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历史照片的解读(精)/影像文丛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书籍,而是照片解读的案例分析,或者说是时下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个案。在宏大的摄影史叙事背景之下,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微观史。作者综合了多个学科,梳理了“大屠杀”或“暴行”这个特定类型的照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解读,揭示出这些照片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机构的运用之间放入微妙差异,同时也提出“二维的影像是如此空洞,所以我们必须为它填补意义。就像记忆一样,照片也是短暂的,随着记忆所归属的那个人而变化。但是照片又和记忆不同,一张照片就是一个证据,表明时间中的一个瞬间确实存在过。人们学会了阐释照片的时候,他们也能学会阐释记忆”。但“我们听着每一个故事,把照片看成是对当时隋形的无懈可击的记述。但是他们的故事和照片的并置,就不可能是他们的记忆,或者摄影师的记忆,或者站台上那些人的记忆,实际上是被创造出来的‘记忆’。事实上这是一种虚构。虚构就招致了错觉。” 目录 鸣谢 作者提示 导言:档案里的一张照片 第一章 摄影与国家社会主义1933-1939年 第二章 照片作为证据 第三章 以相机为武装 第四章 隔离区里的相机 第五章 集中营里的相机 第六章 解放 第七章 建构战后记忆:“莫提犹太人!” 第八章 大屠杀商业化:“没有像大屠杀那样的生意了” 第九章 证据的解读 第十章 永恒的死亡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历史照片的解读(精)/影像文丛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英)雅尼娜·斯特鲁克 |
| 译者 | 译者:毛卫东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2206632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37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263 |
| 出版时间 | 2021-07-01 |
| 首版时间 | 2021-07-01 |
| 印刷时间 | 2021-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550 |
| CIP核字 | 2019283653 |
| 中图分类号 | J409.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6 |
| 宽 | 147 |
| 高 | 22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