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亚洲研究院聚集着计算机领域许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们每一个人都被称为天才,但是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天才——确确实实,他们都普通,有的在学习上甚至都没有得过第一,然而他们的父母、老师与他们自己共同选择了一条智慧之路……本书为我们讲述了这一群普通的孩子成长为天才和大师的故事。
图书 | 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凌志军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微软亚洲研究院聚集着计算机领域许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们每一个人都被称为天才,但是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天才——确确实实,他们都普通,有的在学习上甚至都没有得过第一,然而他们的父母、老师与他们自己共同选择了一条智慧之路……本书为我们讲述了这一群普通的孩子成长为天才和大师的故事。 内容推荐 世上真有神童和天才吗?也许有。但是本书要告诉你:不是神童也一样可以成为天才。 畅销书作家凌志军为我们讲述了一群普通的孩子成长为天才和大师的故事。微软亚洲研究院聚集着计算机领域许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们每一个人都被称为天才,但是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天才——确确实实,他们都普通,有的在学习上甚至都没有得过第一,然而他们的父母、老师与他们自己共同选择了一条智慧之路。 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的天才们在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 目录 前言/001
第一章 “起跑线” “E学生”/001 如果回到五岁以前/006 自由的天地/009 回忆/013 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016 流放地/020 新“开复定理”/021 我也有一种恐惧感/023 怎样对付小时候的发育不良/024 天才是教育出来的/027 新发现/030
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 自信是成长之路上的第一路标/031 灾难发生之后/033 不要小看自己/036 亚勤话题/037 一句话影响一生/040 历史性的时刻/041 你的潜力远远超过你的想象/043 消极的图像离他远去,积极的图像回来了/044 如果有机会重新上学/047 自信的力量/051 自信是什么?/052 新发现/054
第三章 我到底要什么 “深蓝”是怎样炼成的/056 开窍/061 做最好的‘你自己”/063 在美国读书很辛苦,但是不痛苦/068 因为不喜欢才烦恼,不是因为烦恼而不喜欢/070 美国孩子按照意愿读书,中国孩子把读书当志愿/074 排队的文化/076 我凭什么进入麻省理工/080 我不在乎总是“第二名”,但我在乎学什么专业/083 过坎的制度/085 “中国黑客”/087 新发现/093
第四章 爸爸和妈妈 离家时刻/095 父亲的遗产/098 儿子的价值/101 慈父严母/103 难涫的角色/105 “期望值”/107 应当说的话和不应当说的话/108 严格好?宽松好?/108 我的孩子在想什么/111 与一位美国父亲的对话/113 做孩子喜欢的事情,不是让孩子做你喜欢的事/115 信任的力量/117 旧式父母和新式父母/119
第五章 大脑的成长 刘策学画/120 “神经树”/124 两个大脑/128 悟性/134 惊人的一致/136 课外时间我们喜欢做什么/142 用你的左手/142 让大脑冲破牢笼/144 新发现/146
第六章 学习是一种态度 智力的折扣/147 大脑集中指数:提高大脑使用率的最直接的因素/149 大脑开放指数:怎样激发自己的想象力/151 大脑主动指数:主动和被动大不一样/156 为什么学习越好的孩子主动性越差/160 做一个丰动的人/163 浪子回头/164 没有什么比“态度”更重要的了/168 有时候凡人的力量也是很强大的/171 姐姐和妹妹/173 把整个人生当做一次长跑/174 出国好还是不出国好/176 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178 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区别/179
第七章 情商时代 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的两倍/180 从“D学生”到“E学生”/182 信念在前边引导着他/186 幸福是相对的/190 “出国梦”/192 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第一名”/195 友谊的力量/196 高中同学的来信/197 建立目标的过程/199 “少年班”/202 情商的力量/205 “电梯演讲”/206 你为什么不说话/207 优秀的代价/209 你别看我是个好学生,其实我不快乐/213 新发现/214
第八章 大师在哪里 关于“人品第几”的辩论/215 给中国副总理写封信/217 大师风范/220 我看到了真正的大师/223 共性/224 可遇不可求/225 力量的源泉/228 我喜欢数学,因为喜欢那个老师/231 “神奇小子”的苦恼/232 “清华太老了”/234 我为什么不做院长/236 新发现/238
结束语 救救我们的孩子/239
附录 我看到很多中国学生被浪费了,真可惜/242 ——与微软公司副总裁李开复的对话 改变我们的教育文化/245 ——与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副院长张宏江和沈向洋的对话 听听孩子的呐喊/254 ——本书读者与作者的书信选编 试读章节 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 张亚勤:那时候没人整天逼我成个什么“才”,可是看我在学校里面跳来跳去,老师也不阻止,只是对我说:“只要考试能通过,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形令人啼笑皆非:它一点儿也不像是读书,倒像是一场游戏。游戏持续了两年,这小男孩读完小学六年的课程。 1972年,亚勤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回到太原妈妈身边。妈妈是位中学教师,上班的那所学校与一所小学连在一起,于是亚勤就到妈妈的学校里读书。 那时候,学校不像今天这么正规,老师对学生也不像现在这么严厉。孩子上课时所拥有的自由,也是今天的学生难以想象的。亚勤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喜欢的课就拼命听,要是觉得哪门课没意思,就换一门,要是不喜欢哪位老师,也就不再去听他的课。有时候上课,听着听着觉得没意思了,就出去玩,老师也不管他。没有人批评他,也没有人把他妈妈叫到办公室里来谈话。现在学校里面层出不穷的老师打骂、体罚学生的事情,那时候闻所未闻。老师只要一天不挨学生的骂,就要谢天谢地了。 妈妈除了讲课,还在学校里编写一些讲义,眼看儿子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也不强迫他去听,就在家里给他讲课。亚勤后来一直怀念母亲给他讲课的那些时光:“妈妈什么都会教,数学、物理、政治、历史,她讲什么我就听什么,真的很有意思。” 妈妈不仅什么都教,而且方法还挺奇怪。她从不讲究什么循序渐进,也不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看这孩子明白了低年级的课程,马上就去讲高年级的。小学的课本还没讲完,中学的课本就穿插进来。 亚勤就这么肆无忌惮地在各门功课和各个年级之间穿插跳跃,一点儿规矩也没有。这个学期还在读一年级,下个学期就跑进三年级的教室里去,再下个学期就进了四年级。本来六年的小学课程,他在第二年就全读完了。 到了第三年,亚勤觉得再也没有哪个教室里讲的东西是新鲜的。上课百无聊赖,所以干脆不听,有时候实在坐不住了,就跑到教室外面玩。 有一天妈妈对他说:“既然你不喜欢听小学的课,那你就到中学去吧。” 亚勤受到如此鼓励,大为振奋,于是偷偷钻进初中的班里去,坐在最后一排。好在中学小学都是一个院子里,老师都是妈妈的熟人,对这孩子网开一面。 听着听着,他就成了正式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一年,他九岁。 那时候“文革”还没结束,学校里乱七八糟,教学不正规。亚勤再次从这种“不正规”中得到好处:“我感觉我在小学和中学就没有受到正规教育,头一个学期上学,第二个学期可能就不去了。” 妈妈还是在家里给他讲课。亚勤还是想进哪个教室就进哪个教室。读完初一,直接去了初三。一边上课一边去参加数学竞赛,半年之后,又去读高一。高一读了上学期,又去读高二的下学期。说是读高二,其实学的都是高三的课。就这样,他用一年半的时间读完初中,又用一年读完高中,到了1978年,他高中毕业了。这一年,他十二岁。 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学制”,对于现在的学校和现在的学生来说,简直不能想象。那个年代的老师,都是刚刚从“牛棚”里走出来的,脑子里面的旧规矩早就被打烂了,新规矩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对学生也特别放纵。“郧时候没人整天逼我成个什么‘才’,可是看我在学校里面跳来跳去,老师也不阻止,只是对我说:‘只要考试能通过,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 太原虽说是省城,可并不大,出了这么一个从不正经上课、却跳来跳去的孩子,很快满城皆知。 亚勤成了老师们推广的榜样,整个城市都在谈论他。“文革”结束了,百废待兴,中国人把学校砸烂、把书本付之一炬的历史已有十年,现在人人渴望上学渴望读书。老师开始动员这个孩子去谈“经验”,教给别人怎么刻苦用功怎么尽快成才。很多人坐在下面听他说话,有老师,也有比他高一个脑袋的同学,个个如饥似渴,目不转睛。有一天他去一所学校,看到那里挂了一块黑板,上面写着:“掀起学习张亚勤的新高潮。” 他觉得有点好玩儿,还有点好笑。直到很多年以后,他想起那些大标语和那些坐在下面的听众,“还觉得特别有意思”。 “其实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说,挺糊涂的就上了高中。”亚勤说。 他只记得,那时候周围的一切都在动荡,没有安定的感觉,没有正常的生活,也没有公式化的学习,一点也不像现在的孩子,每天只是从家里到学校,过着“两点连一线”的生活。他的唯一苦恼是从来没有什么要好的同学,他的好朋友都不是同学,而是邻居的孩子,甚至还有街头相识的小伙伴。因为“我在一个班里停留的时间从没有超过一年的,而且年龄总是比同学差了好多,个子就差得更多。”这让他和同学很难建立起一种亲密而持久的关系。同学们并不欺负他,对他挺友善。在同学眼里,他是个独往独来,既聪明又淘气,还有几分神秘的孩子。 “我是有一点小聪明。可是我觉得仅仅从天赋来说,我不可能比别人强那么多。”张亚勤这样说。 旁人问起他的经验,他就说: “幸亏那时候中学和小学的参考书很少,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花花绿绿的。要不我的童年和少年也许不会那么开心,至少不会有那么空闲的时间去玩儿。” 听者觉得不过瘾,再三追问,他又说: “学习的关键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而在于你理解了多少。理解最根本的定义,其实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不是相反。所以我觉得,你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是很重要的。你在脑子里面装了那么多没有用的东西,那些有用的东西就找不到了。实际上现在的小学、中学,包括大学,有用处的东西无非就是那几样。你不用花很多时间去思考那些复杂的问题,只要理解那些最基本的原理,脑子里非常清楚,这样你的大脑的单位面积里产生的压强,要比别人高得多,你花的时间可能是别人的十分之一,但是你弄清楚了最重要的东西。” 我们手上的种种数据很清楚地证明,对待教育的那种随意、宽容、听凭自然的态度,在今天已经消失殆尽。承担着教育之责的人们,已经变得越来越刻意和武断。他们倾向于把教育当做一套严格的程序。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婴儿时期,甚至在母亲胎中就开始接受严格训练,煞费苦心,环环相扣,一丝不苟,每一个环节都在预先设定的计划中。另外一些人抵制这种教育观念,他们说那些父母不把自己孩子当人,而是当做一个产品,就像在一条生产线上精心打造一辆轿车或者一台电视机,对于那些人趋之若鹜的“重点学校”,他们讽刺地说那不过是“神童集中营”,里面的孩子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说到他们自己的教育观念,他们没有那么系统的道理可说,只不过倾向于放任孩子的愿望。即使不能让他们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也应当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童年。但是后者的声音非常弱小,听上去就像是一群失败者的自我安慰。 有人把这两种情形说给张亚勤听,询问他的想法。他笑了:“我很难说我小时候受的是哪一种教育,好像这两种都不是。” 看到对方脸上不解的神情,他接着说:“妈妈放任我的任何兴趣,却不肯放任我的坏习惯。” 在亚勤的心里,母亲兼有宽容和严厉两种形象。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像所有的独生子一样,是家庭的中心,大家都宠着他,但是如果他在没有完成作业之前就跑出去玩,妈妈就会露出最严厉的一面来。 像所有的男孩子一样,亚勤也贪玩。那时候作业少,也没有什么考试,所以有很多时间出去玩。他的兴趣广泛,学画画,下围棋,还打羽毛球。每一个兴趣都从妈妈那里得到鼓励。 可是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具有控制自己的能力,禀性聪慧的孩子,更加容易东张西望,还时时表现出一种“坐不住”的样子来。亚勤喜欢把所有的学习当游戏,对所有的游戏都没常性,喜新厌旧,也没有一个兴趣能够坚持不懈。 有一天母亲令儿子坐在面前,说话的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你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后台,你将来总要自己养活自己。所以你从现在起做事情就要有恒心。做好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下去。”母亲是做教师的,心里明白,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比塞给他一大堆知识都重要,所以对儿子说:“先做应该做的事,然后再做自己想做的事。” 亚勤想想这话,觉得有道理。于是每天下午三点钟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完成妈妈和外婆留下的作业。 他希望快点完成功课,然后去玩。所以每逢这种时候总是精力集中,也很认真。他做得很快,从来没有超过一个小时,这让他有很多玩的时间。没有功课的时候,他心里轻松,玩得特别开心,这又让他下一次更认真更快捷地完成功课。终于有一天,妈妈拿不出什么题来让他做了,因为他把家里所有参考书上的练习题都做完了。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E学生”的起跑线上,要确立的第四个观念是:不怕淘气,就怕没有一个好习惯。 P16-19 序言 收在这里的文字,叙述了1978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冲突,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巨细交织,贵贱混杂,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我虽掺杂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也是眼见耳闻,有感而发。原是九个单行本,陆续印行,现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没有增删,只是顺序稍有更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交锋》和《呼喊》这两本,是和我的同事马立诚合著。他设计了《交锋》全书的构架,并且撰写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写者。这两本书当时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大,这都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如果没有马立诚,就不会有这两本书。 很多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本书,这问题不好回答。每一次写作都是牵肠挂肚。作品好比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然这是夹杂了个人情感,倘若平心而论,哪能没有高下呢!单说技巧,我想最为洒脱开放、也能代表我的写作追求的,应当是《变化》。在这之前,《沉浮》属于典型的时政文字,《交锋》和《呼喊》也是。我对塞满主流报刊上的、人云亦云、套话连篇、完全没有独立精神的文章,不能接受,想要另辟新途,所以这些文字的品格与流行的时政文章截然不同。在这之后的《追随智慧》、《联想风云》、《成长》、《中国的新革命》,是在试图开拓当代中国商业史的写作空间,从政治和文化的立场来叙述经济技术,又以大历史的眼光来衡量瞬间。可是要说在写作方面更进一步,自《变化》之后,便觉得非常困难。 《历史不再徘徊》有些特别。有人认为它是我的“巅峰之作”,其实说它是我的“处女作”更接近事实。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我现在仍很怀念二十年前写这本书的情形,尽管精神上备觉沉重,可是心境特别纯粹,因之能够淋漓挥洒,话也说得痛快。我为这本书耗时七年,终于完成的那个下午,我离开都市的喧嚣,来到城郊一处荒野的山坡,盘腿坐在一棵老松树下,品味着摆脱压抑的喜悦,心里有某种激情沸腾起来。那一天天空特别清澈,阳光渐渐柔和,从背后照过来,经过我面前的草地伸向远方。我能够看到天地之间的那条线,一条金色的地平线,发出迷人的光彩。我感觉到未来之路清晰可见,伸出手去可以触摸。我对自己说:“你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了。”那时候我已年过四十,觉悟得太晚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对我来说,《历史不再徘徊》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把我引向一片新大陆。 这些年公开的舆论总说我是作家,但我更愿意别人当我是记者。不是因为记者比作家好,而是因为记者只不过是一个职业,进了这圈子的人,不论贤愚优劣,都叫记者。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这是事实,无关好恶。 我从1978年开始做记者,迄今三十年。这一过程刚好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重合在一起。当初立志于斯,满腔热血,信奉秉笔直书,言无不尽。好像新闻学的教科书也是这样教我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冲右突,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既奋勇,又盲目。后来经历种种希望和失望、欢乐与悲伤,这才知道,这个圈子里充满了名利的诱惑,也有绵绵不绝的压力、磨难和寂寞。想要守住自己崇奉的信念和品格,不可稍有更动,实在不易。我对那些冠冕堂皇的褒贬并不介意,但是来自民间的喜怒哀乐却能激起我的写作冲动。我想告诉读者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我相信历史上一切民族的重大进步都有一个共同处,就是这些国家的人民能够认真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我一页一页地写,一本一本地出版。我想用自己的写作证明,记者是可以不拘一格的,记者是可以拥有独立精神的,记者是可以不用追随权贵的,记者是可以说真话的,记者是对公众负有责任负有同情心的,记者这个行当是可以受人尊重的。记者不仅是瞬间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现在我可以说,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我做了我应做的事。我在写作中感受着无穷的激情、智慧和快乐,也因为尽了力而稍觉心安。 然则回想多年的写作体验,并不能让我满足。它给我留下太多的遗憾。我有太多的故事留在腹中,不能吐出;有太多的话已经吐出来,又不得不咽回去。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今生是否还能拿起笔来。有时候我设想,如果有来世,我是不是还会做记者?回答是:会!我祈祷,到那时候,能够弥补今生的遗憾! 我要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愿意把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再行出版。我要感谢在过去岁月里为印行我的书而殚精竭虑、甚至遭遇巨大压力的所有编者、出版社和经销商。我要感谢我在人民日报社的同事们,我和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富有激情和灵感的一段时光。我要感谢那些对我持有强烈批判立场的人,他们让我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宽容。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赵晓东,她始终都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和不留姓名的编校者。在我深陷压力之日,是她让我坚强;在我面对赞美之时,是她让我从容。我要感谢所有那些支持我、喜欢我、接受我和批评我的读者们。在过去这些年里,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命才变得更精彩、向上、充满阳光。他们是我能够坚持到今天的力量源泉。现在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向读者送上我的真诚和我的书,诚惶诚恐地等待读者的评判。对我来说,我的上帝不是任何一个有权有钱有势力的人。我的上帝是读者。永远都是!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做记者和财经写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样,首选肆凌怎军。对上世纪90年代的细微观察、和评论,我没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凌志军作为中国政论写作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经成为不是谦辞可以推却的事实。 ——《人物》杂志 凌志军先生以诚实的态度让政论诚实地走进公众,影响着那些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相信,他业已“尽可能地向读者说了心里想要说的话”,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诚实的大勇之气。 ——《南风窗》杂志1993年“年度人物奖”颁奖词 凌志军的选材多带有前沿性,他是属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新闻工作者。 ——《凤凰周刊》 凌志军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有独特价值的一个作家。凌志军的最大的价值在他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凌志军的著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历史价值。 ——杨浪(财讯传媒集团<seec>副总裁) 我认为将对世界商业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从优秀到卓越》,但是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凌志军的《成长》。 ——李开复(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这本书不仅会改变很多人对教育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还将由此改变许许多多孩子的命运。 ——丹尼(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 我渴望成为天才,遗憾的是,我不是天才;我渴望成为最好的那一个,可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却可以成为最好的我自己。这是《成长》一书给我的感悟。 ——吴苾雯(《中国青年报》记者) 他用一百多个生动的故事对教育观与成功观进行的讨论,引起我许多的共鸣和思索。当然还可以引领我们对“成功”二字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朱正琳(书评家) 读这本书让人觉得很舒服,故事性强,让人一口气读下去。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会改变我们对教育的看法。 ——邢宇浩(《光明日报》记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凌志军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凌志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605531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8 |
出版时间 | 2008-07-01 |
首版时间 | 2008-07-01 |
印刷时间 | 2008-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52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40 |
宽 | 175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