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美的哲学 |
| 内容 | 内容推荐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界爆发出一场关于美学的大论战,历时六年之久。这场大论战对美学的深入辨析与深刻探讨,至今无出其右。时年二十余岁的李泽厚在此过程中一战成名,与朱光潜、蔡仪形成三派鼎立之势。他创立了“自然的人化”理论,来诠释美、美感,以及自然美的根源,发前人未见,影响至今。本书收录了作者当时参与此次论争的全部文章,以及其他有关美学、中国古典文学等的论著,呈现出作者早期的主要美学思想。李泽厚前后共写作了美学四书。他曾经自述,《美的历程》与《华夏美学》实为中国传统美学之内篇与外篇,《美学四讲》则为其美学理论概述,而《美的哲学》与其他三本前后衔接,详尽而全面地展示出其美学理论演绎过程与思想内涵。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中国有名哲学家、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靠前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曾为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哲学和美学研究。李泽厚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影响巨大。他的理论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极高成就,而且其构建的美学体系和美学理论具有令人折服的原创性,这足以使他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伟大的文艺理论家之列。李泽厚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其著作包括:美学四书《美的历程》《美的哲学》《美学四讲》《华夏美学》;哲学著作《我的哲学提纲》《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思想史著作《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杂文集《走我自己的路》等。这些著作,对世界、对人生、对美学、对生活,见解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读者。 目录 一、论美感、美和艺术/001 二、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041 三、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051 四、论美是生活及其他/083 五、蔡仪的《新美学》的根本问题在哪里?/101 六、美学三题议/129 七、山水花鸟的美/157 八、关于崇高与滑稽/165 九、试论形象思维/191 十、关于形象思维/219 十一、形象思维续谈/225 十二、典型初探/241 十三、“意境”杂谈/273 十四、以“形”写“神”/291 十五、虚实隐显之间/299 十六、审美意识与创作方法/309 十七、略论艺术种类/335 十八、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361 十九、美英现代美学述略/379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美的哲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李泽厚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1159311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58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507000 |
| 出版时间 | 2020-06-01 |
| 首版时间 | 2020-06-01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83-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