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这个国家,真是尽心尽力了。河内遇到了灾荒,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去。河东遇到灾荒我也会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能比我更为百姓操心的了。但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来作个比喻。战鼓擂得咚咚响,刀刃剑锋相碰,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士兵一口气逃了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士兵逃了五十步就停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还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既然大王懂得这一点,那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在大池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照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就能使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怨言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怨言,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都种上桑树,五十岁的老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之类的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老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妨碍它的生产,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用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百姓的粮食却不加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开仓赈济;老百姓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不要怪罪于年景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纷纷来投奔您了。”
义理评析
在孟子看来,梁惠王的做法只是给老百姓小恩小惠,还不是治国的根本大计,和邻国相比,只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形: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稍微轻一点,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这种人并未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也未认识到从主观上找自己的原因并去改正它,所以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跟进解读
不要重蹈他人的覆辙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久闻蔡邕大名,欲逼其为己所用。于是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来朝里当官,要么等着被灭族!蔡邕为了一家老小的性命安危,只好上朝做官。 董卓倒行逆施,终于招来群雄的联合讨伐,落了个悲惨的下场。当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当时,蔡邕感到很突然,想起董卓平时对自己不错,不由得轻轻叹了一声,结果触怒了踌躇满志的王允,被投进了大狱。
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王允得到了朝廷的嘉赏。可他却因此有些飘飘然起来,而居功自傲起来。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他了。
蔡邕入狱后,朝廷里有许多大臣都来替他求情,请求王允网开一面,使得蔡邕能够继续编汉史,皆被拒绝。此时的王允已经被娇纵的心理所淹没,他的回答证明了他对董卓残暴行径的指责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于是,蔡邕就这样死在狱中。大家一看,走了个跋扈的董太师,又来了个骄横的王司徒,渐渐地更没人愿意和王允亲近了。
后来,董卓的余党李催、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矛头直指王允,王允孤立无援,当场被处死,时年56岁。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懂得适时审视自我,学会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避免让自己落人“五十步笑百步”的可悲境地。
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原典欣赏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为政,有以异乎?”(P0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