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
内容
编辑推荐

梅葆玖1934年出生于上海,是梅兰芳最小的儿子,也是梅兰芳子女中惟一承传梅派青衣的艺术家。他10岁在上海第一次登台,在《三娘教子》中扮演薛倚哥。其启蒙教师是王瑶卿之侄王幼卿,武功教师是陶玉芝,昆曲教师是朱传茗,后又师从朱琴心学习花旦。梅葆玖从13岁起,即在上海募捐义演《祭塔》、《玉堂春》等青衣传统戏,并时与其梅葆玥合演《武家坡》、《坐宫》。16岁正式参加梅兰芳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地,往往先由梅葆玖演出三天梅派剧目,然后再由梅兰芳先生演出,有时父子也同台演出《白蛇传》等剧目。

吴迎编著的《从梅兰芳到梅葆玖》图文并茂的讲述了梅兰芳与梅葆玖之间的故事。

内容推荐

梅葆玖10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一点也不慌,娃娃调一句一个彩。台下的父亲点头了,吃戏饭,初定。也就是在那年,四十二岁的王幼卿来到了思南路87号梅家大院,从此,梅葆玖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学戏的特殊经历。王幼卿的青衣,朱琴心的花旦,陶玉芝的武功戏,朱传茗的昆曲,梅兰芳对儿子葆玖青少年时期的学戏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正是缘于此,27岁梅葆玖在父亲去世之后,独挑梅剧团的大梁,成功传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关于吴迎编著的《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梅葆玖说:“《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流水账不报了,讲几件事儿,传点艺,动点真格。”

目录

前言 梅葆玖

序 卢燕

第一章 教育会堂的谈话

第二章 思南路年代

一.上海思南路87号

二.出生时父亲不在家

三.七十五岁的嗓子

四.梅兰芳说:“听老师的,别管我。”

五.梅兰芳说:“你必须要学昆曲”

六.榜样的力量

第三章 难忘的演出

一.和父亲首次同台

二.演艺生涯从武汉开始

三.给程砚秋《三击掌》中扮丫环

四.“萧长华提携我唱《苏三起解》”

五.谭梅渊源

六.文戏武唱,掉下云台

七.《生死恨》情结

第四章 从《太真外传》到《大唐贵妃》

第五章 《奇双会》

第六章 从《贵妃醉酒》论梅派的“中和之美”

第七章 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后记 吴迎

试读章节

二.出生时父亲不在家

“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我生在三楼妈妈的床上。”

我问:“广慈医院那么近,为什么不去医院。”

“我母亲生了九个兄弟姐妹,我最小,名曰小九,好像都是在家里接生。”

我说:“可能是你外婆、鞡鞡太有能耐,太固执,又自信。说上房就上房的老太太,活在今天的社会,可能会和郑凤荣一样,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的。”

“我出生那天,父亲不在家中,他在武汉演出,碰巧戏园失火,他把那一期包银的一部分,都救济同行底包。至今七十年过去了,我到武汉演出,当年底包演员的第二代、第三代还和我谈起这件事。他从武汉回家没几天,河南又发大水了,他又去河南开封救灾义演十天。救灾刚完,又接受苏联邀请,去苏联进行那次极为重要的演出和学术研讨,这就不用写了,好多书都有记载。我们这本书,你和编审把把关,不要炒冷饭。”我说:“梅兰芳的冷饭太多了,你炒我炒越炒越离奇。冷的蛋炒饭,重新再炒,吃起来有股蒿味,如果乱加调料,就没法吃了。”

“我生下来就是这个环境,父亲太忙了,演出是不断的,经常逢到假日,日夜两场,有时还得双出。梅剧团一九二二年成立时,姚玉芙是管家。姚先生也是陈德霖六大弟子之一,他在当年算是较有文化的,他曾自修数学,会代数,在戏班里,很了不起,和梅兰芳私交很深,我们公称‘姚叔叔’。姚玉芙排戏码很有学问,双出的话,一出昆曲《费贞娥刺虎》,一出京剧和萧长华的《女起解》,观众很欢迎。两出戏的品位完全不同,虽然票价很高,但市场还能接受。梅兰芳在一九三四年二月份的票价,最高到四元六角钱,大概合当年小学教师一个半月的工资,卖座太好,还得加座,仍满足不了,门外观众吵闹不休。戏院老板只好再卖站票,一位一元二角钱,剧场内水泄不通,真是‘风景’奇特!这场面,这效益除了得益于‘梅党’高手策划外,李春林、李八爷(当今程派名教师李文敏的父亲),后台管家、导演高手,也是重大因素。李八爷文化不高,甚至识字不多,但他对市场信息、观众心态,了如指掌,最难得是他老人家对演出剧目、角色、舞美,都拿得起,包括场面,是说全场的高手。他在后台高凳上一坐,一把小茶壶,台上‘马前’‘马后’调度自如,如有哪位配角演员来不了了,不管什么行当,他一抹就上去了,真了不得!现在剧团里几乎没有这样的高手了,教学体制也不可能培养出这等人才。李春林先生还曾在我父亲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上海《枪挑穆天王》剧演出时演过杨六郎,那天演员因病不能上台,李先生说:‘救场如救火,六郎由我来演。’在一点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由他来演。那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上台开打照样翻‘枪背’,动作又干净又漂亮,简直和年青演员一样,全场都给予热烈喝采。这使我非常感动。他作为一位舞台监督,不单要把好场,全剧演出角色(除旦角外)他都会。任何一位角色遇到问题他都能来演,这样全才的舞台监督,真使我无限敬佩!我们要学习他救场如救火的崇高艺术精神。排一出新戏,或改编,或恢复传统老戏,按当前舞美条件及观众审美要求,导演是需要的,最好是能像李八爷那样,同时具有现代意识的,排出来的戏,一定是名副其实的京剧,如果请一位不懂四功五法的,或者是没有流派意识的,那蒙人只能是一阵子。”

“我母亲管家井然有序,用钱很省,听说一九二九年父亲给她的家用,她只花了一半,这是冯六爷说的,冯六爷他是中国银行总裁,数字概念特别清楚。母亲真是一位贤妻良母,虽然也是唱戏出身。”

我说:“生你的那张床,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成立时,四哥(梅葆琛)做主,作为梅兰芳的遗物,送给故乡纪念馆,留作纪念。泰州‘梅兰芳纪念馆’的字是李先念主席写的,李先念和梅葆琛是嫡亲连襟,四嫂是林佳楣同志的妹妹。北京护国寺的‘梅兰芳纪念馆’那几个字是邓小平写的,国家领导人和普通戏迷一样,喜爱梅兰芳。梅兰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我又说:“那张床的半圆形床头板上,若干年后,是否类似肖邦故居所陈列的那样,写上‘梅兰芳用床,梅葆玖生于此床’。”

梅先生又笑了:“不要。梅兰芳、肖邦都是真正的大师,我不是,我是干活的,不要增加我的负担,想太多了身体会不好的。”

回到前面,梅先生出生时,梅剧团在武汉演出,带的是谭富英、金少山。四十余年前我曾讨教过“汉口梅兰芳”南铁生先生,他说那次梅兰芳曾和谭、金唱了《二进宫》。我想这应该是梅兰芳最后一次唱《二进宫》了,可惜当年没有录音,《大保国》《二进宫》同一天连着唱,梅兰芳没有过,从来没有过。《起解》《会审》也从来没有同天连着唱过。我和梅先生说:“《大保国》《二进宫》一起唱,你年轻时可没有少唱,和奚啸伯、王琴生、王泉奎。我就保留了你一九五一年的一个录音。‘王派梅唱’,如今青年演员问我要梅派《大保国》《二进宫》资料,我给的都是这个录音了。”

梅先生说:“张晶在长安大戏院的《大保国》《二进宫》,我和宝宝(沈维德先生)一起去的,宝宝亲自录了一份完整的像,老生是杜鹏(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研究生班主任),花脸是孟广禄,很好,还是有一点点不一样。”

我说:“你耳朵真尖,《二进宫》下旬中的两个小节,和《保国》重复了,我借用《祭江》,略动了一下,这是我和张晶在电话里说“保国》《进宫》,解读你《保国》《进宫》的十个重点时顺便说的,电话录音还在。我一直藏好这类录音,翻成MP3,有疑义,可查对,梅派是严肃艺术。梅派的《祭江》《祭塔》,那么好的唱,现在没人唱了,可惜了。”

为了这本书对内行也能有点用,我们取得了共识,一定静下心来,把从“王派梅唱”过渡到“融梅、王于一家”,对如何用嗓、演唱技巧,系统地谈一下,抛砖引玉,对青年演员、戏校同学是有帮助的,再不做,要流失了。这是这本书的重要部分。

P50-52

序言

吴迎先生为葆玖著书传世,特地寄来样稿,邀我写序。数十万字,细细读来,如夏日的清风荷露,滋润心头。几十年的艺海钩沉,似甘醇的美酒佳酿,沁人心脾。而“思南路时代”那一章,更将我带入了对往事、对故人的深深忆念中。

丁丑一九三七年我的父亲病逝后,我家生活突陷低谷,母亲李桂芬的金兰之交梅太太福芝芳(我唤她“香妈”)和鞡鞡(香妈的母亲、葆玖的外祖母)向我们伸出了援手,把我们接到了位于上海思南路87号(前马斯南路121号)的梅公馆。这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后来我和母亲远渡重洋。正是这座三层楼的法式洋房,成了我少年时代的避风港湾。鞡鞡和香妈亲人般的温婉,寄爹梅兰芳博士严父般的教诲,梅家兄妹手足般的亲情,使我感恩终生。

在梅府的岁月,正是梅兰芳博士蓄须明志之时。记得小楼门前的满园春色,记得梅华诗屋的馥馥书香,记得葆玥和葆玖学戏时的琴声悠扬,记得四哥葆琛诚挚的呵护。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十八岁的我和十岁的葆玖一起登台在上海的黄金大戏院演出。那是葆玖和我第一次登台,他唱的是《三娘教子》里的薛琦哥,我唱的是二本《虹霓关》里的丫环,梅兰芳先生则在台下当起了观众。唱完后,我兴奋地回家向梅先生请教,他说:“你做得很好,教你的身段都做了,就是没到家。”这句话让我受用终生:“凡事,都要做得到家。”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昨日的光景,在耳畔呢喃,在脑海浮现。中美建交后,我才有机会返乡探望,只是仿佛思南路的梅宅早已物是人非。后来,我每每回国,都必和梅家的亲人团聚,若是能有和葆玖同台演戏的机会,更是珍惜异常。如今,唯有葆玖继承了梅兰芳博士的衣钵,潜心于梅派艺术的弘扬。甲戌一九三四年生人,属狗的葆玖仍健朗如昨,声音、台风丝毫不输年轻人,他学戏的扎实基础与颐养之道,均可在书中阅悉。由于他年幼时就喜爱西洋歌剧,将父亲由欧洲带回的各式歌剧唱片,反复聆听;后又悉心研究,分析,借鉴。如今葆玖的唱法,糅合中国传统和西洋美声的发音,柔中有刚,刚中含柔,水乳交融,美不胜收。他的唱段,既有梅派韵味,又能表现剧中人的情感,“雏凤”几将“清于老凤声”矣。寄爹九天有知,亦会为葆玖臻于今日的造诣而深感欣慰了。

葆玖不但继承了梅派艺术,也继承了父亲的为人和品德。他秉性温和,待人厚道,对艺术的追求,从不怠懈。每次欢聚,我都会发觉他又有了新的发现和追求。最使我感动并难忘的是,丁亥一九四七年,我离沪赴美求学之时,梅家兄妹都到码头送行。葆玖在我上船时,往我手中掖了一个小包。我匆匆走上扶梯。船行后,打开一看,原来是五美元。这是长辈给他的压岁钱,是他仅有的美元,在那个时代,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他慷慨地全都给了我。这是多么珍贵的友情啊。

白云苍狗,岁月如流,当年的总角小童如今都已白发苍苍。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葆玖老弟,希望你早日完成梅派戏曲录音工作,我们虽远隔千山万水,却丝毫也隔不断我对你深深的祝福和殷望:生命虽短暂,然艺术之树长青;艺途虽修远,而求索之心常在!与你共勉。

是为序。

卢燕

庚寅二○—○年八月

于洛杉矶寓所

后记

我写这本书的动力,来自许姬老。

己未深秋,“文革”结束,八十岁的许姬传回上海小憩。以前在思南路87号见过他几次,没有说过话,他是长辈。我们都是杭州人。他喜欢吃我太太王医生烧的菜,他在我家看到我的部分资料,不胜感叹。有一天他非常慎重地和我说:“可以给葆玖写点东西,他是有真本事的,可惜啊!”我当时惘然。“文革”后期,梅先生被团里派到上海采购音响设备,住在沈家。大概有二十几只纸箱子,我们随沈维德先生一起送他上火车,用了一辆人力老虎推车,大家都很卖力。因为玖哥能被领导信任,派到上海来买东西,在那个年代,绝对是无上荣耀,大家跟着送他,好像也有点自豪。这些日子在上海,几乎天天见面,没有谈到“戏”,不知为什么,大家都不想提到“戏”。他回北京的火车是慢车,在硬座上要坐三十四个小时,他穿着军大衣,戴了眼镜挤在人堆里。我说不出话来,我想起了梅兰芳。

“文革”完事,他居然三个月就把嗓子给吊出来了。六字调,这当然是小时候在思南路“幼功”的原因,但姜凤山、虞化龙二位是功不可没的。

转眼,一九八二年他和童芷苓参加首次代表内地赴香港演出,在上海排了三个月的戏,住在老“静安”(现在“希尔顿”的原地)。香港《会审》打炮,一鸣惊人。许姬老又给我寄来了他的雅兴:“艺王登遐二十年,声清雏凤着鞭先。遥看香岛红毡上,再啭春莺世泽延。”

在香港的思南路常客有诗云:

“少小趋庭学有源,婆娑剑影掩啼痕;抑扬顿挫皆中节,养气丹田见慧眼。”

载誉归来,好像是亲友送的彩电、冰箱等太多了(一九八三年是这样的),只能乘轮船回来,我们开了大卡车去轮船码头迎船。那时,我曾讨教卢文勤先生,他是王少卿弟子,思南路常客:“许伯伯和我说,让我写一点,”但没有动笔。一拖就是三十年,好像事儿一件接一件没有断。《梅兰芳唱腔集》花了我整整三年,上海剧协办的“梅派艺术训练班”又忙了一阵子。从一九七九年十月梅兰芳诞辰八十五周年开始的纪念演出,逢十大搞(由文化部主持),逢五小搞,直到今年一百一十五周年最为精彩,动静最大的是九十五周年,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主办,中国梅兰芳研究会、上海京剧院合办,上海市演出公司承办的“海内外梅兰芳艺术大汇演”,录下戏单过过瘾:  6日 《廉锦枫——刺蚌》陈旭慧;《凤还巢》马小曼、杜近芳、李维康、梅葆玖、王啸麟、艾世菊、于万增、王树芳、孙正阳、肖英翔、黄世骧(以出场先后为序);

7日 《盗仙草》李胜素;《坐宫》童小苓(美国)、卢德先(美国);《大登殿》梅葆明、李炳淑、王风莲、王树芳;《游龙戏凤》童芷苓、言兴朋;

8日 《白水滩》刘德利、任广平;《醉酒》贾丽妮(美国)、童小苓(美国)、孙正阳、姚玉成、周龙章;《贩马记》陆恺章(香港)、蔡正仁;《穆天王》童葆苓、童寿苓;

9日 《御碑亭》陆义萍、童大强;《醉酒》张春秋、孙正阳、姚玉成;《武家坡》梅葆明、李维康;《千金一笑》李玉芙、李宏图、徐佩秋;《洛神》梅葆玖、姚玉成、杨慧敏、李红秋;

10日 《虹霓关》王敏、于万增;《女起解》李玉芙、黄德华;《黛玉葬花》夏慧华;《佳期》(昆曲)梁谷音、王泰祺;《断桥》杜近芳、于万增、刘琪;

11日 《天女散花》吴颖;《西施》李经文;《汾河湾》李维康、耿其昌;《宇宙锋——修本、金殿》杨荣环、何永泉、李文英、童大强;

12日 《樊江关》马小曼、吴江燕;《生死恨》夏慧华、童大强、孙文元;《游园》(昆曲)华文漪、金采琴;《穆桂英挂帅——捧印》杜近芳、王树芳、杨慧敏、杨建芳;

13日 《廉锦枫》李胜素;《玉堂春》李炳淑、陆柏平、孙鹏志、王宝山;《霸王别姬》杨荣环、尚长荣;《太真外传——玉真梦金》梅葆玖、黄世骧;

14日 全本《击鼓骂曹》关怀;《洛神》罗吟梅(台湾)、姚玉成、杨慧敏、李红秋;

15日 全本《四郎探母》童芷苓、梅葆玖、关怀、言兴朋、张少楼、梅葆明、特邀杨荣环(饰萧太后)、艾世菊、孙正阳、于万增、黄世骧、王梦云、张啸竹(以出场先后为序);

一百周年是大整数,“梅兰芳剧团”恢复重建接着就去西安祭祖(黄帝陵)演出,在北京京剧院的领导下,艺术升座率正常化了。这些年来梅先生一共收了二十六名弟子,最小的田慧,是在上海戏剧学院,《大唐贵妃》一人到底,最后谢幕时,妆都没有卸,在台上敬师傅,跪下了,剧场轰动。第二天学生父母请客。

直到二○○八年电影《梅兰芳》要拍了,梅先生和我说:“你要脱出身来盯着。”我进了摄制组一百多天,难得的学习机会,“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的声音,不绝于耳,梦中惊醒。  今天,还没有写完,可以告一段落,打住。以后再说。

不写下去的原因是因为对中国京剧的走向,看不清楚,每一章节,都想给这个走向起到“抛砖引玉”的小小的作用,毕竟是写梅兰芳的儿子,总希望他继承父亲的美德,为国家,为民族有点微薄的贡献。

吴迎

二○一○年九月十八日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97114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6.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1
18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