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天堂,都是由那些被拒绝入内的人构想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代表作
★“奥普拉俱乐部”选书
★余华、苏童、阿来推崇的作家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神奇,这样的神奇曾经让我,一位遥远的中国读者在纳撒尼尔·霍桑、威廉·福克纳和托妮·莫里森的作品里读到我自己。——余华
| 图书 | 天堂(2019版)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所有天堂,都是由那些被拒绝入内的人构想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代表作 ★“奥普拉俱乐部”选书 ★余华、苏童、阿来推崇的作家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神奇,这样的神奇曾经让我,一位遥远的中国读者在纳撒尼尔·霍桑、威廉·福克纳和托妮·莫里森的作品里读到我自己。——余华 内容简介 一个雨后清晨,九个男人持QIANG闯入女修道院。他们先朝那个白人姑娘开了QIANG。对剩下的人可以从容下手。没必要匆忙离开这里。 小镇鲁比与世隔绝数十年,再也难以守护其纯洁与安宁:女儿将母亲推下楼梯,新娘在度蜜月时消失,亲兄弟互相开枪,年轻一代公然挑衅父辈传统……男人们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附近一座女修道院,其中住着一群特立独行的女人,或玩世不恭,或遭遇情变,或受到通缉,或孤苦无依。她们逃离各自困境来到这个庇护所,获得重生后自我而率性,却在无意间触怒了传统封闭的鲁比小镇。 作者简介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美国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代表作有《所罗门之歌》《天堂》《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9年8月于纽约去世。 精彩书评 《天堂》向我们呈现的是:纯真如何破碎,对过往的回忆如何侵扰当下的生活,以及接受失落、变化、疼痛有多难。 ——《纽约时报》 《天堂》是莫里森奇特和有创意的作品,如此深刻而迷人,我们必须尽力跟随那些令人迷惑的片段,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叙述逻辑,理解小说的现实层面,抓住隐藏其中的寓意。它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了一个民族的神话,是莫里森好的作品。 ——《纽约客》 《天堂》是托妮·莫里森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紧随而出的小说,也是她迄今好的作品。莫里森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 ——《纽约时报》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天堂(2019版)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托妮.莫里森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24869301 |
| 开本 | |
| 页数 | |
| 版次 | |
| 装订 |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13-09-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