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国学书院
内容
编辑推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内容推荐

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子》七篇是一部儒家经典,其中一部分是孟子自己所写,还有一部分是汇集其他弟子平日所记的内容,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目录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后记

附:孟子生卒游历时间简表

试读章节

《梁惠王》上

【题解】

《梁惠王上》共七章,讨论的主题十分集中,其中包括了孟子政治学说中关于“义利之辨”、“与民偕乐”、“仁者无敌”、“保民而王”、“恒产与恒心”、“制民之产”等许多重要思想,都是围绕着“王道”和“仁政”展开的。

前五章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第六章是孟子与梁惠王之子襄王的对话及对其的评价,第七章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此篇被列为《孟子》之首,据说是有深意的,因此历来受到研究与注解者的重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一篇是孟子政治思想的关键所在。主要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这二者的关系问题也是整个《孟子》一书的总纲和核心。

孟子在头脑中勾画了一幅实行“王道”后的宏伟蓝图:“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具体化为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幅理想式的图画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受教育,懂礼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先实现物质文明,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实现精神文明。

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行“五霸”之霸道,一是行“君王”之道。前者靠力,用战争手段争城夺地,劫掠财物:后者靠德,施仁政于民,省刑罚,减轻赋税,注意不违农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孟子主张第二种。因为在他看来,行仁政是统一天下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即“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因为行仁政、王道能得民心,“仁者无敌”,得民心者自然能得天下。而仁政的基础就是源于人内心的“仁”,“仁,人心也”;“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推恩过程。孟子认为这种“不忍之心”是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在此种情形之下,如不能推恩于民,那就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以,以任何方式或借口不施恩于民,都是非人道的做法。

总之,孟子在议论中,主要宣扬了“仁义”思想,认为国君保有仁义。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能无敌于天下,就能吸引民众的归附。同时,孟子还指出统治者要统一天下,首先做到的就是施恩于百姓,体恤百姓。与百姓同乐,这样上下和谐一心,统一天下才有牢固的根基。

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译文】

孟子应梁惠王的邀请去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来见我,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有讲仁义就够了。一国之王口口声声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己?上上下下都这样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死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都拥有一千辆兵车;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一百辆兵车,这些大夫所获得的不能说是不多的。如果他们把个人私利放在第一,把公义放在第二,那么这些大夫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从来就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因此,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一定要谈利呢?”

【注释】

①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②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

③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④大夫:春秋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地。

⑤乘:音shè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辆兵车由四匹马拉,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

⑥餍:满足。

【点评】

仁义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大公无私的人从不怀有自私之心,而有自私之心的人最终会因利而断送自己的一生。

义与利,这是人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思一念,一言一行,都存在一个义利的问题,只是人们常常把它掩藏在潜意识里,不把它明说而已。

孟子从历史教训中总结出: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利。但也不能太重视利而忽略仁义道德。“仁”字的基本含义是爱人,也就是说做人要有爱心。“义”的含义是“宜”,就是适宜、合理。你的行为如果能自觉地遵循社会上各种关系的准则,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能照顾他人的利益,在取得个人利益时,首先能想到社会的公共利益,甚至为公共利益舍弃个人利益,这都是合理的行为,即义的行为。

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其社会性和群体性决定了人类对于义利的需求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从表面或局部上看,好像是对别人讲仁义,讲付出,而自己的利益就要受刭损失;反之,要寻求个人的利益就一定会损害社会,影响别人。其实,这只是一种极端思想的偏见,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人们都不讲公义,那么社会怎能稳定?怎能繁荣?如果人们不追求利益,那么又怎样生存?怎样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既要讲义,又要讲利;既不能以义代替利,也不能以利损害义。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把利摆在合理合法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千万不要重利轻义、唯利是图,更不要见利忘义,图谋不义之财。好利并不是不好,但要取之有道,取之合法。P2-4

后记

孟子的作品

《孟子》七篇是一部儒家经典,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依据赵岐所注的版本,《孟子》七篇,每篇又分上下,共14篇,计261章,34685字(清代焦循则统计为35226字)。

《孟子》一书不是孟子自己写的,而是孟子为了使自己的思想和事迹不失传,在与万章、公孙丑等讲学过程中,口授自己的经历和观点,让弟子记录下来。然后自己加以整理删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是孟子自己写的,还有一部分是汇集其他弟子平日所记的内容。

西汉时期,司马迁说《孟子》为七篇,但到东汉时期,却有人说《孟子》为十一篇,其中四篇曲《外书》。赵岐说在为《孟子》作注的时候,还看到过《外书》,但他认为“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所以没有为这一部分作注,从此《外书》就慢慢失传了。

赵岐的《孟子注》以训诂著称,朱熹的《孟子集注》以义理著称,焦循的《孟子正义》以全面著称,这三部著作代表了三个时代,都是研究孟学必读的书籍。

从现存史料看,最早为《孟子》作注的是汉代的程曾。程曾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曾作《孟子章句》。“章句”是当时经学家和训诂家用的字眼,主要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读dou)的意思。但这部书没有传下来,隋朝的时候,已经成为佚书了。

赵岐注《孟子》也是比较早的。赵岐注《孟子》颇费周折。当时有个有名的宦官叫唐衡,他的哥哥唐玹因此沾光,在京兆地区当官,深为人们不齿,赵岐对他也常加批评。可唐弦后来却升了官,公报私仇,把赵岐的家属及宗亲陷入重法,尽处死刑。赵岐只得亡命逃难,远避他乡,自匿姓名,卖饼为生。有个叫孙嵩的,见赵岐非寻常之辈,将其藏于家中夹皮墙(复壁)中数年,赵岐就在这里完成了《孟子注》的写作。

这部《孟子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是汉代的作品,汉学重训诂的特点比较明显,在古事、人名、地望等方面下力比较多,但在阐释《孟子》微言大义方面也有一定贡献。从汉代到唐代为《孟子》作注共十家,其他九家都没有传下来,只有赵岐的注本存世,这更显出赵岐《孟子注》的历史意义是不可泯灭的。

赵岐之后,为《孟子》作注的人不断,其中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影响最大。

朱熹不满意赵岐的《孟子注》,批评说“赵岐《孟子》,拙而不明”,认为这个注本过于偏重训诂,对义理的阐发有所不足,决心自己为《孟子》作一部新的注释。

当时《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是儒学的基本经典。“五经”虽然是儒士必读的书目,非常重要,但数量太多,相当难懂,而且很难找到一个思想核心把它们贯穿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希望以此提供一个比较简洁的途径,使读书人能够直达儒家思想的精华。

朱熹为《大学》、《中庸》作了“章句”,为《论语》、《孟子》作了“集注”,合为一书,称为“四书”,后人又称《四书章句集注》,或简称《四书集注》。朱熹之后,“四书”的地位果然渐渐超过了“五经”,人们也主要通过“四书”来掌握儒学义理。

朱熹《孟子集注》的最大特点,是重视义理的阐释。朱熹是把“四书”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一条线索贯穿其间,这就是心性问题。宋代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义理之学、心性之学有了很大发展。朱熹希望通过“四书”建立一个由孔子经曾子、子思,再到孟子的道统顺序,具体阐释儒家心性之学的发展脉络和思想精华。

因此,朱熹作《孟子集注》的时候,对孟子性善思想极为关注,在心性等概念的注释上下了很大功夫,这和赵岐的《孟子注》是不同的,对于后人理解孟子心性思想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朱熹在作义理阐释的时候,受先人之见的影响,偏重于《大学》,往往用《大学》格物致知的思想解说《孟子》,这又成为《孟子集注》最大的问题。

清代以焦循的《孟子正义》最为著名。

为注作注,叫做疏。焦循是清初朴学大师,博览群书,自幼喜好《孟子》,不满意孙爽疏所注,早就有心重新撰写,终于在晚年历时三年有余,完成了这部著作,了却了这桩心愿。该书名为《孟子正义》,实际上是为赵岐《孟子注》作的疏,全书三十卷,七十余万言,历时仅仅三年多一点,可见用力之勤,成就之大。

《孟子正义》最突出的特点是全面。古代治学方法有汉学和宋学的区别,汉学重视训诂,宋学注重义理,清代朴学大盛,实际是重新向汉学复归。焦循是朴学大师,《孟子正义》自然带有明显的汉学特点,每释一义,往往要征引两三家之说,反复比较利弊得失,正误深浅,然后再参以己意,损益其间,以得出完善的结论,使得全书根基扎实,疏解明晰,有相当的可信性。另一方面,清代朴学毕竟经历过宋学的洗礼,焦循的《孟子正义》也比较重视义理方面的阐释,其中尤以《周易》、《论语》、《中庸》融会畅发为特点。由于综合了汉学和宋学的特点,既重考据,又重义理,保存整理了大量先前的资料,使得《孟子正义》成为最全面的注释《孟子》的书籍。

孟子的地位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还很热爱教育工作,他说过,天下有三大乐事,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注意因材施教。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他的名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这个意思。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用启发式教学,用自己读《尚书》的经验,告诫别人说:“尽信《书》,不如没有《书》”。叫人们不要迷信书本,要活学,要取其可用的部分。他说的“心之官则思”就是教育学生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他强调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并以智慧案例形象做比:两个人同时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另一个人却心有所思,左顾右盼。两个人虽然基础相同,可是收效却相差很多。

孟子不仅热爱教育,也很会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教育方法,比如正己正人,坚持标准,因材施教,博学反约,自求自得,注重环境等等,这些方法在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

孟子一生包括出仕之前以及晚年返回老家后,弟子很多,甚至一度出现“从者数百人”。据可查的,就有13人,他们是:乐正子、公孙丑、万章、公都子、陈臻、充虞、咸丘蒙、陈代、彭更、屋庐子、桃应、徐辟、孟仲子。这13人当中,乐正子的地位最高,因为孟子曾夸奖过他是“善人”和“信人”。公孙丑和万章也很重要,在《孟子》中他俩的问话最多,《孟子》最后成书也离不开他们的努力。

孟子逝世后,其地位有所下降。

孟子活着的时候,他的思想主张就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已经不容于世,到这个时候再想推广,当然更是难上加难,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不可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有了焚书坑儒。虽然据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因列人子书,幸免于秦火,但坑戮儒生也使孟子徒党大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孟子的地位逐渐走向下坡路。

赵岐《孟子题辞》说,汉代初兴,孝文皇帝为了拓广游学之路,曾立《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博士,不久又免去了。

博士是我国古代学官名,源于战国,具体工作内容也不完全一样,秦代及汉初,专管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汉武帝时,专管经学传授。设置《孟子》博士,就是专管《孟子》这部书的学习和传授。尽管设《孟子》博士不长,最多只有40年左右的时间,但毕竟已经立于学官,为官方认可了。这是孟子在汉代享受到的最高待遇。

晋代有人推崇孟子。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有两个人,一个叫袁瑰。一个叫冯怀,给晋成帝司马衍写了一个报告,叫《请兴国学疏》,把孔子和孟子推崇一番,建议大兴国学,对儒学“给其宅地,备其学徒,博士僚属粗有其官”。这个报告得到了晋成帝的认可,但没有具体实行。

虽然汉初《孟子》曾立博士,但这个时期孟子地位并不很高。当时人们一般还是把周公和孔子连在一起,合称周孔,或把孔子和颜渊连在一起,尊孔子为“至圣”,颜渊为“亚圣”,合称孔颜,极少有孔孟并称的情况。

经过两宋的孟子升格运动,孟子其人成为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学者,《孟子》其书也开始升人“经部”,孟子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到了宋代,孟子地位开始上升,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孟子升格运动,这个运动的重要标志,就是《孟子》由子上升为经。

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经部包括儒家的经典,也包括研究文字、训诂、音韵学问的书(这些又称为小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也包括地理书;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包括诗、文、词、赋等。一部书列入哪一类,有严格的规矩,不能乱来。

经的范围历史上有一个变化过程。汉代把《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诗》、《书》、《易》、《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毂梁传》、《左传》称为“九经”。唐文宗的时候,又在此基础上加入《孝经》、《论语》、《尔雅》,称“十二经”,这里面还没有《孟子》。

这种情况说明,孟子在唐宋以前的地位一直不高,只被看作一般的儒家学者,儒家最重要的学者,《孟子》其书也才开始升人“经部”,孟子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孟子升格运动从8世纪开始,到13世纪结束,前后经历了差不多四五百年的时间。

孟子升格运动的倡导者是唐代末年的韩愈,是他首先有意识地把孟子的名字升到孔子后面,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揭开了孟子升格运动的序幕。韩愈说。儒家也有自己的道,这个道由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又传给孟子,孟子死后就再没有传下来了,,在这个排列中,韩愈明显把孟子视为孔子的真传,得出了“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的结论。

到了北宋,重视孟子的人越来越多了,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的范仲淹。推崇“孔子之后,唯有孟子。”欧阳修也是重要的代表,但其中出力最甚的,可能还要算孙复和石介。孙复和石介是师徒,是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和教育家。孙复和石介认为,孔子之后,孟子的功劳是很大的,可以和当年大禹治水相比:没有大禹,洪水横流,天下之民尽为鱼鳖所食;孟子不作,杨墨暴行。天下之民尽为禽兽而已。他们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影响很大。

再往后,为孟子升格运动作出大贡献的,当属程颢、程颐兄弟。

二程认为,孔子死后,传孔子之道的,只有曾子,曾子传绐子思,子思再传给孟子。孟子死后,就不得其传了。孟子有功于圣人之学的地方多得没有办法讲,如果没有孟子,圣人之学,早就衰亡了。他们十分重视《孟子》这本书,常常把《论语》和《孟子》并提。当时《孟子》还没有入经,二程却说,《论语》、《孟子》学好了,其他六经就用不着学了,可见他们心目中《孟子》的地位有多高了。

前面讲的这些人,对孟子升格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但因为他们都是学人,没有实际权力,他们的努力只限于学理和舆论方面,而把孟子升格运动推向实际,产生实际效果的,是王安石。

王安石一生佩服孟子,把孟子引为千古知己,写了很多诗赞扬孟子,其中有这样几句:“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欲传道义心虽壮,学作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大致意思是,别人都说孟子迂阔,我不这样看,如果真能与孟子为伍,便是最大的安慰了:如果真能见到孟子,真是极大的荣光,相比而言,韩愈就算不上什么了。

王安石是变法的领袖人物,他利用掌握的国家权力,使孟子升格运动得到朝廷的支持,孟子升格运动在付诸实行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就的进展,其中包括:《孟子》首次列入科举;立孟轲像于朝廷;封孟子为邹国公(这是孟子首次被皇帝赐以“公”的爵位);首次允许孟子配享孔庙;朝廷承认兖州邹县孟庙,并命乐正子配享,公孙丑以下十七人从祀;《孟子》首次刻成石经,成为实际的“十三经”之一。

以上这些成就,有的发生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有的发生在王安石变法以后,但与王安石都有密切关系。

南宋时期,孟子升格运动已进入尾声,尊孟成了流行的学术倾向。朱熹穷一生精力注成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不仅成为后世学人必读书目,也列入科举考试重要内容,《孟子》作为“四书”之一,地位已经超过了“五经”。

著名目录学家陈振孙正式从目录学上把《孟子》由“子部”升入“经部”。他是这样说明的:自从韩愈提出孔子传之孟轲,轲死不得其传以来,天下学者都以孔孟相称。《孟子》一书确实也与荀子等书不在一个等级。现在国家设立科举,已将《论语》《孟子》并列为经,根据这种情况,特将二书合为一类,并列为经。

至此,《孟子》上升为经,孟子升格运动基本完成。

在这之后,元代对孟子的封赐达到了顶点。公元1330年,元文宗发旨,盛赞孟子,并“加封邹国亚圣公”。这是孟子首次被朝廷封为“亚圣”。从此,颜回改称“复圣”,“亚圣”的桂冠正式戴在孟子头上,成了孟子的专用代名词。

在历史上,也有不主张孟子学说的,他们有的在学理上反驳。有的从政治上进行批判。第一个在学理上系统批评孟子的是荀子。荀子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非十二子》,对先秦一些重要学派进行了严厉批评,其中也包括孟子。荀子主张性恶论,不赞成性善论。尽管性恶论不能驳倒性善论,但荀子在阐述性恶论的过程中,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对于建全政治制度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汉代王充批评孟子最为有名。王充作《刺孟》,从八个方面批评孟子。比如,利分“货财之利”与“安吉之利”,孟子对梁惠王说何必日利,未明确区分两种不同的利,造成了混淆。与荀子从理论上驳难孟子相比,王充批评孟子多从一些小节人手,理论色彩不浓。

到了宋代,批评孟子的人就比较多了,有个人叫晁说之,批评孟子的态度很是激烈。他著有《儒言》,其中专门设有非孟的内容。更为有趣的是,他还上疏,反对当时立《孟子》于学科,反对皇太子诵读《孟子》。由于他的态度过激,引起尊孟的宋高宗不满,官也做不成了。

在批评孟子的人中,也有“骂大街”的,郑厚就是其中之一。郑厚主要是对孟子进行人身攻击。比如他说,孟轲是以口舌求合,自谋利禄,今日说梁惠,明日说齐宣,只是为了讨口饭吃,“此轲之贼心也”。在郑厚笔下,孟子是一个“诵仁义,卖仁义”,挟持仲尼,以欺天下的小人。

相比之下,叶适批评孟子比较严肃。叶适是南宋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对当时的尊孟风气,明确表示反对。他否定自韩愈以来流行的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子思传孟子的说法,并批评孟子有“开德广”、“语治骤”、“处己过”、“涉世疏”等四大问题。从这些批评看,叶适对孟子的误解较深。尽管他的出发点是认真的。

上述情况说明,不管是孟子升格运动之前,还是孟子升格运动之中,都存在一种学理上的批判,这种批判虽然在理论上有些意义,但在当时尊孟的背景下,似乎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公元153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对孔子“头衔”作了一次改革,去掉无关紧要的王号以及大成、文宣之称,只称“至圣先师孔子”。这样,孟子也跟着去掉了封爵,不再称“邹国亚圣公”,直称“亚圣”,并与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共同配享孔庙。

进入清代,统治者虽然为外族,但尊孟方面仍沿袭明制。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同年派大学士范文程祭祀孔子,仍以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配享。公元1645年,清兵人关的第二年,朝廷祭孔子,孔子正中南向,四配仍是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这两个举动非同寻常,它标志着清代统治者在文化上仍然与明代保持着连续性,孟子亚圣地位不变。

公元1686年,康熙立巨碑于孟庙,盛赞孟子。公元1689年,康熙又在孔庙立石,御制《孟子赞》,赞扬孟子功劳很大,可与大禹相比。

公元1725年,雍正继位第三年,亲笔为孟庙题匾“守先待后”,这块匾至今仍悬挂在亚圣殿内神龛正上方。

乾隆对孟子特别尊崇。公元1748年,御制《亚圣赞》,在孟庙立碑建亭,赞许孟子功在天地。他曾先后五次巡视孔子故里,与此同时,派大臣分祭孟庙。公元1757年和1762年还两次亲自南巡邹城,到孟庙拈香,行一跪三叩之礼。

一直到清代灭亡,孟子地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总的说来,明清两代,孟子已经牢牢坐稳了亚圣的交椅。

书评(媒体评论)

仁与义不同,孔与孟也不同。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读了《孟子》,总想起身做点什么,哪怕找人辩论!孟子是好辩的。他的话,也很雄辩。他总是有一种气势,一种不容置疑和剑拔弩张的气势。

——易中天

我是自小爱孟子的。孟子是儒家中的理想主义者,文字中有一种蓬勃葱郁之气,令人喜欢,令人感动。在儒家中,我就是推崇孟子。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

——林语堂

孟子与孔子并不是不同,实可说是更同。因为孟子把原来儒家的意思加以推绎,加以引申,使儒家的态度更为显然,色彩更为鲜明。

——梁漱溟

阅读《孟子》是一个惊喜连连的过程,因为孟子的辩才无懈可击,他的思想更是精微深刻,而辩才与思想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气势,则为古今罕见。

——傅佩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国学书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战国)孟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445504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3: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