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箭/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文学 人生最早接受的文学。那些曾经深深感动过少年儿童的作品,将使人终身难忘,终生受惠。在今天这个传媒多元的时代,我们特别需要向广大少年儿童提倡文学阅读。

《百年经典》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我们坚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必将在不断实现艺术创新与高贵品质的进程中,对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健全的精神性格、文化心理、国民素质产生更加积极、深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本书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黑箭》。

内容推荐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是对已经过去的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的百年回顾、梳理和总结,用以承前启示,借鉴历史,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经典性、权威性、可读性和开放性是本丛书锁定的主要目标。第一,《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是有史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最大规模的系统梳理总结。编者们将精心选择20世纪初中至今100年间的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的入围尺度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其作品的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程度和对少年儿童影响的广度,是否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二是看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贡献,包括语言上的独特创造,文体上的卓越建树,艺术个性上的鲜明特色,表现手法上的突出作为,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意义。三是看作家的创作姿态,是否出于高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是否长期关心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第二,《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最齐全的原创作品总汇,这表现在:囊括了20世纪五四新文化的运动前后以来中国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入围的100位作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色,同时又有海峡两岸三地的全景式呈现;百部作品涉及到现代性儿童学的所有文体,因而也是文体类型最齐备的中国儿童文学原创总汇。第三,精品的价值在于传世久远,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编者们将以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审美习惯与阅读经典的整体设计和策划组合,让新世纪的小读者和大读者接受并喜欢这些曾经深深感动过、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

目录

总序

山重山

在音乐课堂上

绿色钱包

黑箭

好大的西北风

最终目标

啊!我亲爱的大河马

阿诚的龟

鲤岛传奇

我和打高江

徐三下老师

穿鹿皮夹克的人

作家与作品

作家相册

作家手迹

主要著作目录

本书获奖记录

《刘厚明儿童文学作品选》序 张天翼

论刘厚明儿童小说的创作 钱光培

试读章节

山重山

两年前九月里的一天下午,我接到一封信,是五里坡小学的老师们寄来的。他们在市教师进修学院印发的教学参考资料里,读到了我写的一篇文章:《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觉得很好,希望我能到他们学校去一趟,做个报告,“传授教学经验”,“帮助教师们提高业务水平”。

那时候,我刚刚二十四岁,教龄也不过五年。起初,当外校同行们把我当个有经验的教师,以敬重的语气请我去“传授经验”时,心里总是又不安又高兴。做过了几次报告,都得到很不错的反映,心里就渐渐有底了。人家再邀请我,便也觉得受之无愧了。同时,也为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多发挥些作用——尽了一个共青团员的义务,感到十分欣慰。

我欣然答应了五里坡小学的邀请。

在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出发到处于远郊山区的五里坡小学去。

我乘公共汽车驰出城区,先到了一个聚居着煤矿工人的小镇。从这里换乘远郊公共汽车,就可以直抵五里坡了。可是,走到那个车站,只见站上空荡荡的。原来这一班车刚巧在五分钟前开走了!下一班车要等到晚上七点才开,报告会恰恰也定在晚上七点开始。我挺着急,调度室里的一位同志见了,问明情由,说道:“干脆,走着去吧!时间来得及,路线也好记:要到五里坡,先过三瞪眼嘛!”

“三瞪眼?”我奇怪地问,“三瞪眼是什么?”

“就是镇南的三座山呀,”他指着远处一座绿茵茵的山峰,说,“你看,那就是一瞪眼。”

那座山看去不算高,挺秀丽的。我估量翻这么三座山,对我这个体育爱好者来说,算不了什么,于是,谢了那位同志,紧紧肩上帆布书包的背带,就高高兴兴地甩开两腿向“一瞪眼”走去了。

这次使我至今难忘的徒步旅行,就是这样开始的。

“一瞪眼”上果木成林。正是秋果成熟的季节,走进那幽静的林中小径,各色各样的果子立刻把我的眼睛照花了。那柿子,累累缀在枝头,宛如一片片金灿灿的云霞,那绿叶中闪亮的红果,只有红宝石能和它相比,那小剌猬似的栗子,半透明的黑枣,还有核桃、秋梨、橡子……一切都使我这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感到新鲜,惊奇,快活!

我一路观察各种果木的特征,努力记住它们的树干、枝叶和果实的样子——明天回到学校,我一定把这些告诉孩子们,丰富他们的知识,让他们分享我的快乐!

这样不知不觉走上了山顶,向前一看,我不禁目瞪口呆了——前面,隔着一条深邃的山谷,一座巍巍莽莽的大山横亘着。它像一头巨大无比的怪兽,披着黑色岩石的铠甲在沉睡,那起伏的峰峦是它的脊背,白云在上面缓缓流动,多么高啊,真是离天三尺三!比起它来,我脚下的“一瞪眼”现在只能算个小土丘了!不用说,那一定是“二瞪眼”了。“瞪眼”二字用得妙啊!可是,我这次“秋游”似乎有点儿不妙了……

山谷里有个小村落,十几张茅草屋顶从簇簇树冠中显露出来。我决定奔那里去,一来口渴得冒烟,想找到水喝,二来想去打听打听,过“二瞪眼”有没有比较好走的路。

我走到山脚下,忽听村子里传出一阵琅琅的读书声:

“大雁飞向温暖的南方,秋天来到我们的家乡……”

这是三年级语文课本的第七课!村里有所小学校吗?

我循声走进村子,在一株树叶娇红的高大的黄栌树下,看见了正在念书的孩子们。一共十三四个,围坐在一个大碾盘周围,橘子瓣似的紧挨着。眼睛紧盯着碾台上的书本,微微摇晃着身体齐声朗读(从那准确流利而且相当传情的读音上,我想他们一定有一位挺不错的老师)。走到近前,又见黄栌树干上挂着一块草板纸做的小黑板,上写“语文作业:背第七课”。看来,这是个课外学习小组了。纪律这么好的课外学习小组,在城里可是少见啊!

我本来不想打扰他们,可是他们发现了我。朗读声停止了,一双双小眼睛瞪得溜圆,惊奇地望着我这不速之客。

“对不起,我打断你们念书了!”我指着碾盘中间的一把铁壶和几个粗瓷大碗,笑道,“我喝点儿水,行吗?”

“行!”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站起来,争先恐后地给我斟水。

我从一个细辫小姑娘手里接过一碗热水,说:“谢谢你们,你们快念书吧。”可是,孩子们仍然直愣愣地望着我,好像我是什么新奇物件。于是,我又说道:“我看哪位小朋友首先坐好!”这句话很见效,孩子们立刻端端正正地坐下去,那细辫小姑娘喊声:“一,二!”朗读又继续下去了。

看着他们那淳朴可爱的样子,我心里升起一股昂奋的感情——孩子们啊,我是为你们而来。如果我的教学经验能在这山区传播,我相信,你们的老师会把你们教得更好!你们长大以后,将把这里建设得更加富饶美丽啊。

我悄悄放下水碗,大步走出村子。孩子们的读书声变成了我的进行曲。“二瞪眼”扑面而来,但我觉得它不那么狰狞可怖了——有没有比较好走的路?管它呢!

太阳偏西了,空气却越发炙热。走到“二瞪眼”山麓,已经汗流浃背。看看四下无人,我脱下外衣和长裤,塞进书包;身上只剩下背心、裤衩,抖擞精神,开始攀登。

这座山上树木很少,遍布荆条、蒿子、枣棵子和荒草。一条羊肠小路在这些密匝匝的野生植物中间盘来绕去,路面坎坷、狭窄,一不留神就绊一跤,把膝盖摔得生疼;那枣棵子更可恶,时不时在你腿上、胳臂上毫不客气地划一下,划出一条条血印。走了不过半个钟头,我已经遍体鳞伤了。

忽然,这条小路不见了。前面,一堆岩石挤着一堆岩石,有的像刀削的一样陡直,有的裂痕纵横,荆棘棋布。我只好四肢着地,像蜥蜴似的向上爬。手抓石缝里的草棵,脚抵石上的坑坑坎坎,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地向上爬。

危险啊,我的每根神经都像弓弦一样绷紧了,费力啊,我的嘴和鼻孔一起拉开了风箱。爬呀爬呀,仿佛爬了很久很久,以为就要爬到山顶了,可是,在一块较平的岩石上站起来,上下一看,心立刻凉了: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刚刚爬到半山腰!

我像瘫了一样地坐下来,合上了眼睛。于是,我看见了我的学校、我的教室、我的宿舍和预备室,那里是多么安谧、舒适啊,气氛又是多么和谐、欢畅啊!仅仅离开几个小时,我居然这么想念……

“嘿嘿!”谁笑了一声。我打个寒噤,睁开眼睛,看见身后站着一位姑娘。她颈上围着一条红纱巾,穿着白衬衫、蓝布长裤,丰腴的脸庞被山里的阳光晒得黑里透红,像涂了层油。她抿嘴笑着,坦率地望着我,眼神里带几分讥诮。

我脸上像着了火,慌忙站起来,从书包里扯出长裤,背着她穿上。

P1-6

序言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曲折而辉煌的历程。回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我们心潮涌动,激情难抑。

在中国,“‘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茅盾《关于“儿童文学”》)。更具体地说,作为一种新式文学类型的儿童文学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和流传开来的。当时代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种具有现代性观念和形式的文类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因而“儿童文学”这名称很快被国人所接受。“儿童本位”、“儿童文学”,一时成了文学界、教育界、出版界“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魏寿镛等《儿童文学概论》1923年版)的热门话题。

尽管“儿童文学”这名称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儿童也即我们的祖先对文学的接受是一片空白。正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其独特性一样,在中国文化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中国古代儿童接受文学的方式与阅读选择也有其明显的独特性,这有民间讲述、蒙学读本传播和儿童自我选择读物三种途径,尤其是民间讲述。证诸史实,中国古代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民间群体生产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大量体现为民间童话与童谣。学界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民间童话的遗产相当丰富,例如“灰姑娘型”文本《酉阳杂俎·吴洞》比之欧洲同类型童话还要早出七八百年。因而有论者这样断言:“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周作人《古童话释义》)正因如此,当我们回顾历史时,那种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是从1909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童话》丛书,或是从1921年叶圣陶创作《小白船》开始的说法是需要商榷的。如果我们承认民间文学是文学,民间童话与童谣(已被古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作品)属于儿童文学范畴,那么,很显然,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自然可以提前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我们认为,那种对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是需要加以讨论和正视的。对待历史,我们必须采取审慎和“同情的理解”的态度。

我们一方面需要尊重历史,同时需要用发展的观念考察和疏证历史。尽管中国儿童文学的来龙去脉可以追溯到“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出现之前,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则是全部中国儿童文学历史中最丰富最激动人心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篇章。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是指起始于20世纪初叶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现现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是一种自觉地全方位地服务服从于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至今已有一百年上下的历史。1902年黄遵宪尝试用白话文创作的儿童诗《幼稚园上学歌》,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毓修编译的童话《无猫国》,1919年《新青年》杂志刊发周作人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女儿》,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发兴起的重要文学事件与表征。特别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周作人于1920年发表提出全新儿童文学观念的论文《儿童的文学》,郑振铎于1921年创办中国第一种纯儿童文学杂志《儿童世界》,叶圣陶于1923年出版中国第一部原创短篇童话集《稻草人》,冰心于1923年推出原创儿童散文《寄小读者》,这是中国儿童文学新观念、新作品、新思维形成与奠基的标志性象征与成果,其中的重中之重当数叶圣陶的《稻草人》。这部辑录了23篇短篇童话,体现出“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郑振铎《(稻草人>序》)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儿童文学思想的童话集,得到了鲁迅的高度肯定与赞誉,被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表>译者的话》)。“稻草人”的道路实质上就是高扬现实主义精神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成长、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经由上个世纪20年代叶圣陶开创、30年代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的推进,源远流长地延续至今,形成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主潮,体现出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规范与审美追求。这主要有:

第一,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始终紧贴着中国的土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这中间有一个转换。20世纪早中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与观念,主要直面的是成年人所关切的中国现代社会问题和历史课题,围绕着成年人的革命、救亡、战争、运动、意识形态等展开艺术实践,从中展现出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将以前的“成人中心主义”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直面的现实则由成年人的现实转向儿童的现实,努力贴近儿童的现实生存与生活状况,贴近儿童的精神生命“内宇宙”,贴近儿童的审美意识与阅读接受心理,使儿童文学真正走向儿童。这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革命性位移”。新时期儿童文学蔚为壮观的原创生产的突破、变革与发展,正是这一“革命性位移”的审美嬗变的结果。

第二,强调文学的认识、教化功能与作家作品的社会责任意识。从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提出儿童文学要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稻草人>序》),郭沫若提出儿童文学要“导引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儿童文学之管见》),30年代茅盾提出儿童文学“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关于“儿童文学”》、《再谈儿童文学》),张天翼提出儿童文学要告诉儿童“真的人,真的世界,真的道理”(《(奇怪的地方>序》),50年代陈伯吹提出“儿童文学主要是写儿童”、“要以同辈人教育同辈人”(《论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到80年代曹文轩提出“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觉醒、嬗变、困惑:儿童文学》),新世纪初曹文轩又提出“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应该给孩子什么?》),受这些20世纪重要儿童文学观与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在与社会与时代无法也无须割舍的联系中,一以贯之地承担起了自己对未来一代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并创造出自己的象征体系与文类秩序。

第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思想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的统一,追求儿童文学至善至美至爱的文学品质。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是一种具有“文学的现代化”特质的全新文学。儿童文学的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儿童观”的转变上。从视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传统观念,到五四时期的“救救孩子”、“儿童本位”,到共和国成立后的“红色儿童”、“革命接班人”,到新世纪的“儿童权利”、“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的各个历史时期无不与中国人儿童观的更新与转型紧密相联。儿童观导致建构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观影响制约儿童文学的创作、批评与传播。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所经历的重要文学事件与理论交锋,例如20年代的“神话、童话是否对儿童有害”的辩论,30年代的“乌言兽语之争”,40年代的“儿童文学应否描写阴暗面”的讨论,50年代有关童话体裁中幻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讨论,60年代的对“童心论”、“古人动物满天飞”的无端批判,80年代以后关于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与趣味性、儿童化与成人化、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探讨,无一不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相关。特别是新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儿童文学理论观念,如“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反儿童化”、“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儿童文学的双逻辑支点”、“儿童文学的成长主题”,以及“儿童文学的文化批评”、“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儿童文学的童年记忆”等,同样无一不是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的更新的表征与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提升了儿童文学的学术品质,促进了儿童文学创作生产力的解放。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正是在螺旋式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批评家为此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思想交锋与艺术探索和实践,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现代化”更深刻地体现在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儿童文学文体建设与审美创造方面,这是一个关系到儿童文学之所以为儿童文学的复杂的艺术课题。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创造,中国儿童文学不仅在如何处理诸如“儿童文学与政治”、“儿童文学与教育”、“儿童文学与童心”、“儿童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儿童文学与外来影响”、“儿童文学与儿童接受”、“儿童文学与市场”、“儿童文学与影视网络”等这类艺术难题方面蹬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不断作出自己的思考与选项,而且在创作方法的选择,文学语言的规范,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儿童戏剧各类文体的内部艺术规律的建构:如小说中的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童话方面的幻想性、逻辑性、夸张性、象征性问题,诗歌中的幼儿诗、儿童诗、少年诗,幼儿文学中的图画书、低幼故事、儿歌,以及文学名著“少儿版”的改写等等,经由几代作家以极大的艺术匠心前仆后继的创造性劳动,终于在世界儿童文学艺术之林中树立起了充满鲜活的中国特色与审美趣味的艺术华章。也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探索和审美追求过程中,终于产生了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陈伯吹、严文井、曹文轩、秦文君这样的足以显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达到的水平的标志性作家,以及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著名儿童文学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戏剧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他们艰苦卓绝的艺术创造所获得的百年儿童文学经典,已经成为滋养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文学养料,和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并且创造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新的人物谱系(20世纪中国文学创造的人物谱系除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外,还有儿童形象的谱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儿童文学的艺术宝库。

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文学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文学。那些曾经深深感动过少年儿童的作品,将使人终身难忘,终生受惠。在今天这个传媒多元的时代,我们特别需要向广大少年儿童提倡文学阅读。文学阅读不同于知识书、图画书、教科书的阅读。文学是以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心弦的艺术意境,是以审美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我们认为,用优秀文学作品滋养少年儿童的心田,培育未成年人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来一个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经典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是一件意义重大、十分适时的新世纪文化建设工程。为此,我们特选编《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以下简称《百年经典》),并由一贯重视打造高品质、精制作图书品牌的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精编精印出版;同时,《百年经典》的选编出版,也是对已经过去的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进程的百年回顾、梳理和总结,用以承前启后,借鉴历史,促进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

经典性、权威性、可读性和开放性是《百年经典》锁定的主要目标。

第一,《百年经典》是有史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最大规模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我们将精心选择20世纪初叶至今100年间的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百年经典》的入围尺度界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其作品的社会效果、艺术质量、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程度和对少年儿童影响的广度,是否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二是看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贡献,包括语言上的独特创造,文体上的卓越建树,艺术个性上的鲜明特色,表现手法上的突出作为,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意义。三是看作家的创作姿态,是否出于高度的文化担当与美学责任,是否长期关心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百年经典》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最齐全的原创作品总汇。这表现在:囊括了自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来中国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入围的100位作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色,同时又有海峡两岸三地的全景式呈现;百部作品涉及到现代性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因而也是文体类型最齐备的中国儿童文学原创总汇。

第三,精品的价值在于传世久远,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我们认为,只有进入广大少年儿童的阅读视野并为他们喜爱、接受的作品,才具有经典的资质与意义。我们将以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审美习惯与阅读经验的整体设计和策划组合,让新世纪的小读者和大读者接受并喜欢这些曾经深深感动过、滋养过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我们也把《百年经典》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儿童文学品牌工程,计划在今后收入更多新人的优秀之作,努力将本书系打造成新世纪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建设、推广基地。

《百年经典》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我们坚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必将在不断实现艺术创新与高贵品质的进程中,对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健全的精神性格、文化心理、国民素质产生更加积极、深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高端选编委员会

2005年12月16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箭/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厚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334657
开本 32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7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2
出版地 湖北
210
144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