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神笔马良(洪汛涛经典童话纪念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洪汛涛的《神笔马良(洪汛涛经典童话纪念版)》的出版发行,是为了纪念洪汛涛为儿童文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为了缅怀他为繁荣祖国的文艺事业鞠躬尽瘁、竭尽心力的一生,是为了追思他崇高的为人品格与伟大的艺术成就。这本书既精选了洪汛涛创作的《神笔马良》等作品以及他本人的自传,也收录有各界人士对洪汛涛的评价和纪念文章,还附有洪汛涛手迹、年表以及张光宇的经典插图等。

内容推荐

作家洪汛涛被尊称为”神笔马良”之父,是享誉中外的童话大师。

这本洪汛涛的《神笔马良(洪汛涛经典童话纪念版)》收录的长篇童话《神笔马良》是作者历尽半世纪精心创作,多次修订的最终定稿版。

本书的12幅彩色插图,由著名艺术家张光宇先生绘制,极富艺术韵味,与文字相得益彰。

《神笔马良(洪汛涛经典童话纪念版)》内容丰富,包括经典作品,纪念专辑、各方评价、作家年表、珍藏相册等板块,全面展示了洪汛涛先生的创作履历和光辉业绩。既是一部文学鉴赏阅读本,又是具有资料价值的研究本,更是一册难得的经典收藏本。

目录

◎经典作品

 神笔马良传

 《神笔马良传》写作经过和说明

 课文《神笔马良》

 朗诵诗《愿你也有一支神笔》

 珠玑集

 心中的偶像(100则)——写在“神笔马良”铜像前

◎作者自述

 要立足于付出,不断地付出……

 我和笔(之一)

 我和笔(之二)

 我和笔(之三)

 我的老师

 我的小学时代

 我的笔名

 我的写作习惯

 我的业余爱好和兴趣

 我的“座右铭”

◎纪念专缉

 勇于开拓的先行者

 他挥着神笔走了

 儿童文学界的一位苦行者

 心香一瓣

 最后的一面——悼念洪汛涛先生

 他和《神笔马良》一起永远活着

 他为儿童文学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

 追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洪汛涛老师

 心底的爱

 民族的文化符号

 家乡的孩子永远怀念您——纪念洪汛涛先生逝世十周年

 一封无法投递的信

 各方评价

◎作家年表

◎珍藏相册

后记

试读章节

1. 笔架山下

从前,有个孩子名字叫马良。

他住在村口的破窑里。父亲、母亲早年死了,靠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天底下,穷人是一家,村里的人们常常接济他,帮助他,照料他。那些伙伴们,一个个待他都像亲兄弟。

马良从小喜欢画画,在地上爬着的时候,就爱拿块石头,或者抓根木棒,在泥地上胡乱地涂一气。直的、横的,圆的、方的,谁知道画的是什么。

长大了,他很想学画画,可他哪有钱去买笔呢!他们这个村子里,家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庄稼人,也没有一家有笔的。

马良多么想,自己能有一支笔,一支属于自己的笔呵!

他们村后的大山,虽然光秃秃的,都是砂土岩石,并不长树木花草,但它的形状十分奇特,三座山峰,并列一排,像个“山”字。来这山上游历的人说,那个造字的古人,准到过这里,不然怎么造出个“山”字来呢?这三座山峰,很高,要攀上这三座山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山,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不能种植庄稼,村里的人们砍柴割草,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可是,这山,远远一望,背衬蓝天,恰似一个赭色的大笔架,煞是好看。

这大山,给了大山的儿子马良以大山的性格。他像大山一样的倔犟,不畏惧困难,想做什么,一定要做成。他不懂得阿谀、奉承,做什么事,都是勇往直前,遇到阻挡,都不回头。他虽然和大山一样贫穷,但他和大山屹立着一样,挺着腰杆子做人。他以他是大山的儿子为光荣。

在他们村子东方,远远的地方,有一座古寺,古寺后面山丘上,有一座砖塔。年代很久了,由于经历了火灾,塔身只剩下一个褐色砖块砌的壳子。奇特的是,塔尖上长满了许多树,大概是鸟儿衔上去的种子,年深月久,长成了大树。大树枝桠伸开,叶子浓密。这塔远远看去,很像一支大毛笔。塔身为笔杆,塔上的树枝则是笔头。最凑趣的是,塔顶的树木中,有一棵是枣树,秋高气爽,枣子成熟,鹰鸟啄食,四散飞落,宛如笔尖饱蘸颜料,向广袤的天穹洒溅出星星朱墨。

如果说,大山的性格就是马良的性格,那么,这塔给了马良以志气。塔尖高耸刺天,马良志气凌云,他多么想把这塔托在手上,挥舞它,像挥舞一支笔,在蓝天上,用绚丽五彩的霞光作画,描绘一幅幅优美的理想画卷。

村子里有个传说,每隔三百年,哪一天,哪一刻,天要开眼,照在塔上的阳光会突然特别强烈,使塔的黑影投到远远的高山山峰之间,似同一支笔,搁在笔架上。据称,如果在这顷刻刹那之时,有谁能抱住这黑影的笔,他就会成为一位很有才学的人。

可是,村里年岁再大的老人,也没有见过这三百年一逢的开天眼,也不知道哪一年发生过这奇迹。因为他们村子里,世世代代,都是泥腿子,捏泥巴的,从没听说出过一位有才学的拿笔人。

稚年的马良,一次次,去攀登村后的高山。他爬上峰尖,坐在只有桌面大小的峰顶上,遥望远远的那古塔和东方冉冉上升的太阳,他多么希望遇上开天眼,太阳光突然明亮起来,将塔的黑影投过来,让他一把紧紧地抱住它。

他等过许多个从清晨到中午,他满怀希望地上山,却每回都是怅怅地回来。

他很想有一支笔。

2. 判官和魁星

有一回,他听人说城里城隍庙里的判官有一支笔,他就一个人赶去了。他来到那尊判官像的前面,只见判官的左手拿着本簿子,真的,右手高高地举着一支笔。

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就鼓足勇气走过去,请求说:

“判官爷爷,你能把这支笔借给我吗?”  判官爷爷不动声色,像是没有听见他的话。只见对面过来一位老人,捋捋白胡子,代为回答说:

“傻孩子,判官爷爷的笔,怎么能借给你?你不见他手上拿着本生死簿吗?人一生下来,他就要记下,该什么时候死……”

马良是个孩子,他不明白,问:

“人,怎么都要死呢?”

那老人笑笑说:

“要是人不死,那些坏人,恐怕更要凶哕。好心人,日子更没法过了哟!”

马良还是不太明白老人的意思,眼睛直眨巴眨巴地望着判官手上的那支笔。

过路的老人,笑笑说:

“你这孩子八成想借笔学画画吧!”

马良叫老人说中了,欣喜地说:

“是啊!我想有一支笔,我很想学画画。老爷爷,你说,能成吗?”

老爷爷摸摸马良的头,鼓励他说:

“能成,不过你要经过一番努力啊!——你要笔怎么去向判官爷爷要呢?你应该到那边文昌庙,去求魁星菩萨。”

马良看了看判官爷爷那严厉的黑脸色,不敢多说,谢过老人,便到前边文昌庙去找魁星了。

魁星那模样,好吓人哟!一只脚踩在一条大鱼的头上,一只脚踢着一只斗,果然手上拿着支大笔,笔尖几乎碰得着过往人们的额头。

马良战战兢兢地走上前去,向魁星磕了个响头,说:

“魁星菩萨,你的笔,能借我用用吗?”

魁星的脸铁青铁青,双眼眼珠都突出来了,没有回答他。

马良连说了三遍,魁星没有什么反应,他便大着胆,爬上那条大鱼背,伸出手去,取下魁星手上的那支大笔。

这笔就取下来了,他很高兴,可仔细一看,原来这笔是泥做的。一碰,泥掉下一块,露出里面的竹签。泥笔,又有什么用呢!他只好将这支笔,又照原样塞进魁星的手中。

这时,又有一个老人走过,捋捋白胡子说:

“你这孩子,你想有支笔,魁星菩萨会给你的,你怎么可以自己随便去拿他的笔呢!”

马良瞧瞧魁星那愠怒似的神色,心里有几分不安,赶紧鞠了一个躬,说了句:

“魁星菩萨,对不起,我太想有一支笔了。”

说完,一溜烟地跑回村子去了。

马良很想有一支笔。

一天,他突然想,没有笔,为什么不自己做呢?

他到竹林里去截来几节细竹子,这便是笔杆了。可笔头怎么做?他愣住了。

他一会儿剪了东家羊的毛。他一会儿剪了西家牛的毛。不几天,笔没做成,村子里的羊呀,牛呀,都给剪得花花斑斑的了。村里的乡亲们不明白,都说是马良这孩子怎么不学好,瞎胡闹,变得淘气不招人喜欢了。

大家不让马良再去剪羊毛牛毛了,他就剪自己的头发。

可一把把毛,一把把头发,一个孩子怎么也做不成一支笔啊!

马良又感到惘然了。P6-10

序言

孙建江

不知不觉间,洪汛涛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洪先生是前辈,在儿童文学界无人不晓。他生前喜欢提携后进,有不少年轻朋友。我虽然认识洪先生较早,但和洪先生的私交并不深。洪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洪夫人冯佩霞老师希望我为本书写篇序,我有些意外,第一反应就是婉拒。但冯老师执意坚持,不仅让其公子数次打来电话,而且年届八旬的冯老师还亲笔写信嘱我不要推辞。冯老师如此信任晚辈,我也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

洪先生的大名,很早就知道了。但见到他本人,还是在好些年以后。

1983年,杭州举办了一次有一定规模的儿童文学会议,洪先生应邀与会作大会发言。他发言后让大家提问,我见提问的人不多,就举手提了几个问题。那次会议的名称、洪先生发言的内容和我提的什么问题现在已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会后我和后来成为好友的冰波等一群年轻人去看洪先生。

洪先生见了年轻人,心情大好。侃侃而谈,笑声不断。其时,洪先生五十多岁,风度翩翩,器宇轩昂。但凡有人提出让他题词、签名,他来者不拒。

洪先生的书法很有特点,刚毅道劲又圆润柔和,张弛有度,收放自如,间距搭配错落有致,特色鲜明,自成一家。没想到洪先生不仅童话写得好,书法也很漂亮,大家都为能同时得到洪先生的著作和墨宝而庆幸。

当他得知我和冰波是浙江的儿童文学新人后,尤其高兴。说作为浙江人,他很为家乡的儿童文学而自豪,并当着大家的面,说了不少表扬和鼓励我和冰波的话。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洪先生。

后来,我又陆陆续续见过洪先生十几二十次,但多是在会议的公共场合,像1984年在石家庄举办的首届全国儿童文学理论座谈会、1995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等等,人多,嘈杂,加上彼此都来去匆匆,深入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但只要有时间,洪先生通常都会给我一些鼓励。偶尔,也会和我说一些心中的委屈及别人对他的不公。

或许是因为洪先生名气大,太忙,我主观上不愿多加打扰,或许是因为自己本来就不太喜欢交际,又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吧,我和洪先生尽管认识较早,但当面向他讨教的机会并不多。

我最后一次见到洪先生,是在1999年。其时,台湾旅美作家木子老师来上海访学访友。木子老师对上海不熟,希望我前去和她会晤并顺便陪她去拜访洪先生。

那是我认识洪先生十六年后第一次造访洪先生家。记得洪先生家住长宁区种德桥路附近一幢公寓的二楼。和洪先生认识以来,我都是用这个地址和洪先生通信的,所以一直记得。洪先生见到木子老师和我,显得格外兴奋,洪夫人忙着倒茶递水果,洪先生则拿了许多自己的著作签名送我们两人。

木子老师小洪先生几岁,年龄相差不大,他们说了不少同辈人的话。

也许是又见到了老乡,轮到我时,洪先生责怪说,建江,你怎么不来看我啊。我说,您是大忙人,我可不想上门打扰您写作。洪先生说,忙什么忙,一点都不忙。杭州上海这么近,你以后多来看看我啊。洪先生说这话时挺认真,似非客套。我连忙说,好的好的,我一定常来看您。那阵子,洪先生要写书、编书,还要接待~拨又一拨的访客,怎么可能不忙。我想,洪先生想找人说说话,多半是为了排解排解内心的孤寂吧。

那次见面大家说了不少话,很尽兴。告辞时,洪先生执意送我们到楼梯口。洪先生还对木子老师说,下次再来上海,不要客气,就让他这个地主作全陪导游吧。其时,洪先生七十出头,身体虽称不上有多好,但看上去似也无大碍。

他在楼梯口不停地向我们挥着手,说,以后常联系以后常联系  不想,这一别,竞成永诀。

当然,洪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和最珍贵的,无疑是他的作品,是他精神的财富。

在洪先生诞辰八十周年的时候,北京有关方面组织了一次纪念活动,应主办方之邀,我有一个书面发言。兹择要述之,以作为本文的结语。

洪汛涛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童话作家,他的《神笔马良》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受读者喜爱,成为了中国童话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存在。童话虽然古已有之,但自觉意义上的童话创作是随着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和人的发现而出现的,中国童话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其外来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洪汛涛的意义恰恰在这里,他一生的童话创作几乎都没有离开过民族化的追求和努力。他用他的艺术实践向世人表明,儿童文学的民族化是切实可行的。洪汛涛先生晚年还用很大的精力编撰了童话理论著作《童话学》。这部著作为中国童话学的学科建立提供了重要参照和经验。

作为浙江儿童文学的一员,我深为故乡有这样一位童话大家而自豪。

愿洪汛涛先生毕生为之努力和奋斗的中国童话事业更加繁荣和美好。

是为序。

2011年5月3日杭州

后记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这本装帧精美、大气厚重、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神笔马良·洪汛涛经典童话纪念版》终于在洪汛涛逝世十周年之际,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隆重出版发行,并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洪汛涛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一生秉持“儿孙应有儿孙福,乐为儿孙作马牛”的理念,勤勤恳恳为孩子写作,坚持在文学艺术领域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为儿童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代表作童话《神笔马良》已成为永恒的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全世界范围内亦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2001年9月22日,洪汛涛因病辞世,这位被人们誉为“神笔马良之父”的童话大师就此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屈指算来,今年9月即是他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浙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洪汛涛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浙江是我的故乡。我的童年是在杭州度过的。”他还说:“使我能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使我爱上儿童文学,影响最大的,还是书和民间文艺这两位老师。”洪汛涛童年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之中,饱尝人间各种艰难困苦。抗日战争爆发,他们全家回到浦江,那里民风古朴,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兴旺,洪汛涛很喜爱和搜集那些民间故事、传说、谚语、歌谣、戏曲,还有那些剪纸、印花、灯彩、香包、木雕等。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实,如果洪汛涛没有这样的经历,没有对于国家、民族、家乡人民深深的爱,没有饱满的激情,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绝写不出《神笔马良》这样优秀的作品来。

洪汛涛一生都热爱养育自己的故土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的家乡叫浦江,上海有条黄浦江,也叫浦江。所以他称“家住浦江”,就包含有两个“浦江”的意思,这是一种巧合。更巧的是,“浙江浦江洪汛涛”这七个字都是三点水偏旁,洪汛涛特别喜欢用这七个字直写来给别人签名留念。他到老都乡音不改,能讲一口流利的浦江方言。洪汛涛几乎年年都要到浙江来,有时一年要来杭州好几回,他对家乡各种有益于孩子思想品德和写作水平的活动都是大力支持的,有求必应。1994年,他把《神笔马良传》的全部稿酬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在评奖和主编各种选本时,浙江省有一大批老中青的作者受到他的关爱,特别是那些默默无闻的青年作者。

洪汛涛逝世后,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每次纪念活动都得到了浙江儿童文学界和浦江县38万人民的支持。洪汛涛的母校浦阳第一小学(马良小学)筹建“洪汛涛纪念馆”一事也正式启动了。为了配合今年9月的纪念活动,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优的质量出版了这本精美的图书。我们要深深感谢和永远铭记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本书的出版发行,是为了纪念洪汛涛为儿童文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为了缅怀他为繁荣祖国的文艺事业鞠躬尽瘁、竭尽心力的一生,是为了追思他崇高的为人品格与伟大的艺术成就。这本书既精选了洪汛涛创作的《神笔马良》等作品以及他本人的自传,也收录有各界人士对洪汛涛的评价和纪念文章,还附有洪汛涛手迹、年表以及张光宇的经典插图等。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收入了近百张洪汛涛生前和他逝世后的相关纪念活动的照片,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好地走近他,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他的一生,感悟他对童话的见解,体味他的心路历程与创作追求。

此书供爱好《神笔马良》这部作品的读者对照阅读,也为研究这部作品的海内外学者提供完善资料。这是一部文学鉴赏的阅读本,又是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研究本,更是一册难得的经典收藏本。

借此机会,我们要衷心感谢十年来各级领导的关怀,感谢文学界、出版界以及新闻媒体的支持,感谢喜欢《神笔马良》的读者的厚爱。真诚地感谢同志们、朋友们对洪汛涛及《神笔马良》的关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家属的大力帮助。

最后,要特别感谢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领导孙建江先生、责编王宜清女士,以及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努力的所有朋友,在此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洪汛涛家属(洪运执笔)

2011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神笔马良(洪汛涛经典童话纪念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汛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张光宇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266683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1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7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