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精) |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为什么自清末以来,中国需要宪法这么一个西方舶来的“劳什子”?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及宪法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阶段稳固下来,但是否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时代的大变革?一百多年困扰中国人的这些问题,一言以蔽之:宪法何以中国? 作者简介 翟志勇,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哈佛大学东亚法律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代议制的基本原理》,译有《身披法袍的正义》等。 目录 《共同纲领》与中国的不成文宪法(1949—1954) 一 临时宪法? 二 统一战线与政治协商的历史耦合 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双重属性 四 三大文件 五 不成文宪法(1949—1954) 最高国务会议与“五四宪法” 一 何为最高国务会议 二 宪法实践中的最高国务会议 三 “五四宪法”的二元政体结构 四 结语 “八二宪法”的生成与结构 一 历史的叠加 二 统一战线 :民主、革命与爱国 三 领导与代表 四 新的宪制设计 五 多重复合结构 监察委员会与“八二宪法”体制的重塑 一 合署办公 二 “八二宪法”体制 三 监察委员会的宪制意义 四 结语 监察权的宪法性质与“八二宪法”的分权体系 一 引言 二 分权的理论基础 三 分权的制度实践 四 “八二宪法”中的分权 五 监察权的双重属性 宪法何以中国 一 宪法中的“中国” 二 宪法序言中的革命叙事 三 新的宪法观与世界主义 导语 本书的核心问题意识是,现代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及宪法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宪法阶段稳固下来,“八二宪法”是否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时代的大变革? 重新梳理看似“失败的遗产”的中国宪法史,藉此透视现代中国的建构路径,理解“宪法何以中国”。 以历史主义的视野和方法,内在地描述中国宪法的动态演进过程,但并未被浪漫主义的民族文化诉求诱惑,而是转向以历史为公器的普遍主义反思。 不仅关注中国宪制的发生学,也关注世界法权秩序的重建,思考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历史民族的使命。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翟志勇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878947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15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121 |
| 出版时间 | 2021-05-01 |
| 首版时间 | 2021-05-01 |
| 印刷时间 | 2021-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28 |
| CIP核字 | 2020259591 |
| 中图分类号 | D921.0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7.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1 |
| 宽 | 137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