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旧雨琼花(粤艺访谈录)
内容
试读章节

何车:秦老师,首先很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很多观众和内行,对你都很仰慕,很想听你亲口说一些过往的事。我想问问秦老师,你是什么时候入行的?

秦中英:我正式入行,食戏班饭是1954年。

何车:那你当时年纪也很大了,二十岁?

秦中英:二十多岁了。

何车:你为什么不读书而入戏行?

秦中英:可能是缘分吧。我爸爸非常讨厌戏班佬,经常说“勤有功,戏无益”,而他自己是不识字的。但事实上神推鬼使、阴差阳错地,我入行食戏班饭。

当时正值“土改”,我家是地主成分,家里什么都被没收了,所以我必须去担柴,否则就没有饭吃。下雨的时候,不能外出担柴,我就在家里写写剧本。我读书时很喜欢粤剧、粤曲,整天听粤曲,小明星、张月儿、张蕙芳、徐柳仙四大女伶的名曲,我全部能背下来。百无聊赖时,就学人家写剧本。我在粤剧界一个人都不认识,当时只是从报纸上知道,有个“华南文联粤剧研究组”。那时,有名的编剧都去香港了,只剩下“四大天王”——杨子静、林仙根、陈卓莹、傅炜生。我就写了一封信,连同两个剧本寄到“华南文联粤剧研究组”,请他们指正。不久以后,就接到傅炜生回信,约我到广州。他问我是跟谁学的,我说我没跟人学,自己创作的。他说看我有点文字根底,曲也比较熟,但我不懂戏,他问我是否想学编剧。我第一句就问能不能“韫饭食”。那时最重要就是食饭。他说要看你自己,做得好,不止是饭,连鲍参翅肚都有得食;做得不好,连粥都没得食。于是我就到广州跟傅炜生学编剧。所以带我出身的,是傅炜生老师。我一直都很感激他。后来不久,我就和陈笑风合作。当时,陈笑风刚从新加坡回来,是“当扎”的时候。所以,我和陈笑风是一同起步。陈笑风的爸爸陈天纵(四叔),是很有名的编剧,他很用心教我。因为我写的戏,是给他儿子演的,我写得好,他儿子就演得好。他用心教我,我得益不少。

何车:你写的第一个剧本是什么?

秦中英:第一个剧本是《张汶祥刺马》。当时我们家住在乡下黄埔南岗,没有公交车可坐,要踩单车出来广州跟傅老师写剧本。有一次,我踩到大沙地时已经满头大汗。路边树头那里有个“飞发佬”,在树头挂了个镜子,帮人理发。他忽然对我说:“你不是秦中英吗?听说你在广州做编剧,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他就讲了《张汶祥刺马》那个故事给我听。后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傅老师听。傅老师说:“这条桥不错。”剧本写出来以后,交给了光华剧团演出,主演是崔子超、古耳峰、蝴蝶女、陈飞燕。《张汶祥刺马》这出戏可以说一炮而红,很适合这四个人演。古耳峰在戏中打南派,当时很少人打南派,所以很抢镜。打藤牌时,在舞台上一支枪“标”过去,落地时离人的脚只有几寸,一下插在舞台上,枪的尾部还在摇晃,满场喝彩。之后我还给粤剧团写过《三锏倒铜旗》以及林小群、白超鸿主演的《血战榴花塔》《薛刚反唐》。

P2-3

后记

《粤艺访谈录》能够编撰成书,呈现于广大读者眼前,有赖于每一位接受采访的老前辈和老艺术家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他们敞开心扉,情真意切地与我们分享一段段难忘的经历和往事。借此,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对他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本书以访谈形式收录了受访者的口述内容,同时配上富有历史印记的插图,翔实丰富,让我们能从多角度了解粤剧界过去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脉络,对振兴和发展当今粤剧事业有一定的参考和启迪作用,同时有助于保护、传承粤剧传统文化艺术。

本次编辑出版工作得到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一批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专家学者携手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的文化工作者怀着对粤剧深厚感情,在拍录、整理、撰写的过程中,不辞劳苦,使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同时《粤剧大辞典》为编辑校对提供了有力专业的依据,在此一并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目录

“白发丹心谱新声”——秦中英访谈录

“古调重翻新名扬”——新名扬访谈录

“漫说从容五十秋”——吴志明访谈录

“大钹轰然扇直声”——郎海山访谈录

“不依古法另新猷”——郭慧访谈录

“剧坛曲苑两纵横”——陈小汉访谈录

“闻歌寄意寓丹青”——潘璠访谈录

“久病床前承孝子”——丁纪光访谈录

后记

序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粤剧艺术家和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部分己到垂暮之年,珍藏在他们记忆中与粤剧携手同行的从艺经历、跌宕多姿的人生轨迹及在艺途中邂逅的人和事,对于了解粤剧历史、追寻文化记忆、启发传承思路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意义。因此,赶在时间的前面,以访谈录的形式把他们记忆中的点滴片段记录下来,显得尤为意义深远。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粤剧研究部自2014年起,采访了一批粤剧演员、编剧、导演、行政干部、音乐人、舞美及关注粤剧文化的社会贤达,并组织专人对他们所陈述的内容进行整理,结集成《岭海风流》《旧雨琼花》《氍毹轶趣》三册《粤艺访谈录》付梓出版。

《粤艺访谈录》以真实记录为宗旨,除了对少量有悖于出版原则的内容略作删减,基本把受访者的言谈内容如实反映在文字之中。通过访谈实录,回顾粤剧艺术的发展道路,观照粤剧及粤剧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探索艺术与人生际遇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笔录者在记录访谈内容的同时,对受访者言谈中出现的粤剧行业行话、背语、专业词汇都作出详细的注解,务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每一位受访者的所感所想,真切地从他们的心路历程中,感受到粤剧人对粤剧事业的执着,体会到他们为粤剧艺术不懈奋斗的艰辛。

每一段访谈结束后,笔录者被受访者对粤剧事业的深挚情感所打动,情结于衷,发之为言,期待与读者分享这份心情。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还是有一点遗憾,曾经接受采访的著名编剧秦中英和著名演员新名扬、陈小汉等前辈老师不幸离世,未能见证丛书的问世,但这更加坚定了编者的决心,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地推进挖掘、整理粤剧传统艺术工作的前行。

另外,特别声明:一、《粤艺访谈录》中的观点,仅代表受访者个人立场,与编辑出版单位无关。二、内文提及的个别人物及事件,由于年代久远,稽考无从,信度有待商榷。三、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海涵。

《粤艺访谈录》编务组

2016年10月

内容推荐

粤剧,作为我国极富特色的地方剧种,当下以一种市井娱乐形式,转型为一种承载着地域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粤剧的发展历程,已成为窥探广府文化源流和广府人价值观流变的一道重要门户。粤剧访谈录系列丛书收录了演员、编剧、导演、行政干部、音乐、舞美等在不同领域见证粤剧发展的相关人员访谈实录,通过他们珍藏在记忆中的片段,回顾粤剧艺术发展的道路,以点窥面,观照粤剧在一个时期的生存状态,以至广府文化在某个特定时点的风貌,从而探索艺术与人生际遇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编的《旧雨琼花(粤艺访谈录)》为粤剧访谈录丛书之一,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对传承岭南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编辑推荐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粤剧艺术家和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部分己到垂暮之年,珍藏在他们记忆中与粤剧携手同行的从艺经历、跌宕多姿的人生轨迹及在艺途中邂逅的人和事,对于了解粤剧历史、追寻文化记忆、启发传承思路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意义。因此,赶在时间的前面,以访谈录的形式把他们记忆中的点滴片段记录下来,显得尤为意义深远。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编的《旧雨琼花(粤艺访谈录)》以真实记录为宗旨,除了对少量有悖于出版原则的内容略作删减,基本把受访者的言谈内容如实反映在文字之中。通过访谈实录,回顾粤剧艺术的发展道路,观照粤剧及粤剧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探索艺术与人生际遇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旧雨琼花(粤艺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 编
译者
编者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
绘者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225104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1
出版时间 2016-12
首版时间 2016-12
印刷时间 2016-12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90
CIP核字 2016306050
中图分类号 K852.78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1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