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嫉羡与感恩(梅兰妮·克莱因儿童心理学)(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嫉羡与感恩》收录了1946年至1960年梅兰妮·克莱因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克莱因主要发表了通过全新研究得出的惊人结论: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就已出现,也是人类死亡本能的最初表现。人类的嫉羡与感恩既相关联又相冲突,是精神病理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精神分析中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克莱恩提出的嫉羡概念完全革新了儿童精神分析领域。所以《嫉羡与感恩》是广大心理学家,以及每个父母了解婴幼儿时期孩子心理与行为的必备读物。 目录 第一章 对某些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 第二章 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1948) 第三章 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 第四章 移情的起源(1952) 第五章 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1952) 第六章 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952) 第七章 婴儿行为观察(1952)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 第九章 论认同(1955) 第十章 嫉羡与感恩(1957) 第十一章 关于心理机能的发展(1958)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期根源(1959) 第十三章 对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的论述(1960) 第十四章 论心理健康(1960) 第十五章 关于《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 第十六章 关于孤独感(1963) 导语 《嫉羡与感恩(梅兰妮·克莱因儿童心理学)(精)》用普通读者能读懂的语言讲解了嫉羡与感恩这两个相关联又相冲突的心理学观念,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这两种情感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又如何引导。本书可读性较一般心理学读物要强,书中的案例生动有趣,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精彩页 在这章中我将主要阐述个体生命早期的“偏执与分裂焦虑”以及这种机制的重要性。在研究婴儿期的抑郁过程之前,我就在这个论题上提出了很多观点。后来,我继续研究婴儿期的“抑郁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我再次注意到与此抑郁位置相关联的一些问题。现在,我会对生命早期的焦虑与机制①的某些假说做一些我的阐释。 我根据成人和儿童的分析资料,推论出了下面我提出的这些与生命最早期发展阶段有关的假说,其中某些假说与精神医疗中常见的临床观察一致。因为篇幅有限,我不能在这里列举大量详细的案例资料,来更加深入地阐述我的观点,我会在我以后的著作中补足它们。 首先,我会对我提出的有关早期发展阶段的结论进行一段简要地说明,这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②。 在早期的婴儿阶段就产生的焦虑,带有精神病的特质,这致使自我(ego)发展出一些特殊的防御机制。我们可以在这个阶段找到所有精神病的固着点。这个假说会让部分人觉得我把所有婴儿都看成了精神病患者,我在我的其他文章中已经充分回应了这种误解。婴儿阶段带有精神病特质的焦虑、机制以及自我防御机制,会影响到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包括自我、超我与客体关系的发展。 我经常说:客体关系在婴儿刚出生时就存在了。生命的第一个客体是母亲的乳房,而婴儿会把这个客体分裂成两个不同的乳房:好的(满足他的)和坏的(挫折他的)。婴儿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分离出了爱与恨。进一步地,我得出一个观点:第一个客体关系隐含了“内射”与“投射”机制,也就是说从生命一开始,客体关系就受到内射与投射两种机制的影响,另外,内在和外在客体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到客体关系。这些过程参与了自我与超我的建立,并且为半岁开始的俄狄浦斯情结奠定了基础。 在生命一开始,客体就受到了破坏的冲动的影响,这种冲动在婴儿对母亲乳房所做的幻想性的“口腔施虐攻击”(oral-sadistic auacks)过程中表现出来,这种攻击很快发展成对母亲身体的尽可能的虐待。婴儿的“口腔施虐冲动”(oral-sadistic impulses)让他想要抢夺母亲身体,中的好东西, “肛门施虐冲动”(anal-sadistic impulses)又让他想要将自己的排泄物放进母亲身体(包括进入她的身体,从而从里面控制她)。这两种施虐冲动让婴儿产生了被害恐惧(persecutory fears),而这种被害恐惧对于妄想症(paranoia)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我曾研究过早期自我的各种典型防御机制,比如将客体与冲动分裂、理想化、否认内在与外在现实、情绪抑制等。我还提出过各种焦虑,包括害怕被毒害与被吞噬等,这些普遍存在于生命早期的现象,大多可以在以后出现的精神分裂症状中找到痕迹。 这里我提到的早期阶段(最开始为“被害期”),后来我叫它“偏执位置”①,并指出它发生在抑郁位置之前。一旦被害的恐惧过于强烈,婴儿就无法修通偏执——分裂位置,那么抑郁位置的修通也将受阻。这些失败会导致退行性地(regressive)增强了被害恐惧,并强化严重精神病的固着点。抑郁位置期间还会引发的另一个严重病症——躁郁症(manic-depressive disorders)。我曾得出结论:在发展障碍不严重的个体上,上面这些因素强烈地影响他们选择了神经症(neurosis)。 虽然我假设抑郁位置的结果取决于能否修通分裂位置,但我仍把抑郁位置作为早期个体发展的中心,因为随着将客体作为整体的内射,个体的客体关系会发生根本的转变。整合完整客体的被爱与被恨,会引发哀悼与罪恶,这些感觉说明孩子在情绪与智力生活上有了进展,这正是个体是否会出现神经症或精神病的关键所在。对费尔贝恩近期论文的一些评论 费尔贝恩近期的几篇论文中②,也提到了我现在的一些研究主题,我想就我俩基本观点的异同做一些澄清。本文中我提出的一些结论与费尔贝恩相同,但其他内容则有根本的差别。费尔贝恩主要关注与客体相联系的自我发展,而我主要是从焦虑和焦虑变迁的角度来切入。他称生命最早的发展期为“分裂位置”,并认为这个位置是正常发展的阶段,更是成人期分裂人格与精神分裂症的基石。这跟我的看法一致。费尔贝恩的“分裂或精神分裂症这一组疾病,比以往所宣称的更为广泛”和“癔症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两种观点,我也十分赞同。 我不同意他对心理结构与本能理论的修订,我也不同意他的“只有坏客体被内化”的观点。客体内化问题导致了我和他在客体关系发展与自我发展观点上的分歧。我认为被内射的好乳房形成了自我的重要部分,从一开始就为自我发展带来了根本的影响——影响自我的结构与客体关系。另外,费尔贝恩认为“分裂个体的主要困难,在于如何去爱而不会用爱来破坏;然而,抑郁个体的主要困难则是如何去爱而不会用恨来破坏”①。这一结论和他驳斥弗洛伊德对原始本能的概念一致,也和他低估攻击与恨意在生命早期的影响相呼应。但这使得费尔贝恩未能足够重视早期焦虑与冲突及其带给发展的动力效果。P3-6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嫉羡与感恩(梅兰妮·克莱因儿童心理学)(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梅兰妮·克莱因 |
译者 | 译者:冀晖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828776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47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84 |
出版时间 | 2020-11-01 |
首版时间 | 2020-11-01 |
印刷时间 | 2020-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71 |
CIP核字 | 2020132461 |
中图分类号 | B84-065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5 |
宽 | 150 |
高 | 2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