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河大移民
内容
编辑推荐

不知有多少诗歌唱黄河,不知有多少故事叙黄河。

黄河是中国的历史,是中国的面貌。今天,冷梦所著的《黄河大移民》陈述了黄河的一段历史。这是一段人为的、催人泪下的史实。

谢朝平《大迁徙》参考母本,60万三门峡黄河大移民的悲情命运。《黄河大移民》里移民背井离乡的痛苦,如蝼蚁般生命的消逝,读之不由使人的灵魂阵阵悸动。

内容推荐

《黄河大移民》: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六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二十八万多陕西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养聚息的热土,迁移异土他乡……

三十八年后,人口的自然繁衍,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增至四十五万多人,他们中的一部分重返家园,但故园己非旧时貌;他们中的相当多人,仍在当初迁移的渭北高原沟壑区。

历史是相当沉重的。

它制造了一个延续了三十八年的悲剧,铸成了几十万苍生的不幸与苦难……

冷梦所著的《黄河大移民》是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光荣与逃亡

 1.记忆中总是有雨。远迁宁夏的先遣队员

 2.大饥荒的阴影。杀子的父亲

 3.神秘的集体大逃亡。副省长的盛怒与内疚

 4.陕宁两省政府的不安。为民请命的支部书记们

第二章 伊甸园的失落

 1.周恩来总理说:关于三门峡,不宜过早下结论

 2.洪荒过后的土地。乞讨度日,短暂的候鸟生涯

 3.昔日的富庶。爱情传说:女干部“上”嫁上八户村

 4.“穷移民”结下的一个涩果。古文明村的不幸殒落

第三章 失地与夺地

 1.罕见的“圈地运动”。新的土地占有者

 2.风起萧墙。二十年后往事重提。准备“坐官司”的移民返库“司令”

 3.一场恶战,移民受挫。“金沙滩”回来的残兵败将

 4.祖宗遗骨,清明返里祭祖。“四大司令”传略

 5.“政府军”与“移民军”的对垒。“农工军”倒戈形势骤变

第四章 回归黄土地

 1.国务院秘书长助理流泪了:政府对不起你们

 2.陕西省长说:任何时候,我保留要地的权利

 3.四进拜家庄。“毁坏万亩青苗”事件

 4.终圆还乡梦。迟来的“安魂曲”

第五章 历史,该怎样对你说?

后记 推开这扇“历史之门”——写在《黄河大移民》之后

附录 黄河大坝与黄河大移民

 第一章 王朝与河流

 第二章 坝址由来

 第三章 短命的“航海”梦

 第四章 民忧何堪?

 第五章 黄河本不清

冷处寻梦,为历史写真

“渭南书案”背后:《大迁徙》中的土地博弈

试读章节

2.大饥荒的阴影。杀子的父亲

再动员就困难多了。无论如何,声泪俱下的现身说法比任何漂亮的诺言都更有说服力。

老移民王景仁回忆当年情景说:

“1957年秋又让去宁夏,不情愿去,不行。干部说:‘不去,井你跳去!黄河去跳去!没盖盖子!’派人绑绳把房拉倒,亲戚全家人哭得像泪人儿,就这样,我们一家十几口,母亲、哥哥一家,我带一儿一女(妻已去世),迁陶乐县……”

不情愿也得上路。当时的情景多少带有点强迫性质,有的躲到亲戚家里,被搜出来;有的即使“押送”上火车,中途跑回来又被送走。上路时再不是锣鼓喧天喜气洋洋,如同办丧事一般,老婆老头们坐上马车的一刹那哭天抹泪地号啕大哭,拍胸顿足骂移民干部:“哎哟哟,我的催命鬼哟!”

“移民们既舍不得离开祖先的地方,又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心疼地哭着走的!泊子乡张乡长亲自护送本乡移民到宁夏,乡长怕车颠了老婆老汉们,让他们坐卡车前边,自己挨车帮子坐。一到固原(今甘肃省境内)以北,荒秃秃的沙漠,老婆老汉们伤心地哭了,坐在车里面对面地骂乡长:‘张乡长张乡长日你妈,你把我送到你妈的×里去了!’乡长无奈,又赔笑脸又说好话:‘好伯伯,好妈妈,你甭骂我张永清,到你过上幸福的日子,你就想起我张永清’……”

大荔县移民干部仁茂全如今是位健硕的老人,1956年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和移民工作结缘,在张乡长挨骂的时候,负责护送移民的小伙子羞红了脸,心情极为复杂。

到陶乐县要过黄河,移民坐在黄河边就是不愿渡河而去,詈骂声不绝于耳,当然都是对着他们的“冤家”移民干部;移民干部要真正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厚着脸皮“迎战”移民的语弹骂雨:“你骂我受,反正我把你送到这儿了!”的地面突然塌陷一个深坑,宋主任猝不及防掉进坑里,沙土差点覆没了他。这就是宁夏移民安置区。严格地说,这是一批迁徙到边塞地区的垦荒者。那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移民形容当地气候是“一年一场风”,塞外荒漠,长年刮风不止,从春刮到夏,从秋刮到冬,风起之处,黄沙漫卷,遮天蔽日,道路消失了,伸手不见五指,混沌天地一片。同风的肆虐和慷慨恰成反差,雨、雪、水格外吝啬,落雪了,下雨了,不足五分钟,连地皮还来不及浸湿,一场狂风刮来,雪住雨停。黄河大浪滔天,但在这里,奔腾咆哮的黄河纤弱得用抽水机都抽不出水。大自然在这里制造了一个黄尘和流沙的世界,由于长年下不了一场透雨透雪,这儿尘土没及膝盖,大风卷着黄沙一起旋,眨眼工夫堆积成无数沙丘。关中人做梦也梦不到这么大的风这么多的沙,晚上进了屋,第二天早晨,房门被流沙堵得死死的,犹如被活埋在沙丘里。

这儿的民俗也叫关中人吃惊。当地人的“天然粮仓”在泥屋顶上,看不见谷堆麦囤,也看不见牲口圈,空地上插几根木棍棍,牛呀马呀就“露宿”在外。陇牛居然适应这种简陋的饲养方式,既不跑丢,也不患个头疼脑热;秦牛却不然,尽管移民们心肝宝贝似的疼它爱它精心照料着这些伴随他们千里迢迢来此安家落户的家乡牛,可它们,还是一条接一条地永远闭紧了牛眼,再也听不见主人撕肝裂肺的哭喊和呜咽……

义和村带去的20多条牛,没有多久,就死光了。

秦地牛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不服水土气候。

人也很难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更大的威胁和不幸,还不是来自大自然。

其时,人民公社化运动正如火如荼,“公社化”随之带来“食堂化”。今天40岁以上的中国人还能清晰地记得那个时代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场大饥荒。用“饿殍遍野”来形容当时的情景一点也不过分。那是一场真正的“人祸”。成千上万的中国百姓死于那场大灾难。而对于这些背井离乡远迁内蒙古沙漠边缘地带的移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船漏偏遇顶头风……

饥饿降临了。这里的土地对陕西移民非常刻薄。当地人种的是水地、熟地,移民开垦的是荒地、早地。干旱又像驱逐不走的妖孽,关中农民在失去了赖以生计的耕牛以后肩扛手犁,抛洒下大把大把汗水好不容易播种下的麦子,两个月以后,它们竟冒不出那片喜人的新绿,扒开松松软软的干土,一看,麦种仍原模原样地躺在那里!农民颤抖着手捧起麦种,仰望苍天,泪流满面,诅咒,诅咒这不赐给他们粮食的陌生土地1

87户义和村人再迁陶乐(由于外迁任务压缩,他们从黄河东岸的贺兰压缩合并到黄河西岸的陶乐),他们每人每月的口粮只有七斤半,佐以不多的土豆和红萝卜。今天的前义和村人却能“自豪”地告诉笔者:“在陕西移民中,我义和村人副食生活还是最高的。”为了活命,他们去拣当地人丢弃在地里的干莲花白叶子,用水泡泡,煮煮充饥。他们也铤而走险,由“良民”变为“盗贼”,夜黑人静,扛上个破口袋,去偷当地人的玉米,这种“营生”当然有风险,被当地人逮住打个半死不活。移民迁移之初,按政策规定只准带800斤行李,桌椅板凳箱箱柜柜早已处理,此时,他们能卖的只有随身带去的被褥衣服,用身上衣去换口中食,一斤红萝卜1.2元,一件衣服也就是一斤红萝卜。1958年刚刚复员就随家迁移到贺兰县一农庄的陈向荣,全家11口人最后卖得只剩下一床被、一身衣,倾家荡产了。活命却是那样艰难。

移民干部张维德,当年是个不足20岁的小伙子,他有一次亲身体验的经历。在移民点上,他迫不及待地端起了饭碗。他饿了,长途跋涉后小伙子早已饥肠辘辘,但农民捂住他的碗口,告诉他:“不是乡党舍不得让你吃,娃呀,听乡党一句话:你该吃两碗,只吃一碗;该吃一碗,只吃半碗。”张维德疑疑惑惑地看看碗中食。这是一种当地人叫“派子”的草籽搅拌着胡萝卜蒸成的饭,咽下之后,到下午就感觉肚子胀痛起来,异常难受。乡党流泪告诉他,有些人就是这样胀死的。贺兰一农庄八村有个老汉,吃了糠皮皮(即谷糠)蒸成的馍,肚胀拉不下来,儿子拉车把他送到35里外的银川医院,灌肠后,老汉嚷着想吃碗面条,儿子四处求告总算满足了老爷子一点微薄的心愿,可是,一碗面条吃下去,老汉却翻了白眼,撑死了!儿子抚尸又哭又笑:老爷子总算落了个饱死鬼!

饿得实在招架不住,有人想出了“辣子疗法”,一家之主的老汉们背着家人偷偷到合作社买点辣子酱,晚上冲上点喝下去,空空的胃囊里呛起阵阵辣潮,辣感觉麻醉了神经,在一种奇特的烧灼般的快感中迷迷糊糊进入梦乡。这些老汉因此而嗜辣成瘾,许多年后,没有那半碗辣子水就很难入眠。

P5-7

后记

推开这扇“历史之门”

——写在《黄河大移民》之后

三门峡水库大移民发生的时候,那是1956年秋,我降临到这个人世尚不足一岁。历史在一个平行的空间里,上演着一出出或许是悲剧,或许是正剧,也或许是滑稽的闹剧。在西安,在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里,在我度着一个城市女孩儿无忧无虑的岁月的时候,离西安百里之外,在陕西关中东部地区,一个叫“渭南”的地方,几十万农民却在弃离了他们的家园后,几度迁徙,辗转流离,以至饥寒交迫,以至贫困潦倒,以至家破人亡……

在平行的空间里度着两样人生的我与移民,原本无缘结识——无缘也就无所谓“有情”了。那时候,在大城市生活着的我无论如何也不知道在陕西境内还生存着这样一批人,也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有一天,我将书写他们,去为他们掬一捧眼泪,去将他们的磨难和遭遇诉于世人……

机缘发生在1993年。

那年夏天,我进京为我的长篇传记文学《百战将星》一书的出版事宜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洽谈,顺便去见了肖立军先生(其时,《中国作家》正准备刊发我的中篇报告文学《“皮影王”传奇》)。肖先生纵论了一番陕西文坛.随后问我近期的创作计划。我有点愕然。因为当时除了手头上正在写作的长篇《沧海风流》以外,并无什么“计划”。但总得说点什么吧?我偶尔谈起了黄河移民问题。那是赴京前不久与朋友们闲聊神侃,朋友给我讲,当年为修三门峡水库一大批陕西农民远迁宁夏的沙漠边缘地带,可是三门峡水库因苏联专家以及当时决策者的失误,运行不久几乎淤废……聊天的时候我就突然地感觉到震动——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三门峡移民。大约因为心里曾经有过震撼吧,此时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便自然而然滑到了嘴边,肖立军先生听后当即扪掌叹道:“黄河,长江,围绕着这中国的两条大河,中华民族的许多成败荣辱功过是非尽在其中了……”

对肖先生来说,那是一句话(虽然也是感慨良深)。而对我来说,却从此开始了我另一番“苦役”。因为就在那一刻,我决定要写它——“黄河第一坝”的移民们。

自京返陕后,我就开始探寻采写三门峡移民问题的门径。当时的陕西省副省长王双锡是陕西移民问题的“知情者”,移民闹返库高潮时,他时任渭南地区行署专员。王副省长却似乎有许多不便言谈的地方,婉拒了我的采访。这反而激起了我更大的兴趣。后来几经周折,在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我见到了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彭谦及省移民办主任姚少华先生。这次的晤谈至少使我知道了:第一,陕西三门峡移民问题在许多年以来一直是个讳莫如深的“禁区”,所有的记者、作家都被谢绝在这个“禁区”以外。第二,到我“搜索”至此的这天下午为止,我是第一个他们愿意接纳的作家,其原因是,历史发展到这个时候,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完全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一件不寻常的往事……

我足幸矣。

然而,在其后长达数月之久的采访中,在我数度与众多移民及移民干部的接触中,我才愈来愈深切地感触到了:原来我推开的是一扇太沉重的、锈迹斑驳的“历史之门”。在移民们涕泪交流的叙述中,在地方父母官们及地、县移民干部们往事不堪回首、现实过于窘迫的百感交集的叙述中,我感觉到的震撼比我当初感觉到的震撼、比我所能想象到的震撼,还要强烈许多许多……

其后,在我数度动笔、数度辍笔、几易其稿、艰苦备尝的创作中,面对我即将推开的这扇“历史之门”,我曾无数遍地问自己:“芝麻开花”之后,果然是节节高吗?——你将告诉人们什么?——是一段不该发生的历史?是一个几十万人用生命和眼泪“写”成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抑或是,一个严肃的、令人震惊的社会命题:自然有规律,人类社会有规律,违反了规律,无论是谁,无论是哪朝哪代的执政者,都会受到“天罚”?其间最可悲的是,这样的“天罚”,罚不得当的是黎民苍生。不顾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脱离人文社会和自然社会状态,历史付出的是沉重的代价,百姓付出的是血泪斑斑!因此——

但丁说(此话写在“地狱之门”的门楣上):进去吧,将希望捐躯;

我要说(此话应写在“历史之门”的门楣上):苍天在上,以民为本吧!

1996年5月1日凌晨3时

附记:该作首次发表于《中国作家》1996年第2期。随即,《中篇小说选刊》1996年第3期转载。转载之时,应《中篇小说选刊》之请,作者写作了这篇《推开这扇“历史之门”——写在(黄河大移民)之后》。1998年该作荣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同年,全国第九届书市在西安举办,陕西省出版局策划出版了“陕西四才女”丛书,该作被作者选编进了自己的这本专集中,专集以《黄河大移民》命名。专集出版之时,为保留全文原貌,亦为给这一历史大事件一个完整的、忠实的记载,作者增补了原作发表时删去的第四章“回归黄土地”之第二节和第三节。现在与读者见面的,即是“陕西四才女”丛书作者专集中的“完全版”。

2010年10月19日

书评(媒体评论)

1994年大年三十,我多方辗转终于来到三门峡水库,站在那个巨大的工程上,我感慨万千。我采访了大量移民,移民的泪没干过,我的泪也没干过。

——本书作者 冷梦

冷梦以其对人世沧桑的独特体验,令人震撼的穿透历史的眼光,创作出了这部力作《黄河大移民》。相信本书当会和广泛的读者交流,引发心灵呼应,铸成自己独有的艺术生命活力。

——中国作协副主席 陈忠实

黄河大移民,在黄河几千年的文明史上,都将是让后人刻骨铭记的大事件。《黄河大移民》,在黄河几千年的发展史上,都将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足以让历史震撼的作品。

《黄河大移民》里移民背井离乡的痛苦,如蝼蚁般生命的消逝,读之不由使人的灵魂阵阵悸动。

——《当代画坛》主编 严文龙

陕西省四大才女之一冷梦女士写的《黄河大移民》就是写三门峡移民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后的艰难历程、苦难史。看这篇报告文学催人泪下。

——前陕西省库区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姚少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河大移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冷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101719
开本 16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7: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