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诗人革命家 |
| 内容 | 作者简介 刘奎,厦门大学台湾地区研究院副教授。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曾赴哈佛大学、台湾地区大学、爱知大学等地访学研究。近年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已出版专著《冷战初期台湾地区与香港诗坛的交流与互动》(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曾获“丛刊”2016年度很好论文奖、第八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十届全国台湾地区研究会台湾地区研究很好成果三等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学研究、冷战时期港台文学研究和两岸诗歌(含旧体诗)研究。 目录 代序:研究主体与历史对象的彼此敞开 (吴晓东)【绪论】历史与叙述从“第三个十年”到“抗战时期”诗人革命家【章 “由情以达意”:浪漫的情感政治学】浪漫如何介入历史 “由情以达意”:文艺如何动员民众 政治修辞术(上):演说及其仪式 【第二章 诗词唱和与士大夫情怀】书拓与诗词唱和 危机与救赎:一个新文化人的“南渡” 唱和传统的现代嬗变结 语 【第三章 屈原:一个文化符号的生成】政治修辞术(下):诗人节与新诗人的诞生 情感教育剧:《屈原》的诗学政治 剧可以兴:《屈原》作为诗化戏剧 屈原形象的变与不变【第四章 学术研究的历史想象力】历史想象的分歧:郭沫若与墨学论争革命士大夫的学、政与道 知识与革命:《甲申三百年祭》的比与兴结 语【第五章 文学、制度与国家】制度的风景有经有权(一):郭沫若对文艺的评介 有经有权(二):郭沫若与文艺体系的建立【余论 回到历史中的郭沫若】参考文献后 记 内容推荐 郭沫若集诗人、学者、剧作家、革命者及传统士大夫等诸多角色于一身,且充分发挥各种身份的优势。本书以抗战时期的郭沫若为主要研究对象,涵盖其文化活动、戏剧创作、旧体诗词及学术研究等文化政治活动,指出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延续“五四”时期的浪漫风格,进而创造出“情感教育剧”、诗化戏剧等新的美学形式,是一个“诗人革命家”。将作家论与文学社会学结合起来,从“主体—表达—时代”的综合维度,考察此时郭沫若各种身份和表达与时代问题之间如何彼此展开、相互作用。以专题形式分析其浪漫余绪、诗词唱和、文人交往、学术研究及对文艺制度建设的参与等,揭示该时期郭沫若出入新旧、文史、政学的革命士大夫身份。北京大学中文系吴晓东教授为本书作序。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诗人革命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刘奎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30209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32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380千字 |
| 出版时间 | 2019-06 |
| 首版时间 | 2019-06-01 |
| 印刷时间 | 2018-08-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79.00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