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赤壁之战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到底是怎样的?它因何而起?是谁与谁的战争?规模如何?主人公各有怎样的性格,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张云风先生新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赤壁之战》,本着“拔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宗旨,包括主要人物、重大事件、时间、地点,包括人物对话和一些细节等,大多都有史料依据,形象地相对真实而准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爆发的赤壁之战,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光辉战例。这场战争,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形成曹操、刘备、孙权集团三足鼎立之形势,从而为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这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又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展示的历史,读后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内容推荐

赤壁之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充满阳刚之气和浪漫情怀。雄才大略的曹操、坚韧不拔的刘备、刚猛桀骜的孙权、高瞻远瞩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胸怀大局的鲁肃,以及一大批谋士和武将等,从自己或自己所在集团的利益出发,金戈铁马,鏖兵角逐,表现出了中华儿女渴望建功立业、维护国家统一的崇高理想,忠义、仁义、信义、侠义的传统品德,以及超人的智慧和勇气。他们用刀与剑、血与火,书写了壮美昂扬的篇章,赤壁因此而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

本书严格取材于正史,忠于史实,尊重史实,努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客观地真实地展现赤壁之战的真相。

目录

1.乱世英雄

2.豪强混战

3.落魄皇帝

4.徐州拉锯

5.江东俊杰

6.官渡争锋

7.父兄基业

8.北方统一

9.新野求贤

10.隆中对策

11.安内攘外

12.风云突变

13.骁将虎胆

14.威迫使命

15.孙刘结盟

16.少帅风采

17.赤壁对峙

18.火烧乌林

19.输家赢家

20.政治联姻

21.将星陨落

附录:正史评价人物(选录)

 赤壁之战示意图

后记

试读章节

1.乱世英雄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皇帝荒淫,外戚专权,宦官乱政,朝廷横征暴敛,军阀拥兵自重,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加上自然灾害,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太平道教首领张角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称做黄巾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总数达到三十余万人,烽火燃遍京城洛阳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汉灵帝惊慌失措,赶忙调集全国兵马,进行血腥镇压。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却大大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荒淫一生的汉灵帝一命呜呼,长子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汉少帝执政期间,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中常侍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为了争权夺利,斗争趋于白热化。何进刚愎自用,不听众多文官武将的劝阻,执意宣召并州牧董卓率兵人洛阳,助灭宦官。八月,张让狗急跳墙,设计杀死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典军校尉曹操等,立即率兵入皇宫,大开杀戒,杀死宦官两千多人。张让一伙劫持汉少帝及其弟陈留王刘协,逃至黄河边。袁绍等穷追不舍。张让上天无路,人地无门,跳进黄河淹死。董卓率领兵马赶到,掳走了汉少帝和刘协,骄兵悍将,耀武扬威地进了洛阳。

董卓是个野心家、阴谋家,更是个恶魔、豺狼。他急于专权,并图谋篡夺刘汉天下,所以在九月,强行废掉并杀死汉少帝,立了年仅九岁的刘协为皇帝,史称汉献帝。董卓自任太尉,掌握了军权。十一月,他又自任相国,掌握了所有的军政大权。董卓奉行顺者昌、逆者亡的政策,打击迫害异己,重用亲信,很快培植起一个权势庞大、杀人如麻的奸党集团。主要成员有义子吕布,女婿李儒,“四大金刚”李催、郭汜、张济、樊稠等,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家伙。这样一来,原本混乱的世道,更加混乱了。

乱世出英雄。有志气有血性的豪强,耻于与董卓同流合污,纷纷离开朝廷,组织力量,开始了讨伐董卓的战争。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暮色苍茫时分,一名中年壮汉,头戴武士冠,身穿灰葛袍,腰悬佩剑,骑一匹黄骠马,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缓缓出了洛阳东门。出了东门,他双腿一夹,马鞭一扬,喝了声“驾”,黄骠马四蹄蹬开,沿着宽阔的大道,如飞似的驰向东方。

这名壮汉名叫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本姓夏侯,祖上过继给曹姓宦官做养子,故改姓曹。曹操宦官祖父曹腾,曾任大长秋,封费亭侯;父曹嵩,官至太尉,袭封费亭侯。曹嵩因为致仕,早就离开洛阳,迁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居住,所以避开了何进、张让之乱,安然无恙。

曹操青少年时聪明机警,任侠放荡,经常弄出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如故意装疯逃避读书,纠集伙伴抢人家新娘之类。因此,时人都说他不会有什么出息。独有两位名士桥玄和何颐,认为曹操命相不凡,称赞他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曹操暗暗得意,又去找一位名叫许劭的高人,评价自己。许劭不愿说什么,怎奈曹操软磨硬泡,非让许劭评价不可。许劭端详曹操许久,说:“你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喜欢许劭的评价,怀着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心理,步入仕途。他二十岁时举孝廉,担任皇帝的侍从,转任洛阳北都尉,管理社会治安。当地住有许多豪门贵族,仗势横行,胡作非为。曹操很有魄力,制作二十余根五色棒,悬挂于衙门左右,发出文告说,凡有犯禁者,一律严惩。一天夜间,他带人巡夜,发现宦官蹇硕的叔父犯禁,强抢民女。曹操严厉执法,捉住那个恶霸,处以棒杀,活活打死。此举大快人心,曹操因此升任顿丘令,成为一县子长。

……  P1-P3

序言

大浪淘沙 智勇英雄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爆发的赤壁之战,是一场著名的战争。雄姿英发的少帅周瑜,指挥孙权和刘备联军五万多兵马,驻扎赤壁,实施火攻,一举打败曹操二十多万兵马,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光辉战例。这场战争,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形成曹操、刘备、孙权集团三足鼎立之形势,从而为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正史中记载的赤壁之战,文字相当简约。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用了很大的篇幅,将这场战争演义得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起伏跌宕。其中许多人物和故事,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时间长了,影响深了,往往使人产生错觉,似乎赤壁之战就是那样的,曹操是“汉贼”,刘备是“仁主”,诸葛亮智慧无穷,关羽义薄云天,周瑜小肚鸡肠,鲁肃厚道平庸……

然而,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历史。《三国演义》所写的赤壁之战,是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恰恰又是虚构成分最多的部分。所谓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筑坛“祭风”、“三气”周瑜,所谓蒋干“中计”、黄盖“受刑”、阚泽“献书”、庞统“巧授连环计”、关羽“义释曹操”,所谓“吴国太佛寺看新郎”、“柴桑口卧龙吊丧”等,这些重大情节均非历史事实,而是虚构的。《三国演义》的内容,素有“七实三虚”之说;具体到赤壁之战,则是“一实九虚”。

那么,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到底是怎样的呢?它因何而起?谁跟谁打?规模如何?曹操那样强大,怎么竟会失败?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等,各有怎样的性格,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张云风先生新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赤壁之战》,本着“拔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宗旨,从全新的视角,以丰富的内容,形象地相对真实而准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这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又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展示的历史,读后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这部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忠于史实,尊重史实,努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小说严格取材于正史,参照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展开合理的想象,构思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主要人物、重大事件、时间、地点,包括人物对话和一些细节等,大多都有史料依据。从小说中可以看到,东汉末年,乱世之中,曹操、刘备、江东孙氏父子、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各怀雄心和野心,乘势而起,逐鹿天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经过约二十年的混战,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最后主要剩下曹操、刘备、孙权,分别代表北方、荆州、江东三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利益。小说在社会动乱和豪强混战的大背景下,写出了曹、刘、孙三大集团产生、发展、壮大的历程。曹操雄才大略,刘备坚韧不拔,孙坚、孙策、孙权刚猛果敢;谋士谋划奇计妙策,五花八门;武将纵马驰骋厮杀,刀光剑影;且有几位妖娆美女穿插其间,雪肤花颜,风姿绰约。燕赵鞍马,荆襄舟楫,塞外风雪,江南烟雨。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面,时或鼓角狂飙,烽火狼烟,时或天高野旷,行云流水,张弛疏密,清晰有序,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刘备、孙权,无疑都是英雄,但性格不尽相同。曹操雄中有“奸”有“诈”,刘备雄中有“忍”有“韧”,孙权雄中有“刚”有“鸷”。他们都有雄心大志,都有谋略韬略,都希望由自己或自己所在的集团,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以建立霸王之业或帝王之业。而这些,是以种种阴谋诡计和血腥杀戮为前提的,广大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一山不容二虎,更不容“三虎”。于是便有了赤壁之战,三大集团之间,进行了一场生死较量。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所以在描写赤壁之战时,特别美化刘备的仁德和诸葛亮的智慧,贬低甚至丑化曹操、周瑜和鲁肃。鲁迅先生对此曾有批评,指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张云风的小说,摈弃了“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而是根据史料,客观地真实地展现赤壁之战的真相。从中可以看到,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就曾和诸葛亮见过面,彼此经历了一个互相观察、了解和试探的过程,刘备需要诸葛亮,诸葛亮需要刘备,这才有了“三顾”,有了“隆中对策”。诸葛亮从实际出发,得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结论,但并未提出孙刘结盟。最早提出结盟并身体力行的人,是鲁肃。正是鲁肃、诸葛亮、周瑜的共同努力,才促使孙权作出了孙刘结盟、共抗曹操的重大决策。诸葛亮出使东吴,没有“舌战群儒”,没有“智激周瑜”,没有“草船借箭”,更没有装神弄鬼地筑坛“祭风”。黄盖献“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等,也非事实。赤壁大战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联军统帅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联军之所以能打败曹操,在于孙刘结盟,在于精诚团结,在于周瑜指挥得当,在于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从曹操方面说,失败则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骄傲轻敌,战略战术上出现了诸多失误。刘备在大战期间表现出了“猾虏”(孙权语)的一面,急于攻取益州,占领地盘,发展势力。周瑜“性度恢弘”,光明磊落,并没有嫉妒诸葛亮,更没有要杀害诸葛亮。他后来是病死的。而不是被“气死”的,他死前也没有说过“既生瑜,何生亮”那样怨天尤人的话。至于鲁肃,“思度弘远”,见识超群,任何时候都高瞻远瞩,着眼于大局和长远,维护孙刘联盟,绝非碌碌无能,只是诸葛亮的陪衬而已。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东汉末年及其以后的三国,既是个烽火连天、战争频仍的时代,又是个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张云风的《赤壁之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歌颂了中华儿女立志把分裂变成统一,把乱世变成治世的崇高理想,歌颂了英雄豪杰忠义、仁义、信义、侠义的传统美德,歌颂了勇敢和智慧以及团结精神。全书洋溢着英雄主义的高亢格调,充满阳刚之气和浪漫情怀。在电影大师吴宇森执导的电影巨片《赤壁》即将放映之际,哈尔滨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读小说看电影,看电影读小说,自能增长历史知识,开阔心胸,陶冶性情。我相信,小说的出版,肯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吴锡清

2008年5月20日于台北

后记

台湾大地出版社社长吴锡清先生具有敏锐的职业嗅觉,当得知吴宇森导演拟拍电影巨片《赤壁》的时候,立即打电话给我,约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定名为《赤壁之战》。我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其后却颇为踌躇。因为在名著《三国演义》里,对于赤壁之战早有最精彩、最生动的描绘,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我以同样的题材写作小说,又能写出什么新意呢?

于是,我重新阅读《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典籍,特别阅读了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以及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重新阅读,受益匪浅,使我对赤壁之战的人物和故事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奉蜀汉为“正统”,带有浓厚的“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竭力美化刘备,贬低甚至丑化曹操。小说的内容“七实三虚”,具体到赤壁之战,则是“一实九虚”,其中绝大多数重大情节都是虚构的,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情理。特别是曹操、周瑜、鲁肃的形象,被严重歪曲了。比如曹操,其“奸”掩盖了其“雄”,自私,诡诈,残暴,狂傲,有时还很愚蠢,一会儿“奸雄”,一会儿“汉贼”,令人生厌;周瑜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从孙刘结盟之始就企图杀害诸葛亮,所设计谋无一成勃,最后竞被活活“气死”;鲁肃厚遗平庸,糊里糊涂,老是上当,始终充当诸葛亮陪衬的角色。小说美化刘备,自然要美化其阵营中的人物,特别是关羽和诸葛亮。刘备根本没有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而书中却写了“三英战吕布”,还让关羽“温酒斩华雄”。实际上,华雄是被孙坚等人斩杀的,关羽沾不上边儿。关羽斩颜良是事实,斩文丑以及“过五关斩六将”则无根据。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更是没影儿的事。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被放在主角的位置,未卜先知,无所不能。他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就连大战的决定因素——东风也能“借”来,装神弄鬼,近乎妖魅。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穷极心机。比如“智激周瑜”,竞把曹植的《铜雀台赋》写作时间提前两年,并加以篡改,以便达到“激”的目’的。而周瑜居然相信,“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日:‘老贼欺吾太甚!’”

如此等等悖于史实的事例,比比皆是。这使我写作《赤壁之战》有了着眼点和切入点,就是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运用可靠的史料,展现赤壁之战的真相,力求客观、真实和准确。客观、真实和准确只是相对而言,指重大情节要有典籍依据,而不是主观臆想或胡乱编造。为此,我确定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从曹操逃离洛阳写起,着力描写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集团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历程,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后半部分从曹操大军南下写起,着力描写赤壁鏖兵,包括起由、经过、力量转化、胜败原因及其影响,写到周瑜病死为止。最末一节,概述三大集团由三足鼎立演变为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和事,如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筑坛祭风”、“三个锦囊”、“柴桑吊丧”,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蒋干“中计”,阚泽“献书”,关羽“义释曹操”,刘备赴东吴“招亲”,吴国太“看新郎”,周瑜被诸葛亮“气死”等,一概舍弃,淡化诸葛亮的作用,突出周瑜和鲁肃的作用,努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当然,我的小说也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主要是刘备三顾茅庐中的“二顾”,火烧新野,周瑜和诸葛亮设计杀蔡瑁、张允,实地调查赤壁一带的物候风候,黄盖之子黄柄诈降等。这些虚构和想象,有助于保证故事的连贯性和合理性。还有大乔、小乔和孙尚香三位女性,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事迹甚略。我给她们增写了少许故事,使之成为能够站立起来的艺术形象。

古时,有人问一位著名画家说:“画人画鬼,孰易孰难?”画家回答说:“画鬼易,画人难。因为世上无鬼,怎么画都可以;而人是实实在在的,画人要做到形似神似,很不容易。”我写《赤壁之战》,深有同感:写虚容易写实难。写虚好比“画鬼”,随意涂抹,不存在真与不真、像与不像的问题;写实不同,好比“画人”,起码要画得真画得像,不能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写作历史小说,尤其是这样。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容歪曲、篡改和编造。时下有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片面追求商业价值,常常“戏说”甚至“恶搞”历史,用虚幻的荒诞不经的故事取悦、误导读者和观众,实是对历史的践踏和亵渎!

历时五个月,《赤壁之战》完成初稿。放置了半年,最近略加修改和润色,算是定稿。为使读者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赤壁之战的形势,特作“附录”二则:一为“正史评价人物(选录)”,一为“赤壁之战示意图”。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小说即将出版之时,恳望“公婆”们喜欢并关爱“丑媳妇”,给予评头论足,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张云风

2007年12月16日于西安

附言:拙著长篇历史小说《赤壁之战》,由台湾广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文经阁于七月初出版,北京瀚涛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黄明陆先生,立即决定代理出版该书简体本。这里谨致谢忱。

张云风

2008年7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赤壁之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云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33245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5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9: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