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身与立命(立人三部曲)
内容
编辑推荐

余世存二十余年历史人物写作完整呈现。“立人三部曲”包括《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是余世存二十余年来近代人物写作的完整呈现,《非常道》之后重磅作品。

近现代中国的纪传体叙述。书中传主百名,涉及人物数百位,跨越历史近两百年,组成了近现代中国的纪传体叙述,而《安身与立命》可以说是一本乱世生存指南。

看乱世如何激发蓬勃的生命力。在混乱又自由的年代,平时卑微平庸的生活在自由和风险中,激发出人性的光芒,命运也回报人生壮丽优美的风景。

重新打捞和认识被误解、被忽视的人们。写作对象从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推手和弄潮儿,转向边缘的“怪力乱神”和被误解、被忽视的人们,带领读者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内容推荐

余世存“立人三部曲”包括《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是余世存二十余年来近代人物写作的完整呈现,组成了近现代中国的纪传体叙述。书中传主百名,涉及人物数百位,跨越历史近两百年,几乎囊括了近代中国所有的重要人物。写作对象从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推手和弄潮儿,转向边缘的“怪力乱神”和被误解、被忽视的人们,作者坚信在这个时代,前人的人生能够为我们提供人格的坐标和导航。

《安身与立命(立人三部曲)》侧重从经济、生存的角度写人物。第一章选取了一组企业家,他们或致力于个人财富的积累,或致力于经世济民,价值取向的差异背后,也有着智慧、勇敢和耐苦的共同特质。他们的人生展现了企业家精神在近代中国的萌芽与展开。第二章从个人经济生活的角度描写了一组政治家与文化名家,谋国不成、谋家有成的康有为,“跑着去领工资”的鲁迅,体制外辛苦谋生的郁达夫,都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接近了历史人物。第三章的传主是一群“非主流”,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后人足够的重视,作者却从他们身上发现了“小传统”的生活哲学。

目录

自序 应是鸿蒙借君手

经世与济民

梁启超:财改首席设计师

范旭东:定义现代企业家

卢作孚:没有钱的大亨

周作民:在灰色中闪光

胡笔江:活在当下

资耀华:吉人自有天相

虞洽卿:闻人难识

张嘉璈:蹇难而辉煌

吴鼎昌:通达之才

康心如:有为者亦若是

李嘉诚:挟传统与新时代博弈

李国鼎:传统转型的推手

生计与排场

王国维:谋道不谋贫

章太炎:职业圣人

康有为:谋国不成,谋家有成

蔡元培:有天下而不与

鲁 迅:一要生存,二要温饱

胡 适:中产以上

郁达夫:到体制外去

张恨水:为文字而生的作家

任芝铭:乱世财物,更要看轻

安身与立命

陈撄宁:再入轮回做众生

袁树珊:江湖术士

张其锽:劫数难逃

孙禄堂:精武臻道

余云岫:医界鲁迅

李宗吾:厚黑教主

胡兰成:张牵张招

苏曼殊:玩命情种

周善培:朋友财孰多

章士钊:才与不才之间

聂云台:当人生成为作品

试读章节

梁启超:财改首席设计师

在很多人心中,梁启超是一位思想家、学者、改良主义者,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也是一个有见解的金融专家。他靠自己的勤奋、学识挣得了财富。这笔财富之大,使当代人不免感慨,有人在天津梁启超故居前惊呼,他的财富积累速度是一种“革命”速度:“梁启超出身农家子弟,不是商人也不是职业政客,但是其天津的豪宅还是让人一惊——民国社会包括梁启超在内的少数人,其财富爆炸式地增长,社会分化极为严重,不是要改良的节奏。”

这样看待历史的角度确实别致。如果梁启超能够同情地理解这种革命的观念,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梁自身的认识盲区无须多言,他从改良的立场上参与清末民初的政治,既有认识上的自负,又有书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牺牲。财富的积累于他只是小道。但这绝不表明他对财富、金融没有自己的思考,事实上,他不仅是理财高手,有论者认为,梁氏是“中国现代财政金融改革的首席设计师”。

现在来看,在清末民初的推手中间,革命家们如孙中山、黄兴等多属后起之秀,对一国的经济运行缺乏了解,保守派们则对现代国家的财政金融缺乏理解,即使变法的改革家们如康有为、谭嗣同,也多注重思想、观念的变革,对经济多陌生……这些人中,只有梁启超有资质充任中国现代经济观念的阐述者。事实上,1906年“五大臣宪政考察”的报告,即请梁启超等人代拟,在交差的同时,梁启超还交了一份《中国财政改革私案》,只是未被大臣们重视,被扔到了一边。

更早的1896年,仅仅二十三岁的梁启超就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金银涨落》:“金银价值涨落,为今日地球第一大事。五洲之商贾,群焉屏营忧执惊骇汗喘以趋避之;五洲之士大夫,群焉比较验测营目抵掌以议论之;五洲之政府,群焉变革迁就左右轻重以维持之。然而,金币国病于金币,银币国苦于银币,金银两币国,厌两币。”

变法失败,流亡到日本的梁启超接触到更多的西方知识,他一边读书一边做汉语世界的播火者,他在1903年出版的《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一书中,从最远古的经济思想家开始,亚里士多德、哥白尼、洛克、休谟、霍布斯,一直到重商重农学派,到亚当·斯密,给中国人介绍财经常识。他自己也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现代金融意识,包括对国家信用与民问信用的分析,提出官民可以造币的建议。他呼吁建立中央银行,鼓励发行外债和公债;强调货币本位制,坚持从银两本位、银圆本位、金本位到汇兑本位的路径。由于他对世界经济大势的了解,一度产生了“中国前途非我归而执政,莫能振救”的想法。

1906年,慈禧太后下诏颁布大清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8月,朝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这一“改革”举措,使身在海外的梁启超看到了希望,他为此发表了《发行公债整理官钞推行国币说帖》,建议“必须将货币政策、银行政策、公债政策三者同时并举,以植大基,而责全功”。1908年是户部银行改制为大清银行的年份,清政府首次尝试发行内债,名为“昭信股票”的债券定额为库平银一万万两,期限二十年还清。恭忠亲王先认购两万两,以为天下做劝购广告。但是用尽手段,总共只募集了四百万两。而按照梁启超计算的结果,中国的货币流通应需要三十万亿,其中两万亿是金属货币,其余可以发行纸币。由此可见当时的政治经济之扭曲,辛亥革命的发生看似偶然,却仍有这种历史的必然。

革命后的1913年,做内阁司法部长的梁启超见政府“外债交涉既受辱之孔多,税课考成,又燃眉之难救。时时凛破产之忧,处处同仰屋之戚”,就上书袁世凯总统,重提自己数年来坚持的三策并举改革主张,以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1914年3月8日,袁世凯政府设立币制局,任命梁启超为总裁。他要求实施银币普及,其胞弟梁启勋则参与了袁世凯银圆的金银铜比例测算。在梁启超的努力下,袁世凯银圆,即“袁大头”持续铸造超过了十亿枚,有效地驱逐了当时流通的各种私币、鹰洋,事实上统一了货币,奠定了日后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等金融改革的基础。与此同时,梁启超命时任造币总厂厂长的吴鼎昌着手编写造币厂史,并精心审定,亲笔题写书名。这部十一章五万余字的造币厂史,成为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P13-16

序言

应是鸿蒙借君手

收录在这部书里的文字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集中写作的时间也长达十年,因此文字的不整齐不统一是明显的。青春期的夸饰,谋稻梁时的铺陈,人生阶段的心态转移,都影响了我的文字。好在这是记人论人的文字,读者既能看到我“飞扬跋扈”的一面,也能看到我克制自己、白描叙事的一面;既能看到我“服务的”英雄主义一面,也能看到我“专断独裁”的一面。

其实,我提请读者参与的是读书中人物。自青年时代起,我就有“野心”为笔下的人物“盖棺定论”,这也是2000年以来我有十年时间连续颂扬“当代汉语贡献奖得主”的一大因缘,我希望在散乱的史书、意识形态评判之外,为当代社会贡献我个人“论世知人”的人生坐标。在写作中,我尽可能把眼前所见的材料熔铸到笔下,抛开我个人的主观不说,单是这些材料,便足以“开卷有益”。

虽然这些文字部分曾以《中国男》和《大民小国》之名结集,但重新整理才发现,我写近现代史上的人物已有一百多篇(限于传主出生时间等原因,本书删掉不少当代人),其中有不少文字为我珍爱,尚未跟读者见面。这次能以合集的形式出版,实在是一大幸事。自十年前《非常道》等书不约而同掀起了“民国热”,直到今天,关于现代史的当代著述还少有可观可流布之作。作为一个误撞入历史写作领域的人,我对读者的歉疚难以言说。

不少人问我,这些纪传、评传写了什么?回到我身上,二十年来,或者说最近十年,我完成了从青年到中年的转变,从激昂走向从容,有人说是从鲁迅走向了胡适,从愤青走向了文化主义,从西化走向了综合……我相信这些转变是真实的,但没有变的仍是理想、历史的善和正义。我相信我的文字一直都在吁请世道人心的创造和安顿,一直都在捍卫人类的正义和认同:当然,更为关键的,我在文字中交代了自己,二十年来,我都不像个“说书人”,我都不是没话找话的人,不是以写作刷存在感的人。

在选择人物时,我一度不免受制于时代和知识精英的喜好。在2005年至2010年的写作期间,我为之作传的多是现代史上的主流人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历史推手和弄潮儿,多为“早期伟大的中国国民党人和早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陈丹青语)。写这些人,如林觉民、瞿秋白等,既“政治正确”又“知识正确”,极为顺手。他们的人生至今让当代人奉为楷模,他们的言行早已成为后人“闻而起兴”的典范。当然,我也发现了主流或台海两岸今天都不免忽略的人,如武训。我理解自己,不仅是以司马迁的纪传体在写笔下的人物,也是像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为六祖慧能写碑铭一样,为其证明正名。

这些年来,“民国热”成了文化出版界的一大板块,打开媒体,经常看到熟与不熟的作者谈论民国人物。读多了,我有一种厌倦,甚至羞于看到自己的名字成为媒体上的“点缀”。虽然,谈论民国人物,既是新闻出版媒体自身的需要,也有写作者的名利满足。写作者本来也有“吃人”一说,我自己不仅“吃”过老子,更几乎“吃”尽了民国人物。只是在网络时代,50后、60后与90后的作者具有一样的知识资源,如何不只是做“文抄公”,不做百度或维基百科的拼凑者,如何不做一种观念、时尚话语的表达者,或政治知识正确的诠释者,是我需要“突围”的。

因此,在历史札记、随笔之外,我的“历史散文”之路也有纵深演进。我反思过历史写作,何以大家谈历史人物时多有“先入之见”?有时看一个标题就明白作者想借古人说什么话,甚至明白作者是五毛、国粉、儒粉还是“柿油党”,是80年代的出土翻案史观、90年代的细节史观、知乎粉还是果壳粉。那么,研读历史人物,我们如何保证自己的客观公正,如何才能还原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情态?“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一“礼义”在当下不过是某种“时……

一卷终了,大家眼里的传主大多已然退场。那些在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的前贤退场,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我近年多次想到退场和进场,并郑重把退场立为新正义论的一大原则。千年前的《沉思录》的最后感慨就是新正义原则的遥远回响:“人啊,你一直是这个伟大国家(世界)里的一个公民,五年(或三年)会对你有什么不同呢?因为与法相合的事情对一切都是公正的。如果没有暴君也没有不公正的法官把你从国家中打发走,把你打发走的只是送你进来的自然,那么这又有什么困苦可言呢?这正像一个执法官曾雇用一名演员,现在把他辞退让他离开舞台一样——‘可是我还没有演完五幕,而只演了三幕’——你说得对,但是在人生中三幕就是全剧,因为怎样才是一出完整的戏剧,这决定于那个先前曾是构成这出戏的原因,现在又是解散这出戏的原因的人,可是你却两方面的原因都不是。那么满意地退场吧,因为那解除你职责的人也是满意的。”

译者何怀宏也曾为此感慨:“当我们谈到《沉思录》的最后一段,即说从人生的舞台退场的一段,我们就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在劫难逃。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像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的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

对我们来说,在这腾出来的历史舞台上,我们是否演绎好了自己的人生角色?我们是否立得住?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正义和社会正义?是否享有了生命的幸福和意义?

最后,要感谢我的太太余玲,是她想到我这从青春到中年的人生写作是一个整体。感谢何寅、董曦阳、杨海泉,使此书得以成型。还要感谢我多年的朋友张守礼、王俊秀,他们在我的生活中,赋予了“立人”鲜活生动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身与立命(立人三部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世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80502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2016148035
中图分类号 K820.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