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的防火墙
内容
内容推荐
李永刚编著的《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关注互联网时代的民意表达与政府监管。它们是这个新技术时代的一体两面。互联网的开放、自由、匿名、加密等技术特征,为各种话语和集体行动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给传统意义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控制模式等,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
站在民意表达的角度看,3亿多网民正在成为一个独特的社群,形成新的意见阶层。“热帖、跟帖、转帖”的传播技术得以快速汇聚草根的偏好;“话题、词语、故事”的传播内容时常被群体情绪推波助澜;“人肉搜索、恶搞、山寨”的行为艺术展现了大众消解权力的狂欢。站在政府监管的角度看,“防火墙”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诞生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技术存在,更是一个多方博弈的优选意象。
现有的互联网监管体系至少可区分出四种不同角色,即充当知名品牌者的中央政府、充当执行者的部门与地方政府、充当协作者的运营机构以及充当自律和相互监督者的网民。不同角色的行动逻辑也各不相同。要理解多重角色如何能够殊途同归,必须进入政治文化传统予以体察。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由一个强烈时代感的主题介入,很后又回到古老的价值层面,力图追寻“善”的政治。各方应有更多耐心和信心,为价值理想和现实权衡寻找对话余地。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经验分析与规范假设并重的混合方法
二、解释为主解读为辅的方法
三、多阶层一多偏好的分析解释方法
第四节 本书基本框架
第五节 关键概念解释
第一章 互联网的扩张与渗透:网民、网站、网络应用
第一节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
二、反控制
三、低成本
四、匿名性
五、互动性
第二节 网民主力:从精英到平民
一、网民性别
二、网民年龄
三、网民文化程度
四、网民个人月收入
第三节 网站结构:从圈层到网格
第四节 网络应用:从外接到嵌入
一、中国人心目中的互联网形象
二、上网时间
三、网络使用

第二章 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与传播机制
第一节 网民:一个新社群的成长
一、N重自我的放肆表达
二、集体行动的瞬间收放
三、流动空间的蝴蝶效应
第二节 互联网民意表达的技术途径
一、民意的私下表达: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兴起
二、民意的公开传播:新闻跟帖、论坛、聊天室
三、民间意见阵地:个人网站和博客的蔓延
四、民意的涌流:互联网与传统传媒的互动
第三节 民意表达的传播机制:三种新途径
一、热帖、跟帖、转帖:汇聚偏好的草根投票机制
二、话题、词语、故事:推波助澜的怨恨表达机制
三、人肉搜索、恶搞、山寨:大众狂欢的消解权力机制
第四节 “逼官”压力下的政府应对:保坝分洪

第三章 互联网内容的政府监管:可观察性偏见
第一节 互联网治理的世界难题
第二节 政府主导立法监管:法网恢恢
第三节 专项整治社会动员:行动强烈
一、不受欢迎的传播场所:整治“网吧”行动
二、毒害甚广的内容载体:违法网站打击与举报行动
三、多元表达的意见超市:高校BBS实名制行动
四、渐成体系的执法队伍:网络警察现身行动
五、众人拾柴的合作机制:文明办网自律行动
第四节 严厉还是宽容:多参照系比较
一、以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参照系
二、以韩国、新加坡为参照系
三、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系
四、以中国网民切身感受为参照系
五、中国政府的本位立场

第四章 内容监管的单线性视角:政府主导下的政策学习过程
第一节 面对新生事物的政府:公共政策的学习理论
第二节 时间维度:变垃圾桶政策模式为分类主导模式
第三节 空间维度:化“虚拟”为“真实”
第四节 技术维度:被动防御向立体防控演进
一、国家入口网关的IP地址阻断
二、主干路由器关键字阻断
三、域名过滤
四、内容发布过滤
五、网吧监控软件
第五节 互联网内容监管政策的中国特色
一、普遍过滤的预审查与人工干预的后抽查相结合
二、典则标准模糊,介入部门众多
三、监管结果一锤定音,缺乏行政和司法救济手段

第五章 内容监管的多层级视角:不同角色及其不同行动逻辑
第一节 角色:谁在监管互联网?
第二节 监管理由:中央政府的行动逻辑
一、全能国家的治理惯性
二、信息多元的合法性困局
三、虚拟广场的挤迫效应
四、以退为进的博弈策略
第三节 监管理由:部门与地方的行动逻辑
第四节 监管理由:机构与网民的行动逻辑
第五节 引导角色行动的核心价值观

第六章 监管行动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记忆的唤起与重构
第一节 作为社会记忆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 治国的伦理姿态:父爱主义执政风格
第三节 朝野的道德紧张:革命传统与假想敌
第四节 世俗的生存策略:公众心灵的集体化
第五节 虚拟空间全景敞视塔的形成

第七章 政府监管预期与效果:事实及评价
第一节 政府内容监管的间歇性失常
一、弱监管时期的“冲动许可”(1994-1999)
二、中监管时期的“维权春天”(2000-2003)
三、强监管时期的“哄客暴戾”与“人肉搜索”(2004-)
四、预期与效果的落差:有趣的案例
第二节 基于自由偏好的批评言说
第三节 基于现实权衡的合理辩护
一、体会大国转型之艰难
二、体会压力赶超之焦虑
三、体会改革进程之复杂

第八章 走向宽容与合作治理
第一节 公共修辞:一个方法论的启示
第二节 信心与耐心:政府与社会的交互理解
第三节 美德与责任:走向宽容政治
一、旨在克服“原子”状态的公民美德
二、旨在规范公权边界的政府责任
三、蕴含美德与责任的宽容政治 
精彩页
    一项旨在保障在毁灭性核打击下通讯依旧能够畅通的研究计划,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于1969年底取得了初步成果。当时,加州大学、犹他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四台电脑按照分组交换的原理实现了机器之间的相互通信。也许当时的人们并未料到,这个被称为阿帕网(APPANET)的
    网络雏形后来竟然发展演变成为20世纪很伟大的发明之一――靠前互联网(Internet)。这块貌似虚拟的空间可能是人类继外层空间之后,在民族国家以外发现的近期新、优选的一块疆域。而且与在外太空的开拓不同,在那里,国家争夺的是军事霸权,非个人和私人企业所关心;所动用的技术和设备往往要耗尽国力才能保障供应,亦非个人和私人企业能够承担。在网络空间中,个人以极其低廉的成本就能围绕自己关心的主题,成为很活跃的传播和表达主体。
    很奇妙的是,当一个人接听电话时他并没有去某处,但当一台电脑连接上互联网后,这个静止的身体突然在空间上,在运动状态上到处扩散。网络成为虚拟地形学中一种拟像的领域,电脑屏幕代替了挡风玻璃。在这种经验中,“航行者”进入了一个苍茫世界,却又止步于一种“无深度的表面”。这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文化的靠前个,也是很明显的一个特征”。
    为了说明互联网的特性,我们有必要简单说明互联网的工作原理。早在20世纪60年代,把多个电脑连接起来的内部网络(Intranet)就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军队、机场和银行等系统中。这类网络的共同特点就是有一台中央控制的大型电脑,用来存储和处理数据,授权用户只能实现和中央主机的互访,网络与网络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是互相隔离的。在该系统中,信号从出发点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路径,系统对用户的控制很好方便。致命的缺陷也正在于此,如果切断了从出发点到目的地中的任何一处,通讯就会中断。
    互联网与这些内联网优选的差异就在于它采用了与“中央控制式”网络不同的“分布式网络”结构,即降低中央主机的重要性,无数的电脑只需要通过硬件接口和安装优选适用的通讯协议――TCP/IP――就能互相连接,每一个点都可以不依赖中央主机来与另一个点建立联系。在该方式下,“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整个通讯过程中,网络只关心很终效果――把数据送达目的地,而不关心过程――从哪条道路把数据送到。
    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教授曾就互联网这种特有的信息传递模式作过浅显明了的说明:
    一个个信息包各自独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讯息,每个信息包都可以经由不同的传输路径,从甲地传送到乙地。现在,假定我要从波士顿把这段文字传到旧金山。每个信息包(假定包含了10个字母、信息包的序列号码,再加上你的姓名和地址)基本上都可以采取不同的路径,有的经由丹佛,有的经由芝加哥,有的经过达拉斯,等等。假设当信息包在旧金山依序排列时,却发现6号信息包不见了。6号包究竟出了什么事?……核战争的威胁令大家忧心忡忡。假设6号信息包经过明尼阿波利斯的时候,敌人的飞弹恰好落在这个城市,6号信息包因此不见了。其他的信息一确定它不见了,就会要求波士顿重新传送一次(这次不再经过明尼阿波利斯了)。也就是说,因为我总是有办法找到可用的传输路径,假如要阻止我把讯息传送给你,敌人必须先扫荡大半个美国。没错,在寻找可用的传输路径时(假如越来越多的城市被敌人摧毁),系统的速度就会减慢,但是系统不会灭亡。了解这个道理很好重要,因为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络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讯息还是传送出去了,不是经由这条路,就是走另外一条路出去。
    P17-1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的防火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永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91066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字数 240.00千字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考试-计算机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P393.4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2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