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机器人的话语权 |
内容 | 作者简介 目录 主编序 推荐序 致谢 观点 序言:技术和通信 部分:通信的进步及其带来的危害 第二部分:机器人和他们的接收者 第三部分:新的效用准则 后记:从《论出版自由》到《机器人的话语权》 评论 上下文中的机器人的话语权:对评论的介绍 审查时代 言论输入、言论输出 一个老的诽谤罪律师面对机器人的话语权的勇敢新世界 什么旧的又是新的(反之亦然) 回应 机器人改良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围绕为什么必须包含并保护机器人表达提供辩护和理由。作者对通信技术及其引发的审查制度进行了历史性回顾,提出机器人表达所传输的是“实质性信息”,即使是机器人发送或者接收的信息,但只要这些信息对于被接收方而言是可识别的,那么这些信息就是交际性言论,而应被视为“言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无意图言论自由”规则界定机器人表达具有“效用”价值,从而提出能够包含并保护机器人的表达。较为难得的是,本书作者特意邀请的几位评论教授也做出了针对性评论,甚至是争论,如格林梅尔曼(James elmann)教授明确指出将机器人传输视为言论的观点有待商榷,甚至并不正确;诺顿(Helen Norton)教授认为作者提出的“效用”准则也值得质疑。作者对这些评论和质疑做出积极回应:本书关注的是机器人言论表达的潜力;要正确区分可能包括的活动和受其保护的言论之间的区别;强调“效用”是一种保护机器人语言的概念框架;针对潜在危险,可以通过技术和法律进行功能性解决,同时不影响保护知识的生产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机器人的话语权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彭诚信,(美)罗纳德·K.L.柯林斯(Ronald K.L.Collins),(美)大卫·M.斯科弗(David M.Skover) 编 王黎黎,王琳琳 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59891 |
开本 | |
页数 | 20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5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P24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3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