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理想的居所:建筑大师与他们的自宅
内容
亮点展示

99999990049791336.jpg

编辑推荐

在大多数人努力一辈子可能才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的时代,我们*保有的,可能就是梦想的权利。如果有机会拥有一所理想的住宅,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的?圆的还是方的?建在哪里?谁会住在里面?室内如何布置,放些什么,才能既美观又舒服?

《理想的居所》一书选取18位世界建筑大师为自己和家人及普通人设计的自宅为案例,配以精美图片和动人文字,讲述这些自宅建造背后的故事,带你走进建筑大师的家,寻找自己理想居所的模样,学习让自己现有的居所更美丽和舒适的智慧和美学知识。

作者简介

贾冬婷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5 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至今,长期关注建筑和城市领域报道。相信空间中蕴含着诗性与人性的力量,也期望通过文字唤起这种力量。著有《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重新发现造极之世》(中信出版集团,2018)、《谁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记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等。

黑麦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毕业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媒体和文化研究专业。负责“食事”专栏,亚文化及音乐专题,目前为“霞光里回声”音乐节目及“叨叨叨不停”生活节目主持人。2015年初开设私厨“黑麦的厨房”,制作系列节目“一个厨师的文学幻想”等节目。

内容简介

如果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心意,在理想的地点建设一所理想的居所,你想要什么样的?你想让这个居所实现什么功能,满足什么样的情感需求,它又可能是什么风格的?

在这一点上,建筑大师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参考。《理想的居所》选取了世界建筑大师为自己、家人以及普通人设计的自宅作为案例,通过其这些自宅的建造、改建等的描写和评价,向读者展现居所包容并体现居住者的个性特色,尊重满足人的居住需求,沟通人与自然的交流等方面的智慧,为读者提供居住美学相关知识。

目  录

前 言 打造有情感的房子

第一部分 家与自我——充盈着人的情感

情感的胜利:建筑师与家人的房子

罗伯特?文丘里:母亲的简单房子

梅丽娅别墅:展现你的弱点

施罗德之家:自己无处不在

尤松尼亚一号:为普通人打造的伟大住宅

巴拉干之家:作为自传的建筑

李子林之家:重新组合家人的生活

第二部分  自宅与自在——抚慰存在之所 105

梅尔尼科夫自宅:构成主义的双塔恋人 107

尼迈耶之家:私人博物馆 119

波尔多住宅:给予使用者温暖与自由 135

辛普森- 李住宅:让自己安心的山洞 145

安藤忠雄的长屋:隐忍的日式生活美学 159

第三部分  自宅与自然——沟通人与天地 171

赖特的塔里埃森:充满自然的丰盛 173

李哲士住宅:瓦胡岛上的青城山 187

罗威尔住宅:健康新生活 199

隈研吾的住宅:消失的房子 209

王澍自宅:50 平方米的园林之家 217

原研哉:家是开启未来的媒介 227

前言/序言

前言  打造有情感的房子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现代建筑旗手勒?柯布西耶的宣言。在他所在的20 世纪上半叶,主流建筑思想信奉“时代精神”这个词,这是说,每一个不同的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精神,应该剪断历史和地域的脐带。

1941 年, 希格弗莱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 写成《空间?时间?建筑》一书,被推崇为现代建筑“圣经”。由此催生的现代建筑的一大表现就是“国际风格”——洁白的、均一的、像是用机器制造出来的方盒子。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曾批评这种普世文明说:普世化现象虽然是人类的一种进步,但同时也构成一种微妙的破坏,这种单一的世界文明将对形成我们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源泉产生一种侵蚀和磨损。我们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同一部蹩脚电影,同样的吃角子老虎,同样的塑料或铝质灾难,同样的被宣传所扭曲的语言……看来似乎人类在成批地趋向一种基本的消费者文化时,也成批地被阻挡在一个低级水平上……事实是,每个文化都不能抵御和拒绝现代文明的冲击。这也是悖论所在:如何既成为现代的又回归传统;如何既复兴一个古老的文明,又参与普世的文明。

具体到居住上,“二战”后,建筑师们也开始了对现代主义的反思,这样机器式的盒子,究竟适不适合作为人体的居所?按海德格尔a的说法更进一步,人类的居住本来应该是富有诗意的事,而这样的居住一点也不诗意。

今天再看时间、空间与建筑的联结,必须要把“人”当作核心才有可能。时间与人的生命结合就是历史,空间与人的生命结合就是地域。所以历史主义与地域主义都是思考建筑不可缺少的内涵。参考建筑理论家班尼斯特?弗莱彻绘制的建筑树,世界各地共生的树根下,有着能滋养建筑的六种不同养分:地理、地质、气候、宗教、社会、历史。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走进一个四合院中,会有好像回到母体中那种温暖和亲切感觉的原因。我们所怀念的不仅是四合院的建筑实体、古老的材质与构造,也是其中的家庭氛围与传统的人际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房屋终究不是居住的机器。现代建筑实现了集合住宅大发展时代为普通人盖房子的任务,但没有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正如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在获得普利兹克奖后的感慨:“现代建筑已然放弃了美丽、灵感、平和、宁静、私密、惊异等主要来自情感的语汇。”

当回忆起奶奶家多年前的老房子时,我几乎还能感到手里握着一个磨得发亮的门把手,小小的我踮起脚尖才能够到它弧面的下沿。对我来说,那个门把手好像一个特别的入口标牌,让我进入一个不同心境和气味的世界。我记得脚下的水磨石地面,细碎的黄绿色小石子紧紧凑在一起,当穿过黑暗的走廊和厅堂进入卧室——这座房子里唯一真正明亮的房间时,我能听到厚重的前门在我背后关上的声音。只有在这个房间里,花朵装饰的石膏吊顶才不曾隐没在朦胧的光线中,尤其是上午,刺眼的阳光从镶着菱形木条的玻璃窗里倾泻进来,地面上的水磨石闪着微光,结实而坚硬。

握着门把手打开屋门,是一个几家人共用的院子。跑向院子时要特别小心,因为屋门口有三级台阶。有一次跑得急,我的额头正好撞到一级台阶的角上,缝了好几针,以至于现在我头发的中分线还在这个缝针处绕了个弯。我记得院子里的青砖地面,我和小伙伴们热衷于在那些开裂的砖缝里看蚂蚁搬家,或者看它们被一个小水滴困在原地挣扎。院子里种了一棵石榴树,夏天开着火焰般的红花,秋天结着沉甸甸的石榴,等石榴裂开了缝,就是我们大快朵颐的时候了。

如今,这个房子早已连同周边的一片平房区消失了。当我回想起它时,那些关于它的格局、面积、风格等统统都退居次要了,只剩下一种时光流逝的印象,一些被房屋吸纳进去的生活痕迹。如苏格拉底所言,一幢令你的心灵游动其中的房子,是几乎不可能被建造的。“那里融汇了回忆、预感、悔恨、猜测、确认等无数的感觉,这些感觉不断灼烧着你,使你感受着它的存在,其变化如火焰,使你捉摸不透。”

从情感的向度来看,住宅无疑是居住单位中最好的诠释样本。人类把自己和住宅视为一体,从某种观点上住宅可以看作身体的扩大。心理学家荣格也把住宅与人体对照,他把窗户比作人的眼睛,塔比作人的耳朵,壁炉比作人的胃。而在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中,主角诺曼?贝茨会变成多重人格,也是因为住在死去的母亲的家的结果。

情感或许是个空泛的词。但是,对于将人与时间、空间相联结的建筑师来说,居住其中的情感需求并不空泛,除了视觉之外,还会落实到人的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曾说:“我一直提醒自己,把我的建筑物当作人的身体来建造,当作骨架和表皮、体块和膈膜,还有丝绸、天鹅绒、贝壳等衣饰。”

彼得?卒姆托尝试弄清材质之间的相互和谐,以唤醒触觉:取一定量的橡木,加一些赛茵那石,再添加一些木头,一个旋转把手,一块磨砂玻璃表面,以便每一次材质混合都能产生独一无二的新颖素材;他倾听空间的声响,倾听材质及表面是怎样回应触碰和叩打的,同时也倾听寂静,因为它是听觉的前提;房间中的温度也很重要:怎样阴凉,怎样清爽,怎样用温暖抚慰身体;他想要创造不同程度的私密感、亲近感和距离感,这一愿望推动他去寻找恰当的尺度,去关注入口、过渡和边界;他喜欢把或光洁或粗糙的各种材质都置于阳光之下,形成暗面和亮面,直到一切都恰到好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理想的居所:建筑大师与他们的自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冬婷,黑麦
译者
编者 编者:贾冬婷//黑麦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705959
开本 32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434
CIP核字 2019093452
中图分类号 TU2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5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33:25