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初国学运动兴起视域下的四川国学学校研究
内容
作者简介
杨毅丰,男,汉族,1985年12月生,四川省绵阳市人。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先后求学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战争史》、研究生《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与方法论》、《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专题研究》等课程教学工作,主持省部级课题l项,地市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共产党党史。
目录
序言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史料分析
四 相关界定
五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冲击与转型:清末民初四川传统教育的变革
第一节 近代学人应对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 近代士人对西学的接纳与迎拒
二 国学概念形成与国粹保存争议
第二节 晚清蜀学重新崛起与学脉传承
一 蜀学源流及其地域学术之特色
二 经世之风下蜀学的崛起及师承
第三节 晚清四川传统教育制度的嬗变
一 四川书院改制学堂的纠结
二 四川存古学堂发展的兴衰历程
小结
第二章 权力与学术:民国初期国学学校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川省各界延续国学教育的努力
一 从存古学堂到国学院的转型
二 学校初创时师资与新旧班不同生源
三 教学日常中尊孔与容纳西学并行
四 政治权力对学校日常事务的介入
第二节 国学学校在艰难曲折中的办学
一 游离于部章之外的易名周折
二 学校在国学教育上的继承与变通
三 国学学校办学经费的困境
四 动荡政局下国学学校的艰难维持
第三节 学校治校的新举措与最后归宿
一 校风整顿与学生成绩考核的措施
二 学校以多种途径为毕业生寻出路
三 近代大学兴起与国学学校归宿
小结
第三章 趋新与守旧:不同学术观点交织下的师生世相
第一节 辛亥刘师培人蜀后的学术活动
一 入蜀之困与川省学界之助
二 在国学学校的教学与学术整理
三 教学之余关注政治
第二节 学校师生不同经学观点的交错
一 廖平出任校长与其经学思想的递变
二 “今”“古”经学诠释的互动
三 学生的学术探讨彰显独立思考之精神
第三节 学校教师在思想上趋新与保守
一 国学学校教师的学术交谊
二 新文化思潮与复古观念的碰撞
小结
第四章 发掘与整理:国学学校取得学术研究的成绩
第一节 创办国学会以砥砺学术之研究
一 近代四川专门学会的建立
二 国学学校成立四川国学会
第二节 专业学术杂志的刊行与革新
一 国学杂志的创办及销售渠道
二 国学杂志上学术问题的讨论
三 国学研究文章体例的变化
第三节 学校教师搜集文物古籍的进展
一 金石文物的考证与选取
二 搜集方志古籍的多种途径
小结
第五章 专攻与专业:比较视域下国学学校的教育反思
第一节 国学学校与无锡国专的比较
一 “公立”与“私立”的区别
二 两校在教学模式上的异同
第二节 国学学校与北大国学门的比较
一 北大国学门整理研究国学的实践
二 两校在国学研究方式上的不同
第三节 近代传统国学教育的反思
一 近代国学专门学校归宿的反思
二 科学方法研究传统国学的反思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四章。民国初年国学运动兴起之时,四川学界创办四川国学学校,以“保存国粹”作为办学宗旨,本书对学校在延续国学教育的教育实践进行研究。一是近代西学冲击下,传统学术的应对与调适。二是近代蜀学崛起发展历史过程。三是四川传统书院的近代转型嬗变过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初国学运动兴起视域下的四川国学学校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毅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19270
开本 26cm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千字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8-07-01
正文语种 CHI
读者对象 相关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276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24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69.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6: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