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寻路中国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乾隆时期,庞大的英国使团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乔治·斯当东所著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寻路中国系列》是该使团负责人之一斯当东综合这些资料后的集成之作,以西方人的视角,对乾隆盛世的中国社会作了面面俱到、具体而微的观察和思考。该书出版后,轰动了当时的世界,从此成为西方汉学家论述18世纪中国社会最权威的资源和依据。 本书翔实记录了1792-1794年使团航海到中国谒见乾隆皇帝的经过,其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以西人眼光对清朝社会的全面审视与观察,更在于其完整航海行程与日志、沿途国家与地区的社会风貌,甚至动植物种类记录,对我们了解18世纪末期整个世界的经济人文状况,并在此背景之下重新思考中国的地位都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乔治·斯当东所著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寻路中国系列》內容既有大航海时代的日志,也能带你穿越到康乾盛世末期的中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历时两年,虽然…无所获,中国之行却让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本书的出版,以及使团随行人员对新闻媒介发表的各种报告、淡活,彻底打破了传教士们苦心编造的中国神活。或许看罢书中的各种八卦,来自今天的你难免会有一种错觉:从现在的角度看“天朝上闺”,你所用的眼光、思维方式,几乎已经同当时的“英夷”一模一样。

目录

第一章 派遣使节团的缘起

第二章 使节团筹备工作

第三章 经过马德拉,在马德拉岛上的观察

第四章 经过特内里费岛、圣地亚哥岛;在这些岛上的观察

第五章 经大西洋穿过赤道线,到达里约热内卢

第六章 行经南部大西洋和印度洋。大西洋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印度洋的圣保罗岛和阿姆斯特丹的景象

第七章 进入巽他海峡;访问爪哇岛上的巴达维亚和万丹;苏门答腊南端的景象,从邦加海峡到昆仑岛的航程

第八章 交趾支那

第九章 经过万山群岛,开往舟山;在这些地方进行的交流和观察

第十章 穿过黄海,开赴天津

第十一章 沿白河向中国首都航进;离开渤海湾

第十二章 使节在通州府上岸;经过北京城到郊区行宫;返回首都

第十三章 到达中国北部边境;参见长城

第十四章 在鞑靼区避暑山庄谒见中国皇帝

第十五章 返回北京;在北京的观察和活动记录

第十六章 离开北京;到杭州府的途中,沿运河航行

第十七章 杭州府;由杭州到舟山,由杭州到广州;“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由舟山到广州的航程

第十八章 使节团在广州和澳门

第十九章 经过圣赫勒拿岛回国

附录

试读章节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商业国家,商人的利益和活动与政府休戚相关,并在许多方面影响政府的政策措施。因此,英国派使节团前往中国访问,毋庸讳言是为了拓展其商业影响。事实上,自中英两国间开始贸易往来,英国在中国的地位处境一直不佳,欧洲其他各国商人在中国的境遇都远胜于英国商人。

两个世纪以前,在葡萄牙的全盛时代,葡萄牙人就开始到中国沿海一带经商。因往来关系良好,他们在中国的最南端获得了一个安全港口来建立商埠,并能享受一些优惠政策。近年来,虽然葡萄牙的势力逐渐衰微,所享受的特殊待遇日益减少,但总体而言,葡萄牙和中国的关系相较其他欧洲国家还是更亲近一些。

十七世纪中叶,郑成功的舰队侵扰中国的东海岸,荷兰人帮助中国平息了叛乱,因此中国政府对荷兰怀有好感。满州鞑靼族的第一任皇帝曾邀请荷兰人访问北京。因为清朝在科学技术方面比较落后,康熙大帝继位后,对精通科技的外国人士颇为优待,很多人被委以重任,有些人还被授权代办政治外交事宜。这些人大都属于不同的罗马天主教教派,因为对宗教的热忱而被派到远地传教。他们到了中国后,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因为他们的知识才能,和高尚守礼、谦恭无私的态度,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他们不但争取到皈依他们宗教信仰的信徒,也为他们的国家在中国人心中赢得了良好印象。因为个人感情和爱国情怀,他们后来也开始为本国在华商人的利益服务。

历代英王一向鼓励和支持商人从事对外贸易活动,但是英国在中国的商贸进展比较缓慢,英国人在中国不受尊重,贸易活动也得不到保护。

据英国商业史记载,“十六世纪以来,伊丽莎白女王准备颁给英国商人特许执照,准许他们到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女王曾派约翰·米尔登霍尔从君士坦丁堡到莫卧儿王庭为英国商人请求便利,其间西班牙和葡萄牙教士们百般阻挠,数年后方才获得成功。”据记载,这位贤明的女王曾向中国皇帝写了极为有力的推荐书,信件委托当时开往中国的远航队转交,但因为远航队的船只在海上遇险,信件未能送达。自那以后,英国就未再尝试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而中华帝国的商业就被葡萄牙所独占。1634年,英王查理一世也颁给英国商人准许他们到东印度群岛进行贸易往来的执照。这些商人和葡萄牙的果阿总督达成了协议,获得在中国以及葡萄牙人居住的印度地区进行自由商业交易。

根据这项协议,英国商人在温德尔船长指挥下,带着给葡萄牙澳门总督的介绍信,浩浩荡荡地前往中国,满心以为葡萄牙人可以帮助他们到广州进行贸易交往。但那次航行记录显示,“澳门总督来到英国商船上说:如果船只准备在澳门进行修整,他可以帮助;但如果英国人想和中国进行贸易,就不太可能;因为中国方面不允许,而且葡萄牙目前在中国的状况也非常艰难。听闻此言,英国人仍决心探寻到广州的水路。他们准备了一艘驳船和一艘帆船,共五十多人,经过两天的航程到达广州口外。中国把那里视作禁区,专为停泊中国的商船和军舰用,不允许外人窥视.严禁外来船只开驶进去。葡萄牙和中国间的贸易往来只能用小船通过弯曲狭浅的海峡开到临近广州的小岛上进行。清晨,驳船正在等候适宜的风向和海潮以便进港时,发现了一条中国渔船。驳船追上了渔船,希望能找到一个翻译或者领航人,可却一无所获,只好放他们走。第二次又追上了一条渔船,但还是没能获得所需要的帮助。这样耽搁了几天之后,一条中国小船忽然开到英国帆船前,向英国人做手势,表示可以带他们到广州去见中国官吏。帆船跟着中国小船开到一个荒废的堡垒附近,迎面遇上一队二十艘从广州开来的中国船。他们很礼貌地叫英国船抛锚。英国船马上停下来,约翰·孟特尼和托马斯·罗宾逊走到中国船上,那里有几个葡萄牙籍的黑人逃犯为中国人做翻译。

“一开始,中国人非常粗暴地质问英国人为什么开往广州,领航人是谁,还要到英国船上搜查看有无夹带私货。托马斯·罗宾逊回答:他们是从欧洲来的,希望能像澳门居民那样合法地在中国进行自由贸易并缴纳相应税款,他们没有领航人员,船上每个人都精通航海技术等等。中国人的态度开始缓和下来,最后决定派一条小船将卡特船长、约翰·孟特尼及托马斯·罗宾逊送到广州。与此同时,明令英方帆船停在原处,不得再向前开进。中国船虽然全副武装,但看上去不敢向英国船开火。当晚,卡特船长一行三人登上一艘三十吨的中国小船开往广州,准备向中国总督呈递恳请通商的请求书。第二天,当他们距离广州只有五英里的时候,广州方面似乎有些畏惧,客气地要求他们还是回到自己的船上,答应可以发给他们贸易执照,但必须开回澳门等候。卡特船长等既已知晓通往广州的水道,同时又担心长时间离开,船员会心生不安,于是表示同意。见卡特船长不会袭击他们,中国人马上翻脸,推翻前议,拒绝英国方面的请求。当天晚些时候中国官员来到英方帆船上,卡特船长等又把英国方面的请求恳切地重述一番。最后中方表示英国船必须先开出广州口外,然后再谈其他。于是,英国船又开回荒废的堡垒附近,同中国官员继续谈判。

P1-P3

序言

18世纪末,英国早已完成工业革命,虽政治上仍实行君主立宪制,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其走上扩张道路,需要广阔的国外市场。继美非大陆之后,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

为了开拓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应东印度公司的请求,派使臣访华,以期通过和清政府直接交涉,消除种种限制,拓展对华商务。但访华绝非一蹴可就,因路途遥远,文化及语言差异悬殊,酝酿颇久。

1787年,英王乔治三世曾任命查尔斯·凯思卡特为大使访华,但凯思卡特在途中因病去世,无领头之人,使团与船队随即返航。但随着中国各种物品销量刺激,东印度公司并未因此灰心。1792年9月,值乾隆83岁寿辰之际,英王任命乔治·马戛尔尼为大使,率一支率领囊括军事、数学、地理、绘图、航海等诸多领域的专业人才访华。

因路途遥远,使节团历时两年多,完成了对中国的首次外交使节访问,于1794年9月方才返回英国朴茨茅斯。本书是使节团副使乔治·斯当东根据当时访华人员的诸多记录编写而成。

因马可波罗惊叹中国是“尘世可以想见的最繁华的地方”,之后往来中国的传教士也对中国的民主制度大为褒扬(中国平民可经由科举制度改变出身,与欧洲阶层分明截然不同)。在西方的上流社会中,把中国传过去的风格、排场等东西,当成了一种时尚。路易十四曾身着中式服装,坐着中国式的八抬大轿出场,在凡尔赛宫举行盛大舞会。文学巨匠伏尔泰也是一个中国迷,家中恭恭敬敬地供奉着孔子的画像,平日也只用中国的蓝花瓷碗喝咖啡。

其时,中国虽处康乾盛世,国力强盛,经济上自给自足,自认为是世界中心。但事实上,当时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已初露端倪,实已日渐衰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为史上最高,但也面临人口膨胀、阶级差距悬殊等问题。为防止西方民主意识在国内萌发,巩固自身统治,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唯一开辟的广州口岸,每年也只是按季度时节开放。

因而,18世纪末来到中国的英国人惊讶地发现,与遍地黄金的传说相反,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穷困之中。而且,尽管使团大多是走海路,直到天津河口才改行陆路,沿途所见景观人文,已甚为令人震惊。使节团诸人不但借此次访问,了解到中国普通民众经济上、政治上,乃至精神上的贫苦,而且搜集到国民经济、自然资源、海陆交通、军事国防等方面的重要资料。譬如,他们在前往热河祝寿时经过长城,就将长城的构造规模、守军布置、军事设施等详尽地记录下来;也记录了沿途所遇见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矿藏资源分布;亦由中国河流分布,进而明确中国经济状况分布图,等等。使节团随行的画家还绘制了诸多图片,对于中国地脉、山势、植物、手工业发展态势有直观展现,同时,图片中更引人关注的是底层人物的瘦小孱弱,当权者的虚张声势,等等。

本书是18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客观反映中国情况较为全面的一部作品,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状况,对中国现代史和近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本书创作始于使团开始着手出使中国伊始,也利于我们观测英国在整个欧洲大陆所处的位置,了解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同时,更不失为一册优秀的风物志。无论是对欧洲、非洲、亚洲的环绕赤道航线,还是关于航海知识的介绍,对跨越赤道时的季风路径,殖民者猎捕海豹时的残忍的描述,即便是关于葡萄牙一地的人物传说,都特别趣味动人。

在接到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时,我恰好刚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回国,回想当时与Litde Brown的版权代理聊天时,其坦言未来过中国,言辞间颇多憧憬。如今,中国国力及国民素质与那时已有天差地别,现在想来,外国人对古老帝国的念想颇似“天朝上国”的回温。翻译此书的过程恰似在回味那段过往,但愿观此书的你亦会有此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寻路中国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乔治·斯当东
译者 钱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275708
开本 32开
页数 4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3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2015271375
中图分类号 D829.56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4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