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哲学与生活(三联初版纪念本)
内容
内容推荐
1934年,艾思奇开始为半月刊《读书生活》每期写一篇哲学讲话,以日常生活的事例和生动通俗的语言,告诉人们哲学并不神秘。
《大众哲学》即汇集24期24篇哲学讲话而成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入门书籍。《哲学与生活》则结集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所写的一系列文章,可谓《大众哲学》的进阶版。
每篇文章都体现出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引导读者紧密结合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录
写在前面
一 哲学问题
相对和绝对——答半呆君
世界观的确立——答青年平君
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答张友仁、瞿鸣皋君等
关于内因论和外因论——答韦尚白君
真理的问题——答朱庸君
认识论上的问题——答黄绍祖君
《哲学讲话》批评的反批评——答何礼容、孙伯成、吴珊诸君
哲学问题四则——答陈文纨、张凄咽等
动物有没有本能?——答汪德明君
二 生活问题
恋爱的本质是性行为吗?——答徐晓云君
非常时的观念形态——答夏士融君
非常时对宗教的态度——答熊实君
“到学校去”和“到民间去”——答杨超贞、顾世红、明若水诸君
再论“冲进社会”和“回到家庭”——答张满生、赵一文君
三 附 录
形式与内容——答廖明君
意志自由问题——答许北辰君
客观主义的真面目——答顾惠民君
抽象名词和事实——答朱学实君
从新哲学所见的人生观
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就是辩证法——研究哲学的基本认识
关于研究哲学应注意的问题
导语
1937年4月,艾思奇脍炙人口的《哲学与生活》首次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出版社与生活、新知两店合并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后多次再版。毛泽东在1937年9月读到《哲学与生活》一书时作了多达19页摘录,留下珍贵手稿,并给艾思奇写了一封信,称赞《哲学与生活》是一本深刻的书,读后受益良多。
艾思奇的文章及论著,从《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到后来的《实践与理论》《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等一系列著作,都体现着对现实问题的关注,都在试图解释与回应广大民众心中的困惑。
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就是艾思奇同志给我们的启示。在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艾思奇这样的理论家,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哲学与生活》(三联初版纪念本)以读书生活出版社1937年初版为底本,删去了一些对当前意义不大的几篇文章,其他都按照原版本排印,只作了一些标点和规范性的改动,附录部分据《艾思奇文集》增补当时未收入的回答读者提问的相关文章。
精彩页
世界观的确立
——答青年平君
世界观的苦闷,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是常常有的。在最苦痛的境地里生活的民众,就不会有世界观的苦闷。因为他们的全副力量都要用来为生活挣扎,“要活”就是他们唯一的思想,唯一的世界观。生活地位较好的知识分子或青年学生就不然,他们除生活之外,还有一点余暇来研究、思索,他们在书本子上,以及从教师的口里,听得了各种各样的世界观,这些世界观都给他们有相当的印象、影响。于是他们就不能不比较、选择,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世界观呢?他们一定要确定,要把握到一种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够坚定地向前去生活、奋斗,否则就苦闷彷徨,不知道走哪一条路好。
最近有一位青年平君的来信,就诉说这一种苦闷。他的苦闷是对于唯物论和唯生论两种世界观不知选择哪一种好。这是目前一般学校里的学生所常感到的。他们一方面从自己的研究中接受了唯物论,知道了唯物论是目前世界上最进步的思想,然而一方面又在学校一部分教师的口中听来了唯生论,也说唯生论是目前最纯粹的世界观。当他们在两者中间不能作个决定的时候,他们就彷徨了。平君说:“近来唯物论和唯生论在脑中打架,弄得不可开交,痛苦极了——什么事情都不高兴去干!唯物论大家都知道,唯生论据主张的人说就是中山先生思想的哲学基础,说是取唯物论和观念论而成,使我们莫明其妙!先生如能公开的答复我们,彼此才算是尽了本分——民族复兴。对于这样的事情弄不清,恐怕就是立足点不稳的缘故吧?”
这确是立足点没有弄稳的缘故。立足点不容易稳定,是知识分子的坏处,然而,如果他们一旦坚定地把握到正确的世界观时,他们所了解的也会变成更深刻、更明白,这是他们的优点。他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点,除去自己的弱点,因此,世界观的确立,在他们是很必要的事。
现在我们就给平君做一个答复,希望他能走上坚定的道路。
先说唯物论吧。唯物论常常被人误解,以为这就等于“唯利是图”主义,以为唯物论者所要的只是吃饭,精神上的安慰,一点也不需要。如果唯物论真是如这样误解的东西,那么,中国目前卖国的汉奸,通通都可以称做唯物论者了。因为他们做汉奸的唯一目的,也不外是做官、拿钱,做走狗的精神痛苦,是满不在乎的。然而这并不是真的唯物论,就是汉奸自己,也不一定肯承认他们是唯物论者。譬如郑孝胥之流,不是还满口讲仁义道德、孔孟王道、精神文明的么?
唯物论(尤其是新唯物论)的主张,并不是要完全抹杀了精神,而只是认为:物质先于精神,物质是精神的基础。譬如说劳苦大众,因为他们的物质生活是等于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们的物质生活逼着他们拼命地为生活而挣扎,于是他们精神上、思想上所有着的唯一中心观念,也只是“要活”“要和压迫自己生活的一切势力苦斗”。在北平一带的学生物质上受民族敌人的压迫太切近了,所以他们精神上的抗敌救亡意识也特别迫切,虽然各地学生也同样知道要抗敌,然而比较起来,情绪的热烈,团结的坚强,行动的不屈不挠,仍是要首推北方。
论到民族复兴或民族解放,唯物论也是把物质的复兴或解放放在第一位。譬如要我们的广大民众讲清洁卫生讲节俭的美德,首先就要有清洁和节俭的物质条件存在才行。穷到四季只有一套衣服,连换洗的也找不到,那哪里还可以谈清洁?穷到连肚子也吃不饱,活命还恐怕来不及,那哪里还用得谈节俭?民族复兴必须在文化上,也就是精神上有复兴的表现,这是当然的,然而必须先使民众在物质生活上有了复兴的希望,至少要在物质基础上有保障,然后才说得上精神上的复兴。抗敌救亡,收复失地的要求,正是为要获得物质的保障,不然,物质上已被敌人奴役了,精神上还有自由么?
唯物论不是要抹杀精神,不过是要把物质当做第一位,精神当做第二位。但也并不是轻视精神的作用,精神对于物质的反作用,唯物论也是非常重视的。民众在精神上或思想上对于救亡抗敌的觉悟愈更坚决、愈更广泛,那么物质上的实际的救亡运动就会愈更坚强、愈更宏大。不过,精神上的觉悟,是必须以物质的要求为基础的。当民众的生活已经在敌人的威胁之下的时候,如果还有人想要讲精神文明和忍让的王道,那就不会被民众所接受,这样,精神的要求不能不以物质的要求为根据,而唯物论的真理也就在这里了。
这样说时,对于唯生论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当生活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自然要努力求得生存,当民族的生存受到敌人的危害时,民族就要以抗敌救亡的手段来争取民族的生存。如果是站在这样的观点上来看,那么唯生论也未尝没有一部分的真理,甚至也有一部分近于唯物论的真理。因为生的要求,正是一种生物或一个民族的物质要求。如果唯生论能把它的这一方面发展出来,使它成为一种抗敌救亡的理论基础,那对于今日的民族救亡运动,就有很大的利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哲学与生活(三联初版纪念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艾思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70883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9
出版时间 2021-06-01
首版时间 2021-06-01
印刷时间 202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222
CIP核字 2021023432
中图分类号 B0-0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