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扬与他的师友/中国文联晚霞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扬同志是中国革命文化运动和文艺战线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也是作者荣天屿尊敬的一位思想文化界的前辈。

这部《周扬与他的师友》篇幅不长,部头不大,但是一部浸透了作者心血的书,是一部在长期辛勤积累的基础上,精心写成的书。

内容推荐

《周扬与他的师友》是一部独具历史眼光的书。作者荣天屿自觉秉持一种审慎客观的论述尺度,总是试图从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出发,深入细致地考察他们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态度和表现;客观审慎地辨析他们之间关系变化的深层动因及其后果,从而尽可能使其描述和判断符合或接近对象的历史真实。

这部《周扬与他的师友》篇幅不长,部头不大,但是一部浸透了作者心血的书,是一部在长期辛勤积累的基础上,精心写成的书。

目录

历史眼光独特视角

女神把他的心弦拨动

——周扬与郭沫若

锦鸡互赠美丽的羽毛

——周扬与冯雪峰

历经风雨四人情

——周扬、田汉、阳翰笙、夏衍在左联

人生难得一知己

——周扬与周立波

到最需要普及文化的地方去

——周扬与群众文化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毛泽东与周扬

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

——周扬重返中宣部

求真之路漫漫兮

——周扬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程

文化艺术建设的同志与战友

——周扬与周巍峙

为何一生为友终结怨

——周扬与胡乔木

虽不同生亦当共别人间

——周扬与苏灵扬

周扬的一个心愿

附录:

放到当时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关于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艺运动

后记

试读章节

郭沫若浪漫的情怀,对光明的歌唱,就这样迷住了周扬。周扬喜欢上了郭沫若的诗,也喜欢上了郭沫若参与主编的《创造》等刊物,贪婪读着他能找到的郭沫若的著译,当他从《创造》上读到连载的郭译德国尼采的著作《查拉图司屈那》(即今译《扎拉图斯拉如是说》),又好像发现了一块思想的新大陆,尼采的一些名言:“上帝死了!”“重新估计一切价值”,“要反抗和否定一些旧的传统和权威”,同样使年轻的周扬心灵受到震撼和激动,这不就是五四运动倡导的思想解放的精神嘛!

青年人常常展开幻想的翅膀,去寻找自己崇尚的偶像,希冀像他们那样生活,那样战斗,那样追求理想。青年时代的周扬,崇尚的偶像是谁呢?其中之一就是郭沫若,以理性见长和性格矜持的周扬长久都把这个想法埋藏在自己的心底深处,直到几十年以后,郭老患病在床,周扬才把自己这种事隔半个世纪的崇敬之情当面向郭老表露:是郭沫若引他进入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殿堂,是郭沫若带领他到达人生理想的启蒙驿站。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末期,上海风起云涌的革命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教育和启发了周扬,他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不仅读了许多革命的书,而且直接投身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参加示威游行,半夜上街去散发传单、贴标语。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血腥的反革命政变,镇压了工人的武装起义和进步的学生运动,白色恐怖弥漫了上海滩,革命者的血在不断地流。在共产党人的激励和鼓舞下,周扬没有被血腥的屠杀吓倒,而是更加义愤填膺地坚定了革命的志向,要为牺牲者复仇。经过同乡又是同学夏钟润的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哪知他在家过完暑假再返校时,学校党组织已遭到破坏,与他联系的党员不见踪影,周扬失掉了组织关系,只好借口休学回到益阳的老家,与结识不久的好友周立波聚在一起,共商今后的大计。向往革命的赤诚,把两位青年心连心凝结起来,他们发誓绝不退却,多么艰苦,也要披荆斩棘开拓出路来,去寻找党,去寻找革命。立波提出,去找他的一位亲戚——曾三,但赶到他家时,人去楼空,曾三已去江西,周扬很自然地想到寻找他崇敬的郭沫若,寻找拨动他心弦的人,但不知他在哪里。风闻郭沫若已去广州,两人便翻开报纸,寻找是否载有郭的行踪的消息。

郭沫若在哪里呢?1926年,郭沫若已在广州投笔从戎,走上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征途。用阳翰笙当时欢送他北伐的演说词来说,郭沫若这位“戎马书生”,现在武装北伐了,一支笔能够横扫千军万马了。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因郭当时还不是共产党,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戎马书生的名声,让他当了北伐军政治部的宣传科长。到10月,北伐军总政治部随军迁往武昌,郭沫若升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1月,南昌攻克后,郭沫若兼任总政治部南昌办事处主任,可以和蒋介石直接打交道了,也使郭沫若接触到这位总司令伪装革命的真面目。蒋介石实际上积极投靠帝国主义,勾结江浙财阀、地痞、流氓,随时都准备叛变革命。1927年3月以来,郭沫若耳闻目睹蒋介石在九江等地亲自策划制造了一系列镇压革命群众、杀害共产党人的惨剧。感情丰富的郭沫若,怀着满腔的怒火,第一个举起了反蒋的义旗,写出了义薄云天的反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檄文如黄钟大吕,喊出了革命人民的先声,义正词严地揭露了江西发生的一桩桩惨案,都是蒋介石阴谋策划所为,痛斥“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要打倒军阀,先要打倒蒋介石!”檄文写于3月31日,不久发表在当时的《中央日报》副刊上。那时,一些革命者仍被蒋介石的假面具所欺骗、迷惑,以致郭沫若紧急敲响的警钟,仍未使他们警觉起来。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便发动了更大范围的反革命政变,在全国各地肆无忌惮地屠杀共产党人。图穷匕首见,蒋介石当然不放过敢于公开揭露他的丑恶嘴脸的郭沫若,发出通缉的密令,并出三万元的赏格。郭沫若赶快化装离开蒋的监视,经过上海、武汉等地,然后和李一氓、阳翰笙等又折返南昌,参加了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斗争第一枪的八一起义。1927年9月,在南征途中的会昌,经周恩来、李一氓的介绍,与贺龙一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起义军遭受挫折失败,经党组织同意,郭沫若于1928年2月流亡日本。

周扬在寻找党的历程中,读到郭沫若那篇传诵一时的讨蒋檄文,年轻的心灵引起强烈的共鸣,不由得从心底深处,发出由衷的赞叹:写得多好啊!这正是千千万万革命者要说的话,再也不能让蒋介石这个大叛徒、大卖国贼、大阴谋家、大野心家隐藏和混杂在革命军队里了。他对舍身仗义执言的郭沫若更加崇敬了。周扬失掉党组织的联系后,无限焦急、苦恼和苦闷,虽然梦里寻它千百度,仍未找着。但从郭沫若讨蒋的檄文中,感到革命的声音、党的声音,冲破阴霾、乌云,仍然无处不在,这坚定了他和立波两位青年人不顾一切要去寻找党、寻找革命的信心与勇气。同样,他们也日夜担心郭沫若的安危。报纸上矛盾、错综的信息纷至沓来,有的对他污蔑中伤;有的造谣他已死;到后来,蒋介石的通缉令,也公开刊登在报上,令周扬、立波二人忐忑不安了好一阵子。P2-4

序言

荣天屿同志的新著《周扬与他的师友》就要付梓出版了。他嘱我为之作序,我诚恳地告诉他,我是无此资格的,可他仍坚持。他是我的老领导,为了这份令人感动的信任,我只有接受下来。读完书稿,我才愈加感到,这实在是一项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书中围绕周扬同志所述所论的,大都是现当代革命史、文艺史上的领袖和名家。每一位历史人物身后,都有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思想史和文艺史的复杂而深刻的背景。对这样一部书要作出确当的把握和评说,是很困难的。我只有结合自己对作者的了解,谈一点随感式的体会。

这是一部独具历史眼光的书。作者自觉秉持一种审慎客观的论述尺度,总是试图从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出发,深入细致地考察他们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态度和表现;客观审慎地辨析他们之间关系变化的深层动因及其后果,从而尽可能使其描述和判断符合或接近对象的历史真实。在《女神把他的心弦拨动》中,作者始终把郭沫若和周扬放在现当代史的进程中加以考察,既描摹了青年周扬对郭沫若偶像般的尊崇,也写出了郭沫若在特殊情境里某些令人遗憾的作为。最后,作者以客观审慎的历史眼光,通过晚年周扬,对郭沫若在革命史和文艺史上的历史性贡献作出了比较公道的评价。在《关于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艺运动》中,作者把这场风靡一时的文艺运动,置于当时国际国内政治革命、思想革命的宏阔背景下,作了理性冷静的梳理、剖析和总结。既肯定了其卓越的历史功绩,也指出了其难以逾越的历史局限性。这实际上也是对左联时期党领导文艺的历史经验及教训的梳理和总结。在本书的许多篇章中,即使是对于周扬这样作者十分崇敬的老领导,他依然努力秉持着自己的历史眼光。既充分肯定其对革命文艺运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等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没有回避其在特殊条件下对待同志、战友时所表现的某种偏激或失误。这在关于周扬与鲁迅、周扬与冯雪峰、周扬与胡风等关系的历史梳理中都有精彩的呈现。正是这种独具历史眼光的描述和评析,使得这本书能为我们更加真实地认识历史、认识历史人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这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书。作者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同周扬同志相识,并先后在其身边工作。同时,他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不仅同周扬同志有近距离的接触,也与文艺界许多名人大家有亲身的交往。这就为他的叙述和评析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他可以不断地变换观察的方位,围绕周扬与他的师友们的交往,从其相互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发展变化中,揭示出其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在《锦鸡互赠美丽的羽毛》中,对周扬与冯雪峰关系的历史变迁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让我们透过一些偶然性的事件表象,窥见了那一代人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的内在轨迹。特别是作者通过两人风雨沧桑几十年后各自的回顾与剖析,让我们得以拨开历史的烟云,触摸到了他们深层的思想情感脉动。不同角度的互为印证,他们一生的恩恩怨怨,便不禁令人感慨唏嘘。在《为何一生为友终结怨》中,则深入揭示了周扬与胡乔木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与毛泽东的特殊关系。从中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在那些特殊年代中的际遇、状态、情绪等,也可以从一个重要的侧面,让我们知道他们后来命运跌宕起伏、不同走向背后的深层原因,即他们与毛泽东关系的特殊性和微妙性。这一独特视角的切入,的确为我们走近周扬和胡乔木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尤其是对两人晚年分歧的描摹,对乔木性格、心理、学养、爱好等的描述,为我们认识晚年的乔木和周扬提供了一幅多么鲜活的图画啊!

这是一部亲切质朴的书。荣天屿同志虽然长期在中央机关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政策修养,但他从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他一贯待人宽厚、随和,即使生气时也很少看到他疾言厉色、剑拔弩张。他的这种亲切质朴的品性和本书客观审慎的风格自然地融为了一体,这就是在评人论事时,从容平和,分寸得当,把握适度,尽可能从论述对象的实际出发,而不简单地以自己的主观好恶来褒贬前人。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在对待前人时,总是小心翼翼,怀着一种敬畏之心。他的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总是在严谨缜密的推理论证后,在多重论据的支撑下才得以提出。在那些描述老一辈革命文艺家生活、战斗、友谊和爱情的篇章中,他常常是满怀着崇敬之情,分析指出他们身上闪耀着的高贵品格的光彩,同时也指出其不可避免的性格弱点。正是这种对他们性格复杂性的剖析,才让我们更加感受到那一代人的可敬和可爱。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史中让我们感到可敬的形象比较多,而可爱可亲的形象似乎少了些。

这部书篇幅不长,部头不大,但是一部浸透了作者心血的书,是一部在长期辛勤积累的基础上,精心写成的书。以我对作者的了解,以他长期以来收集资料的规模和数量来看,他完全可以写成一部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可我拿到书稿后,放在手中反复掂量,对作者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他这种不慕虚荣、注重质地,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只要沉下心来读完这本书,相信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读者,都会获得不同的教益和启迪。

2009年6月12日

后记

周扬同志是中国革命文化运动和文艺战线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也是我尊敬的一位思想文化界的前辈。我认识他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从此一直在中宣部的工作中,亲聆他的那些发人深思的教诲。

六十年代初期,可以说是周扬文艺思想的一个转型期。和我以前了解的周扬有质的变化,五十年代,我闻名的周扬,从来都是从政治运动来考虑文艺的理论、工作问题的。给人的印象,无论是讲话还是著文,不是批这就是批那,但从我认识他的时候起,具体点说,从1961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制定“文艺八条”起,他开始从探索艺术规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了。他钻研中国古典的文艺理论,力求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美学上有所创新。讲话中不时提到要努力做到思想、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甚至谈到做文艺工作领导的人,不要整天用革命口号来评价一个作品,要注意不要被人说成是“庸俗社会学”。

我与他接触与交谈得最多的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历史新时期。周扬重新回到中宣部工作,思想面貌焕然一新,认识有了新的觉醒,思想有了新的升华。他积极宣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迷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精神,并联系自己的思想与工作的实际,诚挚地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反思与自我批评。我耳闻目睹了他一再沉痛地检讨自己在“十七年”工作中的过失,向受到伤害的同志赔礼道歉。

八十年代我参与了根据陈云同志指示进行的,对上海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功过是非要作出合乎历史实际的、公允的评价工作。周扬与翰老、夏公一道,向我们这些后辈,叙说了他们的经历,叙说了他们在左翼文艺运动中经过的坎坷与走过的艰苦曲折的路程。周扬认真、真诚地审视了他一生从事党的文艺事业中的功过是非。他不同意这是忏悔的说法,坚持说这是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既是教育自己,也对后来人有所启迪。周扬本有意和夫人苏灵扬一道来写回忆录,遗憾的是,不久他竞一病不起,自己写回忆录的愿望终未成行。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萌生了要将他叙说的和我感受到的他的人生历程记录下来,企求补偿他未竞的心愿于一二。我断断续续地写出本书的一些篇章,意图从周扬与他的一些师友交往这个侧面来凸显他风云沧桑的一生;既有成功的欢欣,也有挫折、失误产生的恩恩怨怨。我想,也许这些就是周扬人生历程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我们这些后来人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迪。

《放到当时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关于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艺运动》两文,作为本书的附录,算是对周扬在三十年代上海的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功过的一种评价吧!

2008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扬与他的师友/中国文联晚霞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荣天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75514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4: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