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神厨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柳德承的坎坷经历为线索,讲述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流落民间的官府菜“祝家菜”在历史浮沉中几经兴衰,最后终于得到世人关注的传奇故事。

有人称此书是中国文坛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甚至说它是一部奇书;也有人评论此书是反腐力作,因为它对社会上盛行的公款吃喝、酒宴开道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入骨的鞭挞和辛辣的反讽;还有人把它归为风情类小说,因为书中隐伏了一条主人公柳德承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线索;更有人说此书是“小红楼梦”,因为其中既有对奇馐佳肴的描写,也有人物情感的纠葛;甚至有人说此书是时下人们所说的“潜伏类”小说,因为里面或明或暗贯穿了一条地下工作者祝三小姐的线索……

如何定位这部小说?还是读者诸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内容推荐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传统名菜、典故轶闻不胜枚举。《神厨传奇》便是为读者奉上的一席饮食文化大餐。本书以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柳德承的坎坷经历为线索,讲述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流落民间的官府菜“祝家菜”在历史浮沉中几经兴衰,最后终于得到世人关注的传奇故事。书中不仅穿插介绍了诸多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有趣典故传说,生动刻画了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众生相,也对当时的种种不正之风进行了暗讽和批判,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试读章节

中国人信奉“民以食为天”,光是和“吃”有关的字,就不知道有多少:“吃”,“啖”,“餐”,“品”,“尝”,“吞”,“饫”,“餮餮”……这些年风靡北京,波及全国,并有走向港、澳、台之势的“撮”(此字待考),据说就是从我们猫儿匿胡同冒出来的。有爱咬文嚼字的,如我们胡同十五号的吴总编便考证说:“此字本应作‘嘬’,意为一口吃下去也。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瑜诗》中日‘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嘬’即为此字。无奈现在年轻人文字功底浅,将‘嘬’误作‘撮’……”

可是老去‘撮’的几位哥们儿却说:“瞎说八道!见过咱哥们儿怎么吃席的吗?跟拿簸箕撮脏土一样,大嘴一张,连酒带菜,连骨头带肉,连汤带水,稀里哗啦全进去了,风卷残云一般。反正是公家掏钱,不吃白不吃,吃慢了,好菜都让人家吃了,多亏得慌!用‘撮’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妄断这笔墨官司,谨将两种学派的论点一并列出,请读者明鉴。

在我们猫儿匿胡同,老一辈人差不多都是吃窝头,啃老咸菜疙瘩长大的。逢年过节吃顿缺肉少油的饺子,就跟吃了龙肝凤胆一般。要他们论“吃”,他们自然说不出多少心得体会。那会儿,他们常吊在嘴边的,无外乎是这么两句:

“唉,今儿又把饭碗给砸了。这世道!”

“嘿!今儿个总算找了个事由,能挣两镚子儿,糊弄肚皮了。”

赶到后来,世道大变,人人都端上了铁饭碗,想砸也砸不烂,可谁家要能吃上一碗红烧肉,左邻右舍还是立马当成新闻:“瞧瞧,人家吃上红烧肉了,八成升了科长了。”

不过,这绝非说我们猫儿匿胡同老一辈的人对吃不感兴趣。那会儿,一到夏景天的夜晚,猫儿匿胡同的人既没有古人的雅兴,可以一手捧卷,一手举杯,吟咏一番“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不能像今人一般,凑着空调看彩电。大伙儿只能在当院里,在大门口,在老槐树底下,扎着堆儿,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喝着高沫,天南地北地聊闲天。内容无非是家长里短,市井新闻,神怪志异。不过,大伙最感兴趣的,却是听柳德承聊“吃”。

柳德承个儿不高,人透着精神,尽管模样儿长得太一般,要光看脸庞、身架,只要有三个人和他在一块儿,您就找不着他了。可他往我们猫儿匿胡同老一辈人里一站,又立马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在猫儿匿胡同的老一辈人中,男人的流行发式都是刮得又青又亮的秃头。讲究点儿的也不过留个寸头。只有柳德承却留着个偏分头,有时候还抹点儿头油,可惜他的头发稀了点儿,让幼儿园小孩揪着学算数正合适,不然,准得让哪家理发馆请去,站在橱窗里当模特儿。再有,他穿衣裳也和人家不一样,那会儿猫儿匿胡同的人穿衣服,只图个夏可蔽体、冬可御寒,没什么讲究。可柳德承好歹总穿条能看出裤线的黑色旧哔叽西服裤,再加一件蓝卡其布中山服。不知道的,都说他准是哪儿的干部。知道的人却说:“瞧瞧,‘宰相门下七品官’,一个大机关的厨子,就这么抖!”

正因为柳德承是厨子,所以在猫儿匿胡同的人心里头,他就是“吃”的权威!再加上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甚而至于知书识字,能背古人写的诗,所以乘凉的时候,只要他往哪儿一坐,哪儿就能聚起一堆人来。逢此时,柳德承虽非好为人师,却也当仁不让。只听他侃侃而谈道:“咱们中国菜好吃,连苏联老大哥都说‘欧亲,哈啦瘦!’这是苏联话‘很好’的意思!”

旁边的几位赶紧捧场:“哟,柳师傅会外国话!”

“那是!人家那是大机关,尽是外国大鼻子专家,柳师傅尽给他们做饭,外国话学得棒着呐!”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菜分八大菜系:川,鲁,苏,湘,粤,浙,闽,徽。”柳德承对人家的褒扬之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顾滔滔不绝地往下说,“可外国人老觉着中国菜太神!有两大秘密,直到现在他们也解不开。”

“哪两大秘密?”众人瞪着眼,抻长了脖子。

“外国人老闹不明白,松花蛋里的松花是怎么搁进去的;元宵里的馅儿是怎么包进去的。”

于是众人哈哈大笑,自豪且自足;虽然内中也有人觉着柳德承的话未可全信。

“外国人闹不明白也不打紧,可咱中国人也有好些闹不明白中国菜是怎么做的。”柳德承说到此撇了撇嘴,以示对这号人的轻蔑。

“您这是说笑话呢!都是中国人,天天吃中国菜,哪能不知道中国菜怎么做。”有人觉着柳德承说得太玄。

“好,那我问你,山东菜有什么讲究?”柳德承考人家。

在座的有见识不大胆子大的,硬充内行说:“山东人爱吃葱。做山东菜就得多搁葱。山东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大葱蘸酱卷煎饼……”

“山东馆专卖牛肉!《水浒》里头,甭管哪位大英雄,进了酒店都得切几斤牛肉当下酒菜。”听过几回评书的,便引经据典道。

柳德承摇头笑笑说:“错了不是!山东菜讲究原汁原味,妙处全在汤上。山东厨子做菜之前先吊汤。大汤,就是头锅汤做山珍海味,二汤做‘烧扒熘■’,三汤当高汤卖。‘马连良的腔,山东馆的汤’嘛。咱中国地方大,一地有一地的风物,一地有一地的名菜。光说八大菜系也包含不全。上海,你们去过吗?”

这话是白问。那会儿猫儿匿胡同的人大没都出过远门,连上海在北京的哪边都闹不清楚,更甭说去了。

“上海,那可是大地方。”柳德承多少带着几分炫耀之色,“上海高楼多,还通火轮船。所以嘛,无论中餐里头八大菜系的名菜,还是外国的法式大菜,俄式大菜,在上海都能吃上。上海菜在苏菜的基础上,吸收各家所长,也就有了油大、味儿浓、糖重、色艳,选料讲究鲜活,调味喜用甜酸、糟香的特色……”

一席话说得各位高邻晕头转向,可是个个都做茅塞顿开状说:“没想到中国菜还有这么多讲究。咱们以前就知道‘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米饭’以及‘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类的俗话。如今才算闹明白。”

不过,猫儿匿胡同自古以来就无完人,就连柳德承这样深孚众望的人物,竟然也免不了那些个闲言碎语,蜚短流长:“他大婶,您说德承到底打算娶什么样的?给他介绍个模样好的,他嫌人家做菜的手艺差;介绍个做菜手艺好的吧,他又嫌人家模样差。连他们领导都说,这事没法儿管了。”

“哟,他这人脾气怪。前两天,我又给他介绍了一个,还是老姑娘呢。模样也好,手艺也巧。可他尽跟人家念叨有一位三小姐怎么怎么好。人家不爱听了,末了儿,两边还差点儿动起手来。”

“刚对上象就说那个,没个不动手的。他呀,打一辈子光棍去吧!”

好在这些闲话,虽有损柳德承“完人”的形象,却不能动摇他“食界权威”的地位。

可是中华乃群英荟萃之地,绝无没有对手的英雄。有一天晚上,天气闷热。柳德承和一伙人在胡同口的老槐树底下乘凉,一边议论当年北京哪家饭馆的名气大,做的菜最好吃。

“会仙居的炒肝,聚元斋的茶汤,王致和的臭豆腐,馄饨侯的馄饨,聚仙居的炸灌肠,都是好东西。”有人说。

难怪,猫儿匿胡同的人,那年头儿能吃得起的“佳馔美味”也就这几样。所以,说这话的人也不管那是不是名菜与名饭馆,都往一块儿攒。

P3-7

序言

此书得以再版,首先要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和再版此书的策划者乔平先生,因为中国的出版业与20世纪90年代已经大不相同。一方面,图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中国的出版界正在经历转制,一切更加市场化,所以,对于出版者来说,决定一部书是否再版,是需要眼光、胆识和风险意识的。不过,对作者来说,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再版一部旧作,比完成一部新作还要有成就感。因为书是文化的载体,真正的文化价值不是用金子、银子称出来的,而是用时间来考量的,经得起时间打磨的作品,能够在排行榜的浮躁中积淀下来,最终为历史认可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作品。当然,十余年后的一次再版,并不足以证明《神厨传奇》有多么高的文化价值。那么,再版此书的意义在哪里呢?我想,原因之一,大概是因为它记录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的社会现象。《神厨传奇》是在1995年出版的。那时,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钢材、原油甚至彩电等还属于紧俏物资,需要批文,因此造成了社会上倒卖这些物资和批文的倒爷众多,如今的80后、90后们对此可能鲜有所闻了。那时,公款吃喝已成风气,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各种打压措施,如公款宴请不得超过四菜一汤等,但效果不彰。那时的工薪阶层虽然很敬业,但收入甚低;绝大多数教师虽然师德甚高,但收入不高。因此,社会上不同阶层、不同职务、不同地位、不同品格的人,生存和文化水准的落差也比较大。

《神厨传奇》当年出版之时,多家媒体曾经予以介绍,但是在谈及作品的主题时,角度却各不一样。有的称此书是中国文坛上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甚至说它是一部“奇书”。虽然作者不敢妄称“第一”,更不敢称“奇”,但饮食文化确实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其中为构思情节和塑造人物,也收罗甚至“创新”了一些奇宴名菜。

有人评论此书是“反腐力作”。《神厨传奇》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公款吃喝,用酒宴开道,行腐败之实的行为,进行了鞭挞和讥讽。对“崽卖爷田不心痛”的憎恶,对腐败现象的愤恨,确实也是作者的创作动机之一。点评者这样说,自然不谬。

有人把此书归为“风情类小说”,大约是其中隐伏了一条主人公柳德承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线索,但因此就把它归为“风情类”小说,似乎有些牵强。不过,也不能说点评者一点理由也没有。

有人说此书是“小红楼梦”,这当然是过誉了,可能是因为其中既有对奇馐佳肴的描写,也有人物情感的纠葛,因此引起了点评者的厚爱。

有人说,这是一部反映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地下工作者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小说中的确有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潜伏类”小说,但书中这方面所占的篇幅并不多,虽然祝三小姐是或明或暗贯穿于始终的一条线索,但小说主要还是想通过撷萃楼的兴衰,剖析现实的社会现象。也可能是祝三小姐给评论者的印象太深,因而有了这样的点评。

其实,这部小说如何定位,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楚。古人云“诗无达诂”,诗词如此,小说恐怕也是如此。一部《红楼梦》,有人为宝黛的悲剧哀歌,有人为贾府的兴衰感叹,有人看出了阶级斗争,有人只对其中的锦衣玉食感兴趣。因此,硬要为《神厨传奇》定出唯一的主题来,似乎是没有必要的,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不过,将此书作为一个社会记录,和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进行一下对比,看看我们的社会有了哪些变化,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现在,电视机的“面子”大了,不再是书中乔富红倒卖的“21遥”了,但讲面子、爱攀比的风气是更盛了,还是有所收敛了呢?书中倒卖紧俏物资的现象已经不多见了,因为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了,可是以权谋钱,以钱换权的现象是否也减少了呢?再有,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奢靡现象是越来越少了,还是需要更大力度的整治呢?现在,亿万富翁已不罕见,中产阶级也已被造就出来了,即使如书中的王教授也不会拿到稿费才有钱“打尖”;吴总编也不必缩在小饭馆里改稿子了。人们的收入比那时高了,甚至对一掷千金的富豪,人们也不觉稀罕了,但是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是否也有了大幅的提升呢?中国的GDP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水平,可是祝三小姐的那些“朋友们”的生活状态是否有了根本的改善呢?

有读者曾问,祝三小姐和宋妈有没有真实的原型?她们是谁?小说不是传纪文学,更不是新闻报道,小说的人物是塑造出来的,不过她们是有真实人物作为素材的,并不是凭空臆造。其实,这里依据的真实人物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会被传承下去吗?

在此书再版之际,除了要感谢为再版此书做出努力的朋友外,还要感谢当年为出版此书排除重重障碍、付出了艰辛努力的朱珩青老师,作家出版社原社长李荣胜先生,以及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此书做出贡献的叶咏梅老师和著名朗诵艺术家李野默先生。这部小说的连播于1996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类二等奖,这是和叶咏梅的慧眼、李野默的播讲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的支持分不开的。

边东子

2010年2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神厨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边东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8946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