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色记忆(1921-1949党史人物珍闻)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93年了。许多曾经闪耀着光辉的人物已离我们远去。如何留住这些珍贵的记忆,让今天的年轻读者们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是一个值得党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红色记忆(1921-1949党史人物珍闻)》用纪实的笔法来记叙党史,重点关注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人物和红色事件。由36篇独立的文章组成。文章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人物叙述事件,力求通俗易懂,突出故事性和可读性。何立波在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一些在党史上有重要地位却又不为今天读者所熟知的人物和事件。

内容推荐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93年了。许多曾经闪耀着光辉的人物已离我们远去。如何留住这些珍贵的记忆,让今天的年轻读者们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是一个值得党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红色记忆(1921-1949党史人物珍闻)》用纪实的笔法来记叙党史,重点关注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人物和红色事件。

《红色记忆(1921-1949党史人物珍闻)》由36篇独立的文章组成。文章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人物叙述事件,力求通俗易懂,突出故事性和可读性。在内容上,尽量选择一些在党史上有重要地位却又不为今天读者所熟知的人物和事件。本书内容丰富,有我党早期重要组织机构和制度的介绍,有革命先烈鲜为人知的活动,有重大事件的揭秘和记述。本书由何立波著。

目录

第一编 建党先驱 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

恽代英与建党前夕的利群书社

尼科尔斯基:谜一般的中共一大“第十五人”

为中共一大提供会场的湖北人李书城

中国现代文坛上第一位共产党员沈雁冰

中共上海发起组发起人施存统的起伏人生

被遗忘的中共建党元勋谭平山

徘徊于政治和学术之间的中共创始人之一张申府

湖南建党功臣易礼容的百岁人生

第二编 英才陨落 过早牺牲的党的早期领导人

《向导》周报的首任主编蔡和森

第一位牺牲的政治局常委罗亦农

张太雷:两段婚姻一世情

中共早期重要军事领导人杨殷

第三编 岁月如歌 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红军将领

鲜为人知的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郭述申

对红军大会师有重大贡献的神秘“国际代表”张浩

被遗忘的遵义会议参加者李卓然

离开红四方面军总政委岗位之后的陈昌浩

被历史湮没的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

能上能下的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倪志亮

第四编 残疾将军 人民军队中的“独特人才”

独臂上将彭绍辉的传奇人生

屡建奇功的独臂上将贺炳炎

鲜为人知的独目上将周纯全

没有军衔的“独臂将军”蔡树藩

鲜为人知的“独腿将军”钟赤兵

被毛泽东誉为“鼎鼎大名”的独臂书法家左齐

第五编 红色利剑 革命战争年代的司法人物

“马锡五审判方式”与马锡五的传奇人生

雷经天:红色政权司法战线的“雷青天”

人民司法制度的开拓者谢觉哉

红色政权的首任“最高检察长”何叔衡

第六编 巾帼英雄 为革命浴血奋战的巾帼英豪

红军中唯一的女司令胡筠

红军时期职务最高的女将领张琴秋

苏区与红军戏剧的先驱李伯钊

新中国唯一的开国女将军李贞的情感世界

第七编 并肩战斗 中国革命队伍中的外国人

朝鲜籍的中国红军炮兵鼻祖武亭

参加过长征的朝鲜籍红军指挥员毕士悌

鲜为人知的“铁夫路线”与朝鲜籍省委书记李铁夫

日共领袖野坂参三的延安岁月

试读章节

互助社是恽代英将革命抱负付诸革命行动的第一步。他说:“我们走了第一步,还应该有第二、第三步呀!”随着互助社活动的逐步开展,社员们也感到有必要实行独立自给的共同生活,为改造社会创造条件。然而互助社等早期团体建设活动存在不少弊端,有建立一个新团体的必要。1918年5月2日,恽代英在致舒新城的一封信中,总结了创办互助社等活动所得的十二条教训,为利群书社的创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恽代英还受到王光祈“工读互助”思想的启发,王光祈曾写信给恽代英,希望他在武昌也成立工读互助组织,传播新思想。

1918年,恽代英从中华大学毕业后,担任中华大学附中部主任。恽代英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做了一件在全国开风气之先的事情——在武昌创办利群书社。

当时武汉地区的书店,所出售的书籍,不是图书集成、“二十四史”等古籍,就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的新式教科书及参考书。武昌横街头是武汉书店集中地,却没有一家出售新文化、新思潮书刊,这给新文化、新思潮的传播带来了极大障碍。1919年秋冬之际,恽代英辞去收入稳定的中华大学中学部主任之职,去创办前途未卜的利群书社。

恽代英同互助社的朋友们商量后,决定以互助社为核心,把武汉地区的辅仁社、黄社、仁社、日新社、健学会社团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社团,在武汉开展新文化运动事业。受自己的学校创办的书报代售部的启发,恽代英决定办一个和一般书铺不同的新型书社,通过贩卖书报赚钱,既可保障最低水平的生活,同时也为大家创造学习的机会。

为了在筹建利群书社时节省费用,恽代英和大家都是自己干活。作为名牌中学教务主任的恽代英穿着窄袖长衫,戴着近视眼镜,扛着旧书架吃力地从街上走过,学校的工友和路人看见了,都很惊奇。恽代英作了榜样,互助社的朋友们,这些在家里平时都很少干活的人,也都跟着干起来。整整忙了两天,书社内部已完全整理就绪。

1920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一,利群书社在这天正式开始营业。恽代英开办利群书社的目的,并不为赚钱,而在于传播新文化,以“利群助人,服务群众”为宗旨。恽代英拿出个人的60元积蓄,添购传播新思想的书籍和杂志。至于营业用具,均是借来的,非常简陋。开业后,售书、送报、做饭以及其他杂务,均由社员自己承担。创办时,参加人有柳野青、李书渠,还有义务前来帮忙的中华大学中学部第八班、第九班的学生近十人。

利群书社租的是武昌横街头18号一个旧官僚公寓的前半部,临街一间营业,后面是天井,正屋是一间大厅堂。侧边有两小间,一间做厨房,一间做会客室。利群书社的组织原则是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书社成员由书社供给食宿,都没有工资。店内卖书的、购书的都是年轻人,大家谈笑风生,兴高采烈。夜晚则是学习时间,每晚有一次生活会,自由发言,或谈心得,或谈志愿,也相互评论优缺点,互相帮助。打打闹闹,开玩笑的事也有,书社的生活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入夜人多挤着睡,铺板不够时便睡长条凳。

每天一开门,利群书社社员们就等待着读者光顾。2月1日是第一天,卖了80文,第二天卖了40天,第三天只卖了20文。但他们没有泄气,第四天卖了500余文,第五天卖了2000余文,“有两串进账了”!他们高兴了。从此以后,每天都有几串的生意,形势逐渐稳定了。

恽代英把他们创新生活的事,写了报道寄往上海。不久,以恽代英、沈光耀、廖焕星、李书渠、余家菊、郑遵芳、林育南、郑兴焕、萧鸿举、魏以新等12人的名义写的《共同生活社会服务》的宣言书,发表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刊》上。

利群书社以白话文形式出版了自己的刊物——《我们的》和《互助》。《我们的》杂志主要用来报道社员们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互助》杂志记载社员们试验新生活和开展“社会大辩论”的通信。刊物的发行时间虽然不长,《我们的》发行了3期,《互助》仅发行了1期,但毕竟是书社自己的刊物,在促进利群书社成员成长的同时,也扩大了利群书社的影响力。

1920年秋,为了解决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也为了贯彻“走出书社,走向社会”的办社宗旨,恽代英带领社员开办了利群毛巾厂。利群毛巾厂采用半工半读制,利群社友常在这里聚会或食宿,是较为理想的活动场所,并由此筹集了必要的活动经费。

利群书社从成立那天起,就致力于介绍新文化、传播马列主义。书社销售别的书店不易买到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人门》《社会主义史》《蔡孑民言行录》《克鲁泡特金思想》《托尔斯泰传》等以及北京、上海等出版的进步刊物《新青年》《共产党》《少年中国》《新潮》《东方杂志》《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新型书店利群书社成立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武汉三镇,吸引了各界青年慕名前来。

另外,针对穷人买不起书报的情况,恽代英采用了借书的方式,向广大读者借阅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书报。恽代英认为,“假如一本书可以借给五个人读,就可以发挥五本书的作用,这当然是件大好事”。恽代英的学生吴化之回忆说:“来书社的读者有钱买书的,我们欢迎,穷苦青年没钱买书,同样让他们自由阅读,因为我们办书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介绍进步书刊,推广新文化。”“有价值的书报,无论销行与否,总须办到,以供给社会多数人乃至少数人的需要。”可以说,利群书社主要目的不在于赢利,而是在于社会服务,赢利只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手段,是一种物质支持。

由于利群书社销售的都是新书刊,而且可售可租,因而吸引了大量读者。利群书社所在的武汉横街头,顿时热闹起来,书社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很快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不少知名人士前来参观访问。仅1920年上半年,就有上海的李汉俊,河南的雷纪堂,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萧楚女、施洋,湖南的易礼容、舒新城等人来访。著名律师施洋盛赞恽代英他们为武汉三镇人民造福,愿意义务担任利群书社的法律顾问。《大汉报》记者萧楚女表示决心投到利群书社的麾下,当一名马前卒,同利群书社社员们“并肩战斗,披荆斩棘”,去开创宣传新文化的事业。从这天起,恽代英和萧楚女建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而在访问利群书社的名人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毛泽东。P5-7

序言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93年了。许多曾经闪耀着光辉的人物已离我们远去。如何留住这些珍贵的记忆,让今天的年轻读者们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是一个值得党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十余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一个党史刊物的关系,我开始尝试着用纪实的笔法来记叙党史,文章刊载后,受到读者的欢迎,被不少杂志和报纸转载。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人物和红色事件。我始终觉得,有了人物、事件和细节,一个完整立体、鲜活生动的历史就会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样的历史作品,是有吸引力的,是能够让现代的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毫无疑问,这对于红色记忆、红色传统的留存和传承是有帮助的,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研究和创作的方向。

本书由36篇独立的文章组成。文章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人物叙述事件,力求通俗易懂,突出故事性和可读性。在内容上,尽量选择一些在党史上有重要地位却又不为今天读者所熟知的人物和事件。

一家著名历史学术刊物在选择好文章的时候,主要看“四新”——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新方法。这虽然是针对学术文章而言的,但是我想,对于随笔类、纪实类历史类作品也不例外。扪心自问,能有一“新”,就足以让我知足了。

本书内容丰富,有我党早期重要组织机构和制度的介绍,有革命先烈鲜为人知的活动,有重大事件的揭秘和记述。

本书介绍了建党时期一些鲜为人知的组织,如《恽代英与建党前夕的利群书社》;有反映建党早期党报党刊的文章,如《(向导)周报的首任主编蔡和森》;有建党时期鲜为人知的人物——《尼科尔斯基:谜一般的中共一大“第十五人”》等。

本书文章也涉及建党早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曾一度“叱咤风云”的党的早期领导人和人民军队早期将领,他们如今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如反映湖南建党元勋的《湖南建党功臣易礼容的百岁人生》以及《被遗忘的遵义会议参加者李卓然》《对红军大会师有重大贡献的神秘“国际代表”张浩》《离开红四方面军总政委岗位之后的陈昌浩》《被历史湮没的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能上能下的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倪志亮》,等等。

在那些为共和国建立浴血奋战的人民军队将士中,残疾将军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中,有十位独具风采的独臂(独腿、独目)将军,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主席谈及这些开国将军,曾经感慨万千:“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呢?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独特的人才。”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负伤残疾的这十位将军,大多数是在没有麻药的条件下截肢,身残后又都克服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始终冲杀在革命战争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这些老将军们的生平业绩感人肺腑,品读他们不凡的一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党的光荣传统,了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本书所反映的六位将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介绍了独臂上将彭绍辉、贺炳炎,独目上将周纯全,无衔“独臂将军”蔡树藩,“独腿将军”钟赤兵,独臂书法家左齐。

中国共产党的司法肇始于红色年代,那些红色司法人物,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红色政权的首任“最高检察长”何叔衡》,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另外一面。在读史的时候,“马锡五审判方式”让我很感兴趣,于是动手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有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与马锡五的传奇人生》,绘制了这位传奇司法人物的肖像。陕甘宁边区是中国红色司法的“试验田”,于是有了《雷经天:红色政权司法战线的“雷青天”》,有了《人民司法制度的开拓者谢觉哉》。

我还特别关注了那些为革命浴血奋战的巾帼英豪。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历经重重磨难,经受生死考验,唱响了一支支催人前进的战歌,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红军中唯一的女司令胡筠》《红军时期职务最高的女将领张琴秋》《苏区与红军戏剧的先驱李伯钊》《新中国唯一的开国女将军李贞的情感世界》,描写的就是这些女红军中的佼佼者。她们中有的在血雨腥风中为革命捐躯,有的在共和国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成为中国女性的骄傲。

中国革命队伍中的外国人,也是我写作时很感兴趣的内容。《朝鲜籍的中国红军炮兵鼻祖武亭》,让我再次走进这位在抗战时期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八路军炮兵团团长的风云往事。《参加过长征的朝鲜籍红军指挥员毕士悌》,让我对这位在东征中牺牲的外籍红军将领有了新的认识。《鲜为人知的“铁夫路线”与朝鲜籍省委书记李铁夫》,让我对这位在中国担任过河北省委书记和天津市委书记的铁夫书记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曾数次到延安,对枣园等窑洞的情景颇为熟悉。《日共领袖野坂参三的延安岁月》,则揭示了这位传奇日共领导人的中共领导人和交往往事,揭示了他延安岁月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相信这些故事和人物,会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红色岁月,重温那段火热的战斗生活,让我们深切缅怀逝去的先烈,同时也让我们思考,那段渐渐远去的激情岁月,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能从中汲取些什么。

最后,非常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孟岩岭先生。作为伯乐,他给我很大的帮助,在选题策划、写作构思、内容修订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投入了大量心血,这才有了这部作品的问世。

作者

2013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色记忆(1921-1949党史人物珍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立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821341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2013166985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