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介绍建文帝的专著。它叙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施政过程,探秘了其人生最后归宿。

该书打破传统的历史定性,尽可能立足于第一手史料(写作上依然沿用“朱元璋卷”的写法,在每段史料的运用后都直接标明其出处,做到言之有据),吸收以往有关建文帝研究成果,从而展开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说。

内容推荐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介绍建文帝的专著。

得人心者得天下,但为何失天下的建文帝却为人们久久不忘?爷爷从和尚变成皇帝,孙子从皇帝变成了和尚?为什么朱元璋与朱棣没一点相像,只因他们不是父子?明朝第二帝建文帝是被烧死了还是逃亡了?朱棣为什么要那么残忍地杀害建文朝大臣?为什么建文朝只有5%的大臣投降朱棣?法国球星里贝里是建文帝的后代吗?……阅读本书,探索诸多历史秘密。

目录

第1章 大明狼群中的小羔羊

 ●明初朱元璋大行“分封制” 

朱元璋大行分封制的原因——帝国视作家产,诸藩拱卫皇室

第一轮大分封:先封龙子龙孙,再封勋将功臣 

第二轮大分封:没事找事做? 

第三轮大分封:大明江山靠谁最为安全? 

明初分封制之特点及其影响

皇爷爷怎么这么健忘,竞将一座火药库留给了皇太孙? 

 ●大明皇家的“狼群”

第一类:对朱允炆帝位没构成威胁的皇叔藩王 

第二类:对朱允炆帝位还不懂得制造威胁的皇叔藩王

第三类:对朱允炆帝位不曾表露出个人野心的皇叔藩王

第四类:对朱允炆帝位充满野心的无赖恶棍似的皇叔藩王

第五类:对朱允炆帝位具有最大威胁却深藏不露的皇叔藩王 

 ●皇家狼群中的“小羔羊”——文弱的帝国皇储朱允炆 

太子“二奶”生的“半边月亮”

“国本”立了25年,可最终回到了原点——太子朱标之死

中国历代皇位继承的“游戏规则”

符合儒家伦常标准的大明皇位继承者

有这样的父亲,居然叫人抬一具白森森尸骨给儿子看

皇家“小羔羊”的警觉与自救对策的寻找

 ●洪武三十一年大明帝国的“三道坎”

大明藩王情势的重大转折:从诸藩并列到一王独尊

迟到的第六感觉与补救性的调整

600年来天大的“秘密”被揭开

朱棣必须篡改两份“遗嘱”

朱元璋一生“所爱”与北方边疆军事托付

 ●朱元璋临终托孤与朱棣奔丧

临终托孤:“燕王不可不虑!”

明太祖遗诏

一只从北方来的大灰狼_朱棣奔丧

第2章 “建文新政”与“贞观”再造?

 ●建文登基即位

 ●“建文新政”时代

“建文新政”的核心_“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建文新政”智囊_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建文新政”的内涵

更定官制_完善中枢文职化,提高文臣地位,精减地方官制

宽和政治_创造比较宽松的政治氛围,初步确立新型的君臣关系

宽缓刑罚——改轻刑典,宽刑疏法,纠正冤假错案

宽免赋税

 ●“建文新政”得失——理想与现实 

好朋友之间的政见分歧折射出大问题

第3章 建文削藩与帝国大难

 ●建文削藩之先声——明故宫东角门师生对话

 ●建文朝“削藩”三派

第一种是武力削藩派

第二种是曲线削藩派

第三种是睦亲护藩派

 ●削藩国策的出台

建文帝问大臣黄子澄:“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

齐泰:就从朱棣身上下手;黄子澄:从燕王弟弟周王身上下手

 ●十月内浑削“百千”

首削周王

再削“四王” 

 ●建文削藩攻坚战

建文帝说:以什么罪名能削废了燕王呢?

不忘“关心”北平城

朱棣:我在燕王府里养鹅鸭

大舅子告密了

谍报工作做到燕王府里了 

秘密统战工作第一个发展对象——刘伯温的儿子刘景

煮熟的鸭子飞了

第三招臭棋 

建文帝不会做的选择题

一个是燕王的大舅子,一个是燕王的二舅子,我该相信谁? 

燕王是您亲叔叔,他怎么会造您的反?

燕王朱棣“疯”了?

⑨奇怪,“疯子”居然还会晓得叫人来汇报工作? 

墙头草张信 

风吹屋瓦,和尚说:这是天意啊

奇怪,朝廷的密令还没实施却居然连街头的老婆婆都知道了

致命的西瓜宴

北平城里的“多米诺骨牌”

第4章 靖难之役与建文失国

 ●“靖难”兵起与建文朝北方军事防御体系的瓦解

“靖难”誓师,超级演员

“盗有道,非常道”:“清君侧,靖国难” 

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儿子? 

朱棣真“牛”,把已经死去的“老爸”朱元璋从阴曹地府里扶出来再“执政”了四年

以北平为中心的建文朝廷北方军事防御体系的瓦解

 ●建文朝廷的第一次北伐与朱棣“靖难军”的快速战术

朱棣大闹北方,建文帝却在明故宫“日与方孝孺等讨论周官法度”

小叔叔朱穗:四哥发疯了,居然造反!大侄儿建文帝:真的吗? 

建文帝的讨燕檄文

朱元璋杀剩的老将——建文朝军界的“仙鹤” 

耿炳文挂帅的第一次北伐

三道伐燕战线的瓦解

真定大战一一“老将”不敌“壮汉”

不具备政治家素质的建文帝又开始不断地出错

 ●建文朝廷的第二次北伐与朱棣“靖难军”的“前胜后败”

文弱书生皇帝碰到庸臣荐庸将——错!错!错!

第二次北伐由“高干”家庭出身的靓仔李景隆挂帅,有谁不服? 

朱棣大玩“捉迷藏”:李景隆你来北平,我上辽东永平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哥哥燕王朱棣袭击弟弟宁王朱权

宁王朱权叫苦不迭:四哥你怎么像个无赖,我是你弟弟,是宁王,你怎么能挟持我?

北平争夺战 

郑村坝之战 

建文帝的老师黄子澄是罪臣而不是奸臣

削藩大臣齐泰、黄子澄第一次被“罢官”

白沟河大决战

建文朝最大的败家子一一“高干”子弟、靓仔李景隆

坚守济南城的书生铁汉铁铉是武夫朱棣的最大克星

令人啼笑皆非的建文帝两次息兵求和

听说过没有:死人牌位可以作战争防御工具

 ●建文朝廷的第三次北伐与“靖难战争”的相持和胶着

盛庸主持的建文朝第三次北伐的开始

沧州被袭,1300O名朝廷官兵被朱棣燕军坑杀

东昌大捷——建文朝北伐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

朱棣哀求放过他,北伐军中将领说:“放你就是放了蝎子!”

夹河大战,平分秋色 

藁城大战十分惨烈,朱棣王旗千疮百孔,但他就是平安无事,神乎?

削藩大臣齐泰、黄子澄的第二次被罢官

建文帝的第三次息兵议和

历史上最牛的造反者朱棣责问皇帝:你们怎么烧我的粮道?

流产的“反间计”

 ●朱棣“靖难”战略的改变与建文朝廷的迟缓应对

大舅子空等妹夫一场

朱棣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徐州官军“放过”燕军

“靖难军”南下“流窜作案”,建文朝军队围追堵截

决定“靖难战争”最终命运的齐眉山之战和灵璧之战

建文帝的辽东10万兵马给“半个顾命大臣”杨文给“弄丢”了

建文朝廷最后第三道防线的丢失一燕军过淮河

 ●朱棣“靖难军”步步逼近,建文政权快速瓦解

走哪条路上南京?

大舅子朱棣南下,在淮安遇到的克星居然是自己的妹夫梅殷

扬州城里的内奸

天下勤王与建文帝的“罪己诏”

死马当作活马医——建文帝第四次息兵议和 

南京江北门户——浦子口被燕军占领

朱棣的强盗逻辑:都是高皇帝的子孙,谁强谁做皇帝

建文朝廷最后第二道防线的丢失——长江天堑

建文朝廷最后防线的丢失——镇江与南京

建文帝的第五、六次息兵求和——龙潭求和

 ●南京沦陷,建文失国

金川门之变 

建文最终失国

第5章 建文悲歌与建文情结

 ●壬午殉难

建文朝御史“欢迎”朱棣的特殊形式——金川门行刺

朱棣大为光火:建文朝不少于600号大臣却只有25个“识时务”者来降

“壬午殉难”

壬午殉难到底有多少建文朝大臣?

 ●建文悲歌

至死仍然抗辩不屈的建文帝老师——黄子澄 

“黑马”走急了出汗变成白马,顾命大臣悲壮地走到了人生的尽头——齐泰

“自分一腔热血少,尽将赤族报君王”——方孝孺

惨绝人寰的“诛灭十族”

人杰“鬼”厉与南京雨花台的景公祠——景清 

被朱棣剥了人皮的大理寺少卿一胡闫

被油炸成焦炭还不肯跪拜的文臣铁汉——铁铉

忠臣女家眷被送去当妓女,每天被20个汉子轮奸

父子六人都被处以凌迟刑的礼部尚书陈迪

被车裂碎尸和诛灭九族的御史大夫——练子宁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苏州知府——姚善

南京淮清桥下一块石头上的影子会说话——黄观及其家人

建文朝的“文天祥”一 曾凤韶

魔王朱棣又创造了一个“人猪”——刑部尚书暴昭与副手侯泰 

这个大帅哥可是个硬汉子——建文朝的财政部副部长卓敬

刘基儿子刘臻跟朱棣说:“殿下百世之后,总逃不出一个‘篡’字”

尴尬的大明第一大将军后代——徐辉祖与南京的建文忠臣庙 

朱元璋的好女婿喋血南京“竺桥”~梅殷

 ●建文情结一——为什么那么多人追随与怀念建文帝? 

600:29的比例题考问住了朱棣

600年的历史迷雾——为什么建文朝约有600多号大臣却只有20多人背叛建文帝?

 ●建文帝失败原因分析——拷问儒家的“得人心者得天下”理论

建文帝个性上的缺陷

错用指导思想——先秦儒家的迂腐理论

用人不当 

斗争策略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第6章 追踪建文帝下落之谜

 ●大明帝国第一谜案的由来 

“正史”上的建文帝有两种不同的死法

拷问“正史”中建文帝一个人居然有两种死法的原因

建文帝如果被火烧死了,那么建文帝的陵墓应该在南京的何处?

既然明朝人没法肯定,那么清朝人编撰的《明史》凭什么要说“建文帝烧死了”? 

 ●永乐帝及其周围“怪异”十大疑与朱棣的“心病”

“清宫三日”,朱棣在找什么? 

朱棣登基的一个潜在的障碍——建文皇太子到哪里去了? 

朱棣对建文帝的第三子怎么样了?

朱棣挖地三尺也找不到传国宝玺,那么宝玺到哪里去了?

永乐帝朱棣抓住并囚禁建文朝的主录僧溥洽到底是为什么? 

胡淡外访是为了寻访仙人张三丰,你信吗?

郑和下西洋到底为了什么? 

御弟朱德“胡言乱语”,无形之中触及了一个大明皇家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

有人谎报建文帝下落,朱棣居然真派人去查了,这说明了什么?

已有锦衣卫,又增设东厂,朱棣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建文帝逃出南京城的可能性

 ●明中期开始初步揭开建文帝的下落之谜

永乐朝朱棣宠信的酷吏陈瑛说:不拿建文君臣开刀,我们这些人怎么能出名?

从朱棣到朱瞻基三十余年充斥着对建文君臣的杀气

明英宗时,90岁的“建文帝”主动找到朱棣玄孙朱祁镇的门上了

如何辨认送上门来的这个“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 

正史上记载:正统年问冒出来的所谓“建文帝”原来是一个“赝品”

苏州上方山有人意外地发现了建文忠臣出亡的书籍

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告诉明神宗:建文帝出亡了 

万历年间南京籍状元焦弦游苏州意外得到建文君臣流亡“实录”

建文帝出亡之事是真,建文出亡之书是伪

 ●建文帝是怎么样逃离南京城的?

建文帝身边有个了不得的“神算子”程济

朱元璋临终前留下神秘的铁盒子救了建文帝的命

建文君臣是怎么样逃离明皇宫的?

南京神乐观建文君臣定下出亡之计

建文帝本来要到浙江浦江的,结果却跑到了吴江去避难,最终又上了云南 

漏洞百出的“完美答案”——建文帝出亡后归葬于北京西山 

 ●建文帝出亡后的最终下落之谜

建文帝出亡西南说

建文帝出亡湖南说

建文帝出亡湖北说

建文帝出亡浙江说

流亡皇帝与多情美女

建文帝出亡福建泉州说与海外说

建文帝出亡到了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 

当代法国球星里贝里爆料,说自己是建文帝的后裔 

建文帝出亡江苏,最终老于苏州说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朱元璋大行分封制的原因——帝国视作家产,诸藩拱卫皇室

1000多年以后祖籍也是徐州的朱元璋也将他开创的大明帝国视为自家的产业,从而把它分封给自己的家族至亲和他的龙子龙孙。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在中国这样的专制社会里,家与国是不分的,所以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大行分封制也在“情理之中”。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当时叫应天)城里刚刚登基称帝之时,他就发出了这样的一番高论:“祖、父有天下传之于子孙,子孙有天下者追尊于祖、考,此古今之通义也。”于是他就追封起了他的先祖:朱元璋的高祖考被追封为玄皇帝,曾祖考被迫封为恒皇帝,祖父被追封为裕皇帝,父亲被追封为淳皇帝。接着朱元璋又追封起他的外戚来,洪武二年(1369)五月,他追封皇外祖考陈公为杨王,追封马皇后之父马公为徐王,追封马皇后的义父郭子兴为滁阳王。除了郭子兴之外,这些被追封的人活着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被追封至多也就在祭祀他们时,隔世享受一下人世问的莫大的风光,除此之外,什么影响也不会有。

实际上最有实质性影响的就是朱元璋对自己的龙子龙孙们大行分封。它跟历史上刘邦、司马炎等实行的分封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无非是将大一统帝国当作自个儿的家产分给儿孙“享用”.这是明初实行分封制的第一大主因。

不过朱元璋实行分封制时就没有说得这么直白和露骨了,“上(指朱元璋)惩宋、元孤立,乃依古封建制,择名城大都,豫王诸子,待其壮,遣就藩服,用以外卫边陲,内资夹辅。”(夏燮:《明通鉴》卷3)这话是告诉人们:鉴于宋、元两代败亡之际朝廷孤立无援的经验教训,为了巩固朱明王朝的江山社稷,依照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古制,挑选天下名城大都与要害之处,作为除太子以外的诸王子就藩的藩地,这样就能形成在外边的强有力的军事保卫,诸子藩王共同扶持和屏卫中央皇室,大明江山就会长治久安。这是明初朱元璋实行分封制的第二大原因。

600年前暴发户的心态:龙子尚小,册宝备好

朱元璋做事的风格向来是要么不做,一旦做起来就雷厉风行。他打定主意要分封诸子,但诸子年龄实在太小了,他最大的儿子朱标太子也只有十几岁,其他的还在尿裤子。可朱元璋管不了这么多,他要事先准备着,这种急切的心态犹如当今社会上许多有钱人家的父母那般,儿女刚刚结婚就要为其孙辈买好别墅和保险什么的。朱元璋甚至还要急迫,因为他是大明帝国的第一人主啊。所以在洪武二年(1369)四月,他就诏命中书省编《祖训录》,定下“封建诸王国邑及官属之制”,后又让大明帝国的礼部制作精美的诸王册宝并准备册封之礼仪。

诸王的册宝说白了类似于今天精美礼盒包装的“官印”一般,不过它是用黄金打造而成的,册宝上用篆体刻上“某王之宝”,这是藩王的官方“证明”,册宝不用时放宝座上,宝座外面有个宝匣,其上面雕刻蟠螭等图案,精致、高贵。

在作分封准备时,一切进展得都比较顺利,但还是有一件事使得当时的朱元璋十分头疼。朱元璋自己文化水平低——南京紫金山北麓的徐达墓碑文就是朱皇帝亲自撰写的,至今为止无人能读通。但他对撰写分封诸王册文的要求可不放低,他要找有一流文采的才子来撰写诸王册文。可偏不巧的是,当时徐达率领的大明北伐军正在前线与蒙古人浴血奋战,就连朱元璋的第一谋臣李善长等文臣也因军事所需而外出公干了。要说当时南京城里能写一手漂亮文章的“秀才”还真是不多。那有人说,这册封诸王的册文比起大明帝国军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找个能识文断字的人胡诌几句不就成了!?不,朱元璋可不这样认为,他不仅对诸子册封之事乐此不疲和急不可待,而且还讲究精益求精。既然诸子的册宝是用黄金精制的,那么分封诸王的册文当然也就必须与此统一规格档次!那怎么办?

大明雄主实在霸道,“唐明星”差点魂被吓掉

朱元璋早就听说了,大明军中有个叫唐之淳的人,特“有才”,经常在军中撰写“露布”(类似于今天的战争军事通讯和战地宣传文章)什么的,文笔优美,是当时大明军中的文化名人,就连皇帝朱元璋也曾“领略”过他的文笔风采,甚至可以说朱元璋差不多是唐之淳的“铁杆粉丝”,但唐之淳的这个“粉丝”实在霸道,也很心急,一旦想起“唐明星”来,他可不含糊,马上下令叫人飞马快骑,前往军营去将“唐明星”召回到南京城来。可底下的人不知皇帝朱元璋的真实意图,只知道要将“唐明星”弄到京城去,于是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军营,见了唐之淳,立马将他捆住,又急急将他押回南京城去。

再说这个唐之淳犯糊涂了:自己没做什么违法的事情啊,但眼前的这番阵势实在是让他不寒而栗,心里翻江倒海似地倒腾起来,会不会是自己的父亲唐肃在先前出任大明帝国的翰林应奉时得罪过朱元璋,现在皇帝老爷要连坐我唐家儿孙,否则怎么会这样急吼吼地抓我回京呐?看来今天的事情是凶多吉少啊!唐之淳正在冥思苦想着如何应对眼前的这场劫难时,他已经被带到了南京。

唐之淳跟皇帝的使者说:“我家姑妈就住在前面这条路边上,我是一个将死之人,恳求你们能否帮我叫我姑妈出来一下,让我们姑侄俩见上最后一面?”使者一听,觉得这个唐家也怪可怜的,父亲不走运,现在儿子又要遭殃了。算了,做人还是多积积德吧,于是,他就将唐之淳的姑妈从家中叫了出来。

唐之淳见了姑妈就号啕大哭,嘱咐姑妈为他收尸。由于朱元璋有令在先,赶紧将唐之淳弄到明皇宫里来,所以唐之淳与他姑妈也只能简单地说了几句话,可还没说完,就被朱元璋使者打断了,只好继续赶路。

等赶到南京明皇城的东华门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了,东华门大门紧闭,使者去叩门,但守门的人说:“皇上有旨:将唐之淳用布裹住,然后从屋顶上传递到皇宫里面去。”

洪武年间法令严酷,有哪个敢不执行的?使者在听到皇帝朱元璋下达了这等指示后,就马上动手将唐之淳裹好,东华门城门头上的人用绳子将唐之淳吊起,然后开始往里传,传了好几手,最终传到了明皇宫里了。

这时,皇帝朱元璋的晚餐早已用过了,空下来没事他正准备读书,突然底下有人来报:“皇上,您要找的唐之淳现在被传到皇宫里来了!”朱元璋立即命令便殿召见。

唐之淳虽然当场被人松了绑,但他不明就里,一身的冷汗,整个人像根木头似地竖在明皇宫的便殿上。这时,朱元璋走近他,开口便问:“军中露布是你起草?”唐之淳全身魂魄都出窍了,内衣也全湿透了,但皇帝的问话他还是听清了,好不容易他壮了壮胆,抖抖嚯嚯地回答说:“回……回……回陛下,臣……臣……臣昧死草之。”

朱元璋没说什么,明皇宫空气凝固了,唐之淳只好耐心听候皇帝的发落。但过了一会儿,只见几个太监抬了一个短几(类似于今天的茶几模样)到唐之淳面前。这时朱元璋发话了,让唐之淳在短几旁双膝跪地而坐,然后他将自己早就拟好的一份封王册文递给了唐之淳,并命令唐之淳“少为润色之”。唐之淳这下总算明白了:皇帝老爷风风火火地绑他来究竟是为何事,但天底下谁有那么大的胆量敢改皇帝的御笔?于是唐之淳只好拼命地磕头,嘴里不停地说:“臣万死都不敢当。”朱元璋一看这个样子,赶紧换一种口气说了:“你不敢也罢了,那就在御文旁边作些注吧!”唐之淳一听皇帝这样发话,全明白了他的真实的意图,于是就操起笔来,一口气把11份分封册文全给“注”好了。

朱元璋龙颜大悦,好好地夸奖了唐之淳一番。唐之淳“注”完册文时已经是深夜了,朱元璋命令他“原路”返回,明天一大早来明皇宫正式朝见。

这下唐之淳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任由皇宫中的人一一“搬运”他出明皇宫。

此时的唐之淳全无睡意,他来到了姑妈家,向姑妈报平安,这把姑妈家给乐坏了,原来侄儿没有罹难,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当夜,姑妈家为唐之淳好好地庆祝了一番。

第二天天刚刚亮,唐之淳就去明皇宫,朝见皇帝朱元璋。朱元璋问:“你祖上有人当官吗?”唐之淳回答说:“家父唐肃曾是陛下您的翰林应奉……”朱元璋当即就命令唐之淳继承父亲的职位。(徐祯卿:《国朝典故·翦胜野闻》卷3)

P2-5

序言

(一)

拙著《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之《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卷》(上下册)自出版后,承蒙广大读者朋友的厚爱,发行量一路飙升,原有的印数不够,出版社只好加印,在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有这样的结果,这是读者朋友对作者莫大的安慰与鼓舞。要说这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最让笔者难忘的有三件事:一者,2008年3月的新华书店签名售书会上,有一位从安徽马鞍山赶来的读者朋友一人买了9套;二者,南京有个老总买了20套,找我签字,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买这么多?他笑着跟我讲:作为礼物送给朋友。我又好奇地问他:明史方面的书籍很多,为何选择拙著?他十分认真地跟我说:他不喜欢“如是说”“那些事”之类的戏说,读史就是为了增长智慧,戏说了有何意义?!三者,湖北省一个乡里的70多岁老同志打电话来,要我为他代买拙著。这些事情着实使我感动不已,更不用说在江苏与南京的读者朋友了,有些已经在电视里“认识”我的读者朋友碰到了便问:什么时候将下面的皇帝写出来?

是啊,又是一个殷切的厚望与重托!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事情大致讲完了,历史进入了“朱元璋后”时代,大明帝国又将如何呢?为什么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朱允炆仅仅做了四年皇帝就不知所终?他到底怎么样了?……这些疑问要解答清楚,就必须要讲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与第三位皇帝朱棣。在这两个皇帝中,朱棣,似乎大家都知道,但对于建文帝,一般人只知道其大概,因为至今为止还没有人专门撰写一部全面介绍朱允炆的著作。之所以如此,不外乎两个主因:一来,建文帝当政只有四年,似乎他的政绩不明显,没有单独说的必要,一般著者就将他附在朱棣卷里;二来,建文帝当政时留下的史料被朱棣全面窜改或“清理”掉了,所以要写好建文帝,确实有着极大的难度。但本人不自量力,做一个尝试。

(二)

尝试是个美好的想法,可做起来不易,自明以来,无数的文人学士对建文帝作了许多的研究,可至今为止建文帝之谜还没有彻底解开。既然如此,如何写好建文帝卷?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就在这时,我在南京的学业导师也是我的忘年交、原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潘群教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与启示:如实地将已知的建文帝之事写出来,至于建文帝谜案目前揭秘到了何种地步,也一一呈现给读者,让大家一起来关注这个谜案,提供更多、更全面和更有力的证据,或许不久将来的一天人们真的揭开了历史的谜底。

潘老的一番指点,使我茅塞顿开。但不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令我最为头疼的是向来被人们视为圭臬的正史对建文帝的记载,要么模糊不清,要么漏洞百出。譬如《明实录》、《明史》中对于建文帝最终下落之谜,一会儿说建文帝被大火烧死了,一会儿说“不知所终”,但翻阅所谓的野史,其指向基本上都是在说建文帝出亡了;还有所谓的“正史”《明实录》等书说建文帝是个嗜杀成性、好色荒淫,几乎是个历史上无法找出第二个比他更坏的皇帝来了,但当我读到明代非官方人士对建文帝的描述时就发现,其情况大相径庭。

明代学者顾起元这样说道:“(建文)时士大夫崇尚礼义,百姓乐利而重犯法。家给人足,外户不阖,有得遗钞于地置屋檐而去者。及燕师之日,哭声震天,或死或遁,几空朝署。盖自古不幸失国之君未有得臣民之心若此者矣。”(顾起元:《客座赘语》卷1,“革除”)这怎么可能?一个“荒淫、残忍”的皇帝治理下的国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治”景象;就连这个“坏皇帝”失国时也竟然“哭声震天”。无独有偶,明代著名史学家谈迁在他历史名著《国榷》一书中记载说,靖难之役后,朱棣进入南京,建文朝“其在任遁去者,463人”。清初学者谷应泰在他的史学著作《明史纪事本末》中也说:“成祖即位,编籍在任诸臣遁去者463人,俱命削籍。”(谈迁:《国榷》卷12,惠宗建文四年;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卷17)而建文朝文臣投降朱棣的却只有29人,这实在是一个让人迷惑不解的比例题与历史谜案。更有近世以来,海内外此起彼伏地有人出来爆料,说自己是建文帝的后代,就连“老外”也不甘寂寞,前不久法国足球明星里贝里说自己是建文帝的后裔。

如果建文帝真是一个“坏皇帝”,谁愿意出来将历史的屎盆子扣到自己或自家祖先的头上?我还没见过有谁自己主动出来说我是历史上某个大奸贼的子孙的呢!

因此,于史于理,我们都不难看出建文帝不是明代“正史”中所描述的“坏蛋”,而是一位很得人心的好皇帝。对此,清人在修《明史》时对以往的史料作了一番甄别与清理,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还原于历史的真相,这为今人全方位地正确认识建文帝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

那么历史上的建文帝为什么会留下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影像”?这就要我们从建文继位与“建文新政”说起了。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皇太孙,如果不是他父亲朱标太子早亡的话,接替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朱元璋帝位的应该是朱标,朱允炆理应是大明帝国第三代君主。但历史的“无情”就在于它并不按照人们所设想的那样发展,洪武晚年的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变数”,迅速地将个性文弱的朱允蚊从大明帝国第三位君主的位置上“提升”到了第二位,由此也就将他“卷入”了历史上重复出现的怪圈与漩涡之中——中国历史上往往出现这样的奇怪景象:开国皇帝后的第二代君主要么经历一番惊涛骇浪后才得以登位,要么是在皇位上坐不久或不得安宁,甚至会影响到了整个王朝的寿命。秦朝二世而亡;汉初惠帝短寿;东吴主孙权死后皇帝如走马灯地换个不歇;隋朝也是二世而亡;唐高祖武德后期发生了骨肉相残;宋太祖临终时居然上演了“斧声烛影”一幕……明朝也不例外。

作为一代雄主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似乎早就注意到了问题的潜在危险性,他在通过一系列的征伐与杀戮后,不仅确立了自己的绝对个人魅力效应——克里斯马型权威,而且还通过“洪武”尚武,严刑峻法治国理政,丧心病狂地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勋将,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为了确保大明帝国的长治久安。但朱元璋不知道,在传统社会里,建立在克里斯马型即“个人魅力效应”上的权威,是一种最不稳定的、“非常的”统治形式,它“是形容一个具有特殊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他超然高踞一般人之上,被认为具有超自然、超人的禀赋或至少是有非常特殊的力量和能力”。(Max Weber.Economy and Soclety.BerkeIey:Unlverslty of Calitornla Press,1978,P241)当这个具有特殊品质的“超人”、“伟人”过后,极为自然地引发出权威危机。所以在明初经过三十多年的“洪武”之后,大明帝国居然朝着朱元璋初衷相反方向发展,出现了“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明史·叶伯巨传》卷139)甚至是“无一日无过之人”的局面。(解缙:《大庖西上封事》,《明文海》卷47)

对此,晚年朱元璋似乎也意识到未来君主所面临的治国的严峻性,在他看来,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更需要的是“文治”,因此在洪武晚年他就适当地让他所寄托“文治”厚望的皇长孙朱允蚊参与国政。但就实而言,具有特殊品质的“超人”之后,最不稳定的、“非常的”统治形式“克里斯马权威”危机并没有真正解决,恰恰相反,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乐此不疲地种植的“罂粟花”——分封制,随着“朱元璋后”时代的到来却结出了可怕的果子,大明帝国君位争夺战暗波汹涌。就在这样的非常时刻,生性文弱的书生、只有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大统,并迅速地推行了以“永惟宽猛之宜,诞布维新之政”和“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为施政纲领的“建文新政”。(谈迁:《国榷》卷11,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朱鹭:《建文书法拟》前编七)

“建文新政”这个说法最早是明史专家黄云眉先生提出的(详见黄云眉:《明史考证》,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9月第1版,第55页),它是对建文朝实行的一系列维新举措的总体概括,其包括“更定官制”、“宽和政治”、“宽缓刑罚”、“宽免赋税”与推行“削藩”等五个方面(详见本书第2章和第3章)。

从整体角度来看,“建文新政”贯彻着一个核心精神,即“宽和”的“文治”。建文帝改变朱元璋万机皆亲断的做法,尊重文臣学士,放手让臣下做事,扩大他们的权力范围;从制度设计上建立约束规谏皇帝职能权限的左右拾遗;宽和对待大臣,虚心纳谏和听取不同意见;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人,注重礼教与德化,由此创造比较宽松的政治氛围,初步确立新型的君臣关系;改革中央官制,提高文臣学士的政治待遇,给知识分子创造更多的仕进机会,从而使得建文朝廷的整体文化素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与此同时,进行地方官制改革,“省并州县,裁撤冗员”,减赋全国、减赋江南,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轻刑典,宽刑疏法,纠正冤假错案,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大明帝国的统治,等等。所有这些不仅仅是对洪武严刑峻法的纠偏,而简直是一大“反动”,更是明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的一步关键。在建文帝治理下的大明帝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不常有的天下大治之前兆——“市不拾遗”,如果不是朱棣的突然打断,大明也很有可能迅速地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二个“贞观之治”——“建文之治”了,甚至可能会出现君权限制意识之萌芽。

正因为如此,人们就不难发现:建文帝失国之际,建文朝大臣压倒性多数选择了“出亡”或“殉难”,演绎了一出出极为悲壮的“建文悲歌”(笔者首创)。所有这一切,我们不妨将之归结为“建文情结”(也是笔者所创新论),而这一情结一旦形成,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600年来有关建文帝出亡全国各地的传言层出不穷,善良的人们都希望建文帝不死。

毋庸赘言,建文帝是一位有理想、有作为的人格品德高尚的“宽仁”君主,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好皇帝。但历史的无情也就在这里,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少之又少的好皇帝只执政了四年,就匆匆地离开了政治舞台,由此拷问了一个古老的历史命题:得人心者得天下,真乎?

建文帝最后走了,那么他到底到了什么地方?这是大明帝国第一号谜案。从朱棣“靖难”成功那天起,人们一直在寻找建文帝的最终的下落之谜,可600年过去了,谜案依然存在。不过,随着越来越多证据的发现与有心人的不懈追寻,建文帝下落之谜的最终答案似乎越来越近了,让我们一同来破解这样的历史谜案吧!

(四)

当今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多元的社会,也是一个相对理性的社会,撇开传统政治套路,重新认识那段富有情感色彩的明清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本书打破传统的历史定性,尽可能立足于第一手史料(写作上依然沿用“朱元璋卷”的写法,在每段史料的运用后都直接标明其出处,做到言之有据),吸收以往有关建文帝研究成果,从而展开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说。失国的不一定是个坏皇帝,胜利者也不一定是个好皇帝,尽管他做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浩大工程与项目,但我们老百姓认的是这个权力阶层的最高者对老百姓到底怎么样。以这样的认知,恐怕是对明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和第三位皇帝朱棣的最佳定位吧。尤其是本书对以往人们常常不以为然的建文忠臣殉难之事展开了翔实的分析讨论,提出了“建文悲歌”与“建文情结”等新论,并应用了大量的史料剖析了建文出亡的问题,同时又将尚未完全破解的历史谜案如实地告诉读者朋友。

学术本是百家争鸣,但在明清史研究领域里至今还残留了不少的“既定概念”与政治定式,一旦有人提出异议,就会遭到围攻,这恐怕有违于学术的本意。但愿本书的出版能引起人们对建文朝与永乐朝“那些事”更多的关注与理性的探讨。

目前研究建文帝的论著不少,但全方位地论述建文帝却几乎没有。因此说,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介绍建文帝的专著,既然是第一部,又是力求全方位地把握,但是否真的做到了,这就不敢妄自尊大,偏失之处在所难免,欢迎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马渭源

2009年2月

后记

相隔一年,又到了书稿付梓的时候了,我是感慨万千,总算在时间上没有辜负广大读者与观众朋友的厚望,《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之《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坟卷》终于面世了。说起这书的“竣工”实在也不易,因为它花费了我一年的时问来写作。在这一年中,承蒙众多媒体朋友与广大观众朋友的抬爱,我多次受邀在南京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江苏广播电台等媒体上作有关历史文化的讲座或节目,更多地与大家“见面”交流。通过这种沟通使我感到更多的压力——讲完了朱元璋极有必要尽早地将“朱元璋后”时代的事情向广大的读者朋友讲清楚,但我身上的压力太大了。在工作单位里,我要负责主持两个国家级重点选题的出版,回到家里则是儿子中考,平日里不时有平面媒体与电视台的采访,实在是“应接不暇”,于是我就向夜间要时间,春去冬来,300多天后一部厚厚的稿子终于“成形”了,我的内心感到由衷的欣慰。

我知道,这里边不仅凝结了我无数的汗水,而且还有许多领导与朋友的关爱与帮助。在此我要衷心感谢的是南京市委宣传部叶皓部长、南京电视台陈正荣副台长、新闻综合频道傅萌总监、江苏教育电视台张宜迁主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吴小平副总经理和东南大学出版社江汉社长、徐启平总编、谷宁主任、彭克勇主任、南京明孝陵周钰雯馆长等领导的关怀;感谢我在南京的学业师长、原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中心副主任潘群教授对我的谆谆教导;感谢金陵图书馆的袁文倩主任和郁希老师、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制片人张环女士、舒晓峰编导、海外中心的吴卓编导、东南大学的刘庆楚老师、南京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周学先生、编导刘云峰先生、李健先生、柏新民先生、卞昌荣先生、江苏教育电视台的苍粟编导、夏恬编导和南京明孝陵向阳鸣主任和姚筱佳小姐、江苏广播电台的吕风华女士、周小燕女士、陆正国先生、新华报业集团的蔡震主任、王宏伟先生、邹尚主任、黄燕萍女士、吴昌红女士、《现代快报》的胡玉梅女士、澳门《中西文化研究》的黄雁鸿女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孙邦华教授、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李崇新副教授、南京财经大学的霍训根主任、江苏经贸学院的胡强主任、应天学院的林俊伟主任、南京出版社的卢海鸣主任、南京城墙办的朱明娥女士等朋友给我的帮助,还要感谢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对我写作的关心,根据让氏家族先祖口授心传的描述和家中所藏的中元节烧包单上的名录修成的《让氏家谱》所载,让老是建文帝的第15代子孙,尽管今年他已经八旬有余,但听到我在写建文帝传时,他老人家十分激动,给予了我许多的帮助,在此我也衷心地祝愿让老健康长寿。

题写后记往往会挂一漏万,平时里给予我帮助的人实在太多了,当初写完《朱元璋卷》时就漏谢了一批朋友,最让我愧疚的是,南京市社科院、社科联的陈正奎院长、严建强主任、顾兆禄主任、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蔡健处长等曾经给与我许多的帮助,可我在《朱元璋卷》里忘了谢谢他们,每每想起,我的内心实在不安,在此,恳请诸位及其他所有被我漏谢的朋友接受我这份迟到的感谢。

需要指出的是,吴金生、唐庆健、陈友初、马丽玉、顾友彪、王惠丽、王巧平、马苏宁、车侠、伏毅、王鲁兴、翁文杰、刘洁、朱险峰、陈瑾、高建平、胡致昌等人参与了本书的图片收集、资料整理与部分写作等工作。

欢迎海内外朋友对拙著提出宝贵的意见,我的邮址是mwy@jseav.com

马渭源

于大明帝国黄册库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渭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115814
开本 16开
页数 3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3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07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29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