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套丛书收入了朱刚《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李贵《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金甫暻《苏轼“和陶诗”考论——兼及韩国“和陶诗”》、陈湘琳《欧阳修的文学与情感世界》、成玮《制度、思想与文学的互动——北宋前期诗坛研究》、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晚宋文学生态的一种考察》六种著作。朱刚、李贵、成玮的著作,是时段研究与专题研究的结合。他们的聚焦点都在唐宋之际,特别是朱刚和李贵的两部书,有着“唐宋变革论”的明显印记。朱刚从博士学位论文《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开始,就密切关注唐宋“古文运动”,陆续撰作了十余篇相关论文,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同道的好评。《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一书即是他多年来钻研“古文运动”的集中展示,他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之前、之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论著对传统“古文运动”之说有所反思,拓宽了“古文运动”的研究视野。所着重阐明的“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苏辙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等命题,均有独到的见解。 目录 章 “古文运动”与“文以载道” 节 “古文运动”覆议——研究史和问题点 第二节 关于“文以载道” 第二章 “古文运动”与“新儒学”的进展 节 中唐儒学所谓“尧舜之道” 第二节 北宋“性命之学”与“太学体” 第三节 “险怪”文风:“古文运动”的另一翼 第四节 “周程、欧苏之裂”与宋代士大夫文学 第三章 北宋士大夫文学的展开(上):思想心态 节 “神童”时代(上)——杨亿 第二节 “神童”时代(下)——晏殊 第三节 “日常化”的意义及其局限——以欧阳修为中心 第四节 士大夫文化的两种模式——读王安石《虔州学记》与苏轼《南安军学记》 第五节 面向公共“文坛”的写作——北宋士大夫非集会的同题写作现象 第六节 从“先忧后乐”到“箪食瓢饮”——北宋士大夫心态之转变 第七节 士大夫及其周边文人——走向南宋 第四章 北宋士大夫文学的展开(下):贤良进卷 节 北宋贤良进卷考论 第二节 论二苏贤良进卷 第三节 论李清臣贤良进卷 第四节 论秦观贤良进卷 第五章 晚年苏辙与“古文运动”的终结 节 苏辙散文的基本风格与晚年变化 第二节 苏辙晚年事迹考辨 第三节 苏辙晚年散文与“元祐体” 第四节 吕本中政和三年帖的批评史意义 代结语 北宋文学与政治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朱刚 著 王水照 编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94848 | 
| 开本 | |
| 页数 | 42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47千字 | 
| 出版时间 | 2019-07-01 | 
| 首版时间 | 2019-07-01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9.4,I206.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