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理论的踪迹/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全书的核心论题,是探讨理论如何出现于以古今中西问题为标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殊境遇中,出现于由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建构与跨界所构成的多维空间中,如何既显其作为应对历史困境的力量,又深化困境本身。正是在一种危机状态所制造的巨大的历史的总体化中,理论成就自身并走向“中国化”,但是理论在与历史相互造就的同时又为后者埋下了解构的因子,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进入“后历史”的话语平台,方能开辟出新的研究空间,而这同时也是将困境推入另一阶段。全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古今中西问题的框架下重审“美学”的生成;第二部分在文化研究转向的潮流中重探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性”问题的谱系;第三部分正面处理近年来有关中国“文学史”写作的纠葛,凸显理论与历史的纠葛;第四部分讨论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及文学创作的相关议题,在后殖民话语的威势下寻找突破的可能;第五部分聚焦当代文学批评,讨论一种“中国现实主义”的可能性。具体的章节题目将在整理和修订过程中予以相应调整。 作者简介 汤拥华 1976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论著四部(《宗白华与“中国美学”的困境》《无法到底的苍凉:张爱玲独创性研究》《西方现象学美学局限研究》《文学批评入门》),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课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与文学理论,兼及文学批评。 目录 第一辑 现代视域中的民族与美学 王国维的“美学劫” 宗白华与“中国形上学”的难题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 民族的美学逻辑:由柄谷行人引发的思考 第二辑 传统的发明与中国现代性 评当下思想界有关“中国现代性”的三种思路 高友工“美典”说的三个向度 作为文/学的理论——三论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文学如何“在地”?——试论史书美“华语语系文学”的理念与实践 第三辑 作为理论的文学史 走出“福柯的迷宫”——从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论争谈起 重构文学性——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一个理论问题 通向“后历史时期”的文学史写作 文学:在话语与生存之间——文贵良著《话语与文学》读后 第四辑 文学都市与中国现实主义 市井诗学如何可能?——试论当代上海小说研究的一种理论路径 苍凉与小说的可能性——试论张爱玲的文学观 天真的与感伤的人性观察者——小白论 “虎妈”、教育政治学与中国现实主义——有关《虎妈猫爸》的札记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理论的踪迹/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汤拥华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178650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7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64 |
| 出版时间 | 2021-06-01 |
| 首版时间 | 2021-06-01 |
| 印刷时间 | 2021-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55 |
| CIP核字 | 2020254645 |
| 中图分类号 | I206.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8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