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莫言研究资料(乙种)/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内容
编辑推荐

莫言已成“正典”。他巨大的胃口,充沛的体能,他的欢乐和残忍,他的宽阔、绚烂,乃至他的古怪,近二十年来一直是现代汉语文学的重要景观。尽管莫言可能是承受了最高声望的作家,他被反复阐释甚至过度阐释,但他却不是特别令人喜爱或令人厌恨的作家。当然,身处剧烈的文化冲突的时代,莫言始终面临各种偏见和误解,他有固执的反对者,但无论反对他或支持他,人们都很难确定一种简明的、自足的立场,莫言过于宽阔,人们难以确定他的要害。

本书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的一本,集结了关于莫言的生平及创作感悟的文章,同时还收录了文学评论家对于他的最优秀的研究文章。全书集资料的系统性、学术的科学性、观点的多元性、筛选的权威性于一体,全面展现了莫言的创作思路及叙事风格,可作为高等院校图书馆值得珍藏的大型书籍,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文科教师、在校学生、社科院、作家协会、现当代文学学会等不可或缺的最有价值最有权威的参考资料。

内容推荐

发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至今已走过了近三十个年头,在这三十年里,中国当代文学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支撑起了中国文学新的天空,中国文学迅速融入了世界文学的潮流并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乙种)汇编了中国新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个人研究资料,全面梳理、呈现和总结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研究历史和研究脉络,旨在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成就和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现有水平,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科学的参照和理论的依据。本书为该套书中的一本,阐述了莫言的生平及创作自述,并收录多篇评论家对于他的研究资料,同时以附录方式展现相关研究成果的整体索引。

目录

生平与创作自述

有追求才有特色

——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徐怀中 莫言 金辉 李本深 施放

感觉和创造性想象

——关于中篇小说《红高梁》的通信/莫言 罗强烈

与莫言一席谈/莫言 陈薇 温金海

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莫言

好谈鬼怪神魔/莫言

《丰乳肥臀》解/莫言

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

——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莫言

从《红高梁》到《檀香刑》/莫言 王尧

胡说“胡乱写作”/莫言

莫言:在高密东北乡上空飞翔

 ——莫言传/叶开

我写农村是一种命定

——莫言访谈录/莫言 刘顾

研究资料

游魂的复活

——评《红高粱》/雷达

现代小说中的意象

——序莫言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李陀

被记忆缠绕的世界

——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程德培

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

——莫言小说漫评/朱向前

审视:农民英雄主义/王炳根

论阿城、莫言对人格美的追求与东方文化传统/胡河清

忧郁的土地,不屈的精魂

——莫言散论之一/季红真

现代人的民族民间神话

——莫言散论之二/李红真

历史与现时的二元对话

——兼谈莫言新作《玫瑰玫瑰香气扑鼻》/陈思和

莫言小说里的“恶心”/李洁非

高粱地里的美学

——重读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吴炫

生命意志的弘扬 酒神精神的赞美

——以尼采的悲剧观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陈炎

亵渎的神话:《红蝗》的意义/丁帆

天然的歧途

——莫言作品侧识/李德明

红高梁家族演义/[香港]周英雄

英美评论家评《红高粱家族》/钟志清

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吴非

莫言:反讽艺术家

 ——读《丰乳肥臀》/张军

千言万语 何若莫言/王德威

莫言近年小说创作的民间叙述

——莫言论之/陈思和

关于“垓下”的想象突围/李陀 莫言

乐 刚 孔庆东 林克欢 田沁鑫 童道明 王东亮

吴晓东 杜 丽 王向明 季红真 洪米贞 王树增

刑场背后的历史

——论《檀香刑》/洪治纲

语言、声音、方块字与小说

——从莫言、贾平凹、阎连科、李锐等说开去/部元宝 葛红兵

莫言与中国精神/李敬泽

叙述的极限

——论莫言/张清华

有一种叙述叫“莫言叙述”

——评长篇小说《四十一炮》/吴义勤

附录

作品年表/路晓冰

研究资料索引/路晓冰

试读章节

莫言:

熬夜在我是必然,因为八小时坐班,颗粒饱满,且不留天干地支。参加《文艺研究》座谈会时尤忙,因要赶完手头的活路,回乡共话“巴山夜雨”。就是现在“讨论”您的新作《红高粱》,也还是不得不熬夜。

《红高粱》是您创作中的一部力作。我认为它既是“战争文学”,又超越了“战争文学”。因为您的视野,已经从相对封闭的“战争中的人”,转移到了“人在战争中”这样一个更广阔的艺术天地。这就把在社会生活的“常态”(和平)与社会生活的“变态”(战争)中的人类连通起来了,从而表现出一种作为一个种族的人的情感、力量、品格和意志……很明显,《红高粱》虽然写的是抗日战争,但是您的这种“战争的感觉”,却是于您“在黄县当兵”这样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的。

与此相连,我的思路就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您写抗日战争,这是历史;您的“战争的感觉”来源于“在黄县当兵”,这是现实。于是,《红高梁》出现了第二个重大意义:从创作意识的内在发生过程中,明确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成浑然一体。这使我想起了克罗齐的一个著名论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克罗齐认为:“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因此,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的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一种现在的兴趣。”在《红高粱》中,您一方面在用自己特殊的笔墨,为抗日战争画一幅肖像,另一方面,您又把自己的创作意图指向一种“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您不是说过吗?“……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您创作《红高粱》,也是为了防止“种的退化”这个“现在生活中的兴趣”。

《红高粱》标志着您为当代小说提供了一种独特形态的充分成形。从《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球状闪电》、《爆炸》,到现在的《红高粱》,虽然经验材料涉猎各异,但其艺术发展却像一条沿自己河床流动的河。一年以前,我们谈及《透明的红萝卜》时,我就说过您的创作动因是感觉。现在我认为,这种“莫言式的感觉”,除了我的两位朋友所说的“视觉感受”和“整体感官化”外,还包含了一种“心灵幻化”;前者形成您的艺术的形貌,后者决定了您的艺术的灵魂。

我知道,您的创作往往是从感觉到一种具象的“艺术画面”开始——比如“透明的红萝卜”和“美得要死”的雾,然后再经过一个“心灵幻化”的过程,有点像中国画的“澤染法”,洇进其他因素。在艺术构成上,就是用多种艺术元素(其中包括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艺术形象,达到一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美学境界。再一琢磨《红高粱》,我发觉您在一种感觉到的心理经验(感觉—情感经验)的基础上,还进行了重要的创造性想象,使您的艺术形态变异出新质;于是,我认为感觉就只是您创作的起点了。正是因为有了一个由“视觉感受”到“心灵幻化”、由感觉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才使您的小说尤其是近作《红高粱》的艺术形态独特而不单薄,达到了一种恢弘博大的艺术境界。您看重一种人物自身的“运动力量”,但您也同样看重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运动力量”。这二者,正是通过创造性想象融为浑然的一体。前者体现在《红高粱》中的人物身上那种情感、活力、豪气、魂魄和民族意识……后者恐怕就是您那种“灌注到作品的字里行间成为作品的灵魂”的“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式的“批判的赞美和赞美的批判”了。而正是这种统一于创造性想象中的艺术上的多重组合,形成了您的小说所特有的“纷繁多彩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您在各种场合曾多次声称应尽力从海明威、福克纳或马尔克斯的巨大身影中逃逸出去。雨果不是这样说过吗?不要模仿天才,否则就缺乏独创精神。您所走的,正是这样一条最有出息的创作道路。

就此打住。时绥                   罗强烈

                 1986年6月21日

              (原载1986年7月18日《中国青年报》)

          P013-P014

序言

发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至今已走过了近三十个年头,在这三十年里,中国当代文学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支撑起了中国文学新的天空,中国文学迅速融入了世界文学的潮流并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而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繁荣也带来了新时期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繁荣,可以说,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追踪研究一直是中国当代学术界和评论界最具生机活力的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然而,与文学界和研究界的这种“繁荣”局面相比,新时期文学的资料工作则显得有些滞后: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一套权威性的能完整反映新时期文学发展全貌的文学大系,也没有能够全面反映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历程和整体成就的系统资料汇编。这无疑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展示、回顾、总结新时期的文学成就,反思新时期文学的经验教训,深化对新时期文学的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便。

有鉴于此,我们特意邀请孔范今、雷达、吴义勤、施战军四位在新时期文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和评论家来主编这套《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为广大新时期文学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权威研究资料,同时也能为他们提供在资料查找和检索方面的便利,从而为推进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走向深入和突破做出贡献。我们力求做到:一,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成就和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现有水平;二,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科学的参照和理论的依据;三,全面梳理、呈现和总结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研究历史和研究脉络。

本套丛书分为甲、乙两种:甲种是关于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流派、文体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资料汇编,乙种是中国新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个人研究资料汇编。每卷除精选各个领域最优秀的研究成果外,还将以附录方式展现相关研究成果的整体索引。本套书采取开放的体例,并将长期出版下去,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重要的学术工程。我们的目标是资料的系统性、学术的科学性、观点的多元性、筛选的权威性并重,力争能使广大读者既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又能以最快捷的方式读到中国新时期文学最优秀的研究文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莫言研究资料(乙种)/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范今//施战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24288
开本 16开
页数 3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7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2
出版地 山东
231
16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8: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