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散佚的族谱/新生代作家小说精选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甫跃辉,1984年6月生,云南保山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研究生。小说见《人民文学》《收获》《十月》等刊。中短篇小说集《少年游》入选中国作协2011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散佚的族谱》为中短篇小说集。《散佚的族谱》精选了80后代表作家甫跃辉《收获日》《庸常岁月》《八月》《暖雪》《我的莲花盛开的村庄》等代表小说,文风质朴,语言精炼,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和乡土气息,颇具功力。

内容推荐

《散佚的族谱》为我社“新生代作家小说精选大系”的一种,收入了当代80后云南籍作家甫跃辉的五部中篇小说,作者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进行回顾式的写作,并在《散佚的族谱》中融入自己对乡土的解读和对记忆的还原、重建,从不同时空展现了一个以农耕为主的乡村,以及在这乡村中世世代代生活着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目录

序一:云南汉子甫跃辉(徐则臣)

序二:80后“传统作家”甫跃辉(金理)

收获日

庸常岁月

八月

暖雪

我的莲花盛开的村庄

后记:散佚的族谱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月亮还未落下,如一块凉薄的冰,浅浅地浮在青瓷碗底。时值8月,庄稼成熟的浓郁芬芳弥漫在田野和村庄,丰收的喜悦、终结的哀伤,还有天长地久亘古不变的庄严,这一切都静悄悄地在月光中浮动着。女人的一只手横在月光照不到的暗处,摸索着揿亮灯火,强烈的白炽灯光射向男人黝黑的国字脸,浮肿的眼皮抖了抖,裂开一条缝。睡在另一张床上的儿子同样感到了光的刺激,但他固执地抱住梦境,很不乐意地翻了个身,背对灯光,试图重温灯光打断的好梦:一个大青皮雪梨,一间敞亮的房间,且房间里只有他一个人。他毫不客气地在雪梨丰硕的腹部咬了一口,饱满的汁液涌出来,甜甜的,触到舌尖的一刹那几乎令他晕眩……灯光一照,硕大的雪梨倏然飘远,消逝成一个淡淡的点。他认出那是窗外的月亮,很懊恼地闭上眼睛,努力回味舌尖的感觉。

刘春山蹲在房前的缅桂树下磨镰刀。缅桂树宽大的叶影随他的动作轻微晃动,如同水面的影子。刘春山瞅着凌乱的影子出神,脑子一片空白,两条黝黑的手臂机械地前后移动,呛啷啷,呛啷啷,镰刀弯弯,在他眼前晃成一弧白光。缅桂花开满枝头,小朵小朵白色的嘟着嘴唇,在浓绿的叶子底下藏头露脑,它们的清香粘在清晨湿漉漉的风中,一阵一阵地传得很远。刘春山撮起鼻子嗅了嗅,三个响亮的喷嚏冲出,揉揉鼻子,他闻到的已经是从灶房飘出的饭菜香。他放下镰刀,松了松裤带,为肚子腾出发展空间,歪着脑袋朝灶房走去。

“晌午饭炖在锅里,放学回来吃完饭记得把碗洗了,不想洗也记得把碗泡锅里,再像上回那样吃完把碗随便往桌上一搁,汤汤水水的都干在碗里,哪个洗得干净?”儿子用被子蒙着头,并不理会李惠文说什么。儿子真让她操碎了心。结了婚,生下儿子,丈夫高兴得手舞足蹈,只会对着自己傻笑。她虚弱地睃一眼那团丑陋的红色肉体,那是他的骨肉,也是她的骨肉,她该把它当作心肝宝贝,可她心里分明有些怨,它毫不讲理地向她宣布了它的存在的那天,她便狠狠地用指甲掐它,掐死它。父亲把她打了一顿,打完了蹲在一边哈拉哈拉痛哭流涕,母亲把她抱在怀里,骂她,骂丈夫,也骂自己。她心里涌起强烈的酸楚,一阵一阵,为自己,为母亲,也为父亲。她见不得父母哭泣,她宁愿父亲再打她一顿……细细的竹棍落在身上,一条又一条红色的山峦暴起。疼痛在她身上如垂死的蛇,翻滚着,尖叫着,她的心却分外平静。……母亲使劲将她的头挤到胸前,母亲的两只乳房如同干瘪的米袋子,饱经风霜地耷拉着,抚慰她,责难她。母亲涕泗横流,抹一把眼泪,又抹一把鼻涕,哑着嗓子说:“你这是自作自受呀,这是你的命!”

这是她的命!如果不是一时的绝望,她不会有他,她也不会嫁到这穷乡僻壤。她会嫁给谁?许多年来那个人恍如一团明亮的光,时常飘过她的梦境,她抓不住他,那才是她的命。她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在梦中喊出他的名字,走漏了秘密。吴作栋。这三个字在她心里干回百转、萦绕不绝,却是对谁都不能说的,不能说,她生怕说不好,说坏了那三个字。丈夫的粗蠢让她放下了心,丈夫并不会疑心她。——这同时也让她分外伤心,丈夫对自己竟然连疑心都不曾有!

“听见没?吃完饭把作业做了,下午我们上街买今晚吃的东西。”

“你几天前就说过去买东西买东西,现在还没去!”刘瑞明唰地扯开笼在头上的被子,很委屈地大声喊。这是什么父母?说过的话从来就没算过数!

刘春山站在院子里卷了一支烟。黄黄的烟草,一丝一缕用白纸卷成喇叭状,就是他的烟了。哧啦,划亮一根火柴,小小的红色旗帜凑到大喇叭头上,冒了一股青烟,没点着。火柴差点没烧到他的手指。妈的,烟丝又受潮了。他甩甩手,歪着脑袋又擦亮一根火柴。最近什么事都不顺,心想怎么说也是中秋,为了老婆孩子,这节不能过得太寒碜,那天鼓起勇气到对门刘春堂家借钱,刘春堂白色的确良衣兜里那包烟半遮半露,他眼睛不由得一亮,红塔山!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到刘春堂家是做什么来的,愣愣地看定了那包烟,咽了一口唾沫。刘春堂笑眯眯的,掏出烟来,敲了一支点上——他的心跳瞬时加速,妈的,想不到今个儿运气好,还能抽上一支红塔山。——他几乎伸出手去。刘春堂笑眯眯地把烟放回衣兜:“人这张嘴还真他妈娇气,习惯了什么就是改不过来,我就习惯了抽这烟,我这种烟老弟抽就太没分量了,飘得很,没劲道。”他悻悻然地笑,连说是这样是这样,暗暗地把意识中已经伸出去的那只手拉回来。这钱还怎么借?没法借。P1-3

序言

这两年常去上海,每去必见的人里,甫跃辉是一个。能经得起反复见面的,如果不是欠债不还的,肯定是很谈得来的朋友;跃辉是个穷人,在上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可能比他还穷,在我还没开始吃的时候就得考虑老婆孩子饿不饿,所以,最近几年他还没办法借到我的钱,只能做朋友了。我认识他的时候,跃辉还在念书,毕业之前到杂志社实习,有一天我在上海作协的食堂里吃饭,一个瘦小伙跟钟红明一起进来。红明老师说,这是小甫。我们打过招呼,说了几句跟午饭无关的话,各自吃饭。过些天,我又去作协食堂,再次碰见跃辉,我一眼就认出这个云南人,上海本地不太产脸膛黑红、笑声粗疏豪放的年轻人。此后成了朋友,我再去上海,到了就会电话或者短信一下:聊聊?跃辉通常的回答是:在哪?

我很喜欢这种简洁义气的方式,知道方位后,马不停蹄地赶过来。如果在北京,我也会问远道而来的朋友:在哪?但在上海,离开了我每次都住的陕西南路、巨鹿路和襄阳路,我基本就是个瞎子,想一想要绕很多弯才能到的福州路书城和陆家嘴,我都会犯晕,所以我通常都是约在巨鹿路附近的某个咖啡馆或者饭馆,守株待兔地等着朋友们过来。某日我在上海,忙完了手头的事,给跃辉打了电话。我以为他就在我住的宾馆附近活动,不想那天他不上班,住在复旦那边。从复旦到巨鹿路到底有多远,我至今也没弄明白,但我知道挺远,尤其在傍晚下班的点儿,车堵得人喘不过来气,天还阴刺刺、凉飕飕地飘着雨。我说那就算了,下次聚。不到一小时,跃辉说,他到楼下了。他穿雨衣骑着电动自行车从复旦那边赶过来了,头发梢上滴着水。

他穿着长途跋涉的雨衣的样子给我一种非常可靠的、乡土的印象,像村里的邻家兄弟。这么说并非因为跃辉从乡村来,而是因为,这种淳朴厚实的品质在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是如此的稀缺。在高楼大厦中间,汽车喇叭和老板的吆喝在身后催命地赶,我们已经习惯了过一种计算成本和权衡利益的生活。

在我有限的交往和认识里,朋友似乎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很庙堂,你们得在大排场上才能谈事情,要进大馆子、喝好酒,即便扯淡也得到优雅的咖啡馆和茶馆里扯,搞得极尽庄严和仪式,否则你会觉得对方很不舒服,你也会跟着很不舒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另一类朋友很家常,在小馆子和路边的大排档上吃喝你都觉得适意,他不挑剔,不必非得把身份和谱儿摆到别人眼皮底下,他随遇而安,可以把水当酒喝,也可以把酒当水喝,作为朋友他不让你有心理负担。我喜欢后一种,恰好跃辉就是后一种。在一起聊天,饿了,问他:吃点儿啥?他会说:随便。在上海我需要的正是这个随便的感觉。

因为户口和工作关系在上海,尽管我无法常住上海,依然本能地要在这个城市找到一点儿家的感觉。但是,居无定所,也无力购房置地把自己像颗图钉似的摁在那里,每次去上海我只能暂住酒店,进房间一看见整齐划一的床铺和桌椅摆设,我就会生出一种奇怪的时空错乱感。好像我千里迢迢回到家,发现房子已经卖给了别人,房主告诉你:要住吗?租给你。那感觉很不好。白天忙忙叨叨干正事倒还无妨,一到晚上,该做的做完了,结婚生子的朋友们也各回温暖的巢穴,我孤家寡人一个就觉得上海的夜晚十分凄凉,迫切想找个朋友在最日常的意义上打发掉这个夜晚。我就给跃辉打电话,他是王老五,我在上海的朋友里屈指可数的可以当夜游神的人之一。他就骑着他的电动自行车来了。

我问:吃点儿啥?

他说:随便。

我们在襄阳北路就近买了啤酒、熟食和馒头,拎着若干个塑料袋和饭盒到我住的房间,边吃边喝边聊。对我来说,这种最日常的生活场景可以有效地缓解我的乡愁和局外人的孤独。跃辉能喝酒,能喝多少我不太清楚,反正没见他醉过。我的酒量可怜,只一听啤酒,剩下都归他。跃辉喝酒不作场面态,不说场面话,很家常,能喝多少喝多少,喝得不舒服了,就说:算了吧。那就算了。和他一起喝酒吃饭,是我愉快的上海回忆之一种,因为家常。

跃辉是云南人,住大山脚下。他跟我说,从上海回家,坐飞机、火车、汽车,前后要折腾好长时间。家不远就是国界,一不小心就到了缅甸。有一回他到边境玩,赶上缅甸兵荒马乱,枪子儿他耳边嗖嗖直飞。他还说他去边境一个擅酒的村寨,坐在人家的竹楼上喝酒,楼下是牛圈,他们用搪瓷缸喝白酒,一缸一缸地下,他喝不动,悄悄地把酒漏到竹楼下的牛圈里,别人都喝醉了他还清醒着,村人大惊,竟有人酒量胜他们如此,叹为异人。讲完这些,他得意地哈哈大笑,不知道楼下的牛醉了没有。跃辉有故事,好像我认识的云南朋友都有一肚子故事,跟云南这个地方本身一样,充满了丰富诡异的东西。比如诗人雷平阳和朱零,讲起云南的边边角角,包袱也能一个接一个地抖。他们都海量,喝起酒来直如汲水长江。他们也都和跃辉一样,身上有豪爽、坦荡和朴正的东西,可以成为“家常”的朋友。

在这个路径上谈年轻的小说家甫跃辉,我才算找到了切口。我们经常边喝边吃边聊,聊文学。批评家徐妍教授有一次在电话里跟我说,有个80后作家甫跃辉值得关注。我说我早注意了,他前景远大。他具备了在这个时代可能成为好作家的几乎所有条件:有才华,接地气,有故事,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和学术训练,勤奋;最重要的,他有年轻人难得的朴正之气,以及平易地深入日常生活的能力。

跃辉年轻,黑瘦,个头也不甚高,但我在向别人描述他的时候,依然觉得最合适的标签是:云南汉子。“汉子”这个词在今天被用得偏僻狭窄甚而狭隘了,离开了它该有的正大的方向。在我的理解里,这个词一点儿都不粗野卑俗,也不有勇无谋,一副光膀子上缀满油汗珠的样子;相反,它朴实低调厚重,于生活、于文学,都拿得起扛得住放得下,可做朋友、哥们儿和兄弟。我加上“云南”两个字,是希望跃辉在上海又能不混淆于上海,因为在今天,“云南”同样是种难得的品质。

后记

2010年4月18日,我写过一篇创作谈《依旧温暖如初》,讲了我和“故事”的故事,后发表于云南《滇池》杂志。且偷个懒,先全文引述如下:

最早给我讲故事的人是奶奶。我出生一年半后,弟弟也随之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母亲照顾不来两个孩子,我只能挪到奶奶身边去。奶奶那时候六十多岁,——印象中,却似乎和如今八十多岁的模样没太大区别,或许是农村人老得快吧。奶奶的模样么,总是一顶暗灰色的毛线帽子,皱巴巴的脸,有些驼的腰,一双裹了又放开的“解放脚”,走路时总是背着手,埋头往前冲似的。奶奶住楼上,我们挤一张床。如今对那些漫长的日夜,能记起的细节已经极少,只记得那时总是停电,没有装修过的楼上空旷而漆黑,能听见老鼠在屋顶碎碎跑过的脚步声,叽叽的吵闹声。奶奶点了油壶,豆粒般的灯火被黑暗挤对得东倒西歪,奶奶便拥了我,在被窝里讲故事,不知不觉在故事里睡去。也有些时候,早上听到屋后竹林里的鸟叫,小孩子吵嚷着走过竹林边的小路,我便会早早醒来,奶奶睡得短,也醒来了,天还未亮,起来也没什么事做,便还是讲故事。

奶奶的故事很多,且很少重复,现在想来,那些故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故事近乎笑话。其中最简单的一个,也是最常被奶奶提起的一个,是有个姑爷到丈人家去借犁,不想另两个姑爷都去了,丈人家呢,又只有一把犁,只能借给其中一个姑爷。丈人只好出了一道题,让几个姑爷吃热稀饭。热稀饭很烫,另两个姑爷被烫得喉咙发白,仍旧将稀饭一口一口往喉咙里喂。只有我们的主人公不急不忙,一面用筷子搅拌稀饭,一面往碗里吹气,还念叨着,借得到借,借不到不借。结局自然可想而知,另两位姑爷最终被烫得再也咽不下稀饭,而我们的主人公端起凉了的稀饭,稀里哗啦倒进了肚里。

听奶奶讲这类故事,总能让我开心一阵子。这些故事还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我和弟弟吃热稀饭,也喜欢用筷子搅着,念叨着“借得到借,借不到不借”……可这类故事只在奶奶所讲的故事中占了很小一部分。奶奶大部分的故事是令我惊恐的。或许,至今奶奶也没想到,她为我讲的那些故事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烙印——它们形若鬼魅,时常唤起我对世界莫名的恐惧。

记得有一个故事里,有这样的情节,说是一只熊吃掉了一个女人,然后化装成女人的样子,潜入女人家中,想要一个一个吃掉女人的三个孩子。奶奶没有交代熊如何能够化装成女人,而熊也没有引起孩子们的丝毫怀疑。孩子们就那么和一只吃掉了自己母亲的熊睡在了一起。还记得听奶奶讲到这儿时我的惊恐,我想着,女人的三个孩子一定能够很快发现熊的真面目,然后合力杀死熊为母亲报仇。按理说,这该是一个童话故事,类似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事实上,相差甚远。孩子们谁都没发现熊的真面目。第一天晚上,孩子听到熊夜里嘎巴嘎巴地吃东西,三个孩子就问熊,妈妈你在吃什么,熊说,在吃蚕豆,你们要不要吃?孩子说要吃,熊便将几个手指头递给孩子们。孩子……竟然吃了母亲的手指头。第二天,熊又在嘎巴嘎巴吃蚕豆,这回吃的是第一个死去的孩子的手指头,第三天晚上亦如此。孩子们吃了母亲的手指头,又吃了兄弟姐妹的手指头。直到两个孩子都死去了,最后一个孩子才明白过来,设计将熊杀死了。可是,这个结局已经不重要了。对我来说,吃手指头那个细节已经占据了头脑的全部空间。嘎巴嘎巴……嘎巴嘎巴……这声音在黑夜里毫无遮拦的楼上隐隐回响着。有时候奶奶睡过去了我还醒着,听到奶奶睡梦里咂吧嘴,也会让我毛骨悚然。这类吓人的故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鬼故事。奶奶是赤脚医生,在农村里,大多是巫医不分的,奶奶不晓得通晓多少咒语,知道多少鬼故事。她讲的鬼故事,总是有史可查的,谁谁是村里的谁,是邻村的谁,都犹如一册账本,清清楚楚。我总是难以抑制地去想象,那黑暗中,正有某种可怕的东西隐藏着。我便夜复一夜地,在黑暗里咀嚼着恐惧的苦果。然而,我又总是一次次央奶奶给我讲故事。一旦走过了恐惧的滩涂,我总是越发感受到现实的温暖,能够很好地睡去。长大后想起来,我仍旧觉得这是个难以解释的事情。

当我渐渐长大,要上学了,才回到爸妈身边,我才算远离了那个鬼神难辨的世界。爸妈偶尔也会给我和弟弟讲故事,但都是现实的故事。阿爸是木匠,却喜欢读书,人又极聪明,记忆力非常强。有一天晚上,他大概是刚看完了一本小说,意犹未尽,就说要给我们讲讲。那会儿,我和弟弟还在做作业,阿爸说,不做了,给你们讲故事。能摆脱作业,是我们再高兴不过的。妈也来了兴致,坐在一边跟我们一块儿听。阿爸的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听得多,不知不觉地,我们就陷进故事里去了。阿爸这个故事讲了三四个小时,还没讲完,第二天晚上又讲了三四个小时,才总算结束。许多年过去了,故事的情节我忘得差不多了,但始终记得里面那位大力士曾经一次吃掉了“九牛二虎四象八骆驼”做的肉包子。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隋唐演义》,才隐约想起,那是薛仁贵的故事,不过,阿爸一边讲,一边添加了不少情节。还有一个“一石惊破水中天”的故事也是阿爸讲的,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苏轼妹妹“苏小妹”的故事。

阿爸的故事大多是书里看来的,妈的故事呢,差不多全是生活中来的。她给我和弟弟讲了许多她小时候的故事,只有一个鬼故事是她听小时候外公外婆讲的。这个故事后来经过我的一些改造,写成了小说《红马》,写好后机缘巧合,就给了《广西文学》发表了,后来又被台湾的朋友要去,发在了《幼狮文艺》上。再后来,被复旦的博士张昭兵先生看到,他对这小说大加赞赏,觉得是我到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小说之一,为此,我大为诧异——我对这小说并不在意。过了好些时日,才明白,这小说是由一个流传了几十年的故事改编的,它之所以能够流传,一定有着某种让它一直流传下去的因素。而我们纯粹编造出来的小说,大多并没这样足以让它流传的因素。

我想,或许应该再听爸妈讲讲那些故事,听奶奶讲讲那些故事。但每年回家那么几天,忙这忙那,终也忘了这件事。每次回到上海后,又总想着,下次回家一定要再听他们讲讲。可下一次回家,即便闲着,似乎也找不到由头再让他们给我讲故事。毕竟,我早已不是可以用一些简单故事哄骗的小孩子,他们也不是当年那个讲故事的人了。讲故事,听故事,原来也是有年龄和心境限制的。在奶奶和爸妈眼中,我已经是“有学问”的大人了,他们如何能再用一些“幼稚”的故事来搪塞我呢?

这么一次次拖着,一年前回家,才知道奶奶老年痴呆了……就在我到家前的十来天,奶奶突然老年痴呆了。奶奶真去了她给我讲的那些故事的世界,神鬼难分,阴阳莫辨。许多熟人奶奶记不得了,许多事奶奶记不得了,那些给我讲过的故事……奶奶怕也记不得了。但奶奶记得我。奶奶平时总是感觉得受到威胁,不时要拿起刀和棍棒挥舞,说谁谁谁要害她,而那谁谁谁,早已死去多年。她和当初听她讲故事的我似乎处于同样的情境中,深感惊恐和不安。这样的情景,让旁边胆小的人也莫名地有些害怕。但奶奶一看见我,脸上常常能露出笑来。奶奶记得我。看着奶奶满是皱纹的笑脸,我似乎稍微明白了奶奶怎么会给我将那些恐怖的故事了。那些故事虽然恐怖,却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温暖。现在想起来,恐怖已然消退,剩下的只是温暖。那些故事依旧温暖如初。

写小说,当然并不仅仅是讲故事。但小说若能像奶奶的故事那样,唤起一个人内心的哀戚、忧悒和恐惧,又能将之抚慰平整,不是一件很好的事么?

这里所说的“故事”,大多具有传奇的性质。大概是因为日常生活太俗常了吧?人需要在传奇的故事里寻找某种刺激。但刺激过后,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一日三餐、鸡毛蒜皮、陈词滥调的“庸常生活”。故事有故事的逻辑,生活有生活的逻辑,两种逻辑是并行不悖的。小说的逻辑,或许就是在两者之间寻求某个平衡点?不能太传奇,也不好太平淡。

收入本书的五部作品,也在寻找着这样的平衡点。《收获日》《庸常岁月》和《我的莲花盛开的村庄》是中篇小说,《八月》和《暖雪》是短篇小说。它们所写的,都是我老家那个小村子的“日常传奇”。乡村,并不就意味着“土”,也并不就意味着“蛮荒”和“落后”。乡村也有乡村的逻辑,而非和城市对比得出的逻辑。乡村的逻辑,和城市的逻辑,也应该是并行不悖的。

这五部作品,都是我写作早期的产出(我2006年开始写作,这里有三部作品写于这一年),我现在不会再这么写了,我现在也很少写乡村——当然,我今后肯定还会写乡村,只是说,近两年,我的注意力不在这个上面。把这么五个东西搁一块儿出一本书,于我来说,也就有了些许纪念意义。至于说为什么要给这书取名“散佚的族谱”,而不是像通常的作品集那样,选取其中某一篇作为书名,我想再引一段之前的文字。这段文字出自我的创作自述《看啊,这些年!》,该文发表于2012年的《作家通讯》:

我曾为自己生在那样一个“小地方”焦虑过。说来可笑,我还曾为我的姓焦虑过呢。我姓“甫”,在我们那儿,这姓就不多见,离开老家后,我更是一个姓甫的人都没碰到过。我介绍自己时,常会说:“我姓甫,杜甫的甫,不是甫志高的甫。”可对很多中老年人来说,他们就知道“甫志高”,甫志高就甫志高吧,偏偏还把“Fu”读成“Pu”,为此,进一步把“甫”写成了“浦”或者“蒲”或者“莆”,甚至,写成“捕”。一次又一次,面对着稿费单上写错的名字,我就发狠,一定要好好写!一定要好好写哇!让更多的人会读这个姓,会写这个姓!

甫姓很少,但丝毫不妨碍我们甫家人修出像模像样的家谱。就我本人来说,我连我爷爷的父亲母亲,也就是我太爷爷太奶奶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我们甫家有的是人才,三四个人硬是憋屋里几天,整出一本家谱来,上溯十八代,祖居应天府(今年五月在湖北,和一帮朋友聊天,说到自己家族的来源,不是山西大槐树下,就是南京应天府)!这家谱印出几十份,村里的、村外的甫姓人家都发一份。这真够让我们甫家人热血沸腾的。那么,这本书写的正是那令我焦虑的“小地方”的各种人各种事,不如就叫“散佚的族谱”吧。这些散佚各处的故事,我把它们归拢来,赋予小说的表情,加以书本的身体,也算是过了一把修谱的“瘾”——史学家们写史书,文学家们写历史小说,各种“家”们写自传,都是讨的汶个瘾吧。

书评(媒体评论)

甫跃辉以质朴之心回到故乡,在不变的世界里寻找传奇;以平常之心面对眼前的世界,在迅速变异的生活里探求应当固守的精神。他以自己的方式,遵从自己的感受、感情和记忆,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意念和对生活的理解,寻找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要素:沟通。探讨这种不可沟通与不可逾越造成的悲剧与悲哀,这是一种值得尊重、提倡和呵护的创作态度。

——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创作奖授奖词

一个不固定方位的南方,一个并没有在历史的躁动中被彻底改变和颠覆的乡村世界,一群可爱而悠然自得的乡民,构成了甫跃辉小说的基本面。正是在这样的基本面中间,甫跃辉讲述着中国乡村有多少种说不清楚的感情,有多少并不剧烈的冲突和可以和解的矛盾,多少出于爱的恨和归于平静的纠葛。

——第十届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新人提名奖授奖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散佚的族谱/新生代作家小说精选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甫跃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45681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3101495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8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