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欧亚备要) |
| 内容 |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靠前有名东方学大师,中国有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专享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目录 一、绪论:吐火罗语发现的经过 (一)研究和发现的历史 (二)古代新疆的语言文字 (三)吐火罗语解读过程 (四)定名问题的争论 二、资料概叙 (一)狭义的资料—新疆出土残卷 (二)广义的资料—书目 (三)广义的资料—汉文资料 三、资料特色 (一)佛典 (二)手抄本 (三)pothī (四)没有印刷品 (五)字母 (六)粗刻和碑铭 (七)护照 四、资料价值 五、研究要点 确定要点的原则 (一)确定残卷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单词的含义 (二)利用回鹘语《弥勒会见记》来解释吐火罗语本 (三)积累吐火罗语法形式 (四)吐火罗语两个方言之间的关系 (五)吐火罗语同其他语言的关系 (六)命名问题 (七)吐火罗语第三种方言——跋禄迦语 跋 附录 谈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 吐火罗语A(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导言 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 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展 之关系 吐火罗文和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记》性质浅议 索引 内容推荐 吐火罗语是我国汉唐时期西域焉耆—高昌、龟兹一带居民所使用的语言。近代以来,经过西方学者深入地研究,吐火罗语被区分为吐火罗语A(焉耆语)和吐火罗语B(龟兹语)两种方言。这种语言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对中国古代文明地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季羡林先生此书是中国学者专门研究吐火罗语的第一本论著。《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欧亚备要)》以1975年发现于新疆焉耆县的吐火罗语A抄本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为研究对象,经过成功释读,丰富了吐火罗语已知词汇,将吐火罗语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欺世之谈。这一论著,不仅推动了吐火罗语研究的发展,而且增进人们对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入认识。季先生对吐火罗语A抄本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的研究,证明了印度佛教戏剧曾存在并广泛传播于丝绸之路沿线的新疆古代民族之中,这对内地的弥勒崇拜、戏剧发展都产生一定影响。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欧亚备要)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季羡林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5966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8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18-05 |
| 首版时间 | 2018-05 |
| 印刷时间 | 2018-05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48 |
| CIP核字 | 2018049685 |
| 中图分类号 | H211.8 |
| 丛书名 | 欧亚备要 |
| 印张 | 19.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0 |
| 宽 | 165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80.00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