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所著的《朱陆·孔佛·现代思想——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尝试以“源流互质”的方法来处理晚明以来的思想史与现代思想的关系。本书重点探究了彭绍升、章太炎、欧阳竟无等思想人物,特别对近代唯识学复兴的思想史脉络进行了深入解析。
| 图书 | 朱陆孔佛现代思想--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张志强所著的《朱陆·孔佛·现代思想——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尝试以“源流互质”的方法来处理晚明以来的思想史与现代思想的关系。本书重点探究了彭绍升、章太炎、欧阳竟无等思想人物,特别对近代唯识学复兴的思想史脉络进行了深入解析。 内容推荐 张志强所著的《朱陆·孔佛·现代思想——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关切的核心主题是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问题,围绕此一主题,集中探讨了如下几个贯穿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议题:一是孔佛会通是否也可能是一种新文化?二是现代条件下成德之学如何讲?三是共和之后,教化任务由谁承担?《朱陆·孔佛·现代思想——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重点探究了彭绍升、章太炎、欧阳竟无等思想人物,特别对近代唯识学复兴的思想史脉络进行了深入解析。 目录 自序 绪论 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现代转换中的几个议题 第一章 从“理学别派”到士人佛学 ——由明清思想史的主题演进试论近代唯识学的思想特质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朱陆与经史:新理观的发生与“浙东”“浙西”的学术分野 第三节 新义理学:是社会理论,还是成德之学? 第四节 近代唯识学:如何在“现实性”的基盘上重建成德之学? 第二章 王阳明《大学》论与“朱陆”问题的展开 ——兼论王学流衍与“朱陆”问题在晚明背景下的重构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朱陆”问题的深化与阳明学的成立 第三节 “良知”解释的歧义与王学流衍的分途 第四节 阳明学基盘上的“朱陆”问题重构 第三章 从“朱陆”到“儒释”:清代思想史的另一种可能性 ——以彭绍升的“儒释”观为中心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长洲彭氏家学的特质与彭绍升的理学抉择 第三节 彭绍升理学抉择的佛学化转化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四章 生死·道德·革命 ——晚清“志士”理想中的个体、社会与道德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有欲以成其公”的道德如何可能? 第三节 从“无生主义”到“生生主义” 第四节 “无我以建立群体”的理想如何落实? 第五节 “依自不依他”与“以他为自” 第五章 “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 ——论章太炎“齐物”哲学的形成及其意趣 第一节 前言:哲学的突破与人格的“回心” 第二节 “见谛”的内涵:何谓真?何谓俗? 第三节 《齐物论释》的结构:齐物哲学的三个层次 第六章 方法与宗旨之间 ——试论现代学术嬗变中哲学、义理学、经史之学的离合及现代佛学对其的导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哲学:“义理”与“真理”之间 第三节 方法与宗旨之间的体系与知识 第七章 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 ——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 第一节 前言:“源流互质”视野下的“大儒学”观 第二节 何谓“经学”:“治经之法”还是“治子之法”? 第三节 何谓“史学”:“察势观风”还是“损益发展”? 第四节 何谓“义理学”:“反本复性”还是“革新发展”? 第五节 经、史、义理学相资为用的“批判儒学”之确立 第六节 余论:另一种经学向另一种史学的过渡 第八章“哲学”、“史学”与“量论” ——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真理”、“知识”与“价值”问题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真际”与“实际”之间的“逻辑”与“价值” 第三节 “现证”还是“预设”?“虚构”还是“实证”? 第四节 一种展现“义理性”的“史学”如何可能? 第九章哲学·文明·现代性 ——“古今中西”之争中的“中国哲学”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哲学革命”与“中国哲学”:从自在走向自为的传统 第三节 “哲学”的希腊起源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性:一种哲学社会学的观点 第四节 中国与雅典之间的“儒家哲学”:“儒家的”是否同时也是“哲学的”? 第十章“法相”与“唯识”何以分宗? ——试论“法相、唯识分宗说”在欧阳竞无佛学思想中的奠基地位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无著学”中之“唯识、法相分宗”——以造论体例为中心论唯识、法相所以分宗之根据及旨趣 第三节 “五法三自性”与“八识两无我”:“世尊义”中的“唯识、法相分宗”——兼论“唯识、法相分宗”原理中的“校雠学”方法 第四节 “法相画龙,唯识点睛”:如何重构唯识与法相关系? ——以欧阳竟无与太虚关于“唯识、法相分宗”原理之辩难为中心 第五节 “法性、法相是一种学”:“龙树法相学”如何可能? ——试论“法相学”模式之拓展性运用与“两圣一宗”大乘学的建立 第六节 “增上学”与“道相智”:唯识、法相分宗之最后判准——试论唯识、法相分宗与“全体佛教” 原理之建设 附录一 时代·传统·中国哲学 ——时代课题与中国哲学史研究三十年来的演进逻辑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是日丹诺夫,还是列宁?——“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讨论与“哲学”观念的解放 第三节 “传统”的重估与“哲学”的解释学转向——八十年代“文化讨论”影响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四节 是哲学史?还是学术史、思想史?——“学术史” 热与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附录二 传统与当代中国 ——近十年来中国内地传统复兴现象的社会文化脉络分析 第一节 传统复兴现象及其背后 第二节 能否将“传统复兴”看做一种社会运动? 第三节 传统复兴现象发生的社会文化脉络:是当代虚无主义的症候还是克服? 第四节 何种“传统观”为今时所需?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朱陆孔佛现代思想--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志强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11441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00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25 |
| 出版时间 | 2012-12-01 |
| 首版时间 | 2012-12-01 |
| 印刷时间 | 2012-1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8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949.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9.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8 |
| 宽 | 169 |
| 高 | 14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