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公司成立时,只有二十万元,它的第一笔生意是一次被欺骗的惨痛经历,导致十四万元血本无归。联想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混乱、90年代初期的萧条,疯狂地成长起来。当新世纪开始之时,联想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公司拥有一百九十八亿元资产,几百亿元市值……
本书为“凌志军文集”之一,向读者展示了柳传志和他的团队及联想公司战胜严重危机的智慧及最终走向成功的经历。
图书 | 联想风云/凌志军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联想公司成立时,只有二十万元,它的第一笔生意是一次被欺骗的惨痛经历,导致十四万元血本无归。联想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混乱、90年代初期的萧条,疯狂地成长起来。当新世纪开始之时,联想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公司拥有一百九十八亿元资产,几百亿元市值…… 本书为“凌志军文集”之一,向读者展示了柳传志和他的团队及联想公司战胜严重危机的智慧及最终走向成功的经历。 内容推荐 联想公司是一个传奇。创造这个传奇的柳传志表现自己激情和智慧的舞台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整个国家。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周光召说:“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为中国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是引起了中国科技界观念的彻底改变,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柳传志和他的团队及联想公司战胜严重危机的智慧及最终走向成功的经历。联想公司成立时,只有二十万元,它的第一笔生意是一次被欺骗的惨痛经历,导致十四万元血本无归。联想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混乱、90年代初期的萧条,疯狂地成长起来。当新世纪开始之时,联想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公司拥有一百九十八亿元资产,几百亿元市值。它还以十二亿五千万美元收购了IBM全球个人计算机业务。 联想的历史不仅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折射出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 目录 前言/001 引子中国故事/001
第一部分 叛逆者(1984-1989) 第一章 脚踩两只船 1984年10月17日/018 物质匮乏的国度/021 名正言顺地追求新生活/024 义无反顾,但不分道扬镳/027 到哪里去寻找“第一桶金”/029 第二章 忍辱负重 柳传志、倪光南的共同梦想/034 李勤出场/038 通往个人电脑的道路/040 初战告捷/043 80年代中期的联想人/047 被损害与被欺骗的痛苦经历/050 “汉卡之喜”与“汉卡之忧”/054 工程化/057 你得明白自个儿是谁/059 被遗漏的历史记录/061 第三章 远见 80年代中国的世界主义潮流/063 香港联想/064 人穷志不穷/066 加入我们,一起创业/069 两代人/071 把AST控制在自己手里了/073 “紧日子”/075 “联想式汉卡”得其美名/077 新闻媒体的狂轰滥炸/079 联想式汉卡的发明权之争/08l 无名英雄竺延刚/082 市场的“微笑曲线”与公司的“曲线救国”/085 危机/088 “技术至上主义”带来的麻烦/093 奖金税/096 80年代结束了/098
第二部分 领袖的时代(1990-1994) 第四章 “斯巴达克方阵” 用联想微机取代AST/102 办公司就是办人/104 孙宏斌事件/108 在矛盾旋涡中整顿分公司/113 “天条”和“人模子”/114 开放“牢骚市场”/117 1991年春:成了官方格外关注的对象/119 大规模生产带来的质量问题/120 90年代初期的浪漫广告/123 席卷全球的“黑色风暴”/125 柳暗花明/128 第五章 曾是西风漫卷时 1992年春天/130 狼来了/132 务虚会/134 “七十二家房客”轰动京城/136 结束了“有钱不能发”的局面/138 再次启动“新人战略”/140 分销:中国的“销售新概念”/142 倪光南的鼎盛时期与汉卡的衰落/145 “1+1”/149 买方市场/152 电脑广告漫天飞舞/154 分红权/156 事倍功半/158 第六章 1994:转折点 内忧外患/160 旧病新痛/163 相逢一笑泯恩仇/165 拼命“赌一把”/168 杨元庆其人/169 E系列:中国第一款“经济型电脑”/171 柳传志和倪光南分道扬镳/175 “中国芯”:一次战略抉择如何演变成个人纠纷/177 震动中国的“知识产权第一案”/182 90年代中期的“民族主义大旗”/187 复制“惠普模式”/189 南方战场/192 一场大仗终于打完了/194
第三部分 笑在百花前(1995-1999) 第七章 联想高于一切 西部传奇/198 和政府联手/202 把“联想电脑快车”开到全国去/205 柳传志:“不把我打入监狱他绝不罢手”/209 倪光南:“将我免职,他应该高兴才是。”/216 技术的力量与推动技术的力量/218 1995年秋:公司历史上难得的平稳期/220 让杨元庆学会妥协/222 一场“生死之战”的前奏曲/228 第八章 两线作战 决战时刻/232 1996:民族工业年/235 北线战场一鼓作气/236 南线战场依然吃紧/239 “全民电脑”/242 改变竞争方向的电脑设计部/243 “渠道为王”/246 企业规划办公室/247 圣诞晚会/249 京港整合/250 调查组又来了/253 “专利侵权案”峰回路转/255 柳传志再次渡过危机/256 戴尔的革命/258 总结90年代的薪酬制度/260 职工持股会/263 全球认可/266 第九章 起跳 新财年/269 台湾之行与公司的战略转变/271 第一百万台联想电脑/273 全球商界领袖/278 “ERP工程”/279 “维纳斯计划”与“爱国主义者”的批评/284 杨元庆会不会掉队/289 进军网络世界/292 “柳倪冲突”的最后结局/294 天禧——“因特网电脑”/296 满腔豪迈进入21世纪/300
第四部分 变革或死亡(2000-2004) 第十章 巅峰时刻 新世纪的评估/304 接班人/308 杨元庆和郭为/310 公司一分为二/312 神州数码/314 2000年4月18日/315 “网络年”/319 交班和接班/320 急速转弯的公司战略/323 高歌猛进/326 第十一章 冬天 形势比人强/332 联想控股/334 风险投资/337 为“多元化”而战/339 共享的时代/341 昂贵的教训/342 微机主战场面临困境/344 从电子商务到信息服务/346 历史上最严重的营销失误/349 “Lenovo”和新的广告策略/352 戴尔的威胁/354 直销与分销:谁的流程更卓越/357 2003年冬天/358 第十二章 急流勇进 大有大的难处/361 裁员/363 “公司不是家”/366 国际奥委会的“预级赞助商”/372 专注微机/376 国际化/378 在“五一黄金周”遭遇顽强阻击/380 高端市场的压力/381 “强龙”与“地头蛇”之争/382 是进攻还是防守/384 尾声 新联想/389 附录 联想之路:四十五条成功法则/393 试读章节 第一批任命名单在1984年12月4日确定,王树和成为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则由柳传志和张祖祥分别担任。公司形成了“三人核心”,接着开始扩大自己的队伍。 公司早期聚拢人心的力量不是来自公司的业绩,而是来自“三人核心”在计算所中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在1988年夏天首次正式招聘大学毕业生以前,公司员工几乎全部来自计算所内部。招聘的程序异常简单,既无笔试,也无面试。许多年大家都在一个院子里工作和生活,低头不见抬头见,所以根本用不着这些程序。在院子里面遇到个熟人,便说一声:“咳,到我们公司来吧。”或者说:“咳,你还是计算所的人,就是来给公司帮帮忙。”然后便把人拉过来。那时候所谓招聘告示非但不能正规,而且目的不在招聘本身,而在于向众人昭告公司的存在以及蒸蒸日上。 下面是公司早期一则典型的招聘广告,张贴在计算所院子里的墙壁上: 招聘公告 经所领导批准,本公司拟在所内招聘十人来公司工作。公司管理人员二人,经销部会计一人,业务部四至五人,办公室一人。 广告贴出之后,“三人核心”全都忐忑不安。那时候公司一穷二白,前途未卜,很少有人愿意加入,完全不像今天的联想,发个招聘广告便能一呼百应。显然是曾茂朝的鼓励发生了作用,两周之中竟有五十人到公司报名。这让柳传志又惊又喜,赶紧贴出第二号公告,“对输送人才的各级领导和报名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1985年元旦过后,公司的机构已经设置完毕,分设技术开发部、工程部、经营部和一个办公室。王树和颁布公告,任命了七个人为经理和主任。2月16日,公司第一次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形象。他们在中关村十字街头一面朝着太阳的墙壁上竖起路牌,这是有据可查的第一块广告。画面宽三米,高两米,没有色彩斑斓的图片,也没有那片蔚蓝色的海浪,广告的主题词是十六个字:“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信守合同。”稍嫌夸张,但却也完全不像后来那样矫饰和煽情,很显然,公司里延续着过去年代中国人的淳朴直白。 广告上还标明公司的“服务范围”,留下公司电话:283131。那时候北京的电话号码只有六位数,倒不难拨,不过还要转到479分机才能找到公司,原来公司仍在使用计算所的总机中继线。他们的确想要为自己拉一条电话专线,可惜太贵——要花五千块钱,仅仅换个新电话机也要两百元。这些人都是从艰苦的岁月里过来的,知道节俭,又逢公司初创,都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于是一致同意,把拉专线和换电话机的计划暂缓执行。经营部经理刘赤峰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守着一台旧电话,希望能够揽到生意。当然也有人寻着广告上的地址找上门,却发现这公司不过是小屋一间,屋里的面积还不如广告大,门外连个招牌也没有。 春天开始的时候,大家终于想到要把公司的牌子挂出去。于是寻找美工设计,又找到上好木料一块。3月的最后一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的牌子做成了,在面向科学院南路的大门挂出来,长二点二米,宽零点四米,由六厘米厚的木板制作,黑漆底色,金色仿宋体字,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牌子并列在一起。王树和还以总经理的身份向曾茂朝呈送报告一件,保证这牌子“风吹日晒久不变形”。 4月2日这一天,对王树和、柳传志和张祖祥的任命获得中国科学院的批准。曾茂朝兑现当初的承诺,把这三人的任职后面全都附加了一个“括号”,表明各自的行政级别,王树和为“正处”,柳传志和张祖祥的括号里面则为“副处”。这在旧时为“七品”和“从七品”,乃是“七品官制”中的最低层,在共产党的官员序列里也只属于中低等,以三人当日的情形论,更无实际价值。但是对于公司全体职工来说,这个“括号”拥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党的组织不仅未将他们看做异端,而且还将他们当做革命队伍中的一个部分,并且以组织的形式加以认定。 公司的领导者脚踩两只船,既无后顾之忧,便打算放手一搏。他们的计划十分宏伟,可是从冬天到春天的几个月中,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事情,就是没有人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就连“三人核心”也说不清楚。整个公司都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先是倒卖电子表、旱冰鞋,还有运动裤衩和电冰箱,然后又筹划着倒卖彩色电视机。那时候彩色电视机是紧俏商品,人人想要。国家规定了出厂价格,可是你若拿到市场上去,就是给每台加上一千元,也能转瞬卖出。所以,当他们知道江西省妇联的一个女人手里有大批彩电的时候,都相信赚钱的机会终于到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商业的信誉已经出了问题,有个挺流行的说法就是“骗子比彩电还多”,柳传志知道这是夸张之辞,但多留一个心眼总是没错,于是嘱咐属下一定要亲眼看到电视才能汇款。那一天手下人兴致勃勃地告诉他,说自己亲眼见到大批彩电,一点不假。却不料他们还是遇到了骗子:彩电的确有,只等他们的钱汇过去,立即无影无踪。 曾茂朝给他们的二十万元就这样被骗去十四万。柳传志自从长大成人,一向无往不胜,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束手无策。那些天“三人核心”整天在一起谋划,绞尽脑汁还是没有头绪。看看天色已晚,王树和推出自行车来打算回家。柳说:“我送送你吧。”于是迎着晚风来到街上。那时候这条街还很简陋,没有这么多高档写字楼和公寓。两人沿街走去,不知不觉已到王家,王说:“我再送送你吧。”又往回走。就这么走了多少来回。后来人们仿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说他们是在“十八相送”。其实这段路程与感情无关,事实上王、柳二人当时如此难舍难分,实在是因为同病相怜。 看来曾茂朝埋伏的这支“奇兵”出师不利。其实公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每个企业都会遇到的,那就是:你的第一桶金从哪里来?这在西方国家叫做“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在我们的国家则叫做“社会主义的资金积累”,说法不同,就企业的运作来说是一回事。如同飞机起飞需要跑道、轮船出航需要码头,不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一家公司,若要实现经济起飞,第一件事就是拿了足够的资本作为铺垫。你可以向银行借贷,可以向社会募集,当然你也可以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支持,不过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在80年代的中国,中小企业无从向银行借贷,更不知道“风险投资”是什么东西,所以企业的“原始积累”背后大都存在道德的甚至法律的问题:可以建立“血汗工厂”,依靠克扣员工工资,或者增加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来赚取超额利润;可以偷税漏税,或者走私;可以依靠当政府行政中的某些环节,比如“审批制度”和“许可证制度”,或者利用商品的紧缺以及价格的“双轨制”——官方定价和市场实际价格的差价,大赚其钱。所有这些都在学者的语言中被归为“中国民间企业的原罪”,有如秦朔所说,“原罪”就是企业的“第一桶金是不能说也说不清的”,又像万通公司董事长冯仑的解释:“原罪”其实就是一个没有股本金的问题。 柳传志不敢犯法,也不想做不道德的事。假如有机会进入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细细耕耘,他们也许会试试。不幸的是,那时候他们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 P29-31 序言 收在这里的文字,叙述了1978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冲突,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巨细交织,贵贱混杂,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我虽掺杂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也是眼见耳闻,有感而发。原是九个单行本,陆续印行,现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没有增删,只是顺序稍有更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交锋》和《呼喊》这两本,是和我的同事马立诚合著。他设计了《交锋》全书的构架,并且撰写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写者。这两本书当时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大,这都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如果没有马立诚,就不会有这两本书。 很多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本书,这问题不好回答。每一次写作都是牵肠挂肚。作品好比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然这是夹杂了个人情感,倘若平心而论,哪能没有高下呢!单说技巧,我想最为洒脱开放、也能代表我的写作追求的,应当是《变化》。在这之前,《沉浮》属于典型的时政文字,《交锋》和《呼喊》也是。我对塞满主流报刊上的、人云亦云、套话连篇、完全没有独立精神的文章,不能接受,想要另辟新途,所以这些文字的品格与流行的时政文章截然不同。在这之后的《追随智慧》、《联想风云》、《成长》、《中国的新革命》,是在试图开拓当代中国商业史的写作空间,从政治和文化的立场来叙述经济技术,又以大历史的眼光来衡量瞬间。可是要说在写作方面更进一步,自《变化》之后,便觉得非常困难。 《历史不再徘徊》有些特别。有人认为它是我的“巅峰之作”,其实说它是我的“处女作”更接近事实。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我现在仍很怀念二十年前写这本书的情形,尽管精神上备觉沉重,可是心境特别纯粹,因之能够淋漓挥洒,话也说得痛快。我为这本书耗时七年,终于完成的那个下午,我离开都市的喧嚣,来到城郊一处荒野的山坡,盘腿坐在一棵老松树下,品味着摆脱压抑的喜悦,心里有某种激情沸腾起来。那一天天空特别清澈,阳光渐渐柔和,从背后照过来,经过我面前的草地伸向远方。我能够看到天地之间的那条线,一条金色的地平线,发出迷人的光彩。我感觉到未来之路清晰可见,伸出手去可以触摸。我对自己说:“你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了。”那时候我已年过四十,觉悟得太晚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对我来说,《历史不再徘徊》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把我引向一片新大陆。 这些年公开的舆论总说我是作家,但我更愿意别人当我是记者。不是因为记者比作家好,而是因为记者只不过是一个职业,进了这圈子的人,不论贤愚优劣,都叫记者。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这是事实,无关好恶。 我从1978年开始做记者,迄今三十年。这一过程刚好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重合在一起。当初立志于斯,满腔热血,信奉秉笔直书,言无不尽。好像新闻学的教科书也是这样教我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冲右突,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既奋勇,又盲目。后来经历种种希望和失望、欢乐与悲伤,这才知道,这个圈子里充满了名利的诱惑,也有绵绵不绝的压力、磨难和寂寞。想要守住自己崇奉的信念和品格,不可稍有更动,实在不易。我对那些冠冕堂皇的褒贬并不介意,但是来自民间的喜怒哀乐却能激起我的写作冲动。我想告诉读者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我相信历史上一切民族的重大进步都有一个共同处,就是这些国家的人民能够认真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我一页一页地写,一本一本地出版。我想用自己的写作证明,记者是可以不拘一格的,记者是可以拥有独立精神的,记者是可以不用追随权贵的,记者是可以说真话的,记者是对公众负有责任负有同情心的,记者这个行当是可以受人尊重的。记者不仅是瞬间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现在我可以说,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我做了我应做的事。我在写作中感受着无穷的激情、智慧和快乐,也因为尽了力而稍觉心安。 然则回想多年的写作体验,并不能让我满足。它给我留下太多的遗憾。我有太多的故事留在腹中,不能吐出;有太多的话已经吐出来,又不得不咽回去。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今生是否还能拿起笔来。有时候我设想,如果有来世,我是不是还会做记者?回答是:会!我祈祷,到那时候,能够弥补今生的遗憾! 我要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愿意把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再行出版。我要感谢在过去岁月里为印行我的书而殚精竭虑、甚至遭遇巨大压力的所有编者、出版社和经销商。我要感谢我在人民日报社的同事们,我和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富有激情和灵感的一段时光。我要感谢那些对我持有强烈批判立场的人,他们让我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宽容。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赵晓东,她始终都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和不留姓名的编校者。在我深陷压力之日,是她让我坚强;在我面对赞美之时,是她让我从容。我要感谢所有那些支持我、喜欢我、接受我和批评我的读者们。在过去这些年里,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命才变得更精彩、向上、充满阳光。他们是我能够坚持到今天的力量源泉。现在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向读者送上我的真诚和我的书,诚惶诚恐地等待读者的评判。对我来说,我的上帝不是任何一个有权有钱有势力的人。我的上帝是读者。永远都是!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做记者和财经写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样,首选肆凌怎军。对上世纪90年代的细微观察、和评论,我没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凌志军作为中国政论写作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经成为不是谦辞可以推却的事实。 ——《人物》杂志 凌志军先生以诚实的态度让政论诚实地走进公众,影响着那些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相信,他业已“尽可能地向读者说了心里想要说的话”,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诚实的大勇之气。 ——《南风窗》杂志1993年“年度人物奖”颁奖词 凌志军的选材多带有前沿性,他是属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新闻工作者。 ——《凤凰周刊》 凌志军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有独特价值的一个作家。凌志军的最大的价值在他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凌志军的著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历史价值。 ——杨浪(财讯传媒集团<seec>副总裁) 联想是千百个在过去二十多年改革历程中历尽坎坷的中国本土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本书对联想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所作的生动描述,又何尝不是它们艰难历程的写照?联想正在经历走向世界和勇攀新高峰的考验。我相信,本书对联想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联想人和一切正在追寻自己的“中国梦”的企业家都是宝贵的财富,都将指引他们在争取自立示世界强手之林的奋斗中取得成功!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这本书所记录的要素是全面的,所披露的细节是鲜活的,所表达的精神是真实感人的。书中的文字,充分体现了一批人和他们的企业,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关系,体现了这些企业家的真实的生存智慧与追求。 ——段永基(四通集团董事长) 作为二十年来中国企业的代表,联想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近乎完美的发展曲线,而凌志军这本书就是对这个曲线的最真实的描摹。 ——刘东华(《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这样一本“正史”所提供的历史视角和丰富的细节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联想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对于众多的旁观者,细细地品味领先者的每一步努力则是“悟道”的一条路径。 ——曾鸣(长江商学院教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联想风云/凌志军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凌志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605555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9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45 |
出版时间 | 2008-07-01 |
首版时间 | 2008-07-01 |
印刷时间 | 2008-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2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39 |
宽 | 175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