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有料(话就应该这样说)(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不少人喜欢速成,喜欢走捷径,甚至喜欢旁门左道,以至于不少广告投其所好——“30天成为说话高手”、“100天练就演讲达人”。这只是噱头,博人眼球而已,用“忽悠”二字来形容比较恰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有料地说话也绝非一两个月、百十来天就能练就。如果这样,人人都可以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了。可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深谙说话之道。

杨斌著的《有料(适就应该这样说)(精)》以一家之言,归纳和总结了有料说话的规律,比较容易掌握,最多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精读本书就知道了。不过,知与会是两码事,彼此之间还相隔一段很长的距离。

内容推荐

要想成为有料的说话者并不难,杨斌著的《有料(适就应该这样说)(精)》通过三篇教你如何成为口才达人:第一篇“取料”,包括有字之书取料、无字之书取料、民间取料、游历取料、总结取料、五料融合,讲述了如何从书中、民间、游历或现实生活中汲取说话的材料。第二篇“倒料”,指的是要有技巧地把料倒出来,包括语流模式、起语章法、结语套路、语流形态、说理手法、语体风格。第三篇“加料”,通过挖掘汉字之料、口语的修辞艺术这两个方面,阐释了如何使话说得更得体。

目录

再版序 人生本该“有料”

自序 成为有料的说话者并不难

第一篇 取料

第一章 从有字之书取料——开口如有神

 普京:我的口才是读出来的

 第一节 书中有料

 第二节 不同书本不同料

 第三节 不是书无料,是不会取和用

 第四节 书中取料之法

 第五节 打通书中各料的脉络

 第六节 书中取料贵在取活

 第七节 随时随处可读书取料

 结语:书海无涯,书“料”无边

第二章 从无字之书取料——亦得惊人妙语

 刘邦:“不学无术”,却口出妙语

 第一节 什么是无字之书

 第二节 读无字之书,亦得惊人妙语

 第三节 读事理

 第四节 读形势

 第五节 读人性

 第六节 读谋略

 结语:阅历越丰富,肚中越有料

第三章 从民间取料——语接地气

 罗斯福:民间取料,巧堵名嘴口

 第一节 民间藏料,说话可取

 第二节 民间琐事的料

 第三节 民间段子的料

 第四节 民间艺术的料

 第五节 民间故事的料

 第六节 民间俗语的料

 结语:活出民间的智慧

第四章 从游历取料——四海尽在言中

 安徒生:旅游长见识,行走即读书

 第一节 游历与旅游的区别

 第二节 游历天下,言之不尽

 第三节 游历山水

 第四节 游历名胜古迹

 第五节 领悟风土人情

 结语:走得多了,“识”自然就广了

第五章 从总结中取料——脱口而出

 郭嘉:总结“十胜十败”定乾坤

 第一节 脱口而出源自总结

 第二节 事事总结,时时总结

 第三节 多渠道总结

 第四节 总结模式

 第五节 总结收口重在提炼

 第六节 总结贵在一针见血

 结语:总结出真知

第六章 五“料”融合——方有高论

 曹植:料的融合,《七步诗》救命

 第一节 五料皆取,方有高论

 第二节 五料融合,悟出妙语

 第三节 料的整理和升级

 结语:料越用越得心应手

第二篇 倒 料

第七章 语流模式——说话的模型

 “模”的力量,说话可借用

 第一节 语流模型

 第二节 明确主题

 第三节 锁定视角

 第四节 视角要绝妙

 第五节 “开库”取料

 第六节 理出语脉

 第七节 语料衔接

 第八节 语料的硬衔接

 第九节 语料的软衔接

 第十节 插话

 结语:有“模”才能有样

第八章 起语章法——说话的入口

 凌峰设计开场白,博得满堂彩

 第一节 起语的功能

 第二节 直接破题

 第三节 借景发挥

 第四节 借话入题

 第五节 互动切题

 第六节 故事导入

 第七节 出奇制胜

 第八节 自嘲开路

 结语:“头”起的好,魅力自然来

第九章 结语套路——说话的收口

 丘吉尔:就职演说,结尾这样收口

 第一节 收口的作用

 第二节 收口模式

 第三节 用故事收口

 第四节 用呼吁收口

 第五节 用名言收口

 第六节 用诗词收口

 第七节 用对联收口

 结语:收口越独特,印象越深刻

第十章 语流形态——语言的变化

 语言没有色彩,大学教授比不过蓝领工人

 第一节 叙述形态

 第二节 陈述形态

 第三节 描述形态

 第四节 评述形态

 结语:语态应自然活泼

第十一章 说理手法——说服的技巧

 宋玉:用说理技巧,反唇相讥登徒子好色

 第一节 事例说理法

 第二节 对比说理法

 第三节 比证说理法

 第四节 引用说理法

 第五节 故事说理法

 结语:说之有法,言之有理

第十二章 语体风格——语言的格调

 秀才语体不对,吓走卖柴人

 第一节 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的特点

 第二节 两种语体并用

 结语:语体不同,风格迥异

第三篇 加 料

第十三章 挖掘汉字之料——汉字的妙用

 张作霖:将错就错,寸土不让

 第一节 艺术地倒料需挖掘汉字之美

 第二节 谐音手法

 第三节 押韵手法

 第四节 拆字手法

 第五节 数字手法

 第六节 同字换位手法

 第七节 同字词组手法

 第八节 周匝手法

 第九节 新词手法

 结语:如何挖掘汉字的料

第十四章 口语修辞艺术——语言的化妆

 惠子:用修辞艺术说事

 第一节 艺术地倒料需要给语言化妆

 第二节 顶针修辞法

 第三节 排比修辞法

 第四节 仿拟修辞法

 第五节 曲解修辞法

 第六节 层递修辞法

 第七节 数称修辞法

 第八节 衬跌修辞法

 第九节 算式修辞法

 结语:以料为根本,不放弃修辞

后记 有料说话是我一生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刘邦:“不学无术”,却口出妙语

刘邦曾是地痞,自己没读多少书,字也识不了几个,还把尿撒到儒生戴的帽子里,以示侮辱读书人。当时的“名嘴”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问:“来者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看他的举止打扮,像个儒生。”刘邦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读书人。”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十分生气,瞪着大眼,啪地一声把剑拔出来:“回去,重新说,什么读书人,谁是读书人,你说有一个高阳酒徒求见。”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之人,便召见了他。可见,刘邦看不起读书人,自己读书也不多,但他说出了不少流传千古的名言,其言胜过无数饱读诗书的士大夫。

陆贾经常在人面前谈到《诗》、《书》。刘邦十分反感,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何等霸气!

刘邦在取得天下后,衣锦还乡,唱出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何等威风!

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设宴,招待文官武将。他问百官自己与项羽有什么区别,百官纷纷夸赞说:“陛下,您大仁大义。”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群臣皆服。何等精辟!

刘邦“不学无术”,为什么能说出这样的千古名言?清代张潮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语。”这样的千古绝唱就是熟读无字之书后的精华提炼,这样的惊人妙语就是悟透无字之书后的自然流露。可见,读无字之书,同样可以口吐妙语。

第一节什么是无字之书

天地间有两本书,一本就是看得见,摸得着,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有字之书,这在前一章已经讲了;一本就是看不见,也摸不着,但确实存在,且博大精深的无字之书。

读有字之书,都是看得见的书本,书本的内容大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史、哲、经。而无字之书的内容看不见,也摸不着,到底是什么内容,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那么,什么是无字之书呢?

无字之书读的是社会,社会又由无数的事物组成,所以,读无字之书,首先要读事物的道理,即事理。其次,要明白事物的发展态势,即读形势。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还要读人性。把事理、形势、人性综合运用于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谋略,所以,读无字之书,还要读谋略。合起来,读无字之书,就是读事理、读形势、读人性、读谋略,统称为“四读”。  有字之书是死的,是人与书的对话,是单向活动;无字之书是鲜活的,时时在不停地翻页,是人与人之间的时时互动。怎么来取这些无字之书的料呢?

取有字之书有法,无字之书也是书,既然是书,肯定有章可循,只不过有字是明章,无字是暗章而已。从有字之书取料,可以足不出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能取出书中的营养。而无字之书则不然,仅靠闭门造车得不出真知灼见,必须俯下身去,到人群中去,到实践中去,到现实生活中去感知和感悟万事发生的道理、万物生存的哲理,这些道理和哲理就是学问。这些学问无处不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知、去感悟。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间处处有素材。P28-31

序言

人生本该“有料”

《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说话之道》上市一年多来,我每天坚持着做同一件事,就是通过网络和读者朋友保持联络,我们一起看《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说话之道》、聊读书、谈管理、话人生,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朋友们也给了我很多的反馈、建议和意见,使我在“有料”的路上越走越清晰,心越来越暖。

有读者反馈说,《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说话之道》中的“取料”部分堪称神来之笔,有理有据、旁征博引,条理清楚、逻辑性强,也因此显得后两章略显平淡乏味。我认为这正是我的意图所在,在我看来,要想成为“有料”的表达者,必须“术”、“本”兼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更为重要。“言为心声”,倘若腹中空空,即便你有“三寸不烂之舌”,也倒不出什么有价之“料”来。因此,我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取料”上。

也有读者说,看了《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说话之道》,让他对读书有了更深的理解:“原以为读书是一种作秀,读书是闲来无事才做的,现在才明白,吃饭是为了增加生命的长度,而读书是诠释生命的深度!”确实如此,我本是嗜书之人,书是我从小到大最亲密的伴侣,走上社会之后,我也从未放下书本,对于如何读“有字之书”有自己的体会;而“无字之书”却需要用心品读,细细总结后才有新的感触和思想,大家给予的共鸣更在情理之中。

还有部分读者说,书籍内容很好,但是纸张及包装稍微差了些,拿在手里没有感觉,在电子书泛滥的今天,他们之所以选择纸质书,就是希望能捧在手里闻到阵阵书香,还有那份继续往下读的触感。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考虑到第一批《有料:舌尖上的智慧,魅力领袖说话之道》已经售罄,因此,我决定再版。这本新版的《有料:话就应该这样说》,内容上去粗存精,增添了部分新内容,删减了部分不合时宜的旧内容,使之能够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且正文采用了四色印刷,纸张厚实,能给到读者更好的手感和观感,也有了更强的阅读性和品质感,希望爱书的您能够喜欢!

亲爱的读者们,我一直在这里,也期待你们多多与我沟通交流,让我们共同成就“有料”人生!

2016年7月

后记

不少人喜欢速成,喜欢走捷径,甚至喜欢旁门左道,以至于不少广告投其所好——“30天成为说话高手”、“100天练就演讲达人”。这只是噱头,博人眼球而已,用“忽悠”二字来形容比较恰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有料地说话也绝非一两个月、百十来天就能练就。如果这样,人人都可以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了。可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深谙说话之道。

本书以一家之言,归纳和总结了有料说话的规律,比较容易掌握,最多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精读本书就知道了。不过,知与会是两码事,彼此之间还相隔一段很长的距离。

在武侠影片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片段:武林人士得到武功秘籍,闭门练功,一年之后练到第五层,三年之后练到了第七层.十年之后练到了第九层,不同层次的功夫,招式一样,功力却有天壤之别。

对于想提高自己说话水平的您而言,不仅要读懂本书,知其法,更要下苦功夫去练功。好比得到武功秘籍不一定就能成为武林高手,它需要按照秘籍的方法和步骤闭门修炼.方能练就武林绝招。提升说话的功力也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情,要长年累月地练功。在曰常生活和工作的说话中,根据本书的章法,按图索骥,一年之后,可能有五层的功力,三年之后,可能就有七层的功力……

随着功力的沉淀,说话技巧已胸有成竹,套路在娴熟中推陈出新,不可胜数。孙子说过:“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说话的套路和技巧亦如此。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做个说话有料的人,需要经年累月,处处练功,时时发功。可以这么说:说话有料是一生的奋斗目标。大家如此,我亦如此。

在著书的过程中,我通过网络参考了不少资料,引用了不少流行的段子,本人尽可能地注明出处,但有些资料的作者或出处无法查证,所以,无法标明,若有错漏,请原作者见谅,在此深表感谢1

2014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有料(话就应该这样说)(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413432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图书小类
重量 0.644
CIP核字 2016214335
中图分类号 H019-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