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瓦尔登湖/世界文学名著
内容
试读章节

我的住地;我的生活探索

到了我们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我们惯常把可以安家的选址,一处一处地来加以考虑。就这么着,我把住地周围方圆十二英里以内的乡村通。通考察过了。我在想象中已经接二连三地把那儿所有的农场通通买下来了,因为所有的农场都得买下来,反正我心里对它们的价值一清二楚。我到过每一个农场主的场址,品尝过他的野苹果,跟他交谈过庄稼,由他开出个价钱,把他的农场买下,稍后心里随便定下什么价钱,把农场再抵押给他,价钱甚至不妨定得高一些——通通都买下来,只是没有立契约——把他的话权当契约,因为我平素最爱闲扯——我开耕了这些土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跟他培养感情呗,我想,等我闲扯得够了自己就离开,让他继续种下去。这番经历使朋友们都把我看成了某种地产经销商。其实,不管我坐在哪里,我都可以过日子,那里的风景因此还会为我熠熠生辉。何谓家宅,乃是拉丁文Sede(椅子),意即邸宅、别墅——如果是一座乡村别墅就更好。我发现好多宅子的选址,似乎不大可能很快加以改进,也许有人会觉得它离村子太远,可我觉得倒是村子离它太远了。得了,我说,我就不妨住在那里;而且,我果真在那里住过一个钟头、一个夏天和一个冬天;眼看着我让岁月如何流逝而去,熬过了严冬,转瞬间春天就到了。这个地区的未来的居民,不管他们住房造在哪里,都可以肯定那里已有人捷足先登了。只消一个下午,管保把这块地辟成果园、林地和牧场,决定门前应该留下哪些优良的橡树或者松树,这么一来,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每一棵枯萎的树木都会显得最美;然后,我暂且放下不管,让它闲置着,间或让它休耕,因为一个人总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反正越是放得下来,也就越是富有。

我由于神思逸飞未免太远,乃至于被好几个农场拒绝了——拒绝正是我求之不得呢——但我从来没有让现实占有灼伤过自己的手指头。。几近现实占有的那一次,是我购买霍尔维尔乡间住宅的时候,我已开始选种,还备好打造一辆手推车的材料,打算将此事继续下去:殊不知还没等到业主将契约交给我,他的妻子——每个男人照例都有如此这般的妻子——忽地变卦了,打算给自己留着,而他违了约就赔给我十块钱。说真的,当时我身上竟然只有一角钱,这可叫我算不上来,闹不清楚,我自己真的有一角钱,或者说有一个农场,或者说有十块钱,或者说我拥有了这一切。不管怎么说,我退回了他的十块钱,连农场也还给他了,因为这事我已经做得十分到家了;或者换句话说,我做得很漂亮大方,我还按照买人价把农场卖给他了。因为他不是很富裕,我还送给他十块钱,但是我照旧拥有我的一角钱、种子以及打造手推车的木料。我因此发现我自己一直手头从容,这么做也无损于我的贫穷。但是我留住了那里的风景。而且打这以后,我每年都把它生产的果实带走,用不着手推车。至于风景——

我是眺望全景的皇帝,

我的权利毋庸争议。

我经常看到一个诗人,欣赏了农场里令人叫绝的风景就离去了,而脾气急躁的农场主还以为他拿走的只是几个野苹果罢了。殊不知诗人已写了诗吟咏他的农场,而农场主多少年来都还蒙在鼓里呢;这么一道令人艳羡的无形栅篱,已经把农场圈了起来,把它的牛奶挤了出来,取其精华——奶油,然后通通拿走,留给农场主的是撇去了奶油的奶水。

依我看,霍尔维尔乡间住宅的真正魅力,是它全然遁世隐退之胜地,离村子有两英里远,最近的邻居也在半英里开外,好大的一块地把它和公路隔开了;它以一条河划界,据农场主说,春天里河面上升起了大雾,霜冻也就不见影子,不过,这可跟我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农舍和谷仓都是灰不溜秋,破败不堪;坍塌失修的栅篱,仿佛在我和早先的居民之间相隔了如此悠悠岁月;那些苹果树早已中空,长满苔藓,还被兔子啃咬过;由此可见与我比邻而居的将是何许人也;不过,最主要的倒是我回忆到早岁溯河而上时,望见那华屋依稀掩映在茂密的红枫树丛里,还听得到打从那儿传过来的家犬的吠声。我急吼吼地把它买了下来,等不及业主把那些石块搬走,把树身早已中空的苹果树砍掉,把牧场上长出来的小白桦树连根铲掉,总之,等不及业主进一步收拾停当了。为了享有上述那些优点,我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吧;如同阿特拉斯。一样,把整个世界扛到我肩膀上——我从没听说过他得到了什么回报——一切全由我自己操办,自然没有什么别的动机和借口,只等钱款付清,平安无事地拥有霍尔维尔乡间别墅。因为我一直知道,只要我让它自由发展,它就会带来我预期得到的最丰美的收成。但结果呢,如同我在前文所说的一样。

因此,有关大规模耕作一事(至今我一直在侍弄着一个园子),我所能说说的仅仅是种子,我早已准备好了。很多人以为种子也会与时俱进。我并不怀疑时间是能分得出好与坏的,到了最后我真的要下种时,我想大概总不至于让我大失所望吧。但是,我要一劳永逸地告诉我的伙伴们:你们要尽可能长时间地生活得自由自在,无牵无挂。你们把自己捆在农场上,无异于将自己投进大牢里。

老卡托——他的《乡村篇》乃是我的“栽培者”——我见到他的唯一译本把以下这段话简直译得不知所云——其实,他是这样说的:“你想要购置一座农场,脑子里务必多想想,切莫急吼吼地就买下;也不要怕累、怕麻烦,不去多看看,更不要以为绕着它转了一圈就够了。如果说农场真的不错的话,那里你去得越是勤,你就会越是喜欢它。”我想,我是不会急吼吼地买下来,反正我能活多久,就绕着它转多久,即使一瞑不视了,也要先掩埋在那儿,说不定最终它会使我获得更多乐趣哩。  现在谈的是我又一个这类实验,我打算描述得更加详尽;为了方便起见,我把这两年的经验合二为一来写。我已说过,我无意写一首闷闷不乐的颂歌,可我要像破晓晨鸡在栖木上引吭啼唱,只要能唤醒我的左邻右舍就好。P58-60

书评(媒体评论)

《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智慧的书。它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乔治·艾略特

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他写出了本国最好的书。他说要敢于对抗常识,别人说的,不一定就是你所看到的,你需要自己寻找出一条以你而命名的路。

——马修·阿诺德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海子

当我读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的确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这就是我在诗歌路上浅尝辄止,最终转向散文写作的原因。

——苇岸

后记

新的桃源,是耶?非耶?

——拙译《瓦尔登湖》屡屡重印有感

久享“美文中的美文”“经典中的经典”声誉的《瓦尔登湖》——60多年前我念大学时虽然读过,但显然未能窥其堂奥。20世纪40年代末,诗人徐迟先生把它翻译出来了。量他那时节才30多岁,颇不简单,反正有才气,50年代我在京津还有幸见过他两面,很敬佩他。

后来,季羡林先生任主编的《名家名译·彩色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编委会诚邀我重译《瓦尔登湖》。我说坊间已有那么多中译本,屡次婉言推却,可他们老说现下中译本都不理想,到头来还是推却不了。那我就只好承乏,勉力为之。开译之前,我照例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看了好多书……梭罗短暂的一生最出名的就数《瓦尔登湖》。它是纯粹散文经典,誉称“散文诗”。全书充满风光旖旎的田园般的魅力,不消说,足以诱惑众多读者退隐山林,或者傍湖筑舍,竞起仿效之。梭罗却在书中预告,很不希望有人采取他的生活方式,言外之意,切莫把它看成逃避现实的幽居胜地或世外桃源。书中记述梭罗独自在湖畔林居两年里有关大自然、人生、人性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以及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重塑自我、探索生活的真谛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闪耀着宁静、恬淡、智慧的光芒。因此,作为译者,一是要特别用心,参透作者的原意,二是与之相应,用比较恬淡、飘逸的笔调把它译成中文。果然,据悉,很多人反映读完拙译后感觉比较清晰、酣畅,富于韵味。盖因我译经典时对译作中每个句段几乎都十分在意,力求朗朗上口,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好的文章可以朗诵”(大意)。我想,人们理想中的文学译作,必然是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具有动人的魅力,从视觉、听觉上激活人们的审美情趣。

约莫在2005年,我开译《瓦尔登湖》,时断时续,至翌年冬始告竣,个中甘苦,我已于2010年1月初“腾讯”记者采访时做过介绍,详见长篇访谈录《潘庆黔:吹尽狂沙始到金——译缘漫语》。

文学翻译艺术本无止境。说实话,我希望有更多名著名译本问世。我觉得好多世界名著也应该有各种不同特色的中译本同时并存,斗艳竞秀,因为各个译家的理解颖悟毕竟不一样,译品也随之各有千秋,更相信广大读者独具慧眼。在西方,几百年来,像希腊荷马的作品就有好多不同的译本。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在英美也有各具特色的英译本。我觉得,我国译坛百花齐放、各领风骚也未尝不可。

就拿我重译《瓦尔登湖》来说,没承想带来始料所不及的惊喜。尽管译竣后,我依然觉得并不十分满意,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07年6月首印后未几即告罄,于是赶紧在2008年3月再版。据悉,拙译《瓦尔登湖》在北京反映特别好,在当当网上被评为5个红五星,乃是读过原著众多中译本后的网友做出的评定。他们说“这个译本非常不错”,是“至今为止读到的最牛的散文”,“读来令人叫绝”,又说“现在这个互相倾轧、明争暗斗的时代,读这本书真的是特别好的选择。《瓦尔登湖》留在我们心里。让它成为我们的新的桃源吧!”(摘自2008年2月14日当当网)随后,北京等地好几家大出版社争着出书。据《世界文学名著典藏》丛书主编告知,他们这套大型特精装本丛书中唯独三本一路疯销,里头有一本即是拙译《瓦尔登湖》。

这可让我不由得暗自纳闷,端的是感慨万千。试想,方今书市并不是很景气,纸质出版物受到网络数字电子书挤压,浅阅读、看图风气盛行,传统书店纷纷倒闭,一部经典译著迄今却被八家以上出版社慧眼识珠,争先恐后地印造,其中有好几家推出了彩色插图精装本;某国家级出版社印造大16开本大字版,特别受到读者青睐;余外,还被列为《大学人文经典阅读》开卷第一篇(北大版)——这在我六十多年译著生涯中实属罕见。毕竟西谚说得好:“人活着不是仅仅靠面包。”说到底,包括文学经典在内的精神食粮——乃是圆颅方趾断断乎少不得的。明摆着好的外国文学经典及其匹配的译作,普天下男男女女都爱不忍释,你说,可不是?!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拙译一点瑕疵都没有。我可有自知之明,备不住也会有疏漏,或者学养不足、感悟不深等,还望专家,读者不吝指正。

潘庆舱

2010年10月 识于上海圣约翰名邸

2014年3月稍有补叙

目录

省俭有方

我的住地;我的生活探索

阅读

闻籁

离群索居

来客

种豆

村子

贝克农场

更高的法则

鸟兽若比邻

室内取暖

原住民,冬日来客

越冬鸟兽

冬日瓦尔登湖

结束语

附录

序言

《瓦尔登湖》:人与自然和美共存的赞歌

19世纪初叶,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刚摆脱战争的创伤,元气得以恢复,国内经济有了迅速发展,俨然跻身一流经济大国。与此同时,日新月异的科学发明创造与大规模开发自然,一方面使美国人过上了空前富裕、舒适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掠夺性开发自然,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原先淳朴、恬淡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销声匿迹。这时候,有一位独具慧眼、颇有忧患意识的伟大思想先驱,切中时弊,大声疾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就是新英格兰著名作家、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始祖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卜t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康科德四乡风景如画,梭罗经常喜欢到野外去,独自徘徊在树木花草、鸟兽鱼虫之间,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1833年,他进入哈佛,好学不倦,是班级里的优等生;1837年毕业后,他返回故乡任教两年(1838—1840),还当过乡村土地测量员。但他毕生酷爱漫步、观察与思考,写下了大量日记,里头积累了他日后进行创作的丰富素材。他与大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相契,于1841一1843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成为后者的门生兼助手。于是,他弃教从文,在爱默生的激励下,开始写诗与论说文,起初给超验主义杂志《日晷》写稿,随后也给其他报刊撰稿。

1845年,他在离康科德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畔(爱默生的土地上,事前征得恩师同意)亲手搭建一间小木屋,在那里度过的两年多的岁月中,完成了两部作品《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一周》和《瓦尔登湖,或林居纪事》(均在他生前出版)。1847年梭罗返回康科德居住,其后就在故乡从事写作、讲学及观察、研究当地动植物,偶尔也出门做短程旅行,以广见闻,为日后创作打下坚实基础。有时,他还得到父亲的铅笔工厂去挣点钱维持生活。1862年5月6日,梭罗因肺结核不幸去世,年仅44岁。他生前一直默默无闻,并不为同时代人所赏识。直到20世纪,人们才从他的不朽著作中开始普遍地认识他。实际上,他真正的声名日隆,还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

1846年2月4日,梭罗在独居瓦尔登湖畔期间,曾经给康科德乡民们做过一次学术性的演讲,题为《托马斯·卡莱尔及其作品》。演讲结束后,乡友们如实相告,对于这个不可理喻的苏格兰诗人其人其事,他们压根儿不爱听。说真的,他们很想听听他谈谈个人湖畔林居的所见所闻。对于乡友们的这一要求,梭罗倒是非常心领神会。于是,在1847年2月10日,他以《我的个人经历》为题,在康科德再次登台演讲,结果令他喜出望外,他受到了听众们空前热烈的欢迎。听众们甚至要求他在一周后重复讲演一遍,希望他的讲稿还可以进一步增补内容。是故,此次演讲以及后来类似的演说,就成为《瓦尔登湖》一书的雏形,并于1847年9月完成初稿。1849年,他打算出书,可万万没想到会受到挫折。因此,他不得不历时五载,将此书反复润饰、增补、修改,前后计有八次之多,终于使它成为结构紧凑、文采斐然的一部文学作品。《瓦尔登湖》在19世纪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迄至今日已有200种以上不同的版本,同时在国外也有各种不同语言的译本。

《瓦尔登湖》一书副标题为《或林居纪事》,一望可知,乃是梭罗本人人住瓦尔登湖畔林居的实录。此书一开头,作者就声明是为。了“乡友们细致人微地探听我的生活方式”而写的。他选择湖畔为未来住所,就地取材,亲自搭建小木屋,恰巧于1845年美国独立纪念日人住,种庄稼、栽菜蔬,过着独立不羁、悠闲自在的生活。当时在美国,就有人拿这本书当作19世纪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来阅读欣赏。没承望《瓦尔登湖》书中充满旖旎风光的田园般的魅力,足以诱惑数以百计的读者退隐山林,或者傍湖筑舍,竞相仿效这位贤哲俊彦的生活模式。一般说来,这种趣事是人们都始料所不及的,殊不知梭罗仿佛料事如有神似的,早就预见到会有如此众多之门徒,所以,他在书中语重心长地奉劝过读者诸君,说很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他的生活方式。因为人们很容易把《瓦尔登湖》看成逃避现实的隐士幽居胜地或者世外桃源,事实上,恰恰有违梭罗的初衷。梭罗在书中开宗明义地说过,他之所以入住瓦尔登,是要探索生活的真谛,思考人与大自然这个重大问题j这显然不是消极的、出世的!丽是积极的、人世的。实际上,梭罗人住之后,并不是茕茕孑立,与人老死不相往来,恰好相反,他一方面经常出门走访,回康科德做学术讲演;另一方面,也有各种各样的来客专程登门造访,有的还冒着大风雪赶来,与作者倾心交谈,所以说,梭罗始终置身于这个社会大家庭中。再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鲁滨逊漂流记》毕竟是笛福虚构的小说,而《瓦尔登湖》乃是名副其实的非虚构作品,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从某种程度上说,《瓦尔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志中的动植物篇。诚然,梭罗大半辈子在康科德与瓦尔登湖边度过,始终致力于观察与研究飞禽走兽、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变化进程。他写到的草木、禽兽,如按生物纲、目、科分类粗略地估算一下,动辄数以百计,他还给它们分别标上拉丁文(或希腊文)学名,追述渊源、观察研究如此之精当、地道,与博物学家相比,也毫不逊色。更有甚者,梭罗还用他的生花妙笔,将他的心得体会点染在自己的描述中,被誉为《瓦尔登湖》一书的精华所在。难怪19世纪美国书评家奉劝过读者不妨跳过《瓦尔登湖》中颇有哲学意味的片段,直接去品味赏析描写大自然的那些篇章。诚然,梭罗是当之无愧的描写大自然的高手,他在促进生态文学创作发展方面确实功不可没。虽说在他之前,美国也有过好多专门描述大自然的作家,仅仅报道科学界的一些发现,显得相当单调乏味,但是,能以神来之笔描写大自然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学佳构,那毫无疑问,梭罗堪称个中翘楚。美国有的批评家曾经举例指出,单单从《瓦尔登湖》中有关潜水鸟的描写,若与约翰·奥杜庞所著《美国鸟类》一书中潜水鸟章节做比较,显然大有霄壤之别,后者纯属科技性的报道,前者则是艺术作品。同样,我在译书过程中也觉得,梭罗不论对红黑蚂蚁大战的描写也好,还是对灰背隼、红松鼠、猎狐犬等的描写也好,总是如此绘声绘色、如此引人人胜,真可以说是旷世罕见的华章。

作为艺术品的《瓦尔登湖》,在美国已被公认为现代美国散文的最早范本。《瓦尔登湖》的风格,若与它同时代的作品,比方说,具有写作天才的霍桑、梅尔维尔、爱默生等人的作品相比,都是迥然不同的。那主要是因为梭罗这种独特的体裁颇具20世纪散文风格。当然,《瓦尔登湖》的主题,显而易见,十之八九写的是19世纪的人和事,然而妙就妙在,作者对字句文体的选择似乎有些超前,颇具20世纪的风格。句子写得率真、简洁,一扫维多利亚时期那种漫无边际的文风,而且用字极其精当,富有实体感,几乎不用模糊抽象的缀字。因此,梭罗虽然写于19世纪的散文,除它文体多变化外,实际上似与20世纪海明威或亨利·米勒的散文并没有多大差异。

写作手法上,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也有不少独创之处,特别是比喻法的运用,几乎达到了极致。读者可以发现各类著名比喻语之实例,包括从音节的调配到意重语轻的反语法,或者比较通俗的从明喻到双关语等。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知道,梭罗特别喜爱使用双关语,那么多的双关语在全书中俯拾即是,如果有兴趣的话,我觉得,读者不妨试着编成目录手册,的确耐人寻味。精彩绝妙的双关语,我在这里只是信手拈来一两个,仅供读者细细玩味。梭罗写到一个在瓦尔登湖没有钓到鱼的渔夫,管他叫作修道士(Coenobites),作者在此不仅暗示此渔夫乃是虔信宗教人士,而且我们读者要是稍加留意,听一听“修道士”这个英文词的发音,立时会发觉,其实,梭罗是在说:“你瞧,没有鱼来上钩。(See,no bites)”再说,他写到作为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标志——铁路时,既表示铁路开通有利于人际往来、城乡交流,但对铁路建设破坏自然生态等,又深表不满,就借“枕木”这个双关语写道:“如果一些人乐乐呵呵地乘坐火车在铁轨上驶过,那肯定有另一些人不幸地在下面被碾压过去。”他说“躺在铁路底下的枕木”,“就是一个人,一个爱尔兰人,或者说一个北方佬”,“他们可睡得很酣”。作者在这里通过英文枕木(Sleeper)这个双关语,比喻那些为修造铁路卖命而又昏睡不醒、毫无觉悟的人。对于这些劳工,梭罗确实满怀同情,真可以说,哀其不幸,怒其昏睡不醒。总之,梭罗笔下那么多的双关语,我在译述时不由得一一加注,我想,说不定我国读者也会感兴趣。

从《瓦尔登湖》中的双关语,我们不禁联想到梭罗那种独特的幽默感。尽管当时文坛上很有权威的洛厄尔撰文说梭罗没有幽默感,但不少批评家反驳道,缺乏幽默感的倒是洛厄尔,而绝不是梭罗,因为人们在阅读《瓦尔登湖》时会发现字里行间都闪耀着梭罗的智慧光芒。他的幽默不见得都是喧哗的,就像喜剧那样俗不可耐。梭罗的幽默感饱含着一种批评性的、亦庄亦谐的韵味,它不仅使读者看在眼里,心情轻松,乃至于忍俊不禁,而且还像斯威夫特、伏尔泰、马克·吐温或萧伯纳的幽默,发人深省。比方说,19世纪上半叶,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立国还不太久,人们老是觉得自己脱不掉乡里乡气,一切时尚紧跟在欧洲后头,特别是以英国、法国马首是瞻,乃至于东施效颦,也数见不鲜。因此,梭罗就在《瓦尔登湖》中写出了“巴黎的猴王戴了一顶旅行帽,全美国的猴子便群起仿效”。读者不难揣想,美国人读到这类诙谐字句,管保暗自发笑,毋庸否认,这笑声里头还包含着梭罗把他们当作猴群的默认呢。总之,像上面这样联类不穷、涉笔成趣的诙谐幽默的词句在书中可谓比比皆是,梭罗就是通过它们来揭示:我们人类是何等愚蠢啊。

梭罗还擅长夸张手法。最好的实例就是当年他在《瓦尔登湖》初次问世时扉页上所写的题词:“我无意写一首闷闷不乐的颂歌,可我要像破晓晨鸡在栖木上引吭啼唱,只要能唤醒我的左邻右舍就好。”不言而喻,作者旨在说明自己不愿做什么闷闷不乐的哀叹,他要使自己写在书中的切身感受对人们多少有所裨益。反过来说,作者写在书里的是一首精神抖擞、乐观向上、歌唱生活的欢乐颂。这是全书的宗旨,气势豪迈,而又言简意赅,原本印在卷首,意在引人醒目。不知何故,后来数以百计的《瓦尔登湖》版本上几乎全给删去了,依我看,显然拂逆了作者的初衷。他有时还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比方说在《消极抵抗》的名篇中就是这样,他写道:“我衷心地接受这箴言——‘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我相信这箴言等于说——‘不管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接着,梭罗就笔锋一转,对自己过分激烈的观点有所收敛,采用委婉的口吻说:“我不是要求即时取消政府,而是要求立即有个较好的政府。”从而表明了自己绝不是政府废除派的立场。但是,弦外之音,政府要是逼迫人民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人民就应该拥有消极抵抗的权利。《消极抵抗》一文,原先也是应乡民们要求所做的讲演而写成的,随后不胫而走,远播海内外。没承望梭罗这种单凭个人力量的“非暴力抵抗”的主张,极大地激发了世界各国仁人志士——比方说,圣雄甘地、列夫·托尔斯泰和马丁·路德·金——的灵感,显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迨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垮掉的一代”中最出名的小说家杰克·凯鲁亚克(其代表作是《在路上》)等人,也对当时尽管繁荣但无生气的美国文明做过真正的抗议。美国文学史家据此指出:他们就是继承了美国悠久而了不起的抗议传统,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梭罗的风骨。

梭罗还在书中谈天说地、纵古览今时,一边立论公允,痛斥时弊,一边又提出不少积极性的批评与建议,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饮食文化、住房建筑、生态环境、学校教育、农贸渔猎等。他反对当时严重脱离实际、费用高昂、培养年轻学子的学院式教育,提倡“与同时代中最有教养的人交游,从而得到更有价值的教育,那是压根儿不需要付什么钱的”。显然,这是梭罗根据自己追随爱默生获益匪浅的可贵经验而得出的结论,十分精彩有力,至今仍然启迪后人深省。他一贯主张生活简朴,社会公正,在书中这么写道:“我深信,如果人人都像我当时那样过简朴的生活,那么,偷窃和抢劫也不会发生。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盖因社会上存在贫富不均。”寥寥数语一针见血地触及当时美国社会上贫富悬殊的要害。梭罗还根据个人耕作体验,认为“一年里头只要工作六周,就足够生活开支”,或者换句话说,一周之中只要工作一天,剩下六天时间,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安心读书,思考问题,或者从事艺术创作等。要知道,一周以内,人们六天工作,一天是安息日,这本来就是上帝的安排。梭罗身为基督徒,却大唱反调,主张工作一天,休息六天,岂不是大逆不道吗?反正在本书中,读者时不时碰到类似上述的叛逆言论,如果说梭罗是一个社会批评家,也是一点儿不过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用很大篇幅谈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草木鸟兽和谐相处,有许许多多精彩片段,恕不一一列举。我打算日后另撰专文予以介绍。这里着重提一下,梭罗还主张社会内部各族群之间和谐相处。邃古以来,北美大陆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印第安人,欧洲殖民者到达“新大陆”后不仅肆意残杀无辜印第安人,使其濒临种族灭绝的境况,而且彻底毁掉了悠久的印第安人文化与生活方式,还对印第安人持极端歧视的态度。殊不知梭罗乃是狷介之士,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书中常常笔酣墨饱地写到印第安人的种种美德,甚至说,即使是“野蛮民族”,美国人也“不妨学一学,也许大有裨益”,具体地说,就要学习各部落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风俗文化,比如,“第一批果实节”“除旧祭祀活动”,好像是在“蜕皮求新”,“净化自己处世理念”等,试想远在一个半世纪以前,梭罗就具有上述真知灼见,确实值得世人称道。

梭罗从年轻时起即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古希腊罗马文学、东方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对他都有影响,但是,爱默生的《论自然》等著述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却给他较深的影响。超验主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反对权威,崇尚直觉;其核心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无奈梭罗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而又注重实践的哲学家。他和爱默生虽然是师生关系,在哲学思想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的思想观点却是和而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两人的个性与作风毕竟大异其趣,结果反而使他们日益疏远,越到后来,越难接近。爱默生偏重于哲理的思辨,而梭罗则力求将自己相信的哲理付诸实践,就是说要身体力行。有趣的是,以爱默生为代表的康科德派文人,虽然也在小溪农庄和花果园地建立了一些公社,希望实现他们的理想,一边耕地,一边谈论哲学。惜乎这两个乌托邦社会都失败了。但是,梭罗主张人应该过一种有深刻内容的返璞归真的生活;他意志坚强地人住湖畔林居,根据个人生活体验写成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就是他通过自己力行而结出的丰硕成果,并且赢得超验主义圣经的美誉。

不言而喻,梭罗曾经从东方哲学思想中取得不少滋养与借鉴,从而丰富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值得注意的是梭罗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情有独钟。他在《瓦尔登湖》中旁征博引孔子、孟子等先秦贤哲儒家经典言论,总共有九处之多。博大精深的儒家经典,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仅成了梭罗在阐发自己的思想论点时有力的支柱,而且不经意间还扩大了现代美国文化的思想视野。就我国读者来说,读到梭罗如此热衷地向美国人介绍孔孟之道、老庄思想,我想也一定会很感兴趣。因为经过梭罗引经据典并进行了新的诠释,难道说不就是在重新发掘和激活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固有的独特的魅力和活力,从而顺势融合到美国文化,乃至于全球性文化中去吗?

梭罗根据自己深信的超验主义观点,在书中就自然界四季更迭和精神复苏做出了极其精彩的描述。从章节上来看,《瓦尔登湖》一书是以春天开端,依次经历夏天、秋天和冬天,最后仍然以春天告终,好似生命轮回的写照,既是终点又是起点,生生不息,开始复苏。梭罗在书末讲到一个在新英格兰广泛流传的故事:从一个蛰伏60年之久的虫卵里孵化出一只健壮而又美丽的小虫子,再次强调世上任何力量扼杀不了生命的复苏,同样也表达了他的无比乐观的人生态度。梭罗在结尾时所写下的隽语箴言,直至今日,依然令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遮住我们眼睛的亮光,对我们无异于黑暗。唯有我们清醒的时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着呢。”

随着岁月流逝,梭罗的《瓦尔登湖》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无比崇敬,曾被誉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本书之一”(美国国会图书馆评语),“美国文学中无可争议的六本或八本传世之作之一”(美国著名批评家约瑟夫·伍德·克鲁奇评语)。美国批评家伊拉·布鲁克甚至还说过:“在过去100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不消说,英国著名作家乔治·爱略特更是慧眼识珠,远在当年《西敏寺周报》上就撰文指出:《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人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这本书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走笔至此,我猛地记起,《瓦尔登湖》于1848年问世以后,恩格斯于1873—1886年写成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中,也曾言近旨远地告诫过世人这一段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17页)余外,不久前我国有识之士在深圳举办自然论坛,在特意向我国广大读者郑重推荐的“十大自然读物”中,梭罗的《瓦尔登湖》名列榜首,足见它确实是举世公认的一部不朽名著。梭罗写在书里的一字字、一句句,对上至国家决策人、下至草根百姓来说,都是恒久不变的警世箴言!我想,不管怎么说,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仍在不断恶化,天上看不到一片蓝天、一丝和风,地上找不到一方净土、一泓清水,社会上贫富越来越悬殊,“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依然甚嚣尘上,只要以上种种现象还没有得到全部根除,在各个不同国家、各个不同民族,人们总要回首前尘,带着无限眷恋的心情,缅怀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先驱,研读梭罗的这部不朽经典,从中不断地给自己汲取灵感、力量和希望。

潘庆舱

2007年1月识于上海圣约翰名邸

内容推荐

亨利·戴维·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编辑推荐

《瓦尔登湖》记述了亨利·戴维·梭罗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都是在做加法,而亨梭罗独自定居在瓦尔登湖把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还原本质的生活。

不能满足的人在天堂也不会好过,而一个心安的人在哪都可以过得自得其乐。《瓦尔登湖》不仅是一本描写自然风光的纪实散文,也是一本自我修行的心灵圣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瓦尔登湖/世界文学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潘庆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82502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2015200974
中图分类号 I712.64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