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阳照常升起(全译本)/国民阅读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太阳照常升起(全译本)》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为他树立了杰出文体家和重要作家的声名。小说言语精简,意绪沉沉,准确捕捉并界定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书中“迷惘一代”一词旋即被用来指称挣扎在一战后精神废墟里的年轻一代。

内容推荐

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失去了性能力,战后,他在巴黎任记者时爱上了护士布蕾特-阿什利。布蕾特一味追求享乐,而身体机能不再完整的巴恩斯也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朋友在西班牙参加斗牛节时,布蕾特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相处了一段日子后,由于年龄上的差异,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布蕾特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海明威创作的《太阳照常升起(全译本)》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年的生存状态和迷茫的心理,非常具有代表性,深受不同时代读者的喜爱。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试读章节

罗伯特·科恩曾在普林斯顿就读,他是一位中量级拳击冠军。不要以为我很在意这个拳击冠军的头衔,但是这对科恩来说却很重要。他一点也不喜欢拳击,更确切地说,他讨厌拳击,但他即便痛苦还是毫不马虎地学习,借此来减轻他自卑、羞怯的心情,因为身为一个犹太人,在普林斯顿好像总是低人一等。当他想到自己能打败所有对他傲慢无礼的人,让他内心得意,虽然因为害羞和为人厚道,他未曾在体育馆外的任何地方揍过别人。他是斯拜德·凯利的明星学员。斯拜德·凯利让所有人都按次轻量级选手的模式来训练,不管他的体重是一百多磅还是两百多磅。这种方法似乎很适合科恩,因为他的动作很快。他表现太好了,于是斯拜德给他安排了很强的对手,最终导致他永远地变成了扁鼻子。这件事让科恩更加讨厌拳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给了科恩一种满足感。因为这也的的确确让他的鼻子好看些。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最后一年,他读了很多书,也戴上了眼镜。我从没见过他的哪个同学记住他,他们甚至不知道他曾经是中量级拳击冠军。

我并非相信所有坦率、朴实的人,即使他们讲的故事毫无漏洞。我总是怀疑或许罗伯特·科恩从来就不是什么拳击冠军,说不定他的鼻子不过是被马踩到了;或许是他妈妈怀胎时看见什么东西或者被某些东西吓到了;或许是他跟谁打了一架;又或许他只是撞在了什么东西上。但是,我最后从斯拜德·凯利那里确认了他的拳击手故事的真实性。斯拜德·凯利不仅仅记得罗伯特·科恩,还经常想知道科恩后来发展成什么样子。

罗伯特·科恩的父亲出生于纽约一个很富有的家庭,而他的母亲来自一个古老世家。在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之前,他曾在军事学校补习过。当时他是那个学校橄榄球队很出色的一名球员,没人意识到他的种族差异,也没人让他觉得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跟别人不一样,直到他去了普林斯顿大学。他是个和善、厚道的男孩,容易害羞,这就更让他觉得内心难受。他靠拳击来发泄这种情绪,最后他是带着自卑感和一个扁鼻子离开普林斯顿的,而后和第一个对他友好的女孩结了婚。结婚五年后,他们有了三个孩子,这时候他基本上花光了父亲留给他的五万美元,遗产的其余部分归他母亲所有,这就导致了他富有的妻子和他之间的关系很不好,没有幸福可言。就在他刚要下定决心结束这段婚姻的时候,她却先抛弃了他,跟一个袖珍人像画家跑了。他已经为离开妻子考虑了好几个月,因为怕这样做对妻子而言太残酷,而一直犹豫不决,因此她的离开,虽然让他意外却也让他觉得宽慰。

离婚后,罗伯特·科恩去了西海岸。在加利福尼亚,他投身于文艺界,将五万美元中剩下的一部分用来赞助一家文艺评论杂志。这本杂志在加利福尼亚的卡默尔首次发行,最终在马萨诸塞的普罗文斯敦停刊。科恩最初仅仅被视作赞助人,他的名字也只会出现在版权页的顾问栏内,但到后来,他成为这本杂志唯一的编辑。那是他赞助的成,而他发现,他喜欢那种做编辑时权威的感觉。当杂志因为开销太大而不得不停办时,他感到很忧伤。

就在这个时候,其他的烦心事也来了。有一个女人想要重整这个杂志,她太过强势,科恩无法摆脱她的掌控,也没办法离开杂志社。而且他很确定自己爱上了她。当这个女人发现杂志没办法起死回生,她便厌倦了科恩,但是看还有东西可捞,就决定再捞一把。于是她唆使科恩去欧洲,在欧洲科恩可以从事写作。这个女人曾在欧洲读书,他们到欧洲后在那里生活了三年。在这三年里,第一年他们到处旅行,后两年他们就在巴黎安定了下来。罗伯特·科恩有两个朋友,我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叫作布拉多克斯。布拉多克斯是他在文学上的朋友,我经常跟他一起打网球。

那个掌控科恩的女人叫作弗朗西斯。第二年年末,弗朗西斯发现自己渐渐年老色衰,因此对科恩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科恩由一件可有可无的私有财产或利用品变成了一个必须和她结婚的人。这时,科恩的妈妈决定每个月给科恩约三百美元的生活费。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不认为科恩还关注过别的女人。他过得很幸福,除了他希望自己能生活在美国,就像很多居住在欧洲的美国人一样,同时他发现自己能写点东西。他写了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不至于像后来的批判者们说得那么烂,尽管内容确实略显苍白。他读了很多书,偶尔也会打打桥牌,玩玩网球,有时也会在当地的健身房打打拳击。P1-3

序言

1924年夏天,在巴黎觥筹交错的酒吧里,著名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女士对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随后,海明威将这句话作为献辞写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他本人也成为所谓“迷惘的一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他的作品中往往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迷茫和彷徨。这也许正是海明威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的原因之一。但在此之前,海明威绝对拥有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人生经历: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意大利前线冒着战火把伤兵拖到安全地带,并因此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甚至还在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

在他的经历中,不得不提的是他与西班牙这个国家的特殊而亲密的关系。西班牙是海明威生活凝固的一点。在那里,他迷醉于酒吧,酗酒狂欢,他结交好友,迷上斗牛。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立即便萌发了去西班牙的念头,他还花钱买了一辆救护车送往前线。第二年,海明威前往西班牙进行战地采访,并成为当时全世界新闻业稿酬最高的记者。这段生活对他许多作品都有深刻的影响。西班牙内战失败后,海明威就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此书于1940年10月21日在纽约出版,打破海明威作品以往的销售记录。除此之外,《太阳照常升起》的创作灵感与素材也来自他的此番经历。

因此,《太阳照常升起》往往被认为是海明威本人的自传性作品。这个猜想不无道理,因为书中的主人公美国青年巴恩斯也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因此而受伤。战后,巴恩斯在巴黎任记者,与英国护士布蕾特·阿什利相爱。布蕾特-阿什利一味追求享乐,而身体机能不再完整的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布蕾特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19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布蕾特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布蕾特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但彼此却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了。

如果将海明威本人的婚姻状况与巴恩斯的恋爱经历结合来看待,《太阳照常升起》无非只是异性之间的风花雪月。但这个故事却是在战争的阴霾之下展开,事情就不再那么简单了。海明威曾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经历过战争而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年轻男子,他的心理自然会有种种的负面情绪,比如空虚、屈辱、痛苦、自卑、迷茫等。在这挣扎中,巴恩斯爱好欣赏斗牛运动就不奇怪了。斗牛是力量与力量的对抗,是两名雄性生物之间最原始、最直率的对决。横冲直撞、头破血流,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阳刚的生命力之美的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可以完全成为20世纪20年代潘普洛纳斗牛的专业解说:

“我坐在布蕾特身旁,给她解释斗牛是什么回事。我关照她,当牛向长矛手冲击的时候,要看牛而不要看马,叫她注意长矛手是怎样把长矛瞄准着刺进去的,这样才能看出点门道,才能琢磨出整个斗牛过程有一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些不可名状的恐怖景象。我要她看罗梅罗怎样从倒下的马身边用斗篷把牛引开,怎样用斗篷把牛稳住,然后平稳而优雅地逗引牛转过身去,不使牛无谓地消耗体力……罗梅罗从不故意扭摆身躯,他的动作总是那么直截了当、干净利落、从容自然。另外两位把身子像螺丝钻那样扭着,抬起胳膊时,等牛角擦过去以后才挨着牛的腹部,给人一种虚而不实的惊险印象。这种虚假的动作后来变得越来越糟,使人感觉很不愉快。罗梅罗的斗牛使人真正动情,因为他的动作保持绝对洗练,每次总是沉着冷静地让牛角紧靠身边擦过去。他不必强调牛角离他的身子多近。”

巴恩斯的经历也许令人压抑,但全书的基调却并不沉闷,甚至可以说是轻松的。海明威在小说中对很多事都没有正面描述,非常清晰,比如书中的人物整日泡咖啡馆、钓鱼、聊天、看斗牛,这种优哉游哉的生活一点都不像经历过战争的人本该有的。而这也正是所谓的“迷惘”之处。

在战场上,巴恩斯目睹了人类空前的自相残杀。唯有经历过才会懂得,战争远远不是人们所宣扬、所怀念的那么轰轰烈烈,满载荣耀和激情。它冷酷、木然,它轻而易举地抹掉一个人的生命,让这个人的音容笑貌永久消失,留下一个永远填不满的空洞。所谓道德,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战争都能将其吃得干干净净,连个渣儿都不剩。如果它能泯灭人性,能拆分家庭,能夺走生命,那么身在其中的人们还有什么资格憧憬未来呢?

因此,经历过战争的巴恩斯和周围大多数青年一样,变得消极而空虚,无所适从的他们选择寻欢作乐来排遣心中的迷惘和悲痛。这是偶然,也是必然。毕竟,当一个人在战场上目睹过死亡后,他很难会去在乎其他的事情了,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活着,其他的又有什么要紧呢?这样的观念让无数个巴恩斯消极遁世,放浪形骸……他们不会再有失去心爱之物时撕心裂肺的感觉,因为他们已然什么都不在乎了。  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巴恩斯偏偏碰到了生命中的挚爱——布蕾特。他们的爱情就和巴恩斯心中的生活一样,有小小的愉快,却始终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由于见识过死亡,巴恩斯不会轻易放弃生命,而是选择玩乐来驱散心中的阴霾,但这并没有减轻他想和布蕾特在一起却无能为力的心理负担:“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这么迅速,而我并不是在真正地活着,我就受不了。”

迷惘不是愤怒,不是消极,也不是抱怨,它是一种无奈,一种无力的妥协,也是灾难过后最有效的缓冲剂。巴恩斯从未歇斯底里地大吼着嚷出自己受过的伤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因为他知道他没有资格抱怨。世上有更多的人和他同病相怜,甚至失去得更多。所以,在本书结尾,当布蕾特对他倾诉衷肠“我们要是能在一起该多好”时,巴恩斯的回答是:“这么想想不也很好吗?”

吕元

2014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阳照常升起(全译本)/国民阅读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海明威
译者 吕元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09429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2014288588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3: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