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需要的大陆(插图珍藏版)/张炜文存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需要的大陆(插图珍藏版)》依托作者张炜自藏资料和档案文献,收录有大量珍贵的手稿、图片、照片、评析文章等,体例独具特色,内容图文并茂,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和文化传播、传承优势。张炜是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影响深远,是具有较高代表性的当代文学创作成果和精神财富。本书以独具特色的视角对其重要作品整理和研究,必定能成为代表时代高度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编选范例。这样的选集出版,在产生有益的社会效应的同时也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可长销并获得经济效益。

内容推荐

作者张炜梳理精选创作40余年来的所有重要作品,作为之前创作历程的总结回顾,既有《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刺猬歌》等最具代表性的长中短篇小说,还有散文、随笔及诗作等。《我们需要的大陆(插图珍藏版)》这卷散文集收录了作得的多篇演讲和创作谈,包括著名的《小说坊八讲》《午夜来獾》等,有助于读者理解张炜的文学观念。

目录

前言

本卷导读

不同的小说

长篇估

作家的温柔

沉浸到艺术之中

文学是忧虑的、不通俗的

激情的延续

必然写到的女性

长篇的“气”与“力”

非职业的写作

语言:品格与魅力

伟大而自由的民间文学

书的魅力

关于重复

“幽默”之类

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

术与悟

做人如做树

小说:区别和判断

自由:选择的权利,优雅的姿态

做什么,不做什么

对应什么,保存什么

作家的出场方式

世界与你的角落

文学三极

方言与转译

城市与现代疾患

逃离城市/城市与现代疾患

纯文学的当代境遇

精神背景之争

文学写作的神秘性

伦理内容与形式意味

——文学访谈录

“个性”和“想象力”

今天的遗憾和慨叹

把文字唤醒

与全球化逆行的文学写作

小说与动物

午夜来獾

时代的阅读深度

时下的阅读、写作和出版

对经典的最后背离

——中国当代文学印象

求学今昔谈

我们需要的大陆

数字时代的语言艺术

小说坊八讲

——香港浸会大学授课录

第一讲:语言

文字的表象

虚构从语言开始

造句和自尊

方言是真正的语言

韵律、起势及其他

本单元的讨论

翻译中的小错与大错/翻译出杰作的语言艺术魅力/小说的继承

怎样使个性在文字上凸显/平庸从语言开始/形式上的焦虑

中国古典是我们的语言根基/时代的精神疾患

推荐一本古典/大享受需要大能力/神奇的非凡的超人

第二讲:故事

传统和现代

同时呈现的故事

讲述方式和小说边界

小说的两种节奏

被一再压缩的“故事”

本单元的讨论

结构主义/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大故事与小故事的区别

尝试的必要性/貌似传统的人/新故事与老讲法

脸上抹油彩的形式主义/中国传统的生长/今天的“有诗为证”

让气韵与故事贴在一起/肉体和灵魂/对人本身有了大感情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重要的语言训练/写作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作家的个人经历/人性手册、思想标本、语言范本

学习和移植/探讨力和追究力/描述大故事的能力

流动的河水/现代主义不能被固定化、标签化、概念化

“几零后”不值得惊讶和标榜/告别大家的忙碌

电影与小说/艺术与艺术产品/“包子好吃不在褶上”

第三讲: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给人物说话的机会

塑造人物的两个倾向

人物的疏朗或拥挤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本单元的讨论

人物的多与少/有大能的人/小说的物质空间

文气的长与短/蹩脚的史诗/尽可能地简短

小说人物的烟火气和清贵气/情趣和水准

作者的权力/人物的自由/作品的主观与客观

伟大的尺度/大动物的野心/借气/勇气无所不在

作家的基本能力/生活的专注和真诚

市场的说服力/人民体现在时间里/渺小的依附者

感悟力被他人伤害/电器说明书/往天上扔帽子不顶用

第四讲:主题

主题在哪里

对世界总的看法

奋不顾身的人

图解和游戏

它原来无处不在

本单元的讨论

“新写实”的主题/学习和恪守/大耐性和大定力

一条生命的大河/他们的慢/现代的“穷狂”

文学的当代性/小说的超越/接得通

我们只能接近它/叙述和概括的难度

两种思维的交织/如果小说家是一个诗人/题目

长篇与短篇的区别/守住心力和文气/从诗出发

古诗与自由诗/小说是一次大解放/从细微处着手

绝妙之物/不能把书读歪/比谁更慢

第五讲:修改

修改的第一个环节

修改的第二个环节

修改的第三个环节

修改的其他环节

本单元的讨论

关于作品的开头/如何把一个人物写得传神/全知视角的自由与节制

修改的耐心和等待/两本书的对比/内在法度和严整感

心中有一个完整的世界/文字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光色和速度

短篇与中长篇的区别/阅读是他人的一次收获

反复修改的利与弊/潜意识就像一只等待长大的小兔子

文学作品与“伟人”/危险的描述和记录/作家的道德原则

关于改写民间文学/有人会把最优秀的东西抹脏

神话志怪小说/想象力的区别和真相/纯文学给人的巨大期待

作家为谁写作/文字中潜藏了神秘的东西/被击中的一个灵魂

作家的道德激情/费解的生命现象/与生俱来的某些东西

作家的忧郁/“文章憎命达”/纯文学深入悲剧的命运

班访一:文学的性别奥秘

关于张爱玲

女性作家

文学的门

身份的复杂性

讨论

时间的奥秘/流水线/仅有一次的机会

专业作家问题/生命与时间

班访二:写作训练随谈

注意语言的板块

文学语言的虚拟性

语言从细部入手

写作密度的要求

讨论

训练的目标/诗与思

细致与否不在于篇幅/技能训练

关于人称问题/全知视角及其他

题目产生在写作之前/世界要有光

班访三:文学初步及其他

初中的《山花》

散文和小说的区别

中国小说的继承

写作不能过于勤奋

我们需要“大学习”

讨论

低潮期/能力的丧失

题材变化/乡野生活的经验

写作前的热身/让思维活泼起来

在文学的绿地上(代后记)

试读章节

不同的小说

起码有两类不同的小说:一类靠情节的生动新鲜;另一类凭借境界、意味,总是依赖非常神秘的东西。这两类小说不仅是指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因为在纯文学范围内仍然有这样的不同倾向。这两种倾向往往合不到一起,除非是在一位奇怪的作家那儿。无论怎么说,前一类小说还是通俗多了,而后一类更为纯正,更难以被遗忘。

比较起来,后一类小说也许更具有诗的本质。

记得有的小说写得很单纯,似乎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多少让人记得住的事件;故事就是那么一个极简单的故事,然而它所传达出的意味却能长时间地笼罩你,有一股深长的力量,难以消失。

也有的小说层次很多,包含的东西也多,极其复杂——但却并不因之而“情节化”。它的主要兴趣也不在情节上。它简直丰富极了。那么多内容,经过作者一番处理,都写进作品里去了,传递出奇异的感觉。它们已经织成了一体。

前一种小说,不需要那么多具体的事物去充填,却需要对具体事物的深刻理解,需要以此去控制篇章。作者必须是一个诗人。

后者是诗人,但更是天生的小说家。

一般讲,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是前一种大概不会向后一种过渡;而后一种,却有可能向前一种过渡。

一个人到了最成熟的时候,大约总是走向了“简单”。

一九八四年一月七日

长篇估

长篇与中短篇是不难区别的,这里指它们的字数、制作的规模等等。但它们似乎还应该有更深刻、更隐蔽的一些区别。比如说它的创造者在接触不同体裁的心理状态上,肯定会有很大差异。

一个作者开始长篇小说的创作,面临的将是一场艰难的、漫长的跋涉。他必须坐下来,仔仔细细地从头盘算一下,一遍又一遍遥望猜测路途的长短距离,估量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与此紧紧相关的耐力。他必须安静如常,因为一切还没有个结果、没有个头绪,过早的激动会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缓慢沉着地积累材料,有意无意地攒下一些想法。他面对着的是如此庞大、如此芜杂的一个世界。可供取合的东西太多太多了,非要当机立断不可;但又必须谨慎从事,小心翼翼,克制着冲动。

由于无形中排除了一些即兴式的创作欲望,排除了一些轻松灵动的小念头,所以作者此刻往往显得迂缓和迟钝。他的才华收敛起来了,反应也不敏捷。他的心展开来,放得很远很宽,尽可能多地包容起一块天地,不久之后他要用解剖刀似的笔,精心地分解和镂刻,但此刻却松弛坦然,朴素天真。这样他就能以生命的本色去接近过去难以接近的东西,心验体察,倾听到最远处的声音。

这一切,与创作短篇的情形差不多截然相反。那时更依赖一种灵感,心潮动荡起来,就让它一泄无遗。要尽快从复杂中梳理出单纯、从犹豫中确立意志,主意安定得早,送走得也早。过多的彷徨和纠缠会消磨灵性,篇章中活鲜的东西、生气勃勃的东西也就没有了。

中短篇作者常常很快知道他这一次工作所要赢得的是什么、需要多大的能力去控制多大的场景,往往信赖自己的一腔激情。他将手头的工作看得不轻也不重,思维很快就进入清晰和条理的状态。虽然整个创作的过程中也往往是缓慢的、坎坷的,但一鼓作气,势在必得的念头总是不时地生发出来。

总之,长篇小说的作者一开始就是异常沉着的,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一种繁复和苍茫的状态。他不指望这一次会工作得很快很顺利,不奢望奇迹,也不寻找窍门。负重行路难,五里一徘徊。仿佛有一块巨石放在不远处,他要把它举起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力气。他注视着它,默不作声。他想了些什么?恐怕最终还是要心事重重地走向巨石。

长篇小说滑涩薄厚,各种各样,除了其他原因,作者进入创作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是造成重大差异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有的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是带着创作中短篇小说的心态特征进人工作的,它的单薄和浮露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作品尽管使用了上百万字的篇幅,分量却没有随之增大多少。我记住:心路狭窄,作品的意蕴容量也不会丰富;把一切看得太简单了,做出来的也会简单。

一口气读完了这部长篇,觉得它真流畅,很多地方激动了我,可是后来忙点别的事情,回头再想这部长篇,竟然没有多少深刻印象。

这是为什么?p3-5

序言

这卷散文集收录了张炜的多篇演讲和创作谈,包括著名的《小说坊八讲》《午夜来獾》等,有助于读者理解张炜的文学观念。

在演讲中,张炜多次提到对于网络时代浮躁低俗的审美文化的不安和忧虑,他号召作家用知识分子理应具备的人文关怀审视人间的种种苦难,用纤弱敏感的神经末梢感知最隐忍的苦楚。避免流俗于当下的创作潮流,而用纯文学的诗性写作顽强地生发个人理念。在时间的发酵和经典诠释中树立自己的话语语境。摒弃芜杂的集体概念和现实的生活真实而使用自我心灵感性的表达方式诠释内心。他说“文学的本质是诗,而诗是难以通俗的”。张炜说写作是“从心里往外抄书”,而所谓回忆,便是回眸处一盏似有若无的隔江渔火,是迷离的凝眸中缓缓浮于天际的模糊影像。他用这残存的记忆寻觅“远逝的山峦与彤云”,于是他怀旧的精神印记便贯穿于作品的宇里行间,穿行于娓娓道来的安静诉说中。张炜说他愿有一支沉钝的笔,“写快一点就可能把纸划破,一笔一笔,将思想和情感慢慢落到实处来”。

张炜的散文中多次提到创作应该饱含深情,当往事隔着千重万重的迷蒙江雾向现实挥手作别,作家唯有用手中的一支笔来深情追悼他灵魂中的圣殿。就像《午夜来獾》中那只因眷恋生养之地而日日三更翻越篱墙来访的獾,它每到午夜梦回便载着他的灵魂翻山越岭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其中的《小说坊八讲》是张炜二○一○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的讲课笔记,从语言、故事、人物、主题等基本角度,阐释自己的文学观念和对小说技艺的理解,堪称作家数十年文学阅读和创作心得体会的结晶。

后记

在文学的绿地上(代后记)

尊敬的吴清辉校长、钟玲院长、各位来宾,大家好:

刚才听了校长热情洋溢的致辞,我很感动。非常荣幸担任浸会大学驻校作家。这使我能够有机会更切近、更充分地了解我们美丽的校园、老师、学生,还有美丽的香港。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前两次到香港,都是匆匆而过,最近的一次离现在也有十二年了。十二年的时间好像很漫长,但对我的记忆来说,却是一晃而过,仿佛就在昨天。

我住在浸会大学吴多泰大楼的九层,从高处往外一看,香港的很大一部分尽收眼底。我感受非常强烈的,就是她跟十二年前看到的香港大不一样了。高楼更多,也更明亮。当然,这几天正好遇到了沙尘暴,那就是两回事了。

我想起前两次到香港,更多的是在高楼当中穿梭,被她的人流给裹住了,这是我对香港过去的印象。

这次由于很从容,就有时间到香港其他地方去看了。使我惊讶的是,我过去没有发现香港还有这么美丽的山、这么好的水、这么好的树。我就常常想,真正意义上的一座好城市、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有三个重要条件要具备:一是有山,再要有水;第三个条件也许更重要更困难,那就是要拥有一拨高层次的文化人。我在香港,今天看到这三个条件她都具备。所以说香港的明天将变得更可爱。

我来的地方,古代为齐国。齐国有点像今天的香港,是一个商业社会。她的经济非常发达,所以如学问家南怀瑾先生说的:当年能到一次齐国的首都临淄,就好比第三世界的人到了一次曼哈顿。这个比喻一点都不夸张,熟悉历史的人会记得苏秦那段著名的描绘,真是妙不可言。他说临淄街头的人“举袂成荫,挥汗如雨”。今天的香港我看也差不多,比如旺角一带。

这个齐国繁荣了一百五十年。在这一百五十年的繁荣期,什么东西跟她并行并列呢?是稷下学宫。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震动世界的一个壮举,是一场文化试验。天下最有名的学问家、文学家,各种流派都汇聚到了临淄。这个临淄不但有商业的繁荣,还有天下文人的聚会。也就是说,临淄城具有最高的思想和最了不起的艺术,正是他们支持了当年齐国的繁荣。由此我们想到,香港有今天也不是一个偶然,她不光是实业家们的努力,也更是各界文化人士共同奋斗的一个结果。回望香港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文化人的背影。今天这些背影远去,可是又有后来者。我们只是追随着他们,向往着他们,汇聚到香港。

说到文学,当然是雅事。只要是雅的东西就让人向往。向往的同时,也很容易把玩起来,“雅事”是可以玩的。讲到这里我就想到拉丁美洲一个很有名的作家,他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大意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当她的文学变成一个小圈子的事情,变成一小部分人的嗜好,成为外界不可言说的东西时,这个地区一定会变得野蛮起来。我同意他的话。那么进一步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地区压根就没有文学的话,这个地区又该是何等可怕。

让我感动的是,浸会大学的校园里到处都是讨论会、报告会、演讲会的海报,这里有学校举办的,还有同学自发组织的。这里文事很盛,交相辉映,让人兴奋。比如这个“小说坊”,吸收社会上的人来参加,同学和老师都可以参加……文学院多少年如一日地开展文学活动,面向大众、面向香港。也就是说,这里不光有文学、有雅事,而且还在扎扎实实地推向社会,让其成为香港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了不起,她的让人感动,就在这里。

我们的能力无论多么微小,都可以做事情、都有目标且可以坚守。只要有理想就让人尊敬。反过来,无论那个场境多么堂皇,如果没有理想,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我尊重浸会大学,尊重各位的努力,尊重理想。

谢谢各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需要的大陆(插图珍藏版)/张炜文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892563
开本 16开
页数 6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5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131
CIP核字 201531556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42.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63
172
3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