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茅盾回忆录(上中下)
内容
编辑推荐

茅盾、韦韬编著的《茅盾回忆录(上中下)》是迄今唯一最完整、最权威的矛盾传记,本书完整记述1896-1981整个人生。200余珍贵图片,矛盾生前印章。人到了老年,自知来日无多,回忆过去,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此时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于是便有把有生以来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者写出来的意念。

内容推荐

茅盾、韦韬编著的《茅盾回忆录(上中下)》是矛盾l896—1981年整个人生的完整呈现,由矛盾亲撰的《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韦韬等著的《父亲茅盾的晚年生活》合成,井根据新史料和韦韬记述进行了全面修订,是迄今为止唯一最完整、最权喊的茅盾传记。其中,矛盾1896—1949年的生活已为人基本了解,但1949年之后的生活,尤其是1966年茅盾在文化部部长职位被免后“沉默”的12年以及晚年岁月中的反思探索,则由本书第一次全面呈现。《茅盾回忆录(上中下)》还配有由韦韬提供的200多幅珍贵图片。书前扉页另配有茅盾生前最喜欢的印章,以及亲笔题名。

目录

上册

序/1

我的家庭与亲人/3

童年/26

学生时代/54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90

我的婚姻/122

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131

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149

一九二二年的文学论战/174

文学与政治的交错/198

五卅运动与商务印书馆罢工/221

中山舰事件前后/255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276

创作生涯的开始/298

亡命生活/313

“左联”前期/339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375

中册

《春蚕》《林家铺子》及农村题材的作品/1

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及其它/20

多事而活跃的岁月/40

一九三四年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78

一九三五年记事/117

“左联”的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150

抗战前夕的文学活动/187

烽火连天的日子/215

在香港编《文艺阵地》/249

从东南海滨到西北高原/279

新疆风雨(上)/306

新疆风雨(下)/341

延安行/372

在抗战逆流中/405 

下册

战斗的一九四一年/1

桂林春秋/30

雾重庆的生活/60

走在民主运动的行列中/87

抗战胜利后的奔波/119

访问苏联·迎接新中国/155

风暴前夕/191

红卫兵抄家/199

大串联/205

沉默也是抗议/212

含饴弄孙/220

痛失患难与共的老伴/229

消沉中思念亲人/239

与旧体诗词的“姻缘”/250

圆梦/262

锻炼·中秋节·游公园/278

“批林批孔”/287

搬家/294

谣言四起的一年/307

丙辰清明/319

“大地震”/336

“拨乱反正”/347

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358

写回忆录(上)/369

写回忆录(下)/381

“杂家”的负荷/390

最后的日子/403

后记/423

试读章节

我于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即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五月二十五日亥时,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我的故乡向来是一个鱼米之乡,清朝光绪年间,商业、手工业都很繁荣。解放后,这里开办了丝厂、制雪茄烟厂和许多其他小型工厂。这个镇,历史古老。据说春秋时为吴疆越界,吴驻兵于此以防越,故名“乌戍”。这大约是公元前五O五至四九六年的事。何以称为“乌”,传说不一,比较可靠的是越国诸子分封于此,有号“乌余氏”者,故称“乌”,后世因之。地当水陆要冲,自秦、汉以来,历朝皆驻兵于此以防盗匪。唐朝咸通年间始正式称为镇。明朝则驻兵乌镇防倭。

早在六朝以后,以横贯市区的车溪(俗称市河)为界,分为二镇,河两为乌镇,河东为青镇。清朝顺治二年以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设乌青镇同知一员,青镇另设巡简一员。同知即副知府(俗称二府),兼管军政与民政,同知衙门有东西辕门,大堂上对联是“屏藩两浙,控制三吴”,宛然是两江总督衙门的气派。虽然早已分为两镇,但外地人仍统称为乌镇,青镇人亦自称为乌镇人,只在填写履历时用青镇。

_太平天国曾驻军乌镇,后来清兵收复乌镇时,两军相持,互相攻守,加以清兵焚掠,乌镇市廛大半被毁,青镇也受严重破坏。到光绪年间,青镇已恢复十之七八,乌镇却只恢复十之三四。市中心(商业区)在河东(青镇),隔河则一片荒凉,只有零星孤立的民房,并无商店。

清朝乾、嘉时代,乌青两镇最为繁盛。市街店肆售同样物品者集于一处,市街即以是分类得名,例如衣帽街、柴米街之类。此在当时,只有省会或大的府城,才有此规模。当时乌镇有酒楼及娼妓专区,名甘泉巷。太平天国军与清兵攻战后,就再也恢复不了旧时面目。然而就其区域之广,人口之多,商业和手工业繁荣之程度而言,仍然非一般县城所能及。这是因为乌青镇处水陆要冲,为两省(江苏、浙江),三府(湖州、嘉兴、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交界之地,以上七县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置,解放后有变动。水道交通,到嘉兴四十五里,到湖州百里,到杭州一百二十里,到苏州亦一百二三十里,商贾往来,必经此路。民国以后,杭州、上海、嘉兴有铁路联系,形势有变,乌青镇商业、手工业,也就不及从前那样繁荣了。

乌青镇也有所谓“八景”。值得一提的,是梁昭明太子为他的母亲祈福而在乌青镇建造宝塔二座,俗称东塔、西塔。东塔正式名称是寿圣寺塔,寺已不存,塔在光绪年间仍在,后来里人卢学溥(鉴泉)又集资重修。梁昭明太子还在当时西塔附属的寺中读书。这个寺,清朝光绪年间也还存在(当然是屡经修葺,不一定是本来面目了)。

乌青镇之有志,始自宋末隐士沈东皋。明朝嘉靖间陈观就沈志增订,万历间李乐重修。清朝乾隆间乌青镇同知董世宁续修,成书十二卷。民国二十五年里人卢学溥(鉴泉)就董志续修,析旧志十二卷并新增教育、工商等七门,共为四十三卷。卢志附乌青镇市街图、乌镇乡区图、青镇乡区图、乌青镇附近形势图,皆西法测绘制图,在地方志中,当时为创举。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即在青镇度过。

我的外祖父、外祖母

我的外祖父姓陈,名我如,是江浙一带有名的中医。据说陈家世代为医,外祖父的堂弟渭卿,也是有名的中医。陈家本来是河南开封一带的人,宋高宗南渡建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中州人不愿受金国奴役的,纷纷南下,陈家是其中之一。记得外祖父家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自南渡以来,岐黄传世”,下联忘记了,据此,陈家在南渡以前就是以医传家的。

外祖父性格严肃、鲠直,为人治病很认真。太平军和清兵争夺乌镇时,外祖父家也毁了。事定后,外祖父在被毁的旧墟上,盖了几间简陋的平房,仍然行医。此时外祖父大约三十岁。几年的省吃俭用,渐渐有点积蓄,名声也大了,来学医的青年也一年比一年多了。但外祖父收门生,十分严格,一必须是秀才,二必须人品端正,忠厚虚心。据说,他收门生还有一个试验期,期中如他认为来学者性情浮躁,花言巧语,遇事伪饰,他就不收这人为门生。因此,在他晚年,名声最大的时候,门下弟子不过四五人。

外祖父虽然行医,但封建士大夫要求“正途出身”(指经过科举而进仕途)的愿望仍然强烈。五十岁以前,每逢乡试,必然去考。平时也用功闱墨。五十以后,方断“正途出身”的念头,把从前下过心血练习应考的闱墨范本以及自己作的八股文稿,统统付之一炬,而且对当时的几个门生说:“如果我早断此念,潜心医学,至少也少害死几个人!”名医肯对自己的门生说这样的话的,大概很少。

外祖父自奉俭朴,一点嗜好也没有;教门生很认真。晚年名声大,富户、缙绅之家,远及湖、嘉、杭、苏四府,重金求治病者甚多,但外祖父以每日诊治五六人为限。理由是精力有限,不敢贪多,贻祸病家。

我的外祖母姓钱,也是乌镇人。钱家经商,太平军占领乌镇前开设丝行。但在外祖母出嫁时,家道中落,丝行早收歇了。

外祖母是续弦。外祖父的前妻生过一个男孩子,不幸早夭。外祖母出嫁时二十来岁,比外祖父年轻十岁。当她第一次怀孕时,外祖父已经重建旧居,临街是楼房,后边是厅房,再后为厨房及下房。当时,外祖父和外祖母多么希望生个男孩子呀!果然,生了个男孩。但是,不幸,三四岁时,这个男孩一病而死了。这对于外祖母是一个太沉重的打击。从此患了失心症(或称脑病),终日呆坐,如木偶人。这样一两年,方才恢复常态。又年余,外祖母第二次怀孕了。怀孕期间,外祖母神经就有点不正常。她恐怕生下来的是个女孩。当又生了个男孩时,外祖母自然十分高兴。因为从前两个孩子都早夭,外祖父对于这个孩子特别留心。他不叫外祖母再管家务了,使其专心抚养婴儿。不料这孩子不满周岁,常常生病。拖了年把时光,又死了。(据我母亲说,两个孩子大概都为当时乌镇的小儿科庸医所杀。外祖父古板,为的自己不是小儿科,孩子有病,一定要请小儿科医生诊治。)P3-7

序言

人到了老年,自知来日无多,回忆过去,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此时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于是便有把有生以来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者写出来的意念。

但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之非。我今年实足年龄八十四,如果十岁而知人事,则七十四年的所作所为,实多内疚。幼年禀承慈训,谨言慎行。青年时甫出学校,即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四年后主编并改革《小说月报》,可谓一帆风顺。我是有多方面的嗜好的。在学术上也曾读经读史,读诸子百家,也曾学作诗填词。中年稍经忱患,虽有抱负,早成泡影。不得已而舞文弄墨,当年又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之情势,其不足观,自不待言。然而尚欲写回忆录,一因幼年禀承慈训而养成之谨言慎行,至今未敢怠忽。二则我之一生,虽不足法,尚可为戒。此在读者自己领会,不待繁言。

所记事物,务求真实。言语对答,或偶添藻饰,但切不因华失真。凡有书刊可查核者,必求得而心安。凡有友朋可咨询者,亦必虚心求教。他人之回忆可供参考者,亦多方搜求,务求无有遗珠。已发表之稿,或有误记者,承读者来信指出,将据以改正。其有两说不同者,存疑而已。

出版社今将已发表部分出单行本,嘱写序言,因草此数行以答,并将回忆录题名日:《我走过的道路》。此道路之起点是我的幼年,其终点则为一九四八年冬我从香港到大连。

后记

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爸爸溘然长逝。

自一九一六年八月爸爸跨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大门之时起,爸爸在中国文坛上驰骋了整整六十五年,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爸爸六十五年的文学生涯,从一个侧面反映和印证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这段历史若能完整地记载下来,将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爸爸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却把结尾的时间定在一九四九年,也就是仅仅回忆了前三十三年的文学历程。爸爸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猜想,大概他认为自己真正的创作生涯是在前三十三年,而后三十二年主要从事于文化领导工作。

爸爸去世后,我们听到社会上许多反映,认为爸爸的回忆录只写到一九四九年是非常遗憾的,于是不少出版社和杂志社热心的编辑希望我们能弥补这个缺憾。

随着茅盾研究的开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茅盾研究佳作络绎问世,评传、专著、论文、传记、年谱、词典等等已出版了不少。我们感谢并祝贺他们取得的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著作主要是讲述爸爸的文学活动的,研究者和读者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第一手的真实反映爸爸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的资料。当前又有个别人专以搜罗甚至编造作家的所谓“秘闻逸事”来取悦和招徕读者。因此,我们作为茅盾的后代,有责任尽最大的努力,将我们所知道的爸爸的真实情况奉献给读者,同时,也尽可能弥补爸爸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所留下的遗憾。

这本书着重写了爸爸一生中最后的十五年,即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爸爸谢世,因为这十五年我们和爸爸始终生活在一起;而“文革”前的十七年,只能选择我们所知道的若干重大事件,作一概略的回述。所以,这本书就命题为《父亲茅盾的晚年》。由于水平所限,我们这支秃笔未必能将爸爸的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完整地向世人传达出来,但我们尽力使它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韦韬

一九九七年六月五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茅盾回忆录(上中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茅盾//韦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39042
开本 16开
页数 1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3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8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7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4
5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