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阮海彪作品精选/骆驼草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骆驼草丛书》之一《阮海彪作品精选》。

骆驼草,属落叶灌木。身躯矮小,但根系发达,扎根极深。不怕风沙,不怕干旱,即使一年不下雨也不会枯死。在恶劣的环境中,骆驼草与大自然抗争,顽强地生长,以它不屈的意志滞止了风沙的流动,这不正是这些病残作家自凳不息的真实写照吗?

内容推荐

这条道路是我应该、也是我必须走下去的。哪怕我被这粗砺的路面磨光了血和肉。磨尽了骨骼,整个的我最后都被它磨损、哪怕只剩下两块充满脓血和厚茧和脚皮,我还会走下去的。哪怕它们最后成灰、成土、我也会落在这条路上的;哪怕它们最后化成了虚无的空气,我也将会终日游荡在这条道上的。

这些作品给人的是一种密集的,有血有肉的生活本身的冲击力,那种令人痛苦的生活,那种在寒怆的衣衫里包裹着的赤热的激情、欲望、苦闷、抗争、那种刹那间的欢愉的奇妙感受,那种隐藏在生活表层下的心灵体验,那种健康的和病态的人、事、物,那种直抵人物灵魂深处的尖锐审视,常常能引起我们长久而苦涩的感动。

目录

散文

 笛子与笛声

 雨纷纷

 我的过继生涯

 我的奶哥哥们

 外婆的王家渡

 大大,我的外祖父

 阿奶,我的外祖母

 爷爷,我的祖父

 娘娘,我的祖母

 故人三章

 二条石

 南货店

 红皮花生

 大娘舅

 与文庙结缘

短篇小说

 鸽子

中篇小说

 沉香阁

试读章节

我们便相伴,装出溜达的样子,款款向“乔家栅”走去。但当我们一旦走出了人们的视线,就天高任鸟飞了。显而易见,去“乔家栅”兜一圈是幌子,我们玩的是障眼法。

现在大多数上海居民都知道“乔家栅”是店名,以经营糕团、点心等餐饮业闻名沪上。近年来“乔家栅”组建了集团公司,规模庞大。店家分布据我所知,南市老西门有“乔家栅”、市中心的淮海路、襄阳路上有“乔家栅”,稍边远的北新泾有“乔家栅”,浦东也有“乔家栅”。也许上海其他地方也有冠以“乔家栅”的点心、糕团等饮食店。只是真正的“乔家栅”当年就在我家后面,是一条与我家门前那条马路并行的小马路。这条短短的小路至今仍被叫做“乔家栅”。换言之,当今上海所有冠以“乔家栅”的饮食店,都源于这条小路。相传“乔家栅”始祖就是在这条小路上发迹的。

而这条被少年时代的我用作外出游玩幌子的小路实在太平常了。就像老城区所有最古老的马路一样:三四米宽、几十米长,两边都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或两层高的楼房。唯一不同寻常的是一座道观。那时,这个道观已被改为一家传染病医院。就这条被称为乔家栅的小路,却给现在的我留下几多美好而苦涩的回忆。

因每次兜完“乔家栅”我总会发病,不久“西洋镜”就被戳穿了。那位年长我几岁的邻人再也不敢贸然接受我“同兜乔家栅”的邀请了。家里加强了对我的防范,我成了不折不扣的“管制分子”。

幸亏卖蛋阿奶为我送来了一支闷笛。

卖蛋阿奶就住对面那座古楼上,是一个孤老。

这管笛子为何被叫做“闷笛”呢?因为它比寻常之辈少了一个孔。这个被省略的笛孔,是用来装笛膜的。不需装笛膜的笛子倒适合我这样一个一分不名的孩童的。尽管它发出的声响尖尖的细细的,犹如好咋唬的太监,我还是整天捏着它呜呜地吹。

通过勤学苦练,我学会了一首曲子:《我是一个兵》。因不怕吹破笛膜,我舍得用力气。每天周而复始,反反复复就是这么几句:“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吹久了我便发现,我在屋里吹“我是一个兵”,门外就会聚起不少同龄人跟着唱:我是一个兵,从小卖大饼,卖了两只葱油饼打败了日本兵。把歌曲歪曲得不成样子。有时还把卖大饼引申到我的病。譬如:我是一个兵,从小生毛病,等等。我放下笛子冲出门外,他们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我进屋拿起笛子,他们又故态复萌,很令人奈何不得。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我从小生病是事实,人家唱的也不能算不实之词。因此,不管他们唱什么,我仍然吹我的“我是一个兵”。

现在想来,这支细细的黄蜡蜡的、少一个孔的“闷笛”曾给过我无限乐趣。它至少使我暂时忘却了眼前的现实。有一度我吹得很用心,整天乐此不疲。见我吹得忘情,卖蛋阿奶就夸奖我,鼓励我用心吹,还认为说不定将来我可以以吹笛谋生,当个吹鼓手什么的。

“也是一门手艺啊,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卖蛋阿奶说。

我母亲却不太赞成我吹笛。她认为笛子伤神。她担心我会吹出小肠疝。

卖蛋阿奶说,她还有一管好笛,等我吹囫囵了,她再给我送来。

渐渐地,我的笛声圆润了。但不料,我的笛声居然也招来了许多共鸣者。那时候附近同龄者几乎人手一管笛。我举起笛子轻轻地吹,周围就立即笛声四起,响应者无数。我即刻被淹没在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笛声中。当时我有点褊狭。我想,我吹笛是出于疾病的不得已,有点“穷则思变”的意思。你们呢,放着轰轰烈烈的游戏不玩,凑什么热闹呢?尤其让我自卑的是“小点儿”。

“小点儿”年长我几岁,是一家人家的次子。“小点儿”长得雪白滚壮,一身漂亮的栗子肉。据说,“小点儿”是喝牛奶长大的。看着他光泽的肤色,我信。“小点儿”是无数仿效者中的一个。后来,许多人都扔了笛子,他还吹。而且一气吹了十几年。也就是说,以后他果然成了卖蛋阿奶说的那种把吹笛子当做工作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可以这么说吧,我是促成他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的第一个人(一笑)?

就在我整天闷头闷脑在家里吹闷笛的时候,“小点儿”家里给他买了支乌光锃亮的紫竹笛。这笛子音质清脆,十分悦耳。他在他家的夹弄里徐徐地吹奏,声响即能盖过街空中所有的笛声。在那笛声的笼罩下,不用说我,许多人都感到了自惭形秽。我的那支闷笛就更为逊色了。因此,有段时间,“小点儿”笛声乍起,我就偃旗息鼓。“小点儿”吹累了,等那笛声沉寂了,我才敢惴惴上场吹一气,聊以自慰。后来,“小点儿”的吹奏技术大有长进,我的技艺却日趋荒疏。因为他吹的时候永远比我的多。道理就这么简单。

我经常看着那支闷笛生闷气。我想,为了打败“小点儿”的“嚣张气焰”,我多么需要钞票啊,需要一支响亮的紫竹笛。幸亏不久卖蛋阿奶为我送来了一支竹节笛。

那天,从卖蛋阿奶手里接过笛子,我暗暗大吃一惊。这竹笛粗壮,有三支闷笛那么粗。握在手里沉甸甸的,陈年积下的尘垢搞得它蓬首垢面的。乍看,哪里是笛子?分明是一截短短的杠棒嘛!拿来往水龙头下哗哗一冲,用抹布上上下下揩拭几遍,笛身立即通体红亮。好笛!迫不及待“架”上胳膊使劲一吹,才发现少了笛膜。向别人讨来笛膜小心粘上笛孔,凑在嘴边再吹:轰轰然,其声嘹亮!P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阮海彪作品精选/骆驼草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阮海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5238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