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余华论/中国当代作家论
内容
作者简介
刘旭,1975年生,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乡土文学研究、底层文学研究、赵树理研究和莫言研究等。现为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在Deqres(法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2006年出版靠前靠前部底层文学研究专著《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裂隙》,另出版有专著《底层叙事:从代言到自我表述》《赵树理文学的叙事学分析》等。
目录

第一章 先锋之前:与“现代派”同时的主旋律创作

 第一节 川端康成的东方式忧伤

 第二节 清新的忧伤下的内涵缺失

第二章 先锋时代:后现代之维

 第一节 后现代转折:《十八岁出门远行》

 第二节 关于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三节 反真理和叙述迷宫:后现代小说的特征

 第四节 “围城”之困:第一次转折的深层动因何在?

 第五节 中国“后现代小说”的生产机制

 余论 中国“后现代小说”的意义及走向

第三章 余华的第二次大转折:后现代到底层时代

 第一节 转折之前:《呼喊与细雨》的恶叙事

 第二节 第二次重大转折:《活着》的博爱时代的温情

 第三节 余华与小人物:福贵到许三观

 第四节 《许三观卖血记》的问题:干硬的嘲讽

 余论 隐含作者的精英身份与对底层的态度

第四章 后现代之欲望化一极:消费主义下的《兄弟》之殇

 第一节 欲望消费之极致:“屁股叙事”

 第二节 《活着》与先锋同在:温情叙事

 与血腥叙事的拼接

 第三节 “《故事会》模式”与“专业读者”的失望

 第四节 《第七天》给了读者什么?

 余论 知识分子、社会与文学

余华年谱

参考书目

后 记

内容推荐

刘旭著的《余华论》不是重在研究余华作品内部可以挖掘的哲学化的思想,或者可以与哪些世界文学大师和哲学家的伟大思想相对接,本书重点是分析余华的写作技巧及其变化,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变化对他创作质量的影响。销量是他的成功之处,但不代表文学性上的同等成功,很多评论者都认为《兄弟》之后是余华的倒退,甚至不认为《兄弟》是纯文学作品。但总体来说,继莫言之后最有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仍是余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余华论/中国当代作家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99944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8-05
首版时间 2018-05
印刷时间 2018-05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438
CIP核字 2018057879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46.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