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沙会战纪实/中国抗战纪实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抗战纪实丛书》再现了全景式、多角度、大场面、多风格纪实展现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披露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再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全力抵抗外族侵略的英勇悲壮场景。从而告诉我们只有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才能面向未来。任光椿的《长沙会战纪实》描写1939年9月、1941年9月和12月三次长沙会战的历史。

内容推荐

任光椿的《长沙会战纪实》是一部描写1939年9月、1941年9月和12月三次长沙会战的历史巨著。长沙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此前少有的用武力迫使进犯之敌回复战前态势的战役,也是震惊世界、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战役。该书重点记述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展示了当日军大举进犯之时,我第九战区中国军队在薛岳的指挥下,诱敌深入并将其围歼的场景,并塑造了一批参加抗战的爱国兵士和长沙普通市民的典型形象。全面客观地审视了整个战争背后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必败的结局。

目录

楔子

第一卷 前奏与诱惑

 第一章 夜降云岫楼

 第二章 “轮椅总统”震怒了

 第三章 战车在滚动

 第四章 壮怀激烈

 第五章 哀兵受命

 第六章 寒侵湘北

 第七章 新墙河守卫战

 第八章 兵临长沙

 第九章 夜袭长胡镇

 第十章 初尝胜利

 第十一章 英雄的土地

 第十二章 决战前夜

第二卷 城与血

 第一章 利簇在弦

 第二章 罪恶煎熬

 第三章 “死亡约会”

 第四章 元旦激战

 第五章 薛岳的“撒手锏”

 第六章 战争割不断的爱

 第七章 敌锋受挫

 第八章 全线反击

 第九章 猛追穷寇

 第十章 湘北空战

 第十一章 胜利在握

 第十二章 死亡山谷

 第十三章 大捷深忧

 第十四章 酸李涩口

 第十五章 正义不死

第三卷 汐与谜

 第一章 风雨料峭

 第二章 微妙的插曲

 第三章 看不见的圈套

 第四章 长、衡失守

 第五章 天道好还

 第六章 世事苍茫

 第七章 走向明天

后记

试读章节

楔子

公元1941 年至1942 年之间,对于全人类来说,曾是一段痛苦、绝望、末日般的岁月。

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整个世界。

在西方,德国法西斯军队在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芬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之后,1941 年6 月,又开始进攻苏联。他们只用了3 个来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席卷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把战火燃烧到了莫斯科的面前。欧洲大陆(包括东欧与西欧),到处笼罩着死亡集中营的阴影。欧洲各国人民都在法西斯的铁蹄下痛苦地呻吟。

在东方,日本法西斯在强占了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大片国土后,12 月7 日,又制造了举世震惊的珍珠港事件,击毁美国舰艇18 艘,作战飞机260余架,使珍珠港美军基地部分被毁,美国军队伤亡惨重;同时又攻占了马来亚、香港、关岛、菲律宾、威克岛,到处奸掳烧杀,把战争的苦难强加给中国、美国和整个东亚与南亚的人民。

世界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法兰西共和国,在法西斯的武装进攻下,一触即溃,举国投降。

号称“自由世界”的旗手——美利坚合众国的军队,在日本法西斯的进攻面前,一败涂地,节节败退。

英国香港总督马克扬,远征军总司令帕西瓦尔等,都受制于日本侵略军的猛烈攻势。世界各国,面对着德、意、日法西斯高度集权的、军国主义的淫威,惊惶万状,不知所措,“一片降幡出石头”!

在这全人类面临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奴役的浩劫,许多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刻,唯一曾在1939 年至1941 年两次长沙会战中击退日本法西斯军队的长沙军民,又在准备着一场新的更激烈的抗战。就在德军猛攻莫斯科,日军偷袭珍珠港和进攻整个东南亚的同时,驻在中国大陆中心地带武汉的日军第11 军司令官阿南惟,也正在积极地筹划着对长沙的第三次攻击。

战争的阴霾笼罩了整个世界,笼罩了整个太平洋与南洋,也笼罩了整个湘北大地。这时,全世界、全中国一切爱好和平、民主与自由的人们,一切在法西斯侵略与奴役下痛苦挣扎的人们,都把他们的眼光转向了长沙,转向了这座在1942 年以前,全世界唯一的曾经连续两次击退过日本法西斯军队进攻的英雄城市。深陷苦难、濒临绝境的人们,都在内心里祈求着、呼唤着:长沙啊长沙!在这法西斯强暴横行,人民受苦受难,沧海横流,狂澜既倒的局面下,但愿你能再一次经受住战火的考验,再一次击退侵略者的进攻,为人类保留一线曙光,一线信心,一线希望。曾有一个被称为“世界之子”的智利诗人写过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是献给西班牙的,同时也是献给世界上一切勇敢抗击过法西斯侵略的城市的,表达了当时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城市啊!火焰中的城市!抵抗吧!

直到有一天,我们这些沉了船的人,能够到达你的岸边,

好像游子归来,我们将亲吻你的城墙!

第一章 夜降云岫楼

1941年12月8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重庆市内开完中国国民党中常会特别会议后,回到他那个坐落在重庆南郊南温泉黄山别墅中的云岫楼时,重庆街头已经到处响起了报童叫卖“特大号外’’的呼叫声和表示喜庆的鞭炮声。

前一天发生的,给太平洋上最大的美军基地造成了巨大损失与严重伤亡的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在美国国内引起了极强烈的愤慨,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在中国重庆,却引起了一片欢腾。

此刻,坐在云岫楼敞亮的玻璃窗前,眺望着周遭的山光云影,听着远处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蒋介石的心头也如释重负,充满了喜悦与欢欣。

这些年来,他虽然权势越来越大,但是,既有民族的外患,也有他蒋氏独裁政权的“内忧”,他精神上的负担,一直是很沉重很沉重的。

他有两块心病:一块是日本的侵略,另一块则是共产党的威胁。

自从1923年9月,他率领由张太雷、王登云、沈定等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归来后,可以说,他这一生最担心、最害怕、最反对的就是共产党和共产主义。

……

P1-3

序言

1945年,中国人民长达8年的全面抗战,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到2015年,抗战胜利已整整70周年了。回顾过去那场4万万5千万人民同仇敌忾、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我们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千千万万在抗战中流血牺牲的先烈们的崇高敬意,特出版这套《中国抗战纪实丛书》,献给今天的中国读者,以示我们对先辈的深切怀念。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革命战争。回想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国内困境,按照他们侵占中国的既定国策,蓄意挑起侵略战争,一举吞并了我国东北;然后经过几年准备,又于1937年7月~8月从华北、华东向我国广大地区发动全面进攻,疯狂叫嚷“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被侵略者的来势汹汹所吓倒,他们不畏强敌,团结奋战。侵略者不但未能灭亡中国,反而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肆意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受尽了侵略者的蹂躏和欺凌。一次次割地赔款,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逐渐衰败为“东亚病夫”;一次次前仆后继的反抗斗争,都归于失败。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取得完全胜利、获得彻底的民族解放的伟大战争。它结束了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武装侵略斗争中屡屡失败的历史,洗刷了自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欺压中国人民的民族耻辱。它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象征,是东方文明古国重新崛起的转折点。  

应该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首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民族抗日统一 战线方针的推动下取得的。自“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人民武装抗El,并且领导或协助一部分爱国军队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游击战争。而此时的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却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El运动进行破坏。无疑地,这对日本侵略者以后肆无忌惮地侵占整个东北,乃至在中国的侵略扩张,产生了极坏的影响。1937年7月,日军又侵入华北;8月又从上海发动进攻,中国从此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抗日战争。8月下旬,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3万人左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同 时,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抗El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 告成立。10月,华南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抗战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等,在敌后开展了广泛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 立了许多敌后根据地,迫使日本侵略者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后,不得不停止前进,使中国抗战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因此,日本侵略者以主要军事力量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对国民党则采取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面对日寇在敌后的疯狂进攻,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巩固和发展敌后根据地,广泛开辟敌后战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形式多样的游击战争。在极其艰苦的反“清乡”、反“扫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歼敌手段,大打人民战争,使抗日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和蓬勃发展。而在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一派,干1938.年年底公开投降日本,协同日本军队进攻抗日根据地。蒋介石也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从1939年到1943年,3次发动反共高潮。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击退了国民党的3次反共高潮,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得不到外援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抗击了大部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1944年起,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内抗日形势好转,八路军和新四军转入局部反攻。1945年8月,苏军对日宣战,出兵我国东北。次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我东北抗联积极配合苏军作战,各地部队投入全国规模的反攻。14日,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共作战12.5万多次,消灭日、伪军17l_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伪军118.7万人。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作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其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根据地人民群众伤亡达600余万人。敌后军民以高度献身精神坚持抗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国民族利益的坚定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无须否认,在面临强寇侵略、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广大国民党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鼓舞下,奋起抗战,在他们身上,同样表现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他们的抗曰义举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后,许多国民党爱国官兵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英勇抵抗日寇侵略。在东北,马占山愤举义旗,被当时外国舆论称为国民党上层官吏中“可堪称道的仅有的一人”。长城抗战、卢沟桥抗战,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及其所部爱国官兵,不畏日寇的猖狂进攻,顽强抗击,在“七七事变”前后,面对敌人的蓄意挑衅,与之展开针锋相对的说理斗争和英勇无畏的武装抵抗。在日寇进攻华北和华东,挑起亡我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的情况下,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被迫同意接受共产党的团结抗战方针,实行国共合作,宣布抗战。从“七七事变”开始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军分路深入中国,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攻势达到顶点,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当时国民党军队有200余万人,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蒋介石和国民党此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抗战积极性。其军队先后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相互倾轧、钩心斗角,再加上蒋介石集团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非常不利。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仅1年3个月的时间,国民党军队就丢掉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和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人口稠密地区的大片国土,不仅对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带来了不利影响,也在国际上造成了不利影响。此后,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对日作战越来越显得消极被动。日本侵略者也把主要进攻重点转到共产党领导的广大敌后战场。从1939年至1941年间,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也发动了一些规模较小的进攻战役,如南昌战役、随枣(湖北随县、枣阳)战役、桂南战役、枣宜(湖北枣阳、宜昌)战役等。这些战役除3次长沙作战外。都只是在日军发动局部进攻时才显得激烈,又往往以日军停止进攻即告结束,国民党军队多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在整个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一直处于士气低落的态势。当1944年4月,日军向豫、湘、桂等省发起“一号作战”的战略性进攻时。国民党军队除少数外,大多数是一触即溃。至12月国民党当局就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的146座城市和总计2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土地,给6000多万同胞造成深重的苦难。尽管如此,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的积极抗战是不应该被遗忘的。特别是在抗战初期,在国民党正面战场所进行的一系列的重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承受了日寇的重点进攻。淞沪会战作为中国从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的转折点,坚持达3个月;忻口会战作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战役,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徐州会战取得台儿庄大捷,曾经震惊世界;武汉会战作为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也是双方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在战略相持阶段,组织的3次长沙会战,仍是匡民党军队此前少有的用武力迫使进犯之敌恢复战前态势的战役。在这些战役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广大国民党爱国官兵与敌人一次次展开殊死血战,多少人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组织过1万人以上兵力的大规模战役100余次,小战斗1万余次,共有200余万名官兵阵亡,其中有上将军官8名,中将军官41名,少将军官65名,校尉级军官17000余名。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推动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和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团结御侮。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颂歌。

《中国抗战纪实丛书》突出我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团结抗敌的历史,对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努力抗战。尤其是广大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敌,也作了客观、真实的反映。它采用纪实文学的体裁和全景式、多角度、大场面、多风格的表现形式,深刻而全面地记述在抗战的前线和敌后各个战场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战斗和重要的历史事件,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中华民族团结抗敌的一幅幅英勇悲壮的历史画卷,揭示了我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显示了国共合作、民族团结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取得的。据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在3500万以上,财产损失和战场消耗达1000亿美元,其中财产损失约600亿美元。我们出版这套《中国抗战纪实丛书》,热诚希望广大读者能了解中国抗战的历史,了解抗战的胜利乃至今日中国的发展来之不易。纪念抗战,缅怀先烈,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促进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加速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后记

1942年1月11日,正当第三次长沙大捷的消息传到重庆时,由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创办的、由周恩来同志亲自掌握的《新华日报》,曾及时发表社论,热情地赞扬说:“我三湘健儿,我神鹰队伍,在此次长沙保卫战中,誓死保卫家乡,有效击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有决心、有实力,不让敌人在太平洋上得逞的时候,同时进攻中国。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上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并因而明确指出,“此次长沙之捷,是有着国际意义的。”

当我应出版社之约,撰写这本反映长沙大捷的纪实作品,重温有关这一战役的众多史料时,我更加深深地感到,当时,我们党对长沙大捷这一战役的意义的评论与估价,是多么的中肯,多么的正确!

从1938年11月13日岳阳失陷,到1944年6月18日长沙失守,中国的抗日军民在长沙整整坚守了5年又7个月,并且多次打败了来犯的敌人。在8年抗日战争中,我国遭到日军进攻的省会城市,没有一个曾经像长沙那样坚守那么长的时间。

 长沙大捷的时间,早于斯大林格勒的反攻战,早于北非的反攻,尤其早于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因此,《新华日报》称赞长沙之捷“有国际意义”,是完全正确的。长沙大捷实在不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次令人鼓舞的战役。

有人说,长沙大捷只是国民党抗战的胜利,与共产党无关,这种见解显然是很肤浅的。

虽然,长征以后,湖南境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几乎全部都转战到陕北去了;留下的一些党员,也都去了华东,参加了新四军,未能投入三次长沙保卫战。但是,湖南是工农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刘少奇、郭亮等同志领导的工农群众运动,根深蒂固;武汉沦陷后,周恩来同志领导的第三厅政治部迁来湖南,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等同志在长沙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南岳创办的多期游击战训练班,更是进一步在三湘大地上洒遍了抗日救亡的火种;以徐特立同志为首的八路军办事处,在长沙多年,做了不少发动民众团结抗日的宣传教育工作。所有这些都为长沙大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许多名城重镇,在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面前,大都一战即溃,绝少有坚守1年以上者,而唯独长沙一城却能在岳阳已陷敌手,敌军迫在咫尺的情况下,岿然屹立,5年不动,三次打退敌军的进攻,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它分明是与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徐特立等人以及湖南的地下党长期在湖南的工作所形成的深厚基础分不开的。完全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在湖南的长期工作所扎下的深厚根基,也就不可能有长沙大捷。长沙会战的胜利,首先是有着革命传统的三湘人民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对敌的胜利。

具体指挥长沙三次保卫战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长薛岳,是一个经历复杂的人。他曾是孙中山先生的警卫营长和北伐时第一个带兵进入上海、支持上海工人队伍的北伐军师长。在保卫孙中山、北伐和抗日战争中,他对国家、对民族,都是有功的,有贡献的。当然,他也有糊涂的和反共的一面。他积极卖力地参加了蒋介石对江西苏区的“围剿”,追逐红军一直到陕北。他主持湖南省和第九战区工作时,对共产党的态度,也是严厉的、顽固的。平江事件就发生在他主持湘政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他也曾在徐州蚌埠一带,在海南岛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交过火、作过战;后来又逃到了台湾,至死未能醒悟,未能回到人民的怀抱。这些都是无可隐讳,也没有必要隐讳的。本书肯定了他在长沙三次保卫战中的贡献,却丝毫没有掩盖其长期坚持反共的一面之意。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几辈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都十分强调实事求是。我们如实地肯定薛岳等人在抗日战争——长沙保卫战中的作用与贡献,正是坚持实事求是态度的具体表现;同时,我们也深信,只有当我们都平静地、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与现实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才有可能更加接近,更加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全国人民都渴望的,终究必须实现的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大团结。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在这里,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真名真姓,有时间、有地点、有根据、有案卷可查的。作者对历史,对人民——读者,怀着绝对的真诚。然而,有些极其次要的无名的小人物,如薛岳的一名警卫员,杨森的一名小妾,或者是一名小小的游击队员,一位普普通通的临时护士等,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用他们的真名实姓。因为文献资料不可能留下他们的姓名。当地民众在事隔数十年之后也不可能还记得他们的名字。

比如,在三次长沙会战中,杨森的部队在湘北游击队的配合下,袭击焚毁了长胡镇的一座日军辎重基地;还有一支游击队,拦截炸毁了目军精心组织的一支装甲运输队。这都是史实,是实有其事,有案可查的。这两件事在长沙大捷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当我去访问时,那些当事者们(游击队员们)的名字,却早已湮没无闻了。他们都是可敬的无名英雄。

没有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无名英雄,长沙大捷是不可能取得的。今天当我们来回忆那次战争时,怎么也不能忘记这些无名战士的功劳。因此,作者才为这些真实事件中的无名英雄们取了几个名字,以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与哀思。我认为,这是纪实文学写作中应该容许的,不可避免的,也相信读者是完全可以谅解的。

我愿将这本小书,奉献给海峡两岸和散居于全世界的每一个中国同胞;奉献给中日两国的人民。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永远不忘记这段历史。中国人民是能够战斗的,是能够战胜任何敌人的,侵略者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当全体中国人民都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亚洲,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更加辉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沙会战纪实/中国抗战纪实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光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34548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2014279354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