这个新机构的知名度,我在全国高校进行了数十场演讲活动。由于大部分高校都不允许我们讲商业宣传性质的内容,所以我的演讲被迫处理得非常“高尚”,大都是英语学习或人生奋斗这样比较纯洁的主题。当然,除了目的本身不单纯之外,所讲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真实和诚恳的,为了让自己再舒服一点,我们还在征得高校同意后,在现场打出了“非公益讲座”的条幅。

稍后,这些演讲被听众录下来放到了一些大的视频网站上,这些视频很快也像当初的“老罗语录”一样流传开了,最后,我们自己也剪辑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官方版本”放到了优酷网上。到了2009年的秋天,陆续有些出版公司开始跟我接触,希望我能以演讲内容为基础,再补充一些关于成长历程的真实故事,写成一本励志的书。起初我对这个主意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虽然这对机构的宣传肯定会有一些帮助),因为“励志”这个原本比较美好的字眼已经被我们的时代毁得差不多了。在这个鼓吹所有的小草都应该成为大树,所有一米六的矮个子都应该去NBA打球,所有的人都“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所有的人“只要没有成功,就是不努力”,所有在雨天被蛮横的宝马车溅过一身泥的穷光蛋都应该发愤图强努力赚钱买宝马车然后去溅别人一身泥的“励志”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作为有尊严的文字工作者,谁会想去写一本励志的书呢?后来磨铁文化的人告诉我,如果交给他们出,他们还会给这本书配套发行DVD光盘,并且把我的演讲录像放到机场书店的大屏幕电视上播放。如你所知,机场书店的大屏幕电视和“励志图书”市场一样,通常也都是 “成功学”骗子们的专属领地。“但这些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他们占领”,《时尚先生》的主编钭江明老师这样教育我,我想了想,就动心了,于是决定写一本有诚意的,不拿读者当白痴的,关于成长和奋斗的励志书,并且把书名定为《我的奋斗》。

开始着手后,我发现这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时间不够用是最大的问题,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和教学任务以及牛博网的日常事务加起来,已经使我的睡眠时间没法保障了,而且我写字的速度也一直都非常慢,意识到很难按照合同上的时间进度完成书稿后,我经常很焦虑,因为心理素质不好,我有时候还会为了这个焦虑而焦虑。稿件艰难接近完成时出现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有很多写得很投入的东西最后发现根本不适合发表,比如青年时代的几段感情故事(因为当事人还活着并且嫁了人,那些事情毕竟不是我一个人的隐私),比如新东方时期的经历(因为我现在做了竞争行业,所以一些事情只要一说就成了“恶意打击竞争对手”),比如牛博网的前世今生(因为很多事情要是说出来就再也休想继续在国内做网站了),这些暂时不能发表的内容占了整个完成稿的将近一半,这意味着很多东西要推倒重来,这也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有那么几天,我甚至对于要不要坚持写完书稿都感到非常犹豫。

后来……后来我想到了生活的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在这个世界上,坏人好像总是更勤奋一些。

为了尝试改变一点什么,我最后把这本书写完了,就是这样。

书评(媒体评论)

1996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有三个人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最广泛的影响,他们是韩乔生、万峰和罗永浩。

——王小峰

老罗是现世少见的有原始才气的人类,和赵本山、郭德纲、崔健构造有异曲同工之处。我常常想,老罗什么时候开说一场扬名四海的脱口秀,仿佛二十年前崔健开唱那首《一无所有》。

——冯唐

很多人喜爱老罗是觉得他彪悍,叛逆,幽默,独立,诡异……但他对这个世界有我所知的罕见的善意和温柔。

——柴静

老罗是一个天真的人。他的成功让人羡慕,许多人可能觉得他运气好,却不知道正是他不世故,所以没有被世故毒害,当他猜想某物滋味不错时,他有勇气去尝一尝,而不是尊重他人的饮食习惯。在一个呆若木鸡的社会里,人人都在猛做心算,看看利润有多少,只能把机会让给了坦诚的人。他还天真地相信好的东西就该大声赞美,哪怕大家都以为那是一串会给自己带来厄运的魔咒,他一说,却变成了语录,听众开心地笑了。我们其实都在等这样一个天真的人,来呼应自己内心残存的天真。

——连岳

罗永浩创办的牛博网正在成为一个意见领袖的聚集地,一个独立、客观且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意见平台。对公共事务的持续关注与公民意识的坚持表达,使牛博网迅速区别于其他博客网站,受到越来越多精英知识分子的支持。由于其真实、直率与富于人性关怀的品质,也日益风行于普通网络读者。以牛博网为平台,罗永浩也在将“意见”转化为行动。从2007年的厦门PX项目和拯救黑窑奴工,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募资捐款,牛博网从未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缺席。

——南方周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奋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永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64331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7: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