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重阳/节日里的中国
内容
内容推荐
《重阳》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重阳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分三大板块详细介绍了重阳的多种起源、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古今中外的各种节俗与现状,以不同时间、地区的风俗活动、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穿插其中,辅以精心挑选的近50幅彩插古图,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至数之理,展示自然造化终极的壮观,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作者简介
杨琳,男,1961年生,甘肃临夏人。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治学广泛,专研民俗学、语言学、文献学等领域。著作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言与文化探幽》《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小尔雅今注》《古典文献及其利用》,主编有《天津民俗》等。
目录
壹 重阳的起源
贰 重阳的历史演变
叁 重阳的节令风物
后记
导语
一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重阳的国民知识读本、时间之书、节日之书,体悟中国人生生之韵的传统时间美学。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至数之理,展示自然造化终极的壮观。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导、传统节日民俗学家杨琳,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完美解读重阳节俗,看专属于中国人的独特生活美学。
知识准确,全观描述,融入作者在长期节日研究中获得的视野和深度,带你了解中秋文化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情事理、信念情怀。
雅俗共赏,语言精炼生动,表达细腻传神:3大版块,近50幅高清古画,图文并茂,精心呈现重阳的多彩和壮观。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社会时间的重要通过仪式,是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的体现,利用节日不断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也因此而浓厚和突出。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师大民俗学教授萧放主编——“节日里的中国”系列,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随书附赠“二十四番花信风”书签随机一枚。
后记
本书初版于2009年,倏
忽已过十三年,市面上早已
脱销。现在天津人民出版社
决定重新出版这套丛书,趁
此机会我对全书做了一番增
补修订。
一是订正了初版中的一
些错误表述及文字差错。如
原说康熙五十二年的老人宴
赴宴者“两千余人”,康熙六
十一年的千叟宴邀请老人“
三百四十人”,两个数据这
次分别更正为6845人及
1020人。原说“糕”这个名称
出现于六朝末年,源自鹾的
讹误,这次订正为糕(餻)
始见于西汉,餻是餻的俗字
或异体。唐赵彦伯《奉和九
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花字
》诗“年年共避邪”,“避”据
原文改作“辟”;《太平府志
》“谓之禳疫”,“疫”据原文
改作“灾”。
二是对一些不确切的内
容做了补充,使信息更为准
确。如原文“宋人著作《金
坡遗事》”,“宋人著作”明
确为“北宋钱惟演”。初版中
讲述了乾隆皇帝与纪晓岚创
作“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对联的故事,今指出此故事
最早见于一段叫《寿比南山
》的传统相声,创作时间不
早于民国。初版中据流行说
法,说下面这副对联是解缙
作的:“上旬上,中旬中,
朔日望日;五月五,九月九
,端阳重阳。”今查明此联
出自明代曹宗之手。此类订
补,为数不少。
三是删除了一些今天已
不合时宜的内容。
四是插图大都做了更换

博士生汪燕洁和詹静珍
帮我校对书稿,拾遗补阙,
在此表示感谢。
经过此番增订,丰富了
重阳节的内容,提高了表述
的准确性,面貌焕然一新。
但书中差错仍然难免,祈请
读者批评指正。
杨琳
2022年1月29日于南开大
学西南村
精彩页
重阳的产生
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古代的阴阳五行系统中,世间万物被分成阴阳两类,数字也不例外,具体来说就是单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月九日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九月九”等。那么重阳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古以来有三种说法。
战国说
现代学者大都认为重阳节产生于战国时代。如范玉梅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说:“重阳节,早在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到了汉代,重阳节逐渐盛行起来。”罗启荣、阳仁煊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说:“重阳节在战国时代已成风俗。”叶大兵、乌丙安主编的《中国风俗辞典》“重阳节”条:“一般认为始于先秦。”王景琳、徐匐主编的《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重阳节”条:“重阳节于战国时已初露端倪,至汉代已有了食蓬饵、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说重阳节产生于战国时代,根据何在?持此观点的人大都不作交代。个别人仅举《楚辞·远游》中的下面两句诗作为证据:“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一证据是不能成立的。且不说不少学者认为《远游》不是屈原的作品,而可能是西汉甚至东汉人的作品,就文意来看,这里的“重阳”也只是个空间概念,指天空。宋代的洪兴祖解释说:“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阳。”《远游》中那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到了天上进入天帝的宫殿,造访旬始星参观帝都,这说的是诗人想象中的天上游览活动,跟重阳节毫无关系。 明代罗颀在《物原·事原第十八》中说:“齐景公始为登高及竞渡。”清代陈廷敬云:“齐景公始置重阳,始为登高。”齐景公是春秋时期的人,这也许是有些人相信战国时期已有重阳节的根据。《物原》是一部记载耳食游谈之事的书,正如清代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评价的:“溷众说而一之,疏舛弥甚,如谓乌孙公主作琵琶,张华作苔纸,皆茫乎不知本事者也。”西汉刘向在《说苑·尊贤》中记载说:“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齐景公始为登高”的说法或许是这一记载的附会,不能仅据“登高”二字就认定当时已有重阳节,见骆驼便说马背肿是不行的。
在先秦文献中,我们目前还没有见到任何有关重阳节的记载,没有根据说重阳节先秦时期已经存在。
西汉说
旧题西汉刘歆撰写的《西京杂记》卷三中有这样的记载:
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馕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照此说来,汉初重阳节就已在流行了。不少人就是据此认为重阳节产生于西汉。事实上《西京杂记》是晋代葛洪编撰的,假托于刘歆之名,这在学术界已有定论。晋代人讲述西汉时期的事,毕竟只是传说,我们在西汉时期的文献中见不到重阳节的蛛丝马迹。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卷二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可见是当时流行的有关重阳节起源的传说。把节日的起源归结为某个传说故事是民间最常见也是最能为大众所接受的起源解释,而科学的解释则需要可靠的证据。《与钟繇书》,其实最早提到重阳风俗的应该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这是一部专门记载一年十二个月里的民俗活动的书,每月一卷,虽然九月卷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但其他典籍转引的不少。《艺文类聚》卷八十一引《四民月令》日:“九月九日可采菊花。”简单的一句话,却明确无疑地告诉我们,东汉时期九月九日有采菊的习俗,说明当时重阳节已经出现。《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五引汉末士孙瑞给皇帝奏章中的话说:“兴平’二年(195)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赐公卿近臣饮宴。”这条资料表明,汉献帝时期朝廷有重阳赐宴的做法,这应该是遵行早先的惯例。汉献帝自当上皇帝,一直就是个傀儡。他先是被董卓挟持,后又被曹操控制,不仅没有任何权力,连身家性命也没有保障,在这种处境下,他可是没有心情在朝中“赐宴”过节的,只能是受人安排出面应付旧仪而已。P2-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重阳/节日里的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187846
开本 32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22-10-01
首版时间 2022-10-01
印刷时间 202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324
CIP核字 2022166255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0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