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故纸中的老济南/老济南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故纸中的老济南》主要从作者收藏的清末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济南出版的书籍、杂志、报纸、广告、老照片、明信片、书画以及其他地方出版的有关济南的上述各类纸质品中,撷取关于济南的一个侧面、一段史实、一个人物或一件物品等,进行记录或考证。该书具有较强的史料性,文字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所写文字均为第一次公开介绍,具有一定的唯一性和独家性,有的甚至只是在某些图书馆有著录而无实物。

内容推荐

该书作者赵晓林先生是《济南日报》“收藏”专版的一名记者,他同时还是一位资深的收藏家。他的收藏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藏品为有关老济南不同时期的旧报纸、杂志、老照片、明信片、图书典籍等等,这些反映济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的旧藏品,不但花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去搜集、收藏,而且他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这些“宝贝”的专注研究中。他的这些收藏品不但量大、内容丰富,而且极为罕见、非常珍贵。我们请他精选了民国时期不同种类的藏品,对藏品的来历、藏品所见证的那段历史、藏品中的故事等加以描述和说明,并配以藏品的原真照片,编辑成书,展示给大家,让读者能从真实的历史资料中了解我们的济南,热爱我们的城市。这本反映民国时期济南鲜为人知的那段历史的书,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济南的一个真实的缩影。

目录

片羽碎影

 破碎里的繁华

——百年宏济堂的老广告/3

 残缺中的完美

——一份被人为损坏的《明湖画刊》/7

 童言无忌

——旧时儿童眼中的济南开元寺/10

 片羽流彩

——《中华全国风俗志》里的济南风俗/14

 关于济南北部城建的诗意想象

——《济南商埠北展界计划书》纵览/18

 一花一世界

——袖珍版《济南名胜一览》/25

 并非草莽

——韩复榘与《太极拳》/28

 两个人的恩怨

——一张与韩复榘有关的老照片/32

旧瓶新酒

 旧瓶里的新酒

——清末民初济南学子的新八股/37

 纸上河山

——最早、最全介绍济南的早期工具书/43

 生命的庄严

——济南早年间的婚礼与丧礼/47

 临水照花

——民国年间的济南美女/51

 另类过年

——一场反对旧历年的年俗展览/53

学人觅踪

 明湖风胜天下绝

——《山左十日记》中的老济南/63

 凤落梧桐

——梁漱溟在济南的两次演讲/71

 是真名士自风流

——胡适与济南学人的同刊之趣/76

 有凤来仪

——周作人题词的济南学校/82

 风物与眼量

——王献唐两次举办文物展/85

 萌动的曙光

——《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90

 芙蓉如面

——梁容若笔下的华不注山/98

西风东渐

 广其意识 改良农业

——来自广智院的一册手抄本/105

 东流水畔的西式教育

——济南基督教青年会/109

 老商埠内的礼拜堂

——经四路基督教礼拜堂的捐建/112

 朝阳教育

——一所鲜为人知的儿童教会学校/117

山左胜迹

 掌上风流

——《济南》中的济南/123

 纸上的风景

——三种有关济南名胜的近代文献/133

 美景胜江南

——20世纪30年代前的济南景致/140

 印在纸上的旧影

——明信片上的老济南/147

试读章节

1904年的自开商埠,对当时济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其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又计划将商埠向北扩展,建设成为北商埠。规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1925年至1928年,第二阶段是1929年至1937年。

当初的规划设想有两个意图:一是繁荣济南市北部工商业;二是疏通北部河道,以利运输,同时兼治夏秋积水。

1926年,按照规划以主干道义威路(今济泺路)为中线两边开挖“U”形“引河”(今工商河)。1927年,修建了跨小清河的义威桥(今济泺桥),是济南市第一座最大的钢筋混凝土三铰桥拱桥。1928年,“五三”惨案发生后,规划实施中断。

1929年,济南市政府成立后,又提出“南展、北展计划”。济南市第一任市长阮肇昌在《建设新济南整个计划》一文中阐述了济南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确定了发展步骤:“一、改善旧城与商埠;二、发展南北界为新市区。”其下设工务局等部门,随后展开了划定市界、划分市区、测量市区、制定规章、局部规划、修筑道路等活动。后因军阀混战,阻碍了规划的实施。

1931年,成立了济南市政府设计委员会(城市规划部门),计划把市中心安排在北商埠,北展界名为“模范市”,南展界名为“模范村”。此规划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的经验,采用“格网+斜线”式构图,具有明显的区域中心,强调功能分区。但规划存在道路面积系数过大、多处斜交锐角、市中心交通拥挤、道路与引河交叉过多等问题。“七七事变”后,当时的日伪政府将北商埠规划全部予以否弃,并将成丰桥以北、济泺桥以南地区开辟为北郊工业区。同样,南商埠也未能形成。

那么,当时到底想把北商埠建设成什么样子呢?笔者手中藏有1926年印制的一册《济南商埠北展界计划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济南商埠北展界计划书》为线装本,新闻纸铅字印刷,山东官印刷局制印,共17页33面,无版权页,应为政府部门内部自印本,非卖品,印刷时间不详,其最后一部分《工程债券章程》中有“民国十五年”字样,照此看应是1926年印制的,是第一阶段北展计划书。查资料,山东官印刷局于1925年7月创建,是由当时的山东督军张宗昌开办的,隶属山东军民两署,为官办印刷机构,局长为毛希蒙,地址在济南布政司小街路北省公署内。印刷局下设总务科、工务科和营业科,印刷机械较为齐全,职工有211人,独揽了当时军民两署的印刷业务。曾印刷过《李紫垣致张忠武公书》、《山东全省职员录》、《山东公报》、《山东教育周刊》、《山东财政周刊》、《山东实业公报》等书刊、资料。

本册计划书总高26.4厘米,宽15厘米,纸已发黄。计划书分为《商埠向北展界理由》、《勘测商埠北展界情形》、《商埠北展界计划》、《商埠北展界办法》、《济南商埠展界官扎营以北泺口以南收放地亩章程》、《民国十五年山东济南商埠展界工程债券章程》、《募集民国十五年山东济南商埠展界工程债券施行细则》、《附工程债券偿本付息表》8个部分,可以说是比较详尽地将商埠北展的各个方面都想到并计划妥当了。

《商埠向北展界理由》中说:“……查洛口为济南之重镇,黄河上下游之土产于此卸船,转津浦、胶济两路以运赴四方。而上下游各处之输入品,亦多由铁道转入水路沿途分销,徒以济洛之间相隔虽仅十里,而素乏交通之设备,往来惟赖泥途笨车,以致航路、铁道中为泥途荒地所阻,不能连为一气,水陆交通互助之效用因而不能尽量发展。若将济洛之间辟为市街,筑成马路,则工商各业不难云集,水陆交通因而即可沟通一气。且小清河适居黄河、铁道之间,天然水利,更足以助工商各业之发展。若按照计划,由闸子庄挑挖引河,导小清河之水向南环绕周行界内,复于林家桥归入正河,界内有此曲水则引河两岸悉成设立工厂最适宜之地,不惟取水便捷,即货物之输入、输出、运送,亦极利便。恐不数年,荒芜之地即变为工厂林立之区矣!其利固不可胜言也。况该地一带,襟山带河,风景天然,略加点缀,即成佳境。果即辟为商埠,傍山临水,建筑公园,沿河植树,跨河筑桥,则扁舟往来,亦足以助幽人骚客之雅兴也!”

此段文字陈述的商埠向北展界的理由,不光从商埠的地理位置优势、经营、交通、修建工厂便利等方面考虑,还顾及到了绿化、美化环境的问题,且设想周密细致。假如当时这一规划完成,则今天济南天桥以北地区会是一片繁华的商业或工业区。

书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商埠北展界计划》这一部分,其从“地界”、“引河”、“水池”、“马路”、“公园”、“市场”、“小学校”、“花园”、“小市场停车场”、“工厂”、“警察署”、“桥闸”、“市政厅办公处”等13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在当时来讲可以说是非常周密的。以“马路”为例,计划书中写道:“旧埠界内马路大致经路宽五丈,纬路宽三丈六尺,当时所定东西路宽于南北路,或因旧城在商埠之东,由城至商埠系东西向,交通较繁,故如是规定。但南北路一律窄于东西路计划不免过于板滞,此次计划不论方向只以关系轻重分别宽窄。拟于治引河外岸修宽大马路一条,一端在闸子庄过小清河,向西北延长,以通泺口码头;一端在林家桥与已修之济泺路相交向东绕通泺口南门。在闸子庄、林家桥之间于埠界中间修南北宽大马路一条,北端直通泺口南门,南端直达官扎营,藉天桥以通旧商埠;向东南则过津浦、胶济两路涵洞,经馆驿街以通城内,再于引河之东南、西南各接修大马路一段,由东南之路向东过津浦涵洞以通城内,由西南之路向西经大槐树以通旧埠……除上述各路拟定为宽度七丈外,其馀界内之路均无须过宽,藉省地亩及修路养路等费,拟即定为三丈六尺及二丈两种,以二丈宽之窄路将界内地亩划割成方,如有建筑、极大工厂需用地亩甚多者,即可将其间窄路取消,以二方或四方合为一方应用。若欲沿窄路建筑过高楼房者,则应令其门首酌留隙地,以免阻碍空气、遮蔽光线。至于最宽马路定为七丈,较旧埠经路尚加宽二丈者,系为将来安设电车之准备。在开创之初,暂将人行路放宽,中心路缩窄。人行路既宽可以沿路植树,于卫生、观瞻均甚有益,将来交通繁盛,原路心不敷应用,则以人行路之一部改修路心,亦无困难。此种街宽路窄办法,现时既可减少修路费用,而亦无碍将来之发展也。马路占地约一千二百馀亩。”

P18-22

序言

笔者自幼喜欢读书,有经济能力后开始真正聚书攒书,至今已20年有余!其间,不时逡巡于古旧书店、旧书市场之间,在如林的旧书中搜寻可读、可收、可藏之书,未敢有丝毫懈怠。

“淘”书之酸甜苦乐的况味,不足为外人道。20年时光匆匆而过,虽然聚书约有万册之多,却没什么宋元古刊、珍秘孤本,成绩平平,难以示人。而唯有有关清末以来济南之旧文献,甚为注意搜罗,稍有自得。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国内各地朋友帮忙,自己也于网上、书店等渠道间多有收获,至今已收得有关济南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旧书籍、期刊、报纸、照片、地图、广告、契约等各类藏品几百件,其中倒颇多稀见者。

济南,曾当南北绾毂之要冲,东西水利之枢纽,乃黄河流域之重地也!城市内外,山明水秀,人杰地灵,襟带七十二泉,袖拂九点齐烟。骚人墨客,冠盖往来,画船荡水,蜡屐游山,佳句名篇多矣!而清末至建国前夕之济南,虽然可称名城,但除了自开商埠、“五三惨案”一二大事外,其他罕有引入注目者,少为国人重视,加之非出版重镇,所以有关文献印制、出版、流传不多,难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古都名城相比,这在聚书过程中感受颇深。

古人有云:“济南潇洒似江南,湖光山色与水清”,而今何处可见?查手中故纸,民国时期之济南还隐约残存些许韵味。于是,应出版社之约,检出近60件,从中寻出少为今人所知的社会政治、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文字,以拙笔整理、涂抹,草成此书,以供世人阅览。

内容可分书报刊和老照片两大类,其中颇多珍罕旧闻、泉城旧影,窃望能还民国时期济南之真实缩影于读者眼前,如得实现,可为笔者最大欣慰。自知文字粗拙、简单,只能请读者见谅。文中所涉之故纸、所陈之照片、所述之内容,均为自藏、自撰,且多为旁人未涉足者,此笔者唯一心安之处也!文字间亦将得书之经过略加陈述,可当淘书记看,其中可见当时淘书之甘苦。

有时徜徉于尚存的几处古城区,穿过幽深的老街小巷,抚过残旧的青砖木门,难以描述的是曾经的繁华,更难言的是渐渐消失的这些古街、老宅、旧屋,心中不免伤情矣!

唯盼不管何时,当我们走过大明湖畔,推开黑漆木门,路过白色影壁,折身穿过二门,身处石榴树荫中时,还能感到拂过杨柳的轻烟,听到泉边湖畔的蛙鸣,触到古老城市的历史……

是为序。

赵晓林

2008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故纸中的老济南/老济南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晓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07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21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1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