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知青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真实反映新疆知青生活的记实性图书,从该书的策划到出版,共历时三年。全书以各族知青在巴州乌拉斯台农场生活经历,刻画出知青们在艰难岁月中乐观向上、战天斗地、热爱祖国的精神风貌。全书搜集了几百张“上山下乡”的照片,为这本书提供稿件的作者都是“老三届”新疆知青。

内容推荐

人的一生或许有很多个五年,但跃动着最美丽的青春光彩的五年却不多。“老三届”的青年学生,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土地,奉献给了曾经的精神家园。他们耕耘过的每寸泥土,都糅合着血汗、泪水和欢笑;他们到过的每一个角落,都留有踏踏实实走过的脚印。艰苦的生活,粗糙了双手和面庞,却磨砺了内心,使它更加柔韧坚强。那段经历,成为一生中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许,这代人的青春总有着无法弥补的缺憾,但它并不苍白,因为许多至真、至纯、至善的人和事,值得他们用一生去回味;许多曾经经过的苦难,使他们有了坦然面对人生种种坎坷的勇气和力量。

本书中的故事,都是知青对亲身经历的叙述回忆,没有对文字做过多的斧凿,也没有刻意地修饰,平实、直白,甚至显得稚拙。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平凡而真实的知青生活。是“老三届”知青带泪的微笑,是他们对永远不再的青春年华的祭奠。

目录

我们的青春纪念册(代序)/004

In Those Years at Ulastai/006

背景链接/008

乌拉斯台,一个远方

离家/004

下乡途中/015

安家/023

下乡第一天/028

金黄色的发糕/036

日记二则/039

劳动,汗与泪的洗礼

种水稻/044

麦收季节的故事/047

夜间打场/052

包谷地锄草/054

割草记/056

进山伐木/058

打土块/062

喂猪记/065

进山放牧历险记/070

副业队二三事/075

学医/079

赤脚医生向阳花/082

记“七0六”演习/091

天山民工/106

欢乐与苦涩:不能忘却的记忆

一瓶猪油/122

变了味的揪片子/125

鱼宴/127

一锅水老鼠汤/132

胎盘馄饨/134

一只母鸡/135

探亲历险记/139

牛从天降/143

蚊子的故事/146

仙人洞/149

“乐”镜头/154

趣事四则/170

排练轶事/179

他们 她们

老书记的情感/184

风雪佳节夜访人/187

老单/191

上高中改变了她俩的命运/196

爱情故事/202

遇险开都河/210

抢救文风/214

我的蹉跎岁月/225

招工轶事/229

生者与死者的对话/232

祭哥哥董务新/244

它们

小虎的故事/248

苏耕实牛/253

牛祭,258

对牛弹琴/260

老马识途/266

一只毛驴/273

两只大雁/275

知青手记

余新华日记十四则/280

薛娟日记二十二则/290

离别/302

怎样度过青春/307

马上行/308

挥手·上路/309

初识乌拉斯台/310

农场知青生活杂记/311

读后絮语/312

后记/317

试读章节

1969年2月22日

今天是到乌拉斯台农场的第十二天。十几天来,我头脑里的斗争时起时伏,心里乱极了。本来初到这儿的时候就该记一记自己的心得,然而头脑里乱,情绪低落,使得无从下笔,但不记下是不行的,这是离开校门踏上社会的第一步,是我一生的转折点。必须记,记下回头再来看时,会对自己有很大的教育。  。

2月10日到达乌拉斯台,当两条麻木的腿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我仿佛像做梦一样。以后就要长期在这儿了,我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一切。看房舍还像农场,看人怎么那么老,农场不都是年轻人吗?这与头脑里所想的农场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大不一样。

第二天下午我们坐大马车到三队去。离开场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荒草、沙丘、戈壁,望不见一个人,看看我们这群人,又仿佛电影或小说里所描绘的那样……我们一行人吃够了黄土,来到三队,几幢破烂、散乱的房屋就是三队,这儿又与头脑中所想的,农场是整齐的房屋、林带、渠道大所不同,而且三队也没有人出来迎一迎我们,冻了好久,才把我们带到一间破旧的小黑房子里,十几个人怎么能挤得下?后又将我们带到一间新盖的房子,但潮湿得很厉害,里面冰冷。我走出房子看了看四周,一副荒凉样,心里很凄惨。想起在场部开欢迎会时,一口一个安家落户,难道以后真的将在这个地方安家落户?我不敢往下想了。来到这后,一天三顿包谷糊糊,惟一喝的水就是食堂蒸包谷馍的蒸笼水,屋子里一烧柴直冒烟,呛得人连眼也睁不开,就这样,屋子里还是冰凉。手、脚起先是冷,后是麻木,再后来就失去了知觉,就这样度过了几天。

这儿的人好像都是从口内来的,是老户了,所以叫贫下中农,年轻的是支边来的,所以叫支边青年。

交通也很不便,到场部要走一个多小时,要回家须走四个小时去和静县坐车,太不方便了。而且,农场现在惟恐我们飞了样,请假是很难批准的。至于自然界的动物也是很多的,如夏天的蚊子、蛇,蒙古人养的狗。看来,夏天的日子更不好过。

我们这次是遵照毛主席“知识青年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来经受劳动锻炼的,至于什么安家落户、扎根农村一辈子根本就没考虑过,至于两年后将是什么样,没想过,十年后,那连想也不敢想了。

我现在只能过一天算一天,以后是个什么样,天知道。

2月22日晚,我坐在冰冷的房子里,用棉衣包着脚,将脸盆反扣在膝盖上,用盆底垫着,在这昏暗的小煤油灯下写下了这些。

P39-41

序言

我们的青春纪念册(代序)

当年我下乡插队的乌拉斯台农场,是个美丽的地方。它坐落在素有“华夏第一州”之称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开都河畔。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淳朴善良的乡亲,每每回忆起那山那水那些人,内心里总感到温暖和难忘。

1969,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个动荡的年代,个人的命运不可逆转地顺应着时代的步伐。大批66届、67届、68届初高中毕业生,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奔赴农村“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是年的2月、7月,乌鲁木齐实验中学、八一中学、第一中学等十多所中学的初高中毕业生500多人,先后分两批来到乌拉斯台农场接受再教育。17岁的我,便是其中的一员。在农场一待,就是五年多。

人的一生或许有很多个五年,但跃动着最美丽的青春光彩的五年却不多。我,我们这批“老三届”的青年学生,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土地,奉献给了曾经的精神家园。我们耕耘过的每寸泥土,都糅合着血汗、泪水和欢笑;我们到过的每一个角落,都留有踏踏实实走过的脚印。艰苦的生活,粗糙了双手和面庞,却磨砺了内心,使它更加柔韧坚强。那段经历,成为一生中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许,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总有着无法弥补的缺憾,但它并不苍白,因为许多至真、至纯、至善的人和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回味;许多曾经经过的苦难,使我们有了坦然面对人生种种坎坷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六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转眼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再谈起往事,少了几分唏嘘,多了几分感慨。身在他们中,听着,说着,不由就产生了将所听所说编成书的想法。去做了,才知其中的不易。其间几经斟酌修改,前后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书中的故事,都是知青对亲身经历的叙述回忆,没有对文字做过多的斧凿,也没有刻意地修饰,平实、直白,甚至显得稚拙。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平凡而真实的知青生活。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知青生活》,是我们这批“老三届”知青带泪的微笑,是我们对永远不再的青春年华的祭奠。谨将此书献给我的第二故乡——乌拉斯台农场,和与我同样经历过磨难坎坷的知青战友们!

青青

2005年秋于乌鲁木齐

后记

2002年10月,我们这帮当年在乌拉斯台农场下过乡的200多名知青,自发组织起来,第二次踏上了回乡之路。我们特意为这次活动做了VCD,起名日《三十年后故园行》。十年前的8月,我们就曾回来过,但十年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大家依然触景生情,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出一本反映我们当年知青生活的书的念头也在此时油然而生。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很快提上了议事日程。征集照片,联络作者,核对资料,最终定稿,前前后后历经了两年半的时间。乌拉斯台知青们互相联络,互相动员,把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从相簿上取下,把当年的日记从箱底拿出,把自己认为难忘的事情写下来。还有的知青,把自己所知的曾经出版过的有关知青的书找来做参考。曾在芳草湖农场、新湖农场、清水河农场、哈木胡提农场插过队的知青们,知道我们要出这样一本书,给予了极大关注,主动提供资料,与我们一样共同期待着这部书的早日付梓。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州政府,和静县委、县政府,乌拉斯台农场党委都给予本书以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书稿定稿后,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李捷同志,曾在云南西双版纳下过乡的中央统战部的周宁同志,新华社副社长、常务副总编马胜荣同志,审读了书稿,对书稿内吝做了肯定,并提出很多有益而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石涛将书中序言翻译为英文后,姜开君老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高炜博士对所译序言进行了审阅修改。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沈苇阅读书稿后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并做了适当修改。

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这本书才在今天终于得以问世。在此,对大家给予的所有帮助表示最诚挚、最衷心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知青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青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8085293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38
18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