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晋唐佛教文学史 |
| 内容 | 作者简介 李小荣,1969年生,籍贯江西宁都。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点负责人。系首批青年长江学者,福建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主要学术领域为宗教文学、佛教文献与敦煌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敦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敦煌变文》《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弘明集校笺》等专著13部。沦著曾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普及奖”,福建省第八、第十一届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 目录 绪论 章 晋唐佛教文学生成史的“场域”考察 节 译场 第二节 讲堂讲院讲场法堂 第三节 论场论堂 第四节 禅室禅房禅堂禅院 第五节 净土院净土堂 第六节 戒场戒坛及其他 第七节 坛场 第八节 道场 第二章 晋唐佛教诗歌 节 山水有梵音:山水佛教诗 第二节 发心是道场:佛教修道诗 第三节 从来支许游:僧俗交往诗 第三章 晋唐佛教小说 节 生成场所 第二节 独特的叙事观 第三节 文学史意义 第四章 晋唐佛教散文 节 序记:佛典流播诸相与读经指南 第二节 论说文:弘道、明教与护法 第三节 碑铭墓志:寺院史、僧尼事迹及其他 第五章 晋唐净土宗文学 节 教内作家及作品特色 第二节 教外作家与净土造像题材 第六章 唐代禅宗文学 节 宗门史统的文学书写 第二节 宗门歌偈 第七章 晋唐佛教文学的综合性 节 作者与读者:思想的多元共生 第二节 文本与表演:从文学场到艺术场简短的结论 附录一 唐代译场与文士:参预与影响 附录二 唐音缭绕在禅林:论唐诗名篇在丛林的传播与接受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文学场域”论及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论,运用源流、本末、体用及“作家、作品、文体三位一体”等原则,对东晋至唐五代的佛教诗歌、佛教散文、佛教小说及净土、禅宗文学的生成场所与创作表现作了较全面的剖析,大致厘清了晋唐佛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晋唐佛教文学史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李小荣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180519 |
| 开本 | 26cm |
| 页数 | 58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550千字 |
| 出版时间 | 2017-10-01 |
| 首版时间 | 2017-08-01 |
| 印刷时间 | 2017-08-01 |
| 正文语种 | CHI |
| 读者对象 | 专业研究人员、广大读者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7.9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105.00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