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族群体育与认同建构(对黑泥屯演武活动的田野考察)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地处广西红水河上游的一个村落中定期举办的“演武活动”为个案展开研究,通过对演武活动的历史意义的建构、解构与重构,以及对演武活动开展过程中各利益群体之间互动的共时性分析,来理解“族群体育”的基本运行逻辑。 作者简介 杨海晨,回族,1977年出生。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在站博士后。长期在广两红水河流域、云南中缅边境从事田野考察,研究方向为体育人类学。广两高等学校很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批资助人选,丰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1项,主持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以**作者在《体育科学》上发表论文3篇,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2篇,在其他体育类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三节理论预设、研究思路与文章架构 第四节关键概念厘析 第五节陌生又熟悉的田野 第二章从家族到族群:莫氏土司及其幕僚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莫氏土司 第二节黄氏将官 第三节郁氏文林及其他姓氏 第四节小结:各司其职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族群关系 第三章族群体育的意义建构、解构与重构:演武活动的历时性考察 第一节生存策略——土司官族的政治艺术 第二节族群记忆——乡土社会的信仰表达 第三节仪式征用——现代社会的民间-国家 第四节小结:从构筑族群边界到逾越地方传统的演武节 第四章族群体育中的剧场国家:演武活动的共时性考察 第一节导演:现代政府的治理服务 第二节顾问:乡土精英的创新传承 第三节演员:全民参与的集体欢腾 第四节财团:熟人社会的人情支持 第五节观众:交流休闲学术的多元交织 第六节小结: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演武剧场 第五章从边缘到中心:由演武活动看体育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第一节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的多元观点 第二节民族史研究的“边缘-中心”理论 第三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及其身体运动研究实践 第四节体育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第六章余论:研究贡献、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田野日记三则 附录2演武节内容介绍 致谢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族群体育与认同建构(对黑泥屯演武活动的田野考察)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杨海晨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0403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8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54 |
| 出版时间 | 2017-03 |
| 首版时间 | 2017-03 |
| 印刷时间 | 2017-03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94 |
| CIP核字 | 2017036145 |
| 中图分类号 | G8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8.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28 |
| 宽 | 150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