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后现代网络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包含几个方面:首先,在哲学思想层面上,梳理后现代技术哲学思想,主要包括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利奥塔和波德里亚,以及海德格尔、利奥塔,和福柯等人的,占主流地位的后现代技术思想。其次,在网络技术层面上,梳理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网络技术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未来展望等。很后,结合网络技术和后现代哲学思想,将二者进行融合比较,从后现代哲学思想上对网络技术进行论述,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并进行相关的理论探索。 作者简介 于骐鸣,男,1978年生,山西人。科学技术哲学博士,任职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哲学。 目录 章 导论(1) 第二章 网络技术的发展(7) 节 网络符号的广泛应用(9) 第二节 数字化生存困境(12) 小结(20) 第三章 海德格尔的网络技术观(23) 节 批判现代技术(25) 第二节 促逼(28) 第三节 座驾(30) 第四节 科学的本质是技术(32) 第五节 思与诗(35) 小结(38) 第四章 鲍尔格曼的网络技术观(39) 节 技术观背景(41) 第二节 装置范式(45) 第三节 自然信息、文化信息和技术信息(48) 小结(50) 第五章 芬伯格的网络技术观(51) 节 技术观背景(53) 第二节 对传统技术本质观的批判(56) 第三节 工具化理论(58) 第四节 “场所”理论(62) 第五节 “技术编码”理论(64) 小结(67) 第六章 利奥塔的网络技术观(69) 节 技术观背景(71) 第二节 现代技术是自主发展的(72) 第三节 技术是科学的基础(75) 第四节 信息技术观点(77) 小结(79) 第七章 福柯的网络技术观(81) 节 技术观背景(83) 第二节 现代技术的两重性(87) 第三节 权力主导着技术的发展(90) 第四节 微观权力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94) 第五节 “自我的技术”是完美的技术(97) 小结(102) 第八章 波德里亚的网络技术观(103) 节 技术观背景(105) 第二节 “符号化”理论(107) 第三节 技术“消费”理论(113) 小结(157) 第九章 丹尼尔·贝尔的网络技术观(159) 节 技术观背景(161)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中轴”(163) 第三节 信息技术导致了主体性危机(167) 小结(171) 结语(173) 参考文献(185) 后记(190)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后现代网络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于骐鸣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805235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90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87千字 |
| 出版时间 | 2019-5 |
| 首版时间 | 2019-05-01 |
| 印刷时间 | 2019-05-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N0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58.00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