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文内文外(精)/中国文明研究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由十个篇目组成,讲述了文内与文外的含义与联系。“文内”“文外”指的是文本与文本以外的所有外缘因素之间的关系,但文内、文外两种诠释往往互相交缠,甚至融和一体,难以区分。文本有其内在意义,独立于产生文本的外缘因素,文外则当然包括读者本人,但同时也兼指产生文本的外缘因素以及有关读者本身的种种历史文化外缘,其中思想史的脉络尤为关键。因此,读者不能随意诠释文本,尽管所谓内在意义仍然受到产生文本本身的外缘情境包括作者之主体性以及其所置身之思想史脉络的制约。 作者简介 劳悦强,生长于香港,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曾在北美多所大学教授中国文史哲诸课。现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哲学史、中国传记传统、中国文化传统、西方汉学等科目。授课重启发,坚持阅读原典和强调独立思考。研究兴趣博杂,涉及先秦诸子思想,汉魏晋南北朝儒、道、释三教互融,宋明理学,中国文学,佛教讲经以及中国古代妇女史。著作包括《论语心》(2006)、《经学的多元脉络》(2008)等。 目录 自序 甲、通义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朋”字的一个思想史考察——以《论语》注释为例 乙、文内之诠释 第三章 以明乎?已明乎?——释《庄子》的“明”义 第四章 本义的追求——朱熹论《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章 丙、文化史中的文外诠释 第五章 借题发挥——从《注维摩诘经》看中古佛教讲经 第六章 说经注我——从无名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看道教讲经 第七章 儒门公案——蕅益智旭的《论语点睛》 第八章 攻乎异端——刘宝楠父子对朱熹的爱恨情结 丁、思想史中的文外诠释 第九章 何晏、王弼“道不可体”说的思想史背景 第十章 《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章——汉至宋的诠释演变 第十一章 温故知新——孔子之川流不舍与朱熹之川流不息 引用书目 导语 《文内文外——中国思想史中的经典诠释》是著名学者劳悦强的专著。论述了文本文内和文外两种含义的区别,分析了客观和主观因素对个人对于文本的理解的影响。书稿以具体的文本来分析其文内与文外的不同内涵,比如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具体著作中体现的文内与文外的含义,来阐释人们在文本理解上的不同。书稿分析具体事例,讲解透彻,能够给人以启迪,是很好的作品。通过阅读本书稿,能够对文本的内涵与外延有更好的理解,对于提高人们对于经典的理解是十分有益的事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内文外(精)/中国文明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劳悦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31285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2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67 |
出版时间 | 2021-04-01 |
首版时间 | 2021-04-01 |
印刷时间 | 202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98 |
CIP核字 | 2021034367 |
中图分类号 | B2 |
丛书名 | |
印张 | 2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5 |
宽 | 158 |
高 | 3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