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明屯堡第一屯(鲍家屯)
内容
编辑推荐

打开这本书,你将走进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

这是云贵高原山峦纵横的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村落,是纵横百里的屯堡群落中一枚小小的棋子。当你走进它时,你会发现,其芥豆之微,却蕴蓄世态大千。透过它,你不仅能窥见一度尘封于历史深处的一个汉民族族群六百年后的浮出,体味古风蔚然的明代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韵,更重要的是,你能幽然感觉到一种来自六百前的神奇的创造力量。

这就是鲍家屯,一个神奇的山水天地,美丽的屯堡家园。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仿佛就在观赏一幅动人的明代乡野全景画。

内容推荐

本书对单个屯堡村落的调查,更注重经济、生存手段和措施、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等,而不仅仅停留在外显事象的介绍。拓宽和加强了以前从未涉及或未深入进行的某些屯堡现象的调查,开辟了在新的学科领域的研究。如鲍家屯古水利工程的调查研究、鲍家屯古村落规划及堪舆风水说的研究、鲍家屯军事攻防体系的研究等。

本书在对屯堡文化研究的整体把握上,更注重形成这些现象的历史成因及外显特点的联结,而不仅是停留在表象的阐释。如鲍家屯的丝绸系腰、鲍家屯宗祠活动等。

本书注重对鲍家屯在研究和发掘中的唯一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即从国内整体的高度进行比较判别;二是横向,及从众多屯堡村落的社会面上进比行比较筛选,从而形成调查研究的聚焦点。如鲍家屯古水利工程中的回龙坝、鱼嘴分流、水口园林、古村落构建中的瓮城、军事攻防系统中的八卦阵、鲍家拳等。

目录

绪 走进屯堡

一 最早的屯堡——鲍家屯

 1 战争背景与屯堡的发端

 2 开拓者的艰难起步

二 别具一格的屯堡构建

 1 古村落的脊梁——中轴线布局

 2 显示战争强势的防卫体系

 3 “唯忠为大”的标志——待诏亭

 4 大山脊梁上的“明代小长城”

 5 地理优势与堪舆风水之说

三 古意盎然的人文风物

 1 屯堡服饰及标志配饰:丝头系腰

 2 蕴含明代江南风味的屯堡民居

 3 饮食习俗与屯堡农家菜

 4 军傩文化“地戏”与尚武精神“鲍家拳”

 5 唱起山歌天地宽

 6 “汪公”崇拜与民俗活动“抬汪公”

四 型江河上的奇迹——古水利系列工程

 1 神奇的水利网络

 2 充满智慧的杰作“鱼嘴分流”

 3 人工河渠与自然河道的绝妙组合

 4 再现皖南“水口园林”

五 人与自然山水的奇妙交融

 1 山水天地屯堡家园

 2 水仓坝览胜

 3 杨柳湾听水

 4 大青山沐风,小青山读月

 5 河流景点荟萃

 6 走进“小桃花源”

 7 独特的神、龙二泉

六 屯堡创业者的足迹

 1 大明振威将军鲍福宝

 2 嘉靖解元、虎榜夺魁的太傅鲍国臣

 3 诗人鲍开元的屯堡情结

 4 四千里寻根,编织亲情纽带

 5 将军陵园芳草青

附录一

 关于贵州安顺鲍屯的调查报告

 关于安顺鲍屯的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专家组成员

附录二

 关于请求保护贵州安顺鲍屯古村落的报告

附录三

 贵州安顺鲍屯古村落保护规划大纲

后记

试读章节

打开这本书,你将走进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

这是云贵高原山峦纵横的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村落,是纵横百里的屯堡群落中一枚小小的棋子。当你走进它时,你会发现,其芥豆之微,却蕴蓄世态大千。透过它,你不仅能窥见一度尘封于历史深处的一个汉民族族群六百年后的浮出,体味古风蔚然的明代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韵,更重要的是,你能幽然感觉到一种来自六百前的神奇的创造力量。

这就是鲍家屯,一个神奇的山水天地,美丽的屯堡家园。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仿佛就在观赏一幅动人的明代乡野全景画。

这里,青山绿水簇拥着炊烟袅袅的古村落,石头的房屋,石头的砦墙,石头的路。村口两株苍劲的古柏下,常会坐着几位银髯飘拂的老人,村前弯弯曲曲的小河上,传来孩童凫水嬉戏的阵阵哄闹声。房巷间、小路上不时走过几个身着大袖长衫、脚踏风头绣花鞋、挽着发髻的妇人和拖着独辫的姑娘,腰间系着宽大的丝头腰带,垂下长长的丝头,随着步履的起落摆动,如清风拂柳。

深入其间,当你发觉这些至今仍然穿着明代服装,自称“老汉人”的特殊人群,竟然是六百年前朱元璋“调北征南”征服云南后留下的军旅后裔时,你不得不惊愕了。

就在你驻足停留的瞬间,历史仿佛凝结在一个特定的时段,让你去全身心地感受历史所显现于今天的力量的神奇,领受着生命之“根”的某种意绪。

我们不妨先追溯那段历史。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发动了一场清除盘踞云南元代残余势力的征南战争,这场征战对于结束数十年的战乱、实现大明帝国的一统江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战争开始之前;朱元璋就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战略上的谋划和部署。早在洪武二年降服湖广之后,他即派出明朝军队,深入当时尚属元朝势力范围的普定府。首批明朝军屯在黔中出现,在之后征服川、滇等地征南行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鲍家屯就是这一时期最早形成的“屯堡”之一。

战争开始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全面展开,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这支从江南集结的三十万征南大军,在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迅速摧垮了远在云南的元代梁王势力和征服了数百年雄踞一方的大理段氏王朝,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当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尘埃落定之时,大明疆土除孤悬东北的元代残余势力外,政归一统,大规模战事不再发生,屯垦戍边就成了皇朝妥当安置数十万大军的基本国策。于是,这支主要由安徽、江苏籍兵士组成的威武雄壮之师,在征服云南之后,成建制地留驻西南边陲,屯戍守边,从此回不了家乡,渐渐消隐在历史的风尘中。

据《贵州通志》、《安顺府志》载,征南结束后,除沐英率十余万军士留驻云南外,其他二十万征南军士留驻贵州。安顺素称“黔之腹、滇之喉”,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以安顺为中心新建的卫所,即所谓贵阳以西“上六卫”有三个卫的治所在安顺境内。史料载,三卫原额军士共24730人。按明代卫所制,常备军军人为世袭,必须娶妻生子带家属。以此累计,屯戍军户人数竞达十万之多,形成该区域明朝屯军超常密集,南征北讨流动的王者之师成了这块土地永久的驻留者。加上明洪武年间随后而来的“调北填南”人员,使外来汉族人口迅速超过当地土著居民人口。

于是我们看到,在这方圆不过百十公里的范围内,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屯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达八十屯一百四十六堡,加上数以百计的总旗、小旗,一时间,屯堡星罗棋布,鼓角相闻,蔚为壮观。

历史的演化,总是在一个渐变的法则下进行。宛如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悄无声息。倏忽之间,沧海桑田,世界已不是旧日的光景。  到了1902年7月,当一个叫鸟鸡龙藏的日本人渡过海峡,走进中国内陆,千里迢迢来到贵州考察西南少数民族状况时,这位东京大学32岁的人类学学者,所看到的则是另一番境况——历史的风尘已经无情地覆盖了昔日的征服者的辉煌。

鸟鸡龙藏的到来,是五百年后的清代光绪朝。当年的那些军屯营地,除了还隐约留有屯、堡、所、旗、哨的概念性符号外,乍看去与普通的乡野村落无多大区别。那些满载战争荣誉的军人的后代,依附在祖先开垦的土地上,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一种不被认同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地生存。

鸟鸡龙藏之所以对这些生活在屯堡里的人特别感兴趣,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次偶然的相遇,他看见几个身穿大袖长袍,前额发型奇特的妇女从他面前走过,这种装束与他之前考察过的苗族有很大差别,职业的敏感使他马上意识到,可能发现了一个新的族群,于是他跟着这几名妇女走进了村寨。很快得知这是一种被当地官员和城里人叫做“凤头鸡”的族群。

鸟鸡龙藏经过一番调查,随即为这个特殊的汉民族族群“考流正源”。当他兴奋不已,自以为此举定然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一个新发现时,并没有引来预期的反响和应有的尊重,人们漠然视之。P1-3

后记

鲍家屯,一个普通的屯堡村落,因为专家学者考察发现它的“八卦阵”村砦建设格局和“鱼嘴分流”的明代古水利,从而使世人刮目相看。2005年10月以来,我们参与北京、上海等地专家的考察,重新认识了这个“大明屯堡第一屯”的价值和意义,原来以为很熟悉的屯堡村落,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它。走进鲍家屯深处就会思考:“鲍家屯现象”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屯堡人为什么如此执著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深入考察和思考对于研究和开发屯堡文化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初始,我们准备写二十万字,全面推介鲍家屯。然而,写了几万字后,中央电视台来鲍家屯拍摄专题片,摄制组的朋友和一些文友又建议写成简练文字配以图片说明形式,以适应“读图时代”不同读者的阅读。于是,我和鲍中行、丁武光、唐明英重新构思,团结合作,把这本十余万字近百幅照片的《大明屯堡第一屯——鲍家屯》呈献在读者面前。

选择鲍家屯这个典型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和写作,是想区别于已经面世的其他作品,避免泛泛而谈的“炒冷饭”式的炒作。或许这个“点”上的研究会有更为具体的实质性内容。写作时,我们四人力求用历史的真实来说话,同时用尽可能轻松的笔调来讲述历史故事,选取多幅图片力求有如临其境之感,让读者去阅读而有所得。

深入考察使我们认识到屯堡人的典型性格,他们是真正携带汉族因子的“老汉人”,他们保存着最本真的历史记忆。富有张力和韧性的屯堡文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海内外专家学者不断地走进屯堡村砦。屯堡人崇文尚武、耕读为本的精神至今仍在发扬。于是,我们看到屯堡人既文雅又粗犷、既机敏又直爽的性格表现,很多对立甚至水火不相容的个性仿佛都会在屯堡人身上综合表现出来,令人惊叹神奇、令人百思不解。这些都引起了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术界专家深入研究的兴趣,因为它是人类生存选择的一个极为典型性的现象。

来自明代皇城根下的屯堡人,是以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强势群体进入黔中山区的。由于种种原因,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屯堡人由强势群体变为弱势群体,失去皇权的“亲近”庇护,优势的征服者变为无助的被征服者的无奈,使屯堡人边缘化。虽然地处边僻山区,他们仍然顽强地追求着弱势群体对于强势文化的依附和自我重构。这种特殊的心态至今仍在鲍家屯人的身上顽强地表现出来,演绎着“拳打脚踢鲍家屯"的新故事。砦老们“抬汪公菩萨”时的虔诚、地戏演出时的激烈拼杀、太婆们供奉神灵的诚心虔敬、年轻妇女钟爱自己的长衣大袖和丝头腰带的激情……会让旁观者灵魂颤动和内心情感得到宣泄。观看这些活动的屯堡乡亲也是如痴如醉,仿佛是最心满意足的精神大餐!

崇尚正统理念和传统,炫耀自己血统的高贵,使屯堡人形成了族群(家族或村砦)的凝聚力,这种宗法式的结构是最牢固的,因为他们执著地守望着自己“屯堡”这座精神家园。

鲍家屯感动了我们,我们如实描述鲍家屯。

在采访写作编辑出版中,得到了鲍世行、王林新、帅学剑、邓克贤诸君和鲍家屯党支部、村委会以及屯堡乡亲的大力协助,谨此一并致谢。

虽然我们竭尽全力而为,疏漏和出入在所难免,期待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杨友维

2007年10月于安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明屯堡第一屯(鲍家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友维//鲍中行//唐明英//丁武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20863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4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7.33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9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8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